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分享: 如何理解“信则灵”和“灵则信” (隗铁军)

学员分享: 如何理解“信则灵”和“灵则信” (隗铁军)

00:00
07:28
原文来自:隗铁军的微信公众号: 心与身
作者:隗铁军

心身互动疗法的课堂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有的学员去课堂听课,在登机前或者上车前就有了调理反应,有的人拥抱了那老师病就好了一半,有的癌症患者不打针不吃药,开着车,整天的东奔西跑跟着那老师的身后听大课愣是把病听没了,这是为什么呢?这就使我联想到了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信则灵”。
其实多少年来我对这个词是不以为然的,我认为是一种宽慰,一种玩笑,甚至是一种迷信,但随着听课的深入,使我对“信则灵”一词发生了新的感悟,我想这应该就是相信的力量,相信会化作一种渴望,渴望会积蓄一种潜在的能量,你对那老师高度的信任,并且期待已久,当愿望实现的那一刻,这种力量会在瞬间产生爆发力,呈现出了饿了“吃糖甜如蜜”的倍增效应。其实这就是暗示所产生的强大能量。
我记得在2021年3月30号下午,在鄂托克前旗的蒙语课上,有一位来自新疆的蒙古族老汉,他因为脑出血引发了偏瘫,他坐着轮椅登机被拒绝了,然后他长途跋涉5天来到了鄂托克前旗阿吉泰,在听课的第四天他居然能走路了,他的疗效为什么如此神奇呢?
其实我们仔细的想一想,表面上看他只听了4天的课,但实际上何止是4天呀,当他对那老师产生了极度的信任,极度的渴望时,就已经形成了强大的自我暗示,自身潜能已经就被激发了,信息天线就已经打开了,自修系统就已经启动,所以往往是信念越强,天线越长,信息渠道也就越宽,接收到的能量也就越强。也就是说当这位老汉从动身离家的那一刻起,还在跋涉的路上,他的治疗就已经开始了。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古时的基督教创始人耶稣的一个故事,据说他能够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当年有一位妇女患有了血漏多年,梦寐以求想见到耶稣。有一天当这位妇女终于如愿以偿的时候,他趁机在身后摸了一把耶稣的衣裳,耶稣转身看了看妇女深信不疑的神情,便底气十足的说,放心吧,你的‘信德”救了你。耶稣又给他开了几服药,这位妇女的病果然逐渐好起来了。原来这位妇女曾经无数次暗自的默念:”耶稣一定能治好我的病。”
这个古老的案例同样的说明了药物加暗示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相信往往会数倍的放大药物的效能。
当年我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同样不敢苟同,但是今天看来这个故事是有科学依据的,什么是“信德”?在社会生活中有文德、武德、医德、商德,而接受正向教育者也应该有“信德”,也是一种品德。就是强调要对传业授道解惑者,一旦认准,就要坚信不移,笃信不移,始终不移。具体到心声互动疗法就是对课堂要有虔诚之心,敬畏之心,才会有更好的疗效。总之“信德”与疗效成正比,相反过半信半疑,将信将疑,满腹狐疑,疗效必然会大打折扣。
那龚老师为什么提出“灵则信”呢?我想一个原因是因为这种医疗模式太超前、太特殊,彻底的颠覆了人们固有的医疗理念,他如果讲“信则灵”,则容易被有一些人误解为传播迷信。第二个原因是因为现在社会的诚信度不高,讲“信则灵”,容易被有些人误解为坑蒙拐骗,而纳老师就提出了“灵则信”是在人们固有认知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强调疗效就是硬道理,用看得见的事实去说话,会更有说服力,便于人们接受。
那么影响我们理解“信则灵”的障碍是什么呢?一个重要原因是认知维度上存在着差异,需要用量子纠缠等超前科学去解答,而人类是属于三维空间动物,还存在一时难以跨越的三维认知阻抗。就比如蚂蚁,尽管它们很智慧,但由于是二维空间的动物,所以它们永远也看不懂三维空间的人类。
强调对听课要有信心,就不去看西医了吗?这个问题纳老师已经反复的强调过了,要因人而异,要配合西医到多大的程度,也是取决于你对调理反应的强弱程度,也取决于你对心身互动课堂的信任程度,取决于你的心理素质的强弱程度。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予心人文

    身边所有事情的发生, 要么是为了考验你, 要么是为了成就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