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今天的学习前,我先来带你复习一下上一期的内容。上一节课程中,我们讲了什么是自我实现预言和经典的案例《实验者偏见》,通过学习你已经了解到,我们的外在人生,也就是命运,常常是我们的内在意识,花了很多年去推动的结果。换句话说,你常说的话未必就是真的预言,而深埋在心底的对话,反而是自己坚信不疑的预言宝箱。
今天,我们将延续这一话题,带你深挖自我实现预言背后的心理学根据,以及如何利用自我实现预言实现目标。
首先我们来讲一讲自我实现预言真的会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吗?答案是肯定的。就像我们为了维持“人设”而故意去讨好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人,反倒会意外收获到那个人的好感。同样的,在工作中,敌意往往会引发更大的敌意。那些认为别人不合作的人,很容易诱发群体间的矛盾。如果群体和群体之间,也都充满了报复性和敌意,那结果也是一样的,这样下去的结果,就是形成恶性循环。
在一个实验中,实验者让被试者和一个陌生人进行互动,并告诉他这个陌生人来自不同的种族。在互动了一段时间后,实验者对被试者进行心理预期方面的引导,他们认为,来自不同种族的人不喜欢他们,并且也不想与他继续来往。结果显示,多数被试者在听到这个消息后,不仅表现出了情绪上的强烈愤怒,而且也做出了一些敌意性的举止。这也验证了自我实现预言确实会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
那么,我们换一个场景,自我实现预言是否也同样适用呢?比如,在亲密关系中,对伴侣的积极想法也会导致其自我实现吗?为此,研究人员人对一所大学的恋人进行了追踪研究,结果显示:对伴侣持有积极想法确实有助于双方增进感情。在实验中,专家们发现,当情侣之间发生矛盾时,持有积极想法的人会想方设法和他们的伴侣一起修复关系。
与那些持有悲观想法的人相比,他们会得到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会更自如地化解分歧,更能体会恋爱的美好。那些担心伴侣对自己不上心的人,往往会将细微的矛盾扩大化,导致他们彼此伤害和疏离。
由此可见,那些对伴侣抱有信心的人,对伴侣往往会给予更多信任、尊重和理解,彼此间的亲密行为也更多,不会有太多的戒备心,这有助于情侣双方将想象中的甜蜜和浪漫打造成现实。
经过一系列实验后,专家指出,人一旦形成错误的信念后,就可能引发他人作出相关的行为反应,以支持自己的信念,这种现象叫做行为确证。举个例子,在实验中,实验者让男学生与他们认为有吸引力和没有吸引力的女性通电话。相比没有吸引力的女性,被假想为有吸引力的女性在与男学生交谈时,表现得要更热情,有更多的聊天话题。男性的信念会引导他们作出行动,进而证实了他们认为的美丽的女人会带给他们愉悦的心情,从而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期望也会影响儿童的行为。研究者们让老师反复在一个班级强调教室应该保持整洁和干净。这一行为使班上的孩子开始自觉地将垃圾扔入垃圾桶内,但这仅仅持续了短短几天。在另一个班级,孩子同样也将垃圾放进了垃圾桶内,但老师对这一行为进行了反复的表扬和夸赞,孩子的自觉性得到了强化和巩固,基本不再出现乱扔垃圾的情况。
我们现在来总结一下今天课程所学的内容。自我实现预言会真实的影响到我们的人际关系,负面的心理预期会埋下“敌对”的种子,激化矛盾,滋生不友好的行为。同时我们也谈到了来自两性方面的期望,积极的想法和预期会让伴侣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亲密,反之则会“两败俱伤”。当我们形成了某种信念和期望后,我们往往会通过行为来对心中的期望进行确认,这也导致了不同的期望带来的结果也不相同。
课程的最后,我们再来对社会信念和判断这一章进行一个总体概括和梳理。首先,我们每个人对社会信息加工都有很强的能力和适应性,但是,即使智商再高的人,依然会受到自身先入为主和过度自信的影响,会相信一些谣言和虚假不实的消息,它看似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无足轻重,但这种错误信念会导致我们在进行重大社会判断时决策失误,进而产生严重的后果。
其次,尽管人类在社会认知和判断中存在一些局限,比如基本归因错误、虚假普遍性、自我服务偏差等,但是我们每个人对他人印象感知的准确率却很高。虽然启发式判断有时会使我们陷入错觉思维,但确实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做出决定,不需要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使我们对自己充满自信并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再次,自我实现预言可以让我们获得与自己期望相符的满足感,并且它在司法和审讯方面同样效果显著。但自我实现预言也不是万能的,错误地认为某些人能力超常从而施加更多的关注,反而会事与愿违。
最后,通过教育让人们熟练掌握如何加工社会信息,是减少社会思维中错误判断的一个有效方法。在生活和工作中,当我们要做出一个抉择时,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被错觉思维牵着鼻子走,也不要顺从和屈服于那些自以为是、高傲自负而不自知的人,在重要的决定和选择面前,始终保持一颗平和谦逊的心、开放的好奇心和冷静的头脑,清醒地排除一切干扰和不利的外界因素,将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上。
好了今天的书就讲到这里了。我们下期再见吧。
怎么感觉不是很连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