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之城”美文分享⑮ | 诗意的栖居

“奋斗之城”美文分享⑮ | 诗意的栖居

00:00
07:14

奋斗之城,为时代而歌。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是“龙华杯”全国“奋斗之城”散文大赛获奖作品《诗意的栖居》,作者郭金牛。


郭金牛,现居深圳龙华。《国际诗歌》杂志社中文编辑,北京国际华文诗歌奖评委,龙华区作家协会会员,曾受邀参加第46届荷兰鹿特丹国际诗歌节、德国柏林世界文化宫(HKW)“100 YEARS OF NOW”、第九届中国作协诗刊社“青春回眸”当代诗歌研究会。2021年9月获意大利诗歌奖。




作品节选


我就是那个写诗的农民工郭金牛。我漂在深圳。

在深圳,我漂泊了将近二十余年,从事过建筑工,搬运工,摆过地摊,工厂普工,仓管等工作,尽管多从事着多个工种,但我一直反复经历着这些的地址:深圳市、宝安区、石岩镇、龙华老街、罗租村……一直以来,我对深圳的印象停留在“他乡”、“工业”、“乡愁”与“疾病隐喻”这些词语之上。

这些赋予了我了悲伤。

这些并不是我想要的。

我想要是“文学”和“温暖”。非常意外,深圳给予了我文学和温暖,其实,无论多么冷漠的城市,都会有温暖在传递。

......

我偶尔写诗,然后随手丢掉,就象外乡的工厂,用过他之后,随手将他丢进一辆公共汽车,然后,又被巴士象吐啖一样,丢在一个站台……

日子就这样继续着,1994年,龙华镇创办了《龙华报》和《龙华诗歌特刊》,主编是当时著名作家李春俊和朱赤,这是全国第一家镇级报纸和诗刊,文学小镇就此诞生,吸引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青年和作家,这一年,因为文学梦,我浪迹到了龙华老街,这是一处破旧古老的南方民居,我于此处,混就迹于龙华一帮流浪的作家群中,他们分别是孙家勇、杨怒涛、尖山、龙利民、黄河……等数十人。这里,有饭一起吃,有钱一起花。浪子们过着居无定所,食无定餐的日子,这样的时候,非常幸运,他们得到了龙华文体站张煌新老师帮助,我也是其中之一。

这就是想要是“文学”和“温暖”。

流浪的他们以写稿业,生活率性而了到,蛤们乐此不疲,其间,我也仿效他们,以笔名子虚向《龙华报》诗歌特刊孙小淞编辑投了一篇诗稿,之后,我又流浪别处,数月后,有文友转告我,我的作品获得了“龙华打工杯”二等奖,这是我第一次获奖,非常兴奋,但我没有告诉身边任何人,没有任何人知道我获过文学奖。
子虚者,乌有也。

......

现在,我在深圳龙华一处出租屋得以安身立命,打工之余,间或写上一二篇诗歌或小说,生活平淡而安静。2012年年未,我偶尔介入了网络上的一个诗歌大赛:北京国际华文诗奖。在网上,我认识了中国朦胧诗派的十大代表诗人之一杨炼先生,他就是象邻家大哥一样亲切,谈诗,谈生活,谈思想……由此,我打开诗歌魔匣,开始在网络上写诗发诗贴。2013年6月14日,第44届鹿特丹国际诗歌节在美丽的荷兰海港城市鹿特丹举行,我的诗作《纸上还乡》有幸成为全球华语诗人20人20首诗之一参加了此次诗展。

......

与些同时,诗人杨炼先生为我获奖诗集写下了精彩的授奖词:

郭金牛的诗集《纸上还乡》,同时具有当代中国现实和当代中文诗歌的双重典型意义。它不诉诸社会性喧嚣,却用真切、鲜活、极具个性化的词句,向我们敞开了一个无声者的世界:《纸上还乡》写作意识清晰,技巧成熟。一粒“米”、一点“白”,灵动的语感、跳荡的节奏,举重若轻,似轻愈重,以柔声、甚至气声唱法,贴近心灵的颤动,丝丝缕缕挑开挤压成块的凝重感受。那个提问:何为故乡?引出回答:深感受、真表达,就是故乡。它被一行行诗植根在我们身上。以此观之,我们谁不是还乡的?

纸上还乡——无尽还乡,回归古往今来连接真人生和真语言的诗歌血缘。

从一开始,诗歌从来就不会有结束,而温暖也将不会消失。

我始终相信,一坐城市的历史高度来自文学,而不是建筑。这是我对文学和文学之城保持尊敬的理由。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