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次危机 4

八次危机 4

00:00
09:50

八次危机4:改革开放后最大的通货膨胀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八次危机,昨天我们说到了,88年到90年的危机,88年开始了物价改革,想把之前的双轨制物价,票证经济,进行市场化改革,但最后改革失败,造成了恶性通货膨胀,CPI月度上涨最高达到了26.7%,之后一系列连锁反应,经济发展停滞,经济进入萧条阶段。GDP来看,非常难看,87年是11.6%的增长率,89年只有4.1%1990年降到了3.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也出现了巨大的下跌,1985年是41.79%89年变成了-8.23%,中国崩溃论此时呼声甚嚣尘上。



这时候开始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现象叫做三角债,有这么3个原因,1是建设项目超预算严重,安排资金根本落实不了,造成的工程款大面积拖欠,2是企业自身亏损严重,挤占了企业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造成相互伤害。3是企业产品不对路,根本卖出不去。形成了投入,产出,积压,继续投入,再积压的恶性循环。其实说白了就是没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很多大企业还都是政府思维,计划思维,造成生产制造没有效率。



政府为了拆解三角债,只能不断地投入资金,而资金投入越多,最后通货膨胀就越是严重。当年M0货币供应量增长率高达46%M1M2也有13.13%22.38%,也就是说当年的这种通胀,基本上都是以现金形势存在的,那么自然就是物价飞涨。1988年,财政赤字已经达到300亿,相当于财政收入的14.8%,财政调控能力远远不足。89年财政赤字25%,全部财政支出有五分之一,是没有实际收入的。



作者说,我们的处理此次危机的方式,依旧一样,还是习惯性的向三农转嫁,再一次瞄准了乡镇企业,以沿海经济发展战略为名,要求乡镇企业两头在外,让出国内的原材料和产品市场,也就是说,在遇到竞争的时候,乡镇企业必须退避三舍,另外一方面减少对地方政府和教育和医疗公共品的维护费用,以及乡村的资金投入。这两个举措,让农民在收入和消费上都遭受了损失,反而把开支转嫁给了农民。



这次调整也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压抑了农村经济,限制了农民消费,最后导致了内需不足,带来的经济结构内在矛盾越来越突出,甚至让整个国民经济,不得不由此前的主要靠内需拉动增长,转而向外寻求依赖。90年代之后,我们明显加强了招商引资的力度,说白了就是内生经济已经无以为继。



其实这一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是格外的不容易,起点差,技术落后,资金短缺,人才匮乏,还经常不受待见,只要遇到跟国有企业争利的事情,被捅到了上面,立马就会挨一顿毒打,而且经常还会有各种各样的政策限制,动不动就对你征个重税。但即便是这样,也没有阻挡乡镇企业发展的势头,为什么这么强悍,就是因为需求太强烈了。市场太大了,在整个80年代里面,乡镇企业是最贴近市场经济的经济形势。所以他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直到城镇开始兴起市场经济之后,乡镇企业的竞争力,才真正的被削弱。所以打败先进的一定是更加先进,而不可能是制度和落后。



88年开始,由于乡镇企业被限制,大量的农民收入下降,所以上演了进城务工潮,国家也放松了对这方面的限制,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还被要求吸纳劳动力,但是到了90年的时候,由于紧缩,这个政策又开始收缩,政策上的左右摇摆,也让全国人民对于中国的未来,是失去了信心,直到后来的南巡讲话,才让经济热情重新升温。924月还取消了粮票,这样农民进城也就不怕吃不饱饭了,于是93年出门务工的劳动力数量达到了4000万以上。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乡镇企业,逐渐让位给了城市经济。由于国内需求明显减弱,所以我们的经济也逐渐的转向了出口创汇。



那时候其实我们的外汇非常薄弱,84年开始我们是连续逆差,这个很好理解,那时候一穷二白,你也没啥东西能够往外卖的,只能从国外不断地买,外汇储备急速下降。87年的时候,只剩下了29亿美元,而我们外债率却高达77%。也就是说这里面有四分之三都得用来还债。



当时其实有国家计划经济委员会的研究员提出,我们应该分3步走,第一步发展轻工业,食品饮料,纺织,家用电器,先满足国内需求,然后第二步是走向国际,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创汇,第三阶段,是换回来外汇,从事重加工行业的发展。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过度,从现在来看,这一篇文章堪比隆中对,还是非常有远见的。



之后我们主动让本币贬值,这就为出口的中国企业,创造了竞争优势,94年开始,我们的贸易就开始转为顺差。此后贸易顺差也是逐年提升。



就在我们开始国际化之前,也是中国崩溃论唱的最凶的日子,当时苏联也刚刚解体,西方封锁,而我们国内也矛盾重重,旧的体制,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爆发了又一次大通胀,cpi达到24%,之前的投资热也变得无以为继。当时由于证券交易所也刚成立不久,所以整个经济呈现出三乱,乱集资,乱拆借,乱办经济实体,同时还有四热,四高,四紧一乱,也就是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投放,高物价上涨,交运紧张,能源紧张,原材料紧张,资金紧张,经济秩序特别是金融秩序混乱。这种乱象,从92年持续到94年,终于造成了全面的通货膨胀。当年的外汇储备,已经不够支付外贸逆差,更别提700亿美元的长期债务了,93年的外债,已经超过了财政收入。所以其实也可以说,那时候我们的政府已经破产了。



随后我们开始了分税制改革,也就是分掉地方政府手里的蛋糕,这个举措让中央政府收入骤增,而地方政府收入骤降,但支出基本没变,所以最后就造成了中央有盈余,而地方每年都有巨大的资金缺口,权责利严重不对等。而最后大家想了个折中的办法,把土地出让金留在了地方。中央放松对于地方的经济管控,地方也可以自己找饭辙。



这次危机的主要承担对象,就是城市里的下岗工人,我们开始了国企甩包袱,造成了数千万人下岗待业,光北京就有近万名35岁以上的国营企业下岗女工,涌入了招聘市场。下岗一词也正是从这时候开始流传开的。当时刘欢还为此,创作了一首主旋律的歌,心若在,梦就在,大不了重头再来。这时候城市的失业没办法再向农村转嫁了,只能在城市里自己消化,当时的情况有多惨呢,说四川绵阳报告,当地62家国有企业破产,2.1万人下岗,占国企职工总数的7%,西安市纺织系统下岗工人达到8900人,占职工总数的55%,其中70%没有收入。张家口市下岗1万多人,占全系统的61%,只能领取代金券,从厂子里淘换点库存充当工资。



由于地方政府收入减少,中央也减少了对于乡镇的投资,所以其实这次经济危机,还是严重影响到了农村的经济。农民负担进一步加重。作者批评,这就是一个逐级甩包袱的思路,最弱势的群体,到了农村,来承担最严重的损失。比如当时的利率,上升到了20%,市场利率逼近了20-35%,这么高的利率,那么资金是不可能流向低利润市场的,所以都往股市和房地产里面跑,像农村经济这样,周期长资金周转缓慢的生意,瞬间陷入了资金荒。无利可图,也没有资金支持,很多农村,山区,林区的产业都被撂荒。



自打分税制改革之后,以地吃饭,就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于是第二次圈地运动也就开始了,房地产开发成为了拉动经济的火车头,92年开始,房地产投资和行业利润就都是100%以上的速度增长,每年翻1.5倍。平均每年耕地减少21.5万公顷,这一下就扭转了宏观经济的局面,一些地方甚至提出,以地生财,以地兴镇的口号,县级地方财政,有2-3成收入都来自于土地出让收益,而镇政府,甚至能到80%。而农村的人口,也在乡镇企业被破坏,土地被征缴之后,开始变得越来越流动,那么这种人口的流动,会给我们经济带来哪些全新的变化呢?咱们明天接着讲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