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寻找生活的意义——钱越多越幸福快乐吗?

【快乐】寻找生活的意义——钱越多越幸福快乐吗?

00:00
26:28

第一章第23讲快乐(上):寻找生活的意义——钱越多越幸福快乐吗?

你好!欢迎来到《生活中的心理学》,我是北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博导,王垒。 

    这一课,我给大家讲快乐,分析什么是快乐,快乐的表情有什么作用,快乐的原因有哪些,并讲解快乐的功能。

首先,我来问几个问题。

你觉得是那些在街道上开着摩托飞车的人更快乐,还是在街头跳广场舞的大妈更快乐?是那些在酒吧里蹦迪畅饮的人更快乐,还是那些在图书馆挑灯夜读的人更快乐?是那些宅在房间里整天打游戏的人更快乐,还是那些走到社区里做义工的人更快乐?

又请问,快乐和财富是什么关系?钱越多越幸福吗?

再请问:有这样两句歌词,“快乐都雷同 悲伤千万种”这个说法,对吗?如果我反过来说,“快乐千万种,悲伤都雷同”,是否也可以呢?到底哪个是对的?还是两个都对或者都不对呢?问题出在哪?

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开始这一课的“快乐旅行”。

一、什么是快乐?开心和幸福的区别是什么?

1)什么是快乐:

快乐是一种最重要的“愉快的”情绪。它是由人们对自己和环境的状态产生了舒适、满足、接受的评价,产生了相应的享受的、惬意的体验,并伴随着躯体乃至整个身心的以放松为主的生理状态行为反应

快乐是唯一具有愉快、肯定色调的基本情绪,但它却又是有相当内涵丰富的、包罗万象的,我们通常说的开心、愉悦、喜悦、欣快、欢喜等等,都属于不同程度、不同状态的快乐。

2)开心和幸福的区别是什么:

快乐的原始形态就是开心,可以追溯到婴儿期。即使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当吃饱、喝足、处于非常舒适的状态时,就会露出甜蜜的微笑。这是自然的情绪流露,也是“开心”“享受”“愉悦”。这时候,人对自我和环境是满意的、悦纳的,产生肯定的评价,并且伴随舒适的惬意的体验和躯体感受。

快乐的最高形式就是幸福,它是快乐的情绪,加上自我接纳、自我满足、自我肯定、自我欣赏的认知评价,由此所形成的复合情绪(或者情感),是由快乐经过社会化改造,升华而来的高级的情感。

举个例子来说明快乐的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的区别。比如,很小的孩子,帮妈妈捡起掉在地上的东西,妈妈会很开心,这是快乐的初级形式。但你不好说,“妈妈很幸福”。但是,如果孩子总是表现出很懂事的样子,不仅能做到自理,还总能帮妈妈做事,让妈妈看到孩子在一天天地成长,妈妈就会感到很欣慰,并且对自己所付出的辛劳的养育感到有所收获。这时候,妈妈会很快乐,而这种快乐就是幸福

在工作场所也是一样。比如有一天你中午很忙,同事帮你打来了午餐,你会感到很开心,但不能说“你很幸福”。但如果你所在的工作单位,周围的员工们都是互相帮助、互相爱护、团结友爱、互相支援,而单位里也充满了人文关怀,领导对下级关怀呵护,公司政策制度公平公正,对员工体恤,那么,长期在这样的氛围里工作,你就会感到很幸福

现在,你理解开心和幸福的区别了吧?也就是我们在前面课程里讲到的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开心是一种相对的、随来随去的、即时性的情绪状态,相比而讲,幸福则是一种持久的、稳定的情感状态。

我们的语言里也反映了这种区别,例如,人们通常这样说:“开心一刻”与“幸福岁月”。“一刻”指的是分分秒秒;“岁月”指的是经年累月,显然,它们在时间长度上是不一样的。

3)快乐的特殊形式:快乐的辩证法

快乐,还有一些极其特殊的形式,比如公司双十一大促,员工们为了冲刺目标业绩共同加班,看着业绩不断刷新记录,体验巅峰状态的那种感觉,是一种超然的快乐。再比如,人们挑战自我极限,玩各种极限运动,哪怕是冒着生命危险,却视生死于度外,也是一种极其特殊的快乐。再比如,医生护士,临危逆行,通过“燃烧自己,照亮他人”,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奔赴一线救助他人,把他人从死亡的边缘上挽救回来,这也是一种高级形式的快乐。

这种现象,在工作场景里也是非常普遍存在的。比如,人们通常说的“苦中有乐”。工作虽然有时会很辛苦,甚至也有压力,但是随着工作不断地向前推进,不断地取得成果,不断地接近目标,不断地体验自身的能力和成就,人们会感到愈发地快乐。

幸福从来就是奋斗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在这种场景下,我们说,快乐其实是人自己创造出来的。相反,如果你今天偷懒,贪图一时的快乐,将来可能要尝尽加倍的苦!今天吃的苦,将来有快乐来还。今天享的舒适,将来有苦难来偿。

这就是生活中快乐的辩证法,快乐和苦难是辩证统一的:

只有懂得苦难的人,才知道快乐的意义。

二、快乐的表情和作用

快乐的面部表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笑脸”。人在笑的时候,额头是平展放松的,这是所有基本情绪里,唯一的一种额头肌肉没有任何动作的情况;眼睛是放松的,而同时脸颊向上提,这造成了眼睛被“眯”起来;同时,嘴角是上拉的,它是由于下巴放松、脸颊上提形成的,整个口型类似一弯月亮。

当笑得非常开心的时候,人们会“笑眯缝了眼”“笑开了花”,这都是在形容人在笑的时候,典型的面部表情。请看一下课程文字区的照片,你能看出,照片里的孩子是多么的享受吗?连你看了那照片,都开心,对吧?


没错!人们都喜欢看笑脸,都喜欢看笑的表情,就是因为它很温暖,让人感到同样地快乐。这种现象在很小的婴儿就能发现。比如,心理学家做了这样的研究,让四个月和六个月的婴儿观看三种成人的面孔照片:愉快的表情、愤怒的表情和无表情。结果发现,相对而言,婴儿注视愉快面孔的持续时间最长。这说明,即使很小的孩子,就表现出对笑容的偏好。这也说明,笑脸是人们最喜闻乐见的内容。

在社会生活中也是如此。人们都喜欢“笑脸相迎,笑脸相送”。有一家酒店曾经开展过“百日微笑服务”,就是希望让服务员把微笑带给顾客,也就是把温暖送给顾客,这会让人们产生宾至如归的感觉,因为笑容就代表了“家的温馨”。

在工作中也是这样。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不仅要以礼相待,也要以笑容来温暖对方。

我走访调研过很多企业,经常看到一些公司在办公区或者过道,挂上员工微笑的照片,称作“员工微笑墙”,展示员工的开心的笑容,这实际上就是在营造一种温暖的职场氛围。

在商场更是如此,人们花钱去买东西,买的是开心。谁愿意“花花钱买罪受”呢?如果服务员拉着个脸,给人苦脸看,那么顾客即使是再想买那个东西,也都有可能放弃。所以,笑容聚人气。中国有句老话,“和气生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笑容是最温暖的力量,再冰冷的铁石心肠,也会被融化!

因此,多给生活带去笑容;每一个人的笑容合在一起,就能温暖整个社会。

三、我们为什么而快乐?

1)快乐的原因:

还记得前面一开始的问题吧:“快乐都雷同悲伤千万种”这句话其实是在偷换概念:快乐都雷同,指的是快乐的结果状态;悲伤千万种,指的是悲伤的原因。所以,我们反过来说,同样也是对的:“快乐千万种”,指的是快乐可以有很多原因;“悲伤都雷同”,指的是悲伤都有同样的结果。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说法,如果不掌握科学的心理学,就会被它忽悠了。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了解了心理学,你就能识破其中的机关。

快乐的一大类原因,是本能和感觉水平上的因素。比如,对食物、对水、对氧气等本能需求的满足,会让人产生快感。又比如,在感觉水平上,人们觉得舒适,也会产生快感。例如,柔和的光线,悦耳的声音,芬芳的香味,工作之余的休闲,运动锻炼后的热水浴,这些都会带来感觉水平上的快感。

然而,人是社会性动物,并且,在社会中,以从事工作劳动为生,因此,这些社会性,赋予快乐更复杂和更丰富的内涵。

比如,完成建设性的、有益的活动,会产生快乐。技能的增长、学习的进步、工作中的发明创造、文艺表演、体育竞赛,都会给人带来快乐。

又比如,良好的人际关系会给人带来快乐。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人需要被社会所认可、接纳、赞赏。人在社会网络关系之间,需要得到信任和依靠,如果良好的人际关系被破坏,被社会拒绝,会产生巨大的痛苦。

2)认知对快乐的影响:

那为什么这些社会性的事件会让人觉得快乐呢?因为,对于高级、复杂的快乐形式,人的认知起到很重要作用。心理学家拉扎鲁斯认为,快乐取决于人的认知评价。比如,对有些人而言,好事儿未必能令他快乐;而对另一些人而言,即使是坏事儿,也并不必然会引起痛苦。

由于人有复杂的思想,一些客观指标,并不能简单地决定快乐与否。比如,一些客观生活状态较好的人,并不见得感到快乐幸福,因为在他们的认知评价里,这些生活状态都是再寻常不过的,并不能带来多少本能或社会性层面的满足;相反,另一些客观生活状态并不那么理想的人,却有可能自我感觉良好,感到快乐幸福,因为他们可能觉得自己劳有所获,能有现在的生活状态已经很知足了。也就是说,幸福是一种主观的心理度量,并不必然和客观的生活条件有直接的联系。这就回答了前面有关城里的老板和山里的老汉谁更快乐的问题。

所以,这也印证了一句话,那就是:快乐是一种选择,或者说,幸福是一种叠带认知的高级、复杂情感。

3)快乐与不快乐的相对论

有一点是人们比较公认的,那就是快乐发生于我们认为获得了或正在获得所期望的东西,或者说,我们正在向着目标的实现迈出合理的、实质性的进步。

当然,这里的说“进步”是相对的。比如,如果你只有一块钱,那么再给你一块钱,你会很开心。但如果你是亿万富翁,那么即使再给你一万块钱,你也未必开心。这是因为,相对的基线水平发生了变化,要引起同样的快乐的成本大大增加了。在心理学里,把它叫作“相对阈限”。“阈”的原意是指“门槛”,这里是指,要带来快乐(或任何感觉)的变化所需要的最小量变程度。

在企业里也是这样。比如给员工发工资,如果你月薪只有2块钱,那么给你加2块钱,增加了10%,你会很开心但如果你月薪2万块钱,那么再给你加200块钱,你可能不仅不会开心,反而会很生气,因为这个增幅的比例太小了甚至,即使给你加10%,也就是加2000块钱,加到两万二,你也未必开心,因为你的胃口变得越来越大了,这个增幅的比值也会升高,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相对阈限值也提高了。这就能解释,为什么企业发的钱越多,越不管用。你现在理解什么叫“欲壑难填”了吧?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有的时候,一件好事并不会对某些人带来快乐,因为他们整体的生活条件是比较糟糕的,一点小事情并不能对此带来根本的改善,因此也就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

实际上,当你正在沉浸于一件快乐的事情时,你也有可能感觉到不快乐,因为你在认知预期,这个快乐的事情或者场景即将结束了,反而因此会感到哀伤。

这就是快乐和不快乐的辩证法。最极端的例子就是“福祸相依”“乐极生悲”。

四、快乐的功能

你有没有注意到,儿童的各种游戏和玩耍,会使他们感到非常地快乐,为什么呢?这要从快乐的功能说起。

快乐具有标签功能,它标识着你自身的一种舒适、愉悦的状态,表示你获得了或正在获得你所期望的。它表示你对自身的满足和对环境的接纳。它会促使大脑分泌某些激素,使人处于欣然爽快的状态。它向自己和外界发出一种情绪信号,表达你很喜欢和享受现在的状态。如果是小孩子处于这种状态,父母会很放心和开心;如果是父母处于这种状态,孩子会很安心,知道很安全。

快乐的第二个功能是促进社交。情绪心理学家拉扎鲁斯教授指出,“快乐是一种具有很强的社会吸引力的情绪;人们都喜欢和快乐的人在一起,而避免和不快乐的人在一起”;快乐的情绪状态具有很强的人际感染力,能够使别人也快乐起来。快乐的社交功能还体现在,它会促使人们“更慷慨,更热心,更豪爽,豁达而畅快地提供自己的资源所以,快乐是非常聚人气的情绪。

快乐的第三个功能是影响认知加工。一般情况下,快乐会促进问题解决,这种现象即使在很小的婴儿时期就能展现出来。比如,一岁多的婴儿,在快乐的状态下,认知活动或行为技能的学习效果更好,掌握得更快。而且,在快乐状态下,人们也更乐于去探索、学习新东西,并获得收获感。快乐还有助于克服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的不良情绪,促使人们更好地坚持。这就是为什么要强调“寓教于乐”。

快乐的这些作用,解释了为什么儿童特别喜欢玩各种游戏,因为在游戏中,这些快乐的功能往往都能体现出来。

所以说,快乐提供了一种动力,让人们去从事各种社交和智力活动,让人们更多地增进社会联结,获得更多的友谊;让人们获得更多的锻炼,获得更多的技能和成长,获得更多的自我肯定和社会接纳——而所有这一切,又给人带来快乐!因此,快乐对于人生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肯定的、正向的意义。

生活的意义,不仅在于拥有多少快乐,更在于拥有多少获得快乐的能力!

五、钱越多越幸福吗?聚焦错觉

钱越多,人会觉得越幸福吗?

这是一个很古老的问题。在有些国家里,有些人相信这种观点。然而,也有人持怀疑态度,因为研究发现,对于那些特别富裕的人来讲,增加金钱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因为钱多到麻木了。而对于那些物质财富匮乏的人来讲,他们也并不奢望有很多钱,他们会觉得生活就这样,再好也好不到哪儿去。

还有其他情况,比如,我们中国人的幸福观和金钱观是相当分离的,也就是说,我们会看重很多其他的因素,比如健康,比如友情,比如天伦之乐。换句话说,构成幸福的因素有很多,金钱并不能唯一决定人是否幸福。

更有趣的是,即使有人认为钱越多越幸福,调查研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诺贝尔奖得主卡尼曼教授和同行们总结了大量的心理学研究成果,阐述了一个很重要的现象,那就是:所谓钱越多越幸福,其实是一种错觉。他们的文章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这可谓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幸福研究结论。

怎么理解呢?我来解释一下这些研究。举个例子。比如,如果我现在问你,“最近过得怎么样?开心吗?”你猛地一下被问到这么一个问题,有点儿摸不着头脑,感到无从说起。你通常会说,“怎么说呢?这话从何说起呢,还凑合吧。还可以。”这是人们常常听到的答案。然后,我再问你一个问题,“最近涨工资了吗?”或者,“最近发奖金了吗?”这个时候,通常你会很容易给出非常具体的答案,因为,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有多少就是多少。那么,注意了:在上述情况下,你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就是说,你针对前一个问题给出的答案,并不会影响你对后一个问题给出什么样的答案。

但是,如果把这两个问题的顺序颠倒过来,情况就不一样了。比如,先问你最近涨工资了吗?发奖金了吗?然后再问,你最近开心吗?最近过得怎么样?这时候,你如果刚刚发了奖金,涨了工资,那么你很可能就会美滋滋地回答说,“很不错!很开心!”这时候,你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就有显著的相关

这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为什么两个问题的顺序不一样,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呢?原因是,如果一上来问你,“最近过得怎么样”,这是个非常笼统的问题,你会觉得无从回答起,你缺少回答这个问题的具体线索。但是,如果先问你有没有涨工资,有没有发奖金,你就有了具体的线索,为你回答后边那个笼统的问题——最近过得怎么样——提供了具体的依据。

换句话说,你对一个笼统问题的回答,是聚焦在了对具体问题的答案的线索上。因此,钱越多越幸福,是个错觉,取决于是否能聚焦于当下收益的线索,并以此为依据,作为你回答幸福或不幸福的度量依据。因此被称为聚焦错觉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恋爱与幸福的关系的问题上。比如,如果先问“最近有没有约会,约会了几次?”然后再问“最近过得怎么样,幸福吗?”那么,这时人们所谓的幸福感,就和前面是否有约会、以及约会的次数,有显著相关。但如果颠倒两个问题的顺序,就没有相关了。

所以,幸福不是科学,而是人的主观感受;但对待幸福,要讲科学。

小结

这一课,我们介绍了什么是快乐,说明开心和幸福的区别,介绍了快乐表情的作用,探讨了快乐的原因,讲解了快乐的功能,包括有助于调节大脑的神经内分泌,促进友谊,增长才干,获得社会接纳,应对竞争等等。最后,我们讲解了金钱与幸福的关系,讲解了聚焦错觉。

下一讲,我给大家介绍提升快乐和幸福的几种科学方法。

我是王垒,感谢收听本期《生活中的心理学》课程,我们下期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