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国学24堂课48|言多必失

南怀瑾国学24堂课48|言多必失

00:00
05:51

 言多必失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

  孔子说:“说得多,做得少,君子以此为耻辱。”

  南怀瑾先生认为在这个地方孔子的意思是说要言而有信,讲话要兑现;牛吹大了,事实上做不到,这是君子引以为耻的。不要把话讲得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做不到的,绝不吹牛。

  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做人要低调内敛,少说话是保证没有过失的最好方法。整日夸夸其谈、口若悬河的人难以保证自己说的话中没有纰漏,一旦出现纰漏,被人抓住把柄,早晚会给自己招来祸患。

  揭竿而起的农民英雄陈胜,特别忌讳别人提及自己“地主家长工”的出身。他的几位患难兄弟就因在他面前无意提起他“庄稼汉”时期的事情,而触犯了他的“领袖形象”,戳到了他的短处,招来杀身之祸。

  三国中的英雄刘备是个“少须眉”的形象。在古代,胡子和眉毛稀少的男子被人认为是没有男子汉气概。刘备刚到西蜀时,曾被刘璋手下胡须茂盛的张裕取笑嘴上没毛,令他十分恼火。等后来他赶跑了刘璋成为张裕的主子的时候,终于找了个借口,把张裕杀了。

  与人相处,最忌多言。在现实中,正人君子有之,奸佞小人有之;既有坦途,也有暗礁。在复杂的环境下,不注意说话的内容、分寸、方式和对象,往往容易招惹是非,授人以柄,因此,说话小心些,为人谨慎些,使自己置身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牢牢地把握人生的主动权,无疑是有益的。一个毫无城府、喋喋不休的人,会显得浅薄俗气、缺乏涵养而不受欢迎。西方有句谚语说得好:“上帝之所以给人一个嘴巴,两只耳朵,就是要人多听少说。”

  还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不要在背后道人长短,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从你嘴里说出去的话,早晚会传到别人的耳朵里。背后议论人,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得罪很多人,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如果我们无意间得知了别人的隐私,千万不要到处去说,以显示自己有多能耐。别人苦苦隐瞒的事情大都是不愿意让人知道的,若是我们到处跟人说,那他必然会恨你入骨。处理这种事情最好的办法就是假装不知道。即使你不向别人提起,一旦让人知道你知道了他的隐私,也会对你有所怀疑,就算你指天发誓也是不可能消除别人的疑虑的。

  明朝时期,出现了特务机构东厂和西厂。这两个机构直接归皇帝指挥,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刺探大臣的隐私,监视大臣的动向。如果有大臣胆敢在背后说皇帝的坏话,那么东厂和西厂的人就可以不用通过刑部,直接抓人。那个时期,大臣们都是互相提防,噤若寒蝉,生怕一不小心说错了什么,被皇帝知道惹来杀身之祸。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我们不知道自己周围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若是碰到那些爱挑拨是非的人,即使我们没有说什么,他也要造谣生事,若是我们当真说了什么,他还不把事情闹得沸沸扬扬。因此,少说话是保护自己最好的方式,即使是在自己熟悉的人面前也不能什么话都说,万一这个人靠不住,把你说过的话四处宣扬,在这个传播的过程中,你说的话可能也就跟原来不一样了。就算你问心无愧,恐怕也难敌众人之口。

  我们总是羡慕那些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人,这样的人是有很好的口才,然而也许他们不经意间已经得罪了很多人,自己却还不知道。所以,我们宁愿藏拙,三缄其口,也不要做那个因一时口快而得罪他人的人。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