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之城”美文分享⑭ | 小城衣履

“奋斗之城”美文分享⑭ | 小城衣履

00:00
08:08

奋斗之城,为时代而歌。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龙华杯”全国“奋斗之城”散文大赛获奖作品《小城衣履》。作者解良。


解良,1989年辽宁文学院二届作家班毕业,两届辽宁作协签约作家。散文作品见《散文》、《草原》、《散文海外版》等报刊。出版散文集三部,现居北京。





作品节选


我读小学的时候,祖母那一代人年纪在五十岁上下,仍习惯穿大襟衣裳,抿腰裤,扎裤脚。上班的人们穿蓝布制服,大多黯旧,或许他(她)有一套压箱底的料子服舍不得穿,非体面场合不会穿出来。小孩子一身蓝布学生服四季穿,捉襟见肘。冬天,这座东北小城的色彩只有白与黑。白的是积雪,黑的是棉衣棉裤,带纽襻的便服小棉袄穿在里面,外套一件单制服,这是当时最流行的穿法。那时,我还不知道一座小城也有衣履。


看见一只山鹰在河谷上空盘旋,我爬到北山顶上,想知道山鹰看见了什么,虽未达到山鹰翱翔的高度,但山的海拔则让我如山鹰一样瞰临了河谷。


河谷里的河叫苏子河。


......


苏子河像一条白漂子鱼在河谷里摇头摆尾,行光粼粼。河北岸,一道能走手推车的护河堤如一条胳膊将大片人家揽在臂弯里,胳膊肘沿着河边向西弯去,从山上看,像水田里一条憋水的田埂。在河南岸,两条土街由东向西穿越大片居民区,深陷在丘陵般的民舍中,似车轮在松软的土地上轧出两道长长的沟辙。穿城而过的苏子河上有一座老石桥贯穿南北,上游下游还有一座小木桥和野桥。河与堤牵挽,桥与街巷相携,阡陌交织如一缕缕丝线,将两岸凸凹起伏的屋脊与一疙瘩一块的舍园缝合成两片对襟,河水把两襟泮合起来,河上的桥就是纽扣和纽襻。小城的轮廓状若一件衣服,一件打了一块块补丁的褐色对襟布衫。


小城名新宾,曾经的辉煌滞阂在清前史里,尘封在档案馆,像一枚被收藏的古钱币,不再流通,我们这茬孩子享受的是五、六十年代的物质文明及小城特有的人文环境。


......


我发现唇上长出一层比汗毛重的嫩须,人已少年。与玩伴登山,偶见小城的衣裳多出几块红色,那是红砖房。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小城郊外建起几座砖厂,已经可以机械化生产红砖,拉红砖的东方红拖拉机突突突地在大街上奔跑,北山上建起高大宏伟的“太阳楼”,山下建成工人俱乐部,小城人也有了闲逛与拍照的景点。青年人则大面积流行过吊腿裤,大边鞋,毛蓝布跑裤,还有带拉链的两面穿休闲装。新潮时装总是随着红黄两色客车从苏子河下游流进来,如风在苏子河上掀起一阵波澜,随后归于平静。


一个人可以一次性脱去旧服,穿上一件新衣,一座小城去旧换新需要经年累月,并非像诗人所说,一场大雪就能为小城换上一件新衣。


......


那几年小城里每天都轰轰隆隆地响,空中,地上,给人的感觉就是翻天覆地,让小城一次次弹冠振衣。

你听,已经有了高楼大厦。悄然回首,儿时,小城的衣裳似祖母缝补旧衣,打了许多块补丁;少年时,小城如母亲拆棉被,将板结的棉花掏出来,弹出新棉花重新絮好,一行一行的绗,面上针脚小,内里针脚大。八十年代,百货商场出现了时装店橱窗,居民家里有了衣柜,小城则有了现代化“衣服样”,岁月在穿针引线,一代又一代的小城人如衣工,为小城编织着有图案有色彩有过去有梦想的漂亮衣裳。

华灯初上,星河一道水中央。


几十年过去了,春夜散步又登上北山,河谷里灯火辉煌,万家灯火宛若一曲两阕,南岸流光溢彩,北岸金碧荧煌。二三十层高的大厦高耸夜空,五颜六色的灯光变成立体,像一个健硕的人,有形躯,有体韵。灯火沿小城边缘镶出带牙子的金边,勾勒出小城的轮廓,被点亮的小城版图像一袭金光耀眼的盛装,一双大脚,躬行践履。


一个孩子从登山看见小城的“布衫”开始,一年一年贴对联,穿新衣,朝夕目睹,亲历了小城一次次拆除旧荜,建造一栋又一栋新居。儿时住的那条街如一条小河奔流几十年,河床渐渐拓宽,河道改直,土路变成宽敞笔直的大马路,沿街两侧的民宅店铺门市变成了如群山连绵的现代化高楼大厦,高达三十多层,再也找不到从前那条街的影子。不过,听到街上两个路人对话,我觉得从前那条街还在。


干哈(啥)去?


上银行糗(取)点钱!


从前那条街上的人也这样说话,乡音填街。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