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老子的无为有何特色?
我们进入到《庄子》第11篇〈在宥〉。“在宥”两个字什么意思?“在”就是保存;“宥”就是宽待。它一开头就说“只听说保存宽待天下,没听说管理统治天下”。所以我们把标题定为:老子的无为有何特色?在〈在宥〉篇里面的第一章跟第二章。尤其第二章后面就直接用老子的一些观点来做解释。
为什么不能讲管理统治,只能说保存宽待?它一开头就会说明,而里面特别要留意的就是两个词:一个是“性”,一个是“德”。我们说过,在《庄子》书里面。“性”就是本性,等于自然的需求。人跟其他生物包括动物、植物,都有它的所谓的“性”;“德”就是天赋,在人之外的万物,“性”跟“德”没什么好分的。人的德叫做天赋,特别是指认知能力。
本性跟天赋在原文说:就是“性”跟“德”。讲白话的时候,就把它分得比较清楚。所以听到“天赋”两个字:上天给你的禀赋,就知道是指人所特有的,是认知的能力这些。
为什么说要保存宽待?因为如果让你的本性跟天赋去放纵、去改变,后面就出现各种问题了,出现各种问题之后,你叫别人行善避恶,又不可能有赏善罚恶的公平的机会,那你的性命怎么办?
来了!“性命”又变成一个新的词,这边会用“性命之情”,代表本性跟命运的真实的处境,到后面的时候比较夸张的是什么?它又特别强调“君子”这个概念。我们都知道,在道家从老子到庄子,提到君子的时候,一般来说不会太肯定的,我们等下再说。
现在先开头看看〈在宥〉篇第一章怎么说。
“只听说保存宽待天下,没听说管理统治天下。所以要保存,是为了担心天下人放纵他的本性;所以要宽待,是为了担心天下人改变他的天赋。天下人都能不放纵本性、不改变天赋,哪里还用治理天下呢!
从前尧治理天下时,使天下人都很高兴,以保有自己的本性为乐,这样就不安静了;桀治理天下时,使天下人都很忧愁,以保有自己的本性为苦,这样就不愉快了。不安静与不愉快,都不是天赋的常态。不符合常态而可以维持长久,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这边先停一下,为什么?你会问:“尧让天下人高兴,以保有自己的本性为乐,这样就不安静了。”因为你乐了之后你希望更快乐;一直快乐,更多快乐,这不是不安静吗?
到了夏桀,让天下人都很忧愁,以保有自己的本性为苦,这样就不愉快了。为什么?你保有自己的本性,受不了桀的统治,觉得很痛苦,就会想改变它,难道要去做坏事跟着桀的方向去走吗?这都是不合常态,当然不能维持长久。
接着,后面就发挥了,就把它牵涉到阳跟阴这两种状况,非常有趣。庄子接着这样写。
“人过于欢喜呢?会伤及阳气;过于愤怒呢?会伤及阴气。阴阳二气都受损,四季就将失序,寒暑就无法调和,这样反而伤害了人的身体啊!进而使人喜怒失常、生活不安、思虑没有结果、做事乱了分寸。
于是天下开始出现狡黠乖戾的风气,然后才有盗跖、曾参、史鰌等人的行为。如此一来,用尽天下之力来奖赏善人也嫌不足,用尽天下之力来惩罚恶人也嫌不够;也就是,天下虽大却不足以做到赏善罚恶。从三代以来,都在喧嚷着要做到赏善罚恶,他们哪有时间安顿自己性命的真实处境呢!“
最后讲到性命的真实处境,《庄子》原文说是“性命之情”。这个词也是庄子特别用的,所以最后结论就是提到赏善罚恶的问题了。谁来让你赏善罚恶?“赏善罚恶”永远是个理想,在宗教里面可以把它延伸到来世做一种解释,但那是属于信仰的范畴。
在眼前的人间世,要做到赏善罚恶,那真的是一种想像中的东西。它连续提到三个人叫做盗跖(大强盗)、曾参(很孝顺)、史鰌(很正直),根本就把你什么坏的、好的通通放在一起。为什么?你做好做坏只不过是别人口中说说的一个情况,哪里有真正的报应!如果不能赏善罚恶,你做好做坏,到底是理由何在?如果是儒家,还可以说人性向善,本身就会快乐;如果人家不了解或不接受儒家的思想,讲这些有什么用?它只看到现实的利害。
在〈在宥〉篇里面一开头说的话也满偏激的:“只听说保存宽待天下,没听说管理统治天下。”这两句话你记得,就知道《庄子》外篇确实有这样的一种想法,也就是从避开灾难的角度,可以做这样的说明。
接着,〈在宥〉篇的第二章就特别提到:人的本性跟禀赋有八种表现。这八种表现如果设一个标准进行比较,就会发现大家都会过度的。一旦过度,通通出问题了;本来是好的情况,一旦过度之后通通变坏的了;最后再提到君子如何如何。
我们看庄子怎么写。他说。
“再说,喜欢明吗?是沉溺于彩色;喜欢聪吗?是沉溺于声音;喜欢仁吗?是搅乱了常态;喜欢义吗?是违反了常理;喜欢礼吗?是助长了技巧;喜欢乐吗?是助长了耽溺;喜欢圣吗?是助长了才艺;喜欢智吗?是助长了挑剔。
天下人如果能安顿性命的真实状态,那么这八种喜欢是可有可无的。天下人如果不能安顿性命的真实状态,那么这八种喜欢就会互相干扰、纠缠不清,造成天下大乱。天下人竟然还开始尊敬它们、爱惜它们,天下人的迷惑实在太过分了!人们哪里会因为事过境迁就放弃这些喜欢呢?他们还虔诚斋戒来谈论,正襟危坐来劝导,唱歌跳舞来赞美,我对这些又能怎么办?
所以君子不得已而统治天下时,最好是没有作为。没有作为,然后可以安顿天下人性命的真实状态。所以,重视自身超过天下的人,就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珍惜自身超过天下的人,就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
所以,君子如果能不放纵他的本能欲望,不炫耀他的耳目聪明,安居不动而活力展现,沉静缄默而声势浩大,心神出入而顺乎自然,从容无为而万物聚积。我又何必需要治理天下呢?“
这一大段有些观念真的要稍微解释一下。一般人都有这八种喜欢:“明、聪、仁、义、礼、乐、圣、知”。很好啊,后面就说:“君子治理天下,最好是没有作为。”不要忘记,看到没有作为,就要想到我们所强调的“无心而为”,不是完全什么都不做;完全什么都不做,那是一种想像而已。
“无心而为”,或是你做的时候,让别人感觉不到你在做什么。但是这边提到君子有点夸张。为什么?在《老子‧道德经26;31》里面,“君子”这个词用了三次,是指什么?是指统治阶级里面一个中间的阶层,就等于是像大夫一样的要做具体的事情。重要的是“圣人”,在《老子‧道德经》书里面,圣人是指悟道的统治者,出现了30次。
到了庄子手上,圣人变成统治者也可以,更重要的是“悟道的个人”。跟那些像真人、神人、至人、天人相似的。而在外篇里面,圣人大部分都蒙上了儒家、墨家的影子,就变成坏的了。圣人有问题了,把那个大强盗栽培出来了。所以它这边就用君子,一用君子就会发现,在道家里面“君子”这个概念不是很重要的。你就可以发现,知道外篇为什么有它的限制,像这个就是一个特色。
尤其后面讲的这个君子怎么做,跟《老子‧道德经13》(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说的是一样的意思。它强调的是:一个人重视自己超过天下,珍惜自己超过天下,才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为什么?因为他不会刻意要做很多事情,是真正的“无心而为”才能够无为而治,等于是把老子也用过来了,《老子‧道德经》里面也是讲圣人的。这边就把它用在君子身上。
不过,比较生动的是最后四句话:“安居不动而活力展现,沉静缄默而声势浩大,心神出入而顺乎自然,从容无为而万物聚积。”这四句话在《庄子》里面以类似的方式出现了好几次,所描写的是什么?是那个悟道的个人,绝不是君子的层次而已。但是《庄子》的原文我们要尊重它,所以还是把它的意思做这样的介绍。
下一集的主题是:人心之复杂,你能想像吗?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只听说保存宽待天下,没听说管理统治天下。
性命之情:赏善罚恶。
尧兴仁义,人保存本性如果受到奖励,就会为了名和利而去伪装,结果背离了本性,最终有害于保存本性
老师反复讲,人的认知本性禀赋就是保存~修炼~回归,一直悟不透,保存不会是保存“人之初性本善”,或是保存“淫其性淫其德”还是保存善的去其恶的,还是顺其自然成尧成跖
“安居不动而活力展现,沉静缄默而声势浩大,心神出入而顺乎自然,从容无为而万物聚积。” 这就是“道”的运作方式呢。
听友376468418 回复 @听友376468418: 由此做人要居“中”适度,不偏不倚,“性命之情”的安顿,是无心而为。
怎么开头没声音
“安居不动而活力展现, 沉静缄默而声势浩大, 心神出入而顺乎自然, 从容无为而万物聚积。 漂亮,是庄子的语言 另外,好喜欢这段“天下人如果能安顿性命的真实状态,那么这八种喜欢是可有可无的。天下人如果不能安顿性命的真实状态,那么这八种喜欢就会互相干扰、纠缠不清,造成天下大乱。天下人竟然还开始尊敬它们、爱惜它们,天下人的迷惑实在太过分了!人们哪里会因为事过境迁就放弃这些喜欢呢?他们还虔诚斋戒来谈论,正襟危坐来劝导,唱歌跳舞来赞美,我对这些又能怎么办?”唉!
治天下就是治人,人最善变,顺人性管理,人格多种,亿万人想想都难。。优秀的君子想顺任自然,可众臣子落实到具体事项上就跑偏了,更何况不优秀的君子治理天下,治着治着难关重重就放弃初衷了,真不容易啊。谢谢老师
老师怎么取消金句了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