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次危机 5

八次危机 5

00:00
09:53

八次危机5:心若在梦就在!大不了重头再来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八次危机。昨天我们说到了93-94年那次危机之后我们开始向土地要收益,土地开发的高速扩张,也大幅度带动了农民背井离乡去就业。农民对于口粮需求的增加,也导致了93年的粮荒,为了保证粮食供应,94年开始实行了省长米袋子,市长菜篮子工程,连续大幅提升粮食收购价,农业营收持续提升。甚至一下把粮食供给给干成了过剩。后来粮食价格持续下降。总之,93-94年的危机,作者认为是城市和农村共同承担的,但其实老齐认为,相比于农村,城市居民在这次危机中,损失要惨烈的多。



下面时间来到了1997年,我们也在跟海外的密切接触当中,开始了对外开放。国内经济的运行,也受到海外的环境影响越来越大。主要影响有两个,1是跨国公司几乎控制了我们高附加值的产业以及出口,并成为主要的获利者。2我们也成为西方发达国家,转嫁危机和代价的载体。我们的经济危机,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输入因素的影响。



97年之后的两次危机,与前面的6次全都不一样,他是典型的全球化带来的输入型危机,并不是我们自己出了问题,而是别人要我们出问题。我们的应对方式也完全相反,之前都是自己造成的债务危机,所以应对都是收紧货币,紧缩银根,而这次经济危机开始,我们的调控方向变成了扩张财政和货币,来拉动内需。



无论是97危机还是08危机,最后的处理结果,其实都是一样,通过拉动房地产,来拉动经济,作者认为,这个做法的实质,就是再度以城市利益为主导,占用过量的农村资源,最后又是让农民承担损失。但其实老齐并不太同意这个观点,不少农民也在这个过程当中,转化为了市民,而且也因为拆迁获得了巨大的好处。所以市民和农民之间本身就是存在着转化关系,我们既然要开启城镇化进程,那么肯定是要让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那么从结果上来说是市民壮大,农民收缩,但是这并不能说,就是侵害了农民的根本利益。否则只要城市扩围,就是侵害农民利益,那么这个说法就有点太绝对了。



94年到97年,其实我们已经连续3年宏观调控,形成了对外依存度上升,而内需下降,但是到了1997年又开始了东南亚金融危机,造成我们的外需一下子垮掉了,所以经济就变得极其困难,再加上下岗潮依旧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所以启动内需基本无望。那个年代大多数人不炒股,不投资,不炒房,都在体制内工作,所以其实对于经济并不敏感,老齐那会还在上中学,所以根本也没觉得有啥特殊的。但后来看资料才知道,其实已经是腥风血雨。而且屋漏偏逢连夜雨,之后又爆发了洪涝灾害。到了1998年,外需收缩的就更厉害了,出口拉动经济的数字从4.2%,降到了1.3%,很多企业已经无法正常经营了。产品过剩成为了那一年的主题,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有了出口转内销这个词。后来马云创建阿里巴巴,就是看到了98年这个巨大的痛点,出口转内销,根本销不出去。他才提出了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想通过电子商务,为买卖双方对接需求。



如果说1994年那波危机,最大的风险是通货膨胀,而这波东南亚危机,最大的问题就是通货紧缩,物价连续15个月,绝对下降,这个反映了大家对于消费的信心和态度,而此时我们的调整方向是,努力增发国债,扩大内需,拉动基建,推进在住房,教育,医疗等诸多领域的改革,然后还对出口企业给与政策扶持,连续三年提高出口退税率。这么做的社会代价极大,但是确实防范了经济下滑,其实要老齐来说,最有效的一招,就是一次房改,把房地产这只大老虎从笼子里面放出来了,一下就拉动了经济需求。但是也是从90年代末开始,开启了我们将近20年的房地产周期。直到现在还没按下来。



另外,这一年我们还开始了商业银行改制,之前我们是财政和金融不分家的,都是政府控制经济的手段,但是从98年开始,金融体系开始逐渐成型,独立运作的商业银行开始出现,中国银行业也开始全面学习西方的金融制度,逐渐融入世界金融体系,加入全球金融资本的主导竞争。有人问这有什么关系?之前我们的银行,出了问题,都是政府买单,甚至用外汇储备来填补。但现在你得自己想办法充实资本充足率,也要计提准备金和坏账准备了。在此之前全国各地,已经陆续成立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比如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海南发展银行,还有很多专门为特区服务的,比如上海的浦东发展银行,华夏银行等等。各地其实有很强的兴办城市商业银行的需求,能控制银行,对于当地的金融安排都会更为有利。所以权利下放之后,立马就都积极响应。



这其中海南发展银行,要特别提一句,他是94年底成立,后来大力支持发展海南建设,说白就是支持当地的房地产,结果造成了大量坏账,当年海南也出现了很多金融乱象,大街上的银行信用社甚至比米铺还多,各家银行也是高息揽储,最高的利息给到了25%,直接造成了很多金融机构高进低出,恶性循环。最后海南发展银行,在1998年年春节之后遭遇了挤兑,最后不得不被迫关闭。也成为这么多年来,唯一一个因为支付危机关闭的银行。后来海南很长时间,都没有自己的地方性商业银行。海南那个地方按说不错,眼看广东和上海,浙江后来都起来了,自己这边一直都有政策扶持,但却20年没有发展起来。



这个事之后,中央也意识到了金融风险,后来累计投入3.24万亿元资金,支持金融企业改革和化解金融风险,此后还支持四大国有银行上市。其实说白了也是为了化解风险的举措。



当年的财政积极投入,由于底子比较薄,所以那个时候的基建拉动效果还是十分明显的,当时还形成了高速公路修建的高潮,2003年,中国高速公路里程一下就达到世界第二了。作者管这个叫做政府进入式拯救危机,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宏观政策干预,通过货币超发,财政积极,拉动基建,拉动房地产的方式刺激经济增长,1999年还展开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举措,其实就是政府花钱,弥补出口下滑导致的需求萎缩。



后来即便我们加入WTO了,出口需求上来了,这波投资热潮也没降温,于是我们形成了一个高投资,高消耗,高对外依存度的经济模式。有人也提出了质疑,说这可能会带来国进民退,而且粗放式增长,很容易受到某些因素干扰。没有形成经济内循环。



当年最大的问题还是失业,作者说1997年,农业就业人数是3.48亿,而到了2002年增加到了3.68亿,这2000万人,可能就是城市经济危机下的失业人口返乡。也由于我们改革了分税制,释放了房地产,所以城市不断扩围,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98年到2003年,全国耕地年均减少110万公顷,98年到2005年,城市面积从2.14万平方公里,增加到3.25万平方公里,年均增长率是6.18%2005年,各类开发区已经多达6866个,规划面积就是3.86万平方公里,土地资源正在低价从农村流出,而且浪费也相当严重,人地关系开始紧张,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出现了很多的社会冲突。那些年是非法拆迁,暴利拆迁最凶的日子。



农村经济在90年代中后期,表现出了明显的衰落走势,制造业开始产能过剩,宏观紧缩和需求不振,让乡镇中小企业经营情况明显恶化,全都出现了较高的负债状况。有些地方开始甩包袱,进行私有化改制,改制之后的乡镇企业,也基本不再承担吸纳就业的社会责任。老齐的理解,主要是需求变了,90年代后期,市场经济已经开始发展,海外资本已经在城市建了很多工厂,乡镇企业的这种产品,不再具有市场竞争力,所以自然他也就逐渐衰落了。用我们政治课本上经常说的一句话,他现在已经不再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了,所以自然会被社会淘汰。明天我们来看看2008那次危机,我们的应对和挑战。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