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部中药知多少
喜马拉雅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赵中振。
《本草纲目》收载的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内容十分丰富。可您知道吗?《本草纲目》最后的第十六部中讲到了一个特殊的“人部”,讲的是在来自人体的药物。
可能有人要问了?人身上的东西也能入药吗?
其实,以人部入药的事古今都有,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人乳
《本草纲目》中提到了乳汁的一个别名:仙人酒。在人部当中,很多药的别名是比较含蓄的。
母亲甘甜的乳汁哺育了天下生灵,保证了人类的传宗接代,没有人否定乳汁的营养。这也是人来到世上以后接触的第一个补品。婴儿的免疫主要来自于母乳,因为婴儿期的免疫功能还不健全,很容易生病。人乳的功能是牛奶无法相比的。这也是一直为什么我们一直提倡用母乳来喂养婴儿的好处。
母乳价值可以滋养人,在危难的时候也可以救人。《沂蒙颂》是一部以1947年沂蒙革命老区为背景的现代舞剧。剧中有一段感人的情节,红嫂用喂养婴儿的乳汁救活了身受重伤的解放军战士,让战士恢复了体力重返前线。
《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乳汁的其它功效:“疗目赤痛多泪,点眼止泪。”
我来说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吧。
我们小时候都见过电焊工人用电焊枪干活,都很好奇。家长嘱咐孩子,不能盯着看。但不少小孩子还是忍不住好奇心盯着看,一不小心就容易被电弧光灼伤眼睛。这个时候,乳汁就是最好良药,把乳汁滴在眼睛里,很快就能缓解。这也是一个小妙招,在民间普遍使用。
血余炭
血余炭是人的头发经炮制而成的炭。中医理论讲的:“肾藏精,其华在发,肝藏血,发为血之余。”
血余炭从《神农本草经》起就有记载,一直到延续记录到现在的《中国药典》中,两千年来临床上一直都在使用,这是一味止血的良药。
几年前一部包含中医题材的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一名中医学徒见到一个正在流鼻血的病人,让对方把头发烧成灰,吹进鼻子里来止血。这段故事就是从本草书当中的记载演绎而来的。
实际上临床用的血余炭,要经过严格的炮制工序。血余炭有收敛止血、化瘀的功效,可用于吐血、咯血、鼻出血、尿血和便血等症。
秋石
秋石是不是秋天的石头。秋石是从童便,从人尿当中制备而来的。
李时珍认为药用秋石,可治虚劳冷疾、小便频数、漏精白浊。
《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在古人记载的基础上,又详细收录了秋石的制备方法,称为阳炼法。秋石的制备过程需要先用皂荚汁(含有皂苷)把尿中的雄激素沉淀下来,然后再反复进行加热、冷却、放置,除去蛋白质和胶体等杂质以后,就可以得到秋石,也就是比较纯净的雄激素。
《本草纲目》中详细而清晰的记录堪比现在做化学实验的操作流程一样。古人虽然还不能明确说出秋石的主要成分,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制备。
现在我们都知道了,因为雄激素属于类固醇,皂苷类成分可以和类固醇形成沉淀,产生这种专属性的沉淀反应,可以制备出比较纯的甾体激素、性激素。秋石的出现为中药增添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新药。
中医理论认为,秋石味咸,但这个“咸”并不是简单的氯化钠盐,也不是简单可以合成的盐。
英国剑桥大学的科学史学者鲁桂珍和李约瑟,在1963 年12月的国际上权威科学刊物《自然》(Nature)上发表了文章,提到了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的以人尿为原料炼制的秋石,即是性激素的粗制品。这篇文章虽然不是长篇大论,只有大半页的篇幅,但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此之后,日本大阪大学的宫下三郎教授在1965年的《日本医史学杂志》11卷第2期上,发表了他于第66届日本医史学会年会上的讲演摘要。
我查找核对过原文,文中赞同鲁桂珍和李约瑟的观点,并且追溯到了1061年沈括《苏沈良方》中有关秋石的记载。
1989年5月下旬,我在北京见过宫下教授,见面时我们谈到了李时珍,他也特别提到了秋石的故事。
回顾中国历史上对于秋石的探索,最早起源于炼丹术,后与医药相结合,使其发挥出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此之后,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这一探索在中国没能继续深入下去。
1939年德国科学家布特南特(Adolf Friedrich Johann Butenandt)和法国科学家卢齐卡(Leopold Ruzicka)因为发现了性激素,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秋石在现在的《中国药典》和一般教科书中都没有收载,这味古代的良药今天已经默默无闻了。也可以说,中国科技史上对于性激素的探索,多少留下了一些墙内开花墙外结果的遗憾,也是祖国宝贵遗产的一种失传之痛。
黄龙汤
黄龙汤的名字也很含蓄,黄龙汤说白了,就是大粪汁、粪清。这更是一项较有争议的内容。
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治伤寒时气温病方第十三》中,记载了使用粪汁的方法,并取了名字黄龙汤。
《本草纲目》也收载了粪清,李时珍认为粪清能解毒,治恶疮,祛热毒、湿毒。
按照常人的观点,这些都是无法接受的。但是以上记载,给科学的研究带来了一些启示。
近年来,科学家们已经从粪便当中提取出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并且把健康人体粪便当中功能性的菌群,移植到了病人的胃肠道当中,重建新的肠道菌群,这种做法对某些肠道顽固难治的疾病,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有很多的不可思议。屠呦呦教授从葛洪的著作中得到了启示,从青蒿中发现了青蒿素。人类是否还能从葛仙那里的到启示,再拿一个中药相关的诺贝尔奖呢,我们拭目以待。
木乃伊
《本草纲目》还简短记载了一个很特别的药物,木乃伊。木乃伊俗称人工干尸,源自古埃及。
古代埃及人相信前世、今生和来世,人为了获得永生让灵魂不死,他们将尸体包裹起来,再经过一系列的处理,最终制成木乃伊保存起来。
在黑暗的中世纪,欧洲盛传木乃伊是一种“灵丹妙药”,很多药店里都在出售木乃伊磨成的粉末,这一用就是一千年。
《本草纲目》有一个收录原则:“凡有相关,靡不备采。”所以,只要是有关治病的传闻,李时珍都会收入。李时珍对木乃伊入药做了记录,说明在明代木乃伊疗病之说,已经传到了中国。接着,李时珍表达了自己的疑惑,木乃伊真的有效吗,他姑且记录下来,等待日后有博学之士再来证实、再来解释。
立言破惑
诚然,古代本草中还可见一些不合理的用药,属于糟粕,但这并不是《本草纲目》药物的主体。李时珍对此态度十分鲜明,比如他在谈到人肉、人胆还有女子月经等物制的红铅时,怒不可遏,大声疾呼:红铅,此皆妖人所为,王法所诛,君子当斥之!人肉,此乃愚民之见也!人胆,是乃军中谬术,君子不为也!
读到此处,我们可以感受到,李时珍写下这段文字时拍案而起。
我想推荐一本书,郑金生教授所著的《药林外史》。在这本书中,郑教授生动地讲述并剖析了中国古代一些中药跌宕起伏的历史和原因。其中有一篇讲述的就是人部的用药问题。
这里我还要与您分享一个好消息,最近在喜马拉雅上就有《药林外史》的音频节目播放。这本87集有声书的播讲人,就是郑教授的公子郑铁先生。小郑深得老郑真传,一部书让他讲得声情并茂,我听了好几遍,如果您有空,也希望能来听一听。
人部是《本草纲目》五十二卷中的最后一部分。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点自己的学习心得。我们学习典籍、研读《本草纲目》时,最好是把自己置身于500年前的中国,先了解那时的时代背景,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认识水平与接收程度,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原著。
我记得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原画中曾出现过几个乞丐,但到了明代仇英的画本中,这几个乞丐被去掉了。这可能是因为明代画家认为,一幅展示清明盛世的画卷,出现这样几个不登大雅之堂的人物,太煞风景、太不体面了吧。
我想说的是,《清明上河图》好似是一幅全息照片,是一个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
我们研读《本草纲目》其实也是一样,应当以更加宽阔的视野、更加博大宽容的胸怀和开放的态度看待它。对于未知的内容,不要轻易地否定。
我们现在读《本草纲目》时,书中没有任何句读、标点,但我在看《本草纲目》时,我眼前的字里行间总是浮现三个符号,句号、感叹号和问号,肯定的、否定的和疑问的。今天学习研究《本草纲目》,应从中汲取精华,剔除糟粕。
同样的道理,一群人一起进入宝藏,有的人能够满载而归,可有的人一无所获还沾了一身灰尘,要靠每个人自我鉴赏能力与识别能力。
《本草纲目》告诉了我们很多知识,同时也留下了很多的未解之谜,我想这也正是这部伟大著作的魅力所在。
让我们一起继续在中医药宝库中,寻宝、探宝。
今天就聊到这里,谢谢大家!
诗话本草纲目(442) ——题中振《本草纲目》健康智慧200讲—— 秋石 尿经阳炼结秋石, 感佩神工艺最奇。 不舍精微淘秽物, 新生一药可投医。
春天到了,皮肤瘙痒了,有过敏皮肤的中草药吗?
赵中振教授 回复 @chen_xi_yue: 有的,分内服与外用
感恩赵老师的分享!
何时能看到赵教授把讲座整理成书
赵中振教授 回复 @Aquariuswang: 正在整理,预计年内分四冊出版。
谢谢赵老师推荐的药林外史,确实是在药林中纵横捭阖,指点迷津
👍👍👍人部,大開眼界!
感感谢赵教授的分享,不知道这是不是最后一集?谢
赵中振教授 回复 @望月之兔_ty: 还有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