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师】第73集-喜怒哀乐实在要看淡

【大宗师】第73集-喜怒哀乐实在要看淡

00:00
11:51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喜怒哀乐实在要看淡。


我们要介绍〈大宗师〉篇的第十一章,在这一章里面,上场的是孔子跟颜回。还记得上一集是孔子跟子贡讨论到老师到底要归向哪一边?里面特别提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要忘!真的忘的话,对于人间的各种价值观就不会斤斤计较了。这一集,孔子跟颜回谈什么?他们谈到有一个鲁国人叫做孟孙才,他的守丧受到大家的称赞。颜回很好奇,所以里面就分三段。


第一段是颜回请教孔子说,孟孙才这个人,母亲死了,他的作为很特别,但是鲁国人都认为他善于处丧。第二段是孔子回答,他说孟孙才很了不起,他能做到的就是我们会一再强调的外化而内不化。最后结论的时候,孔子也特别强调,很多时候孟孙才的做法是一般人不了解的。一个人活在人间,往往还是在做梦的情况,大梦未醒。最后谈到说孟孙才的境界,说得非常的生动。


先看第一段怎么说。

“颜回问孔子说:“孟孙才的母亲过世了,他哭泣时不落泪,心中不忧戚,居丧不哀痛。没有这三点,却以善于处丧在全鲁国闻名。难道真有这种无实而有名的人吗?我觉得很奇怪!”


这是颜渊提出的问题,他提到孟孙才这个人跟一般人不一样,想想看,母亲过世,哭的时候不落泪,看起来心中不忧戚,居丧也不像哀痛的样子。但是全鲁国人都认为孟孙才处丧,就是办理丧事办得非常好。所以颜回认为他是有名而无实。


先想想看,为什么会这样子?当然是孟孙才平常、过去,母亲在世时就尽孝道。所以一般人对他的评价,不可能只是说:“你办丧事办得怎么样?”一定是把过去母亲在世的时候,他如何奉养母亲、尽孝道,连在一起。母亲过世之后,他也按照规矩做该做的事。但是,颜回从外表发现他好像没有哭得很伤心,没有非常哀痛的样子,没有掉很多眼泪。他就以为这是一个有名而无实的人。


接着就要看,孔子怎么样替孟孙才解释。

 “孔子说:“孟孙才做到了居丧的极致了,他比知道如何居丧的人更深一层。他的特点是分辨生死而无所得,但已经依循世俗而有所分辨了。孟孙才不知道生是为了什么,不知道死是为了什么;不知道生与死是孰先孰后。他以顺应变化为原则,等待他所不知道的变化出现而已。再说,现在即将变化,怎么知道不变化的是什么?现在未曾变化,怎么知道已变化的是什么?我与你都是做梦而未曾醒过来的人啊!”


最后提到做梦了,前面说过人生好像做梦一样,整天君啊、臣啊、老板啊、伙伴啊这些,你可能是将来发现都在做梦,何必那么在意。孔子称赞孟孙才,就是我们强调的“外化而内不化”。


什么叫外化?别人怎么居丧,怎么办丧事,我照规矩来;什么叫内不化?我内心里面,母亲在世的时候,我就尽力孝顺。母亲过世了,我就顺着内心自然的情感,做我该做的事,不用刻意做给别人看。完全由内而发,以真诚为主。


他能顺应变化是重点,该怎么变怎么变,不要去分辨生是为了什么,死是为了什么,分辨不清楚。所谓的顺应变化,这边强调什么?等待他所不知道的变化出现。要变化的时候,怎么知道不变化的是什么;没有变化的话,怎么知道已变化的是什么。


这就讲在时间的过程里面,根本把握不到一个不动的状态。一直在变化啊!你怎么知道什么是变,什么是不变;现在不变,将来可能也会变。这就在时间的过程里面能不能跳开来。否则的话,没有人搞得清楚,可能都在做梦一样。


这一段已经说得非常生动了,接着,孔子再继续发挥。在这一段翻译里面,连续有四个再说,后面三个,现在要介绍了。


“再说,孟孙才以为有躯壳的更换而没有心神的减损,有形体的转化而没有真正的死亡。他只是觉得别人哭他也要哭,所以就这么表现出来了。再说,人们互相称呼自己为『我』但怎么知道我所说的我是什么呢?再说,你梦为鸟就飞上高天,梦为鱼就沉入深渊。不知道正在谈话的我们,是清醒的,还是在做梦?人们在忽然适意时,是来不及笑的;一旦笑了,是来不及安排的;接受安排而顺应变化,就会进入空虚自然的整体中。”


这里再度提到人们互相称自己为“我”。我们也知道,我跟别人是相对的。所谓的彼跟此是相对的,每一个人都在说“我”,你真的知道,这个“我”是谁,又是什么样的东西呢?

做梦的时候,梦到鸟就飞上高天;梦到鱼就沉入深渊。说明人的现实生活里面,今天扮演什么角色,做什么工作,事实上角色是多重的:在家里可能是做子女、做父母;外面上班,各种行业、各种职称;怎么知道你说的“我”是哪一个?就顺着它去做,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孟孙才的特色就是别人哭他也哭,他并没有说我要刻意如何,就顺着这个世界的方式,所谓的外化去做。但在内心里面有一种自己的觉悟,知道说没有所谓的“我”,一切都在“道”里面,不用去计较是鱼还是鸟;不用去分辨是你还是我,这是他的处世的态度。


用在守丧方面,让别人看起来很特别、很奇怪,但是别人一定都记得他以前对父母亲在世的时候尽孝道,过世的时候,他也做他该做的事,这个比较重要。而不是说,你善于处丧;那你一辈子顶多办几件丧事呢?怎么可能由那个去判断。所以,人间有人间的路,你要外化;但是做为道家,像庄子的思想内不化。内不化的原则就是说,我外表跟你顺应去发展,我内心不受任何干扰。


最后的结论非常的生动,他说,一个人忽然适意的时候,是来不及笑的。没错!人间的喜怒哀乐,往往都是“不得已”的,最好顺其自然。譬如说在清朝一本书叫做《儒林外史》里面,一开头就看到〈范进中举〉的故事,范进中举之后,有笑吗?他好像快发疯了,或者又哭又笑。因为太高兴的时候根本来不及笑,一旦笑了,是来不及安排的。


在描写人的哭跟笑,这种直接的反应是非常生动的。每一个人都有类似的经验。忽然中奖了,或是期待已久的信息,忽然得到证实的时候,那一刹那,你还来不及反应;你一旦笑的话,来不及安排,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接受安排而顺应变化,就会进入空虚自然的整体中。在原文说得非常精妙,叫做“入于寥天一”。“寥”就是空虚,“天”就是自然,“一”就是整体;“寥天一”三个字,也是庄子专用的词。“入于寥天一”就是最高的、空虚的、自然的整体中。像这些词仔细思考,都有它的含意。


这一集我们学到一个鲁国人叫孟孙才,他母亲过世了,他的表现从外表看起来,好像是没有很孝顺的样子,但是全鲁国人都知道他办丧事是做为代表。而颜回看不清楚,孔子替他解释,解释的时候就强调:你一方面要分辨,分辨生死。但是你根本弄不清楚怎么回事,这时候就外化,完全遵照习俗的方式,大家的看法来做,但内心里面不至于受到太大干扰。


有躯壳的更换而没有心神的减损,有形体的转化而没有真正的死亡。这样的观念跟轮回有点像,但是也谈不上。因为轮回的话,你要明确说出来,生前死后怎么回事。而庄子做为哲学家,是不可能在那些地方缺乏经验的根据,就多做说明了,他还是保留给宗教家去做。


下一集的主题是:以道为师,心胸自然宽大。

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治人事天

    强烈恳求傅老师一周只更新2集,每周4集我们吃不消!

    傅佩荣国学馆 回复 @治人事天: 留言收到

  • 容容读故事

    接受安排顺应变化,道是一个整体无有分别,何必在意人间具体的处境呢?道永远存在,顺着她的安排和变化去吧!

  • 听友244552465

    老师说的liao tian yi是那几个字呢?

    寿大美 回复 @听友244552465: 寥天一

  • J之大盗

    孟孙才之所以这么坦然面对母亲的离去,因为他毫无亏欠也知道死亡是怎么一回事。我们为什么会悲伤,是因为从没想到过亲人会离我们而去,心有亏欠,心疼他孤身一人没有陪伴。

  • 秋秋Cindy1965

    外化而内不化,同流而不合污

  • 听友263819564

    讲解的太好了!

  • J之大盗

    孔子能说出“有骇形而无损心”就和孟孙才一样知道人的皮囊可有可无,重要的是灵魂的修炼,能让你达到更高的境界。心态:‘顺任自然的变化 以应付那不可知的变化’。前提是不断地充盈自己才有能力应付那个“意料之外”。谢谢老师

  • 听友376468418

    人的喜怒哀乐都是情绪,情绪是由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外界环境引发的被动反应,往往都是“不得已”的,随顺其自然的天性就好了,道家追求的是在道里外化内不化中的“真实”。

  • 听友240997361

    喜怒哀乐,安时处顺,该哭就哭,该笑就笑,不压抑情绪,婴幼儿就不压抑

  • 容容读故事

    何不洒脱,把活着抓的那么紧呢?那么在意呢?那么紧张的,放松一点,充其量活过一次,也相当于没活过而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