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作者/郑愁予|诵读/夏天(二版)

错误|作者/郑愁予|诵读/夏天(二版)

00:00
02:57
错误
作者/郑愁予
诵读/夏天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一九五四年

【赏析】《错误》这首诗,以一连串具有传统意味和江南风情的意象,将豪放旷达的气质和欲语还休的情韵融为一体,营造出和谐、完整的艺术境界。虽然诗中写了思妇和浪子,但与传统的闺怨诗相比,表现出了较强的历史感和时空感。
《错误》最大的特点是叙事、画面的象征化以及对照手法的结合运用。从第一节开始,在一个叙事的语境中, 季节、容颜、莲花就共同型塑出这些词语的象征意味。
第一节两句,以第一人称“我”写游子走过江南,“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诗中,“容颜”显然借指某个人,至于这个人的性别,在语言文化的规约下很自然会将其认同为“女性”。
前半句中“等”和“季节”赋予了“容颜”以叙事内容和时间限度;后半句是对“容颜如花”这个套板化譬喻的推进和激活,诗人不再甘于用静止的喻体去比附静止的本体,喻体被转化为两种动作状态——开、落。所以,这个句子就是诗人对一个具有情节性、动作性和时间性的故事的切片和象征。
从诗歌艺术的角度看,这句诗十四字却包含着如此丰富的内容,它对“容颜”这个中心词的前后修饰,使简单的借代获得了微妙的情景性和独特的心理内涵;它又采用了将叙事情景象征化的方式,使诗歌言简意丰,富于诗性的密度。

【创作背景】郑愁予,原名郑文韬,祖籍河北宁河,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在北平长大,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
15岁开始创作新诗。郑愁予在1949年与家人迁往台湾,初到时正赶上现代派诗社和诗刊开始创办,成为了现代派诗人中的重要一员。在中兴大学毕业后,在台湾出版第一本诗集《梦土上》,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
《错误》是郑愁予自述该诗源自童年的逃难经历,他小学时,抗战就全面爆发开始了,父亲从陆军大学受训后一毕业就被送到湖北抗战前线,调去襄阳张自忠的部队,他则跟随着母亲经历过各种逃难,一路上看到很多伤兵。
1948年12月,他到江南的一个村落,那里唤起了他童年时期逃难的记忆,有关炮车,有关战马的马蹄声,他把这些冒出的经历艺术化,写成了《错误》。这首诗的主角就是以郑愁予母亲为原型的。

【朗读者】夏天,影像诗人,“以声音写诗、以光影作画”,一位真诚的朗读者,数十年陶醉于朗读的快乐,其朗读作品不以模版式“播音腔”示人,避却教科书式固化的朗读方法,不以“好听、字正腔圆”为首要诉求——在理解诗歌作品的基础上,力求自然传达,生动再现。 夏天主张朗读“三入”,即,入情、入境,入味。 夏天侧重于诗歌的朗读,与其多年沉浸于诗歌的美有关,在涉略“古今中外”大量诗歌作品基础上进行选读,这些诗歌作品不仅限于“名篇”,而首先是“触动心弦”,具有诗学意义。 夏天朗读作品的配乐选用十分考究,讲究“画面感、故事性、和谐度”,与诗歌内容、与朗读的氛围和情感的抒发紧密贴合。 夏天,更是一位功底深厚的人像摄影家,深谙拍摄伟大肖像之秘诀,善于用光塑造人物、用光勾勒眼神,享有“夏氏用光”之美誉。夏天眼光很“独”,善于引导人物进入情境,捕捉自然流露的神情,所以其拍摄的肖像作品特别传神、立体、生动,直抵人心,为收藏级的影像作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