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次危机6:强劲的出口!掩盖了结构失衡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八次危机。昨天我们说到了1997年,由于开始城市扩围,大量拆迁,兴建房地产,所以群体性事件明显增加,1997年发生了1.5万起,99年发生了3.2万起,公安部门的数据统计,到了2003年竟然到了6万起,2005年达到8.6万,2009年超过了20万起,在这些事件当中有三分之一都是农民维权,所以作者认为,97年之后,释放房地产拉动经济,其实严重伤害到了农民的利益,后来经济明显复苏,但是却导致了长达4年的农民收入增速下降。
自打我们加入WTO之后,外汇储备到是每年增加,到2008年,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和美国的第二大债权国。这时候西方主流媒体不再强调中国崩溃论,而是开始不断的炒作,中国威胁论。
从我们自己的经济来看,98年到2002年,经济还在低谷期,三驾马车全部乏力,供求矛盾相当发生了错位,一般日用品根本就卖不出去,汽车和住房的高潮还尚未来临,也就是说,生产的不想要,想要的还没生产出来。后来随着出口扩大,中国融入到了全球化当中,才逐渐解决了问题。大量的外资涌入,也让我们获得了持续的发展资金。这段时间我们主要的经济模式,就是两头在外的来料加工贸易,也就是先进口原材料,然后拉回来生产制造,等造好了之后再拉出去拿到欧美西方国家销售。这种大进大出,让进出口呈现双高的态势。2001年我们入世,当时的进出口总额是不到5100亿美元,而到了2008年,已经是25600亿美元。年均增长是26%,所以这段时间的经济,基本就全都是出口拉动了。那么显然我们的对外依存度是相当的高的。已经深深的跟海外全都搅在了一起。而且也形成了一定的金融依赖。
强劲的出口,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的经济高增长,让我们一度非常亢奋,但其实这掩盖了我们的经济结构矛盾,比如出现了三大过剩,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一般制造业产能过剩,还有金融改革之后的金融资本过剩。老齐解释一下,啥叫金融资本过剩,就是说当时的存贷比接近了70%,金融机构存差达到12519亿元,也就是说我们有这么多钱是贷款不出去的。
另外,三驾马车其实也出现了严重失衡,国内贫富差距拉大,造成了居民需求严重不足,消费能力非常萎靡,所以产能过剩就只能销往海外。然后贸易顺差就越来越多,因为除了原材料之外,其实也没啥可以进口的。进口了也卖不动。大家可以想象2008年之前,好像确实如此,在电商兴起之前,基本上花钱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情。要有时间才能去逛街。逛半天也都是很贵的那些东西,收入也不高,你也舍不得买。所以其实说到底,电商对于中国消费是做了巨大的贡献的。虽然对于实体商家冲击,但是也确实拉动了整体消费,而且实体商户不振,也不能全怪电商,房东旱涝保收的涨房租可能也功不可没。总之我们在高投资,高负债中,一直高速增长,但外需的贡献也越来越大。甚至对外依存度,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而基础行业的产能也难以被消化,当时有一种说法,就是用明天的产能过剩,消化今天的产能过剩,啥意思,老齐给你举个例子,比如炼钢厂的钢材卖不掉怎么办,那就再修建一个炼钢厂,在建设过程中,这些钢材就都用掉了,但问题是,一座炼钢厂的产能你都卖不掉,两座炼钢厂就更卖不掉了。作者管当时的这种结构,叫做一匹桀骜不驯的野马,拖着一匹瘦驴,显得极不协调。野马就是投资和出口,瘦驴就是内需消费。
这个过程之中,还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地方政府不断地招商引资,由于财政收入被中央拿走,所以也只能通过这种招商引资的负债,或者隐形负债的模式,才能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而中央政府也不能承担这种巨大的债务,所以就使得货币大规模增发,成为唯一的手段。之所以没有发生通货膨胀的威胁,就是因为增长掩盖了一些矛盾,一些资产价格吸收了大量的增发货币。所以从2005年之后,其实我们的房价就上升的非常快了。这就是人民币外升内贬,带来的后果。很多人到现在都比理解为啥会外升内贬,人民币对外升值,会吸引越来越的多资本进入我们国内,购买资产而套利,这些钱不可能以美元形势进来,也不可能用美元直接投资,而是要到外管局兑换人民币,然后带着人民币入场。举个例子,就好比你们单位的食堂,突然间充饭卡的人多了,是不是发出去的饭票也就多了。你收进来多少钱,就会发出去多少饭票,如果食堂的饭菜没有增加,那么就自然会引发菜价的上涨。但好在当时我们在地方上,用的是以地套现的模式,开始了第三轮圈地运动,把大量的流动性,吸收在了土地和房子里面。这才没有冲击物价。这可能一开始也并非是有意为之。
2003年之后,中国经济随着出口膨胀, 进入了明显的高涨期,农村劳动力,大量开始流入城市,农业就业人数持续减少,从2003年的3.65亿降低到2008年的3.06亿,这些农民都进城打工,成为了农民工,为外需经济提供低廉成本的人口红利,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人均工资占人均增加值比重在35-50%,也就是说你创造100块钱价值,我给你35-50块钱工资,而发展中国家也要有20-35%,但是我国只占9.3%,所以很显然,这一阶段的高增长,是以牺牲劳动者利益为代价的。
当然在这个阶段,我们也有进步,比如2006年1月1日,正式废止农业税,一号文件也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开始了财政转移支付,工业反哺农业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包括各种补贴,农合参保,免除学杂费等等措施,2009年也实行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还开展了家电下乡,给与补贴。这些措施,其实就是在进行纠偏,目的是把失衡的经济结构,给他拉回来。确实也带动了农民增收,以及提升了消费需求。十一五期间,每年增加4000多亿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2个百分点。
2007年,次贷危机开始出现苗头,2008年,雷曼破产,华尔街金融危机彻底爆发,让整个西方世界的金融系统受损,造成了流动性危机,股票和楼市出现暴跌,需求大幅放缓,这对于我们过于依赖外部的经济,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出口陷入停滞,2007年对GDP的贡献率还是2.6%,2008年,降到了0.8%。大宗商品价格开始飙涨,PPI从2007年的5.4%,上升到2008年超过8%,CPI物价也最高爬升到8.7%,经济减速的趋势十分明显。
我们也积极做出了应对,依旧是97年应对输入型危机的办法,财政和货币双宽松,2008年出台了著名的4万亿投资,中央直接安排1.18万亿元,其他的部分要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跟上次不同的是,98年增发国债,基本都用于基建投资,而2008年,仅有250亿用于基础设施。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了民生保障安居工程,其中涉农资金超过三分之一。外需方面,也依旧是降低了退税率。来应对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对我们的冲击。
当时受到危机冲击,沿海发生很多的外向型企业倒闭,数据统计,光广东就有1.5万户中小企业倒闭,主要分布在,服装,纺织,电子元器件,塑料制品加工制造等行业,大概2500多万农民工失业,主要来自于制造和建筑等行业,比例高达71.3%,而我们通过政府投资,创造产业的方式,主动吸纳了一些就业,缓解了城市就业和治安的压力。而另一部分返乡农民工,则回到了农业上。
08年这波危机的大致演变路径可以归纳为,我们加入WTO之后,带来了外资的大举进入,之后金融改革,开始第三轮圈地,投资过热和对外依存度同时上升。连续几年都是11%以上的经济高增长。也产生了大量的高耗能,和过剩产能。随着外需突然减弱,大量出口加工业也就突然死亡。几千万人失业。作者说,随着一轮又一轮的危机,其实我们的经济应对也越来越困难,98年的时候,虽然困难,但是起码还有新的需求可以释放,比如住房,但在2008年的时候,已经很难找到新的需求点。但显然这点作者又错了,起码2008年之后,拉动房地产这一招依旧好使。我们依旧有巨大的住房需求可以开发。而当年房地产也还有很好的消费带动作用。再加上电商的崛起,让我们的消费占GDP的比重有了明显的提升。当然这都是后话,属于上帝视角,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看不到这点也很正常。明天我们就来看看,站在当时的视角上,为了应对危机,作者有哪些研究和思考。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