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修身的快乐、心灵成长的快乐并不虚,而是实打实的快乐。
譬如你在沙漠里面行走,走了好几天,水早就喝光了。在你差不多快要渴死的时候,突然看到一眼清泉,那当然你马上就狂奔过去喝个痛快,这种快乐难道不是实打实的快乐吗?比起你赚钱的快乐难道它就虚了吗?事实上有一些人之所以觉得,这个修身的快乐比较虚,是因为他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灵之泉已经干涸。
其实如果我们的生活中间,不断地冒出麻烦来,不断地产生烦恼,那么就说明什么?就警示你,你的心灵没有力量;你的心灵没有力量,就是警示你,你的心灵的智慧泉已经将近干涸了,也就是你的内心迷失了。你又盲目地向外去追逐快乐,就导致到种种的烦恼、种种的麻烦。否则的话,这一切都不会成为烦恼、不会成为麻烦,因为你的心灵有力量。
很多人他忙忙碌碌去追逐那些貌似快乐的事物,由于内心迷失了,那些事物往往成为他烦恼的根源、痛苦的根源。因此儒家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务本,要先成就修身的快乐,外在事业成功的快乐自然就来了,而且比较长久。“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要以修身为本,每时每刻每一处都要能够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就能够感受到那种由内心自然生发出来的、不假外求的快乐。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这八个字。不要以为这个学习儒家或者学禅,就一定是很古板、很严肃、很痛苦的,事实上它是“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这是最大的快乐,这是快乐的源泉。
第三个方面来说的话,很多人看到《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天子他也要以修身为本来治理天下。他就自以为是的说:这个是儒家的主张德治,法家就主张法治,就把这个德治和法治作一番比较、发一通议论。其实这样一比较,你以凡夫心这样一比较,你所说的这个德就不是真正的德了。这个德就走样了。因为它不是真正的内心的德,而是变成一种道德秀、一种作秀,以为说,你要做一种榜样来给大家看,这样子作秀。这其实就变成了统治的工具,这样都是凡夫功利心的分别。
其实真正的德、真正的道德、真正的忠、真正的孝,都是由内而外自然生发的,不是外在的约束和要求,而是自然生发的。你能够明明德,你自然就会有道德,自然就会有忠、有孝。它们并不因外在的掌声而建立,也不因外在的打击而消失,因为它是由内自然生发出来的了,所以能够敬畏、能够坚守,并且能够履行忠、孝和德。
这些并不一定能够给我们带来财富、地位和名声,我们心中的天理,也就是道德法则,也从来没有向我们承诺过快乐幸福。但是,如果没有对这些道德、法则的坚守,一个人就很难称其为人,一个社会也很难给它的全体成员,带来真正的和谐与幸福。所以这些东西其实就是我们生命的根,本具的明德是我们生命的根,它由内向外发出来自然就会成就孝、成就忠。不是说我要得一个好名声,所以我要做一个孝的样子、做一个忠的样子,或者说为了遵守道德规范、外在的约束,这样去做。不是。它是一种由内向外自然发出来的,生命只有生根才能够抵御社会环境的八风。可见《大学》等等上古的经典是我们文化的根。
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就是说这个可以操之在我。心灵成长、人格完善,明明德可以操之在我。而外在的成功,其实更多的是因缘福报,它不仅仅需要有福报、有物质条件的支持,更需要他人和社会的认可。因此当整个社会价值观扭曲的时候,人格和成功,它这种分离的情况会很严重。你人格高尚,并不一定你就会成功,并不一定社会大众就会认可你。为什么?因为这个价值观扭曲掉了,大部分人心都很迷、都很暗昧,只是以外在的成就,来作为成功的标准,作为人的价值。这个样子的人格和成功,是一个分离很严重的情况,你片面地去追求外在,你的心、你的人格就会扭曲。所以这个时候,我们更加要注重的,是人生的成色而不是斤两。要把生命炼成纯金,成色最重要,而不是斤两。这个是真正的知本,这个是真正的知之至也。
这样我们就可以从这个三个方面,来回答前面这个,可能有人心里面这个疑问。觉得这个说这么多,是不是都是虚的呀?其实它就是实实在在的。而且这个才是本,你有了这个,找到了这个快乐的源泉,其他的一切,不管有也好,没有也好,都影响不了你的心,都影响不了你的幸福感。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