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宥】第93集-人心之复杂,你能想像?

【在宥】第93集-人心之复杂,你能想像?

00:00
10:53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人心之复杂,你能想像吗?


说到人心的问题,早在〈齐物论2.3〉里面就已经看过了,说人的情绪跟心态有12种。一不小心就会发现,人心很容易跟外界的事物相互来往、勾心斗角,造成各种困扰。接着要谈的就是〈在宥〉篇的第三章,整章三度提到:你要小心;你不要扰乱人心。到底怎么回事?老聃上场了。


有一个人,他请教老聃。这个人叫做崔瞿(qū),他请教老聃说:你如果不去治理天下,怎么去安顿人的心,让人心变好呢?因为我们讲在囿:只能保存宽待,不要去治理。就在这一章等于是把前面接过来,用两个人的对话,让老聃来表现他的思想,提醒我们人心很复杂,不要随便去扰乱它。



这一章比较长,我们可以分三段来说,先看第一段。


崔瞿问老聃说:不去治理天下,怎能使人心变好?老聃说:你要谨慎,不可扰乱人心。人心排斥卑下而争求上进,在上进与卑下之间憔悴不堪,柔弱想要胜过刚强,棱角在雕琢中受伤,躁进时热如焦火,退却时冷若寒冰。变化速度之快,倾刻间可以往来四海之外。没事时,安静如深渊;一发动,远扬于高天。激荡骄纵而难以约束的,就是人心吧!



这段描写,听了之后就觉得老聃真的是心理学家,对人心的了解非常深刻。他说:人心排斥卑下而争求上进。你一旦分辨什么是卑下,什么是上进,当然是排斥卑下而争求上进,在这两者之间憔悴不堪;柔弱的想要胜过刚强的,棱角在雕琢中受伤;很生动的就是后面讲的:躁进时热如焦火,退却时冷若寒冰。变化速度之快,倾刻间可以往来四海之外。


这一段,我们忍不住要再把它说一遍,实在是因为它写得非常的生动。现代人不管再有什么样的心理学,各种学说的出现也不过是如此。


接着就要把焦点转向黄帝了,我们看第二段。庄子写着。


从前黄帝开始用仁义来扰乱人心,尧舜接着努力,劳累得双股无肉、两腿无毛,来养活天下人的身体。想尽办法来推广仁义,费尽心血来制定法度。然而还是有治理不好的地方。于是尧把讙兜放逐到崇山,把三苗驱逐到三峗,把共工发配到幽都,这就是他治理不好的情况啊!


到了三代帝王,天下已经大乱了。在下有夏桀、盗跖之流,在上有曾参、史鰌之辈,而儒家墨家也都出现了。然后,喜悦的与愤怒的互相猜疑,愚笨的与聪明的互相欺骗,善良的与邪恶的互相批评,虚伪的与诚实的互相嘲笑,天下风气自此衰败了;共同的天赋分歧,原有的性命也散乱了;天下人都爱好智巧,百姓之间也纠缠不清了。于是,拿出斧锯来制裁,搬出绳墨来规范,取出锥凿来处罚。天下纷纷大乱,罪过就在于扰乱人心。


这是第二段,里面从黄帝开始批判。说实在,我们如果回到黄帝的时代,你不用仁义来教导百姓,那用什么来教呢?那时候完全不要考虑教导,整个社会不断进步,你怎么办?后面尧舜也受到批判,它后面说了:劳累得双股无肉、两腿无毛。事实上这两句话经常是用来描写大禹的,大禹治水八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弄得身体也搞坏了(《孟子滕文公上》)



后面提到三个坏人被尧处分了,事实上到舜才做到这样的一种处分。讙兜、三苗、共工,都是当时所谓的恶人,如果有第四个就是禹的父亲,治水没治好的鲧(《孟子万章上》)。所以当时一般会说,舜把这四大恶人都给惩治了,天下人就比较快乐了。


但是,问题在庄子这边,他有不同看法,他认为说,这些恶人为什么出现?你开始没治好,让他们慢慢形成大的恶人。后面就直接把夏桀、盗跖(当然是坏人),但是曾参、史鰌,跟他们相对的好人也受到批评。儒家、墨家也一起上场,受到批判。



接着四段话很让人感叹:喜悦的与愤怒的互相猜疑,你干嘛喜悦,他干嘛愤怒?当一个人愤怒的时候,看到别人喜悦当然要猜疑,倒过来也一样;愚笨的与聪明的互相欺骗,你说,聪明的欺骗愚笨的还好,愚笨的怎么也欺骗聪明的呢?有时候你表面看的是另外一种状况;善良的跟邪恶的互相批评,这个可以了解;虚伪的与诚实的互相嘲笑,想到就觉得为什么要区分这么复杂?


原来共有的天赋分歧了,原有的性命也散乱了;这在外篇里面,这样的词常常出现。所谓的放在一起说,是本性,是命运。好像每一个人照自然状态,应该都有类似的,后面分歧之后就出问题了。因此,你用各种赏善罚恶的方法,都不见得有效。


最后,结论怎么说,结论更让人感叹,显然是已经到了后面的春秋战国时代,天下大乱的情况了。所以庄子接着说。



所以贤者隐居于高山深岩之下,而万乘之君忧虑恐惧于朝廷之上。当今之世,身首异处的尸体到处堆积,镣手铐脚的犯人互相推挤,受刑伤残的罪人举目皆是,而儒家墨家这才开始在枷锁之间努力奋斗。



哎,太过分了!他们不觉惭愧又不知羞耻!实在太过分了!我怎么知道圣明与智巧不是镣铐上用来锁紧的栓木,仁与义不是枷锁上用来套人的洞孔,我怎么知道曾参、史鰌不是夏桀、盗跖的先驱呢!所以说:排除圣明,放弃智巧,天下就太平了。


最后那一句话就是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绝圣弃知也是老子说过的话(《老子道德经19)。而这边提到曾参、史鰌有可能是夏桀、盗跖的先驱呢!这边讲的当然不是客观的事实,夏桀是夏朝的君主,曾参、史鰌都是孔子那个时代的人。时代上,在庄子笔下不是问题,他可以跨越这些限制都拿来直接比较。


这说明什么?好人、坏人你先分辨,分辨之后就各走极端,到最后这个社会怎么可能会变得更好?关键就在于前面的赏善罚恶做不到;再往前一步,谁是善,谁是恶,谁去分辨,分辨之后又如何?


这就整个的一章,〈在宥〉篇的第三章。崔瞿请教老子说:你不去治理天下,怎么会让人心变好呢?老子就提醒他:你可能越治越乱!就因为你有心去治理,治到最后呢。设定很多标准要分辨善恶,但是又没有办法做到善恶的报应。人心一旦是复杂化了之后,也就是认知做为区分,区分可以变得非常的复杂,让很多人可以互相比较,到最后大家就只看什么对我有利。



你说,好人行善,因为他受到教育,知道行善对自己也是有利、对别人都有利;坏人为恶,他也认为对自己有利,别人有没有利,他可能不管。这里面实在是没有办法分辨清楚,但是他基本的观点就是说:你不要随便去扰乱人心!问题是,难道是黄帝、尧舜故意去做的吗?



是的,人心已被扰乱,所以他们要去好好治理,还是说因为他们想好好治理,所以把人心搞坏了。这就是一个因果关系的问题,有可能是倒果为因。否则这个社会到今天这种情况,谁知道该怎么去改善呢?已经是到战国时代中期的阶段了。



我们现在在外篇已经是饱受轰炸了,〈骈拇〉、〈马蹄〉、〈胠箧〉、〈在宥〉到第三章这里。后面,转过来了,所以你要记得,它很多篇章里面的内容会转变的。譬如黄帝在这边受到批判,后面连续三章对黄帝却有比较正面的看法。我们在关键的时刻都会加以说明的。



下一集的主题是:一切来自尘土,归于尘土,人死之后,留下的是什么?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 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自适其适

    “罪在撄人心”,矛头直指皇帝,尧舜,并牵连儒墨之徒,嬉笑怒骂,酣畅淋漓,最后绝圣弃智而天下大治。

    13564337ixv 回复 @自适其适: y I'm

  • 听友51228963

    怎么没有前面的音乐了?

  • 菜菜的时光隧道

    这不说的就是当前

  • heart1965

    老师讲得很清楚!

  • heart1965

    喜怒相凝,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

  • heart1965

    五蕴皆空!

  • heart1965

    喜怒哀乐,虑叹变蜇,姚佚启态。

  • J之大盗

    “吾未知圣知之不为桁杨椄槢也,仁义之不为桎梏凿枘也,焉知曾史之不为桀跖嚆矢也!故曰'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太犀利了!过瘾!好的初衷未必有好的结果,这种情况比比皆是。谢谢老师

  • wwww77

  • 听友376468418

    “尺度”:一定要先界定好尺度范围才能谈“因果”关系,不然可能是在原地打转,或者出现倒果为因。人与社会都是自因自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