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分享的是,闸弄口与清凉闸的故事,一起倾听......
闸弄口辖地西北有会安坝,明洪武五年(1372)始建,近有柳林、清凉二闸。此地位于清凉闸口,俗呼闸弄口,地以此得名。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古代的杭州,历任州官大都致力于城区水利建设,开城河、治西湖、凿水井、筑堤坝、建水闸,做了不少为人民代代传颂的大好事。古代杭州城河,主要是指“三沙河”,即东河(外沙河)、中河(里沙河)、茅山河(中沙河)。城河的畅通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太平岁月里,河道里千帆竞发、客帆高挂,街面上“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白日里且看“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夜晚只见那“灯火沙河夜夜春”。
今天杭州城东的艮山门,泛指环城北路与建国北路、环城东路相交及艮山路西端一带。吴越时名保德门,南宋时移门于菜市河以西,名艮山门,因近坝子桥,又名坝子门。元初门毁,元末重建艮山门,民国时拆除,沿用为区片名。远在明洪武五年(1372),艮山门附近就筑起了高坝,积储上流之水。此坝被命名为“会安坝”。“会安”,有适逢盛世之意,该是当时百姓渴望天下太平、追求美好生活愿望之体现吧!它位于今拱墅区文晖街道,东起建国北路,西至西俞家桥,长92米,宽4米。虽经六百余年,仍风采如昔。遥想建坝之初,路人宝马轻裘,雕车辘辘,迤逦前来,商贩匠人,箪食壶浆,沿途叫卖,熙攘繁忙之景,较之以眼下两岸之车马流水,该别有一番风情吧。
会安坝附近,又建有两座水闸,以排水防泄之用,称为“柳林”、“清凉”。清凉闸即位于流水桥南今闸弄口街道附近,因为地居清凉闸口,俗称“闸弄口”。这便是“闸弄口”地名之由来了。
“柳林”、“清凉”,盛含秀美之意!由此命名,可大约推及当年此地杨柳垂荫、清波荡漾之绝妙佳景。往昔城东之郊区,春来桑麻遍地,满目苍翠,秋至谷风习习,稻麦流金。明散文家高濂著有《登东城望桑麦》一文,为后人绘制了春天城东一带的美丽画卷:“桑麦之盛,唯东郊外最阔,田畴万顷,一望无际。春时,桑林麦陇,高下竞秀。风摇碧浪层层,雨过绿云绕绕。雉雊春阳,鸠呼朝雨。竹篱茅舍,间以红桃白李,燕紫莺黄。寓目色相,自多村家闲逸之想,令人便忘艳俗。”
城东旷野多桑园,盖与经济发展有关。“艮山门外丝篮儿”,其义言及此地丝织发展之盛况。明清以降,杭州丝绸业勃然兴之,至清代中叶,丝绸零机户具集中于东园巷、艮山门一带。农民多以植桑养蚕、缫丝粜茧为生,耕户为多纳资财,也纷纷弃农改桑。无怪乎桑麻连绵,郁乎苍苍,使人顿生“清凉”之意了!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