你好!欢迎来到《董梅为你讲诗经》,今天是第一单元《诗经的原野图景》的最后一讲。不知道现在你的脑海中,是否已经有了《诗经》原野的大致模样?
今天,我们来看《小雅》里的《鹿鸣》这首诗,看看《诗经》的原野有没有更深远的意义,看看它对中国文化的深层影响。
《鹿鸣》是《小雅》的第一篇,这说明了它的重要。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挑),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qín)。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丹)。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一 、现实图景:原野上的鹿群
在某一个黎明,晨曦初透,原野上的雾气还没有消散,一群麋鹿踩着晨雾出现了,它们结伴来觅食。正是春天,大野芳菲,所有的生物都在使劲儿地生长,各种蒿类植物都冒出了嫩嫩的笋尖儿。诗里说鹿群食苹、食蒿、食芩,都是菊科蒿属的植物,春天的嫩芽鲜美可食。
图 | 地上的蓼草 来自网络
你一定听过苏东坡的那两句著名的词: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苏东坡有一支妙笔,又是地道的美食家,“蓼茸”和“蒿笋”是他评为人间清欢级别的早春美味。蓼茸,是蓼菜刚发出的蒙蒙茸茸的嫩芽;蒿笋,就是刚刚冒头的蒿类的嫩茎,看着有点像嫩笋的样子,入口脆而鲜美。
图 | 水蓼 来自网络
图 | 蒿笋(茭白)来自网络
好了,说回到《小雅·鹿鸣》,这篇里的那群麋鹿,正是发现了成片成片的刚钻出来的蒿笋。所以,它们一边愉快地享受着美味,一边发出“呦呦”的鸣叫声,招引同伴,同来享用,不要错过美味。原野上呦呦成韵,形成一片和谐的共鸣。
《鹿鸣》的前两句,就是这样一幅属于自然的原野图景。但是,接着看后面的诗句,你会发现“呦呦鹿鸣”只是起兴,而这首诗的真正意义,在于它的人文含义。
二、人文图景 君臣宴飨 宾主相欢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原来这是周王设宴,隆重招待朝中的群臣,他称臣子们为“嘉宾”,而自己是主人。所以此时 ,君臣关系化而为宾主关系,这样就放松多了。他们一起享用美食,一起欣赏音乐歌舞——“鼓瑟吹笙、鼓瑟鼓琴”;酒尊中斟满美酒——“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同时主人还不忘让仆役用筐子奉上满满的礼物——“承筐是将”;宾主尽欢,一片和乐融融,所以叫“式燕以敖”,就像燕子飞在半空那样逍遥愉悦。
在《周礼》中,这是“燕飨”之礼。而这样的宴会,按照礼仪,是从头到尾要奏乐、作歌的,《鹿鸣》就正是这时候的乐歌。
为什么要有燕飨礼呢?这是君主为了加深与大臣之间的“共情”。你想,在朝堂上,君臣之间是各自遵循刻板的礼仪,只有责任义务,没有情感交流。所以,这种醇酒、欢歌的宾主欢宴,解除了朝堂上的束缚,对建立君臣之间的情感关系是一种很好的补充。
三、普天之下,率土之滨
那么,难道这样的宴会只有表面的醇酒欢歌吗?那恐怕就不是中国文化的意味了。醇酒欢歌、共情的更深层是“共识”。君臣的纽带系得更紧,心悦而诚服。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周行,就是大路,可以说是周代的国道,所以称为“周行”。这是周王以“隐喻”对群臣委婉的表达他的希望:你们对我最好的回报,就是以你们的才干和智慧,示我以大道所在,给我以辅佐。
所以,现在再看这首“呦呦鹿鸣”的深层表达,其实是“普天之下,率土之滨”,是宾主之间对一个完整的“天下”理想的认同,可以说“呦呦鹿鸣,明主嘉宾”。如果它也构建了一幅图景的话,那它所构建的是“天下”图景,这才是《诗经》中最为广阔的原野,我称它为一个“隐喻的原野”。
自从《鹿鸣》之后,中国的古典诗歌之中,“天下理想”就获得了一个固定的、隐喻式的表达。比如,你一定读过曹操的《短歌行》,曹孟德到底想说什么呢?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作为一世之雄,曹操以自己为主,以除他以外的一时豪杰皆为嘉宾,他有着四海一统的烈士壮心。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他说自己要成山之高、海之深,他说自己像具有完美人格的古代圣贤周公那样那么真诚,求贤若渴,他要的是“天下归心”。
至少,你以后再看到诗词之中出现鹿鸣,那么其中是会有“宾主”这一重关系。你不妨再仔细揣摩一下,也许,里边不声不响地含着一个“天下”的图景。
最后,再说一件有趣的小事。
我最近在读一位中医药专家写的植物杂记,从中药的角度写。他说,屠呦呦老师因为青蒿素的贡献,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难道冥冥之中,2000多年前的《小雅·鹿鸣》里,就有了预示吗?巧合到像谶(chėn)语: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配乐 | 肖瀛《你的名字》《偶然》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