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人与造物者如何成为朋友?
我们进展到〈大宗师〉篇的第九章,这一章跟下一章是个完整的故事。这一章所说的是提到有三个人成为朋友,我们现在都很熟悉了,在庄子笔下要成为朋友,一定需要能够悟道。所以在这里又重新描写一次如何才能够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这三个人可能年纪都大了,其中有一位过世了,过世之后就接到第二段,孔子上场。孔子是儒家,一向是关心别人的,他特别派子贡这个学生去帮忙料理后事。结果子贡去了吓一跳,发现另外两位老先生居然还照样弹琴唱歌,他不能接受,就回去请教孔子,说这三个人是怎么回事?孔子就发表一段评论。这种评论显然是庄子的想法。
先看看第一段怎么说,庄子这样写的。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个人结交为友的时候,说:“谁能在不相交往中互相交往,在不相帮助中互相帮助?谁能登上青天在云雾里遨游,在无极之境回旋;忘记了生命,没有穷尽终结?”三个人相视而笑,内心契合,于是结交为友。平静过了一段日子,子桑户死了,尚未下葬。”
这是第一段所描写的,特别的是提到“无极”这个词。我们说过“无极”这个词很重要,《庄子》里面至少用过这一次还有另外两次。它的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没有穷尽的意思。不像后来讲到无极而太极这些非常专业的用法。
在这里庄子很轻松,说:“谁能够在不相交往中互相交往。”什么意思?互相交往:一般的情况是天天见面,经常约了时间喝咖啡聊天。但是,他们可以不相交往而达到互相交往的效果。为什么?都已经悟道了有默契,不用天天见面也好像常常放在心中一样。接着,怎么样互相帮助?不用互相帮助的互相帮助。
学《庄子》要常常了解,它有个对照。那一边是世界上的很多人所做的事情;而悟道的这一边就是反其道而行,比较超越,跟道接近。在登上青天在云雾里遨游,在无极之境回旋;忘记了生命,完全没有什么穷尽终结的问题。这样才能够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这里提到子桑户死了,孔子为什么关心?因为这个子桑户有可能是《论语‧雍也》里面谈到的一个人,就是仲弓问子桑伯子这一段。仲弓请教孔子说:“子桑伯子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个人算是简。”简代表简约,跟道家的“俭”是类似的。《老子‧道德经67》的三宝提到: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所以子桑户有可能就是子桑伯子,在《论语‧雍也》出现过,代表孔子知道这个人。如果是他的话,孔子派学生去帮忙是比较合理的。
接着看第二段,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子贡去了之后,有什么情况?
“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就派子贡去帮忙处理丧事。孟子反与子琴张二人,一个编竹帘,一个敲着琴,一起唱着歌说:“唉呀,桑户啊!唉呀,桑户啊!你已回归真实,而我还是人啊!”子贡上前说:“请问对着尸体唱歌,合乎礼吗?”这两个人相视而笑,说:“你哪里知道礼的意思?”
子贡回去后,把所见所闻报告孔子,并且说:“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不用礼仪来修养德行,而把形体表现置之度外,对着尸体唱歌,脸色丝毫不变。真是没法描述。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
子贡毕竟年轻,看到这种情况吓一跳。事实上这两个老先生唱的歌是什么样呢?子桑户过世了,他们说:“你已回归真实,反其真!”死亡就是回归,回归到“道”里面去,而我们还是人,要继续过着人的生活,尽自己的本分跟能力。子贡就有意见,说:“你对着尸体唱歌,好像不合乎礼吧?有人过世应该哭泣啊!”这两个人就说:“你怎么知道礼的意思?”
到了魏晋时代,有些名士像竹林七贤就觉得说,这个“礼”怎么是为我辈来设的?就好像你们儒家去守礼吧!我们都很潇洒、很超越!从《庄子》里面这一段就可以想到,他们为什么那么做了。子贡认为,他不用礼仪来修养德行,而把形体表现置之度外。对着尸体唱歌而脸色丝毫不变。这是什么样的人呢?确实如此,子贡很难理解。
下一段就是孔子的回答了,我们看看庄子怎么写。
“孔子说:“他们是遨游于世俗之外的人;我是遨游于世俗之内的人。外与内是不相干的,我还派你去吊丧,是我太浅陋了!他们正在与造物者作伴,遨游于天地大气之中。他们把生看成多余的赘瘤,把死看成脓疮溃破一样。像这样的人,又怎么知道生死好坏的区别呢?
在他们看来,生命只是假借不同的物质,寄托在同一个身体上。忘记在内的肝胆,也排除在外的耳目;生命的开始与结束是反覆相接的,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头绪。自在地徘徊于尘世之外,并逍遥于无事之始。他们又怎么能慌乱地遵行世俗的礼仪,表演给众人观看呢!”
孔子的回答当然是庄子的意思,这里面提到两个词:一个是游方之外,一个是游方之内。刚刚提到这三个老先生是遨游于世俗之外,孔子是游方之内。我们常常提到道家是不以人为中心,这边是很好的证据。孔子是儒家,就是以人为中心,在人的世界里面想努力做一些事。但是,如果不以人为中心的话,天地无限宽广,这样才能与造物者作伴,遨游于大气之中,可以享受生命的每一刻。
一般人恐怕会觉得这什么意思?很难理解没有“礼”做为社会规范,人的生活怎么安排?但不要忘记儒家的“礼”也要出于真诚的情感,绝不是一般在世间所见到的形式主义。表面做做样子,内心不见得有真诚的情感,那才是问题。
在这里,他提到生是多余的赘瘤,死是脓疮溃破。这样的话在后代有很多人加以引用,好像把生死看得很透彻;他对人生的描述是“假于异物,托于同体”这句话:生命只是假借不同的物质,寄托在同一个身体上。譬如说你吃什么,喝什么,过什么样的生活;穿什么衣服,有什么样的观念,这都是偶尔在你身上出现,何必那么在意?要忘记在内的肝跟胆,也排除在外的耳跟目。
有一句话比较有趣,他说:“生命的开始与结束是反覆相接的。”原文所说的就是“反覆终始,不知端倪”;不知道头绪何在。事实上,终始确实是有结束才会有新的开始。但是人的生命有没有像宗教里面所说的轮回?庄子不是宗教家,这一方面没有多做说明。他只是把万物当作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里面,所有的一切都不断在像循环式的变化,这是可以理解的。
这里又再一次出现“逍遥”这个词—逍遥于无事之始;所有的一切还没开始的时候那种状况。我们学到他跟造物者作伴,简直就是庄子对自己的描述:上与造物者游。怎么样才能跟造物者同游,跟它成为朋友?从这一章里面得到很多启发。
我们学会了儒家跟道家很明显的分辨,也知道人的真正的情感,不见得要按照世俗所规定的礼仪来表现。事实上,庄子并不反对你外化而内不化,内不化才是重点。要如何内不化?这一章就提供很多材料了。
下一集要谈的主题是:鱼可以相忘于江湖,人呢?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不用互相幫助的互相幫助。很多時候所謂的親戚啊豬朋狗友啊,不造謠生事不借錢不還就算幫忙了。
今天的音频没有文稿啊
道家与儒家对生死的看法不同,道家认为人死就是回归于真实了,回到了“道”里去了,不需要悲伤。儒家是以人的价值为中心的,更注重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人在世间的礼仪。
听友376468418 回复 @听友376468418: 生与死、虚与实、有与无、阴与阳之间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最终都归于无极的“道”。人也仅是阴阳和合的自然之物,生是从道中来,死也是最终又回归到“道”里去了。
子桑户悟道,故其死为“反其真”,即回归道。一个困惑是,没有悟道的人死后会怎样?
J之大盗 回复 @呆呆up: 继续悟道,死后会看明白生前看不透的事情。
当你看透悟道之时,那些皮囊与皮囊之外的事就是附赘悬疣的尘垢,就真逍遥真自在了。谢谢老师
麻烦加上文稿,谢谢!
感恩老师
灵魂不死,身体是外衣
当亲人或朋友离世,明知道他涅槃重生蜕变成另一种生命形式,还是悲伤不已。真达不到鼓琴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