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第三个要点:我们也可以引用其它典籍,来说明治国、平天下都是以修身为本。
司马迁所作的《史记·五帝本纪》上说:“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君主仁厚才有威严,慈爱才有信义,严格要求自己修身,才能够使天下归服、心悦诚服,远悦而近来。
《贞观政要》上面说:“惠下以仁,正身以义,则其政不严而理,其教不肃而成矣。”君主以仁爱来施惠于民,以正义来匡正身心,匡正自身。那么就算他不用严刑峻法,他的朝政也能够治理得很好;不动威容,他的教化也会很成功,蔚然成风。
因此,总结来说,大学之道的实践就是以修身为根本,而修身最切要的功夫就是格物致知。格物不但指研究万事万物,不但指掌握人类的种种学科、种种知识,通过研究这些万事万物、通过研究这些学问,来把握天地这个背后的运行规律,来把握万事万物内在的规律,而且要能够顺从这种天理、这种规律而生活。这种是渐修,朱熹那个理学,他一个渐修的修行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从自身这个本开始格,去掉对身心的执著,去掉对万物的执著,这个是顿悟,这个是阳明心学,这个才是究竟的格物。能够打成一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能够一起修。
致知,不但是指掌握了各种知识和谋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致良知。良知就是明德,致良知,就是明明德。
佛教的修行方法也是从当下的身心来起修。
你看,比如说我们南传的正念动中禅、内观禅,它一定是让你在当下的身心上来觉知呼吸、觉知感受、保持平等心,那呼吸、感受都是自己当下的身心。
这样我们就把这个格物致知,尤其是格物就讲圆满了。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