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什么是情绪?它是如何发生的?又受哪些因素影响?

【情绪】什么是情绪?它是如何发生的?又受哪些因素影响?

00:00
28:15

第一章第17 情绪(上):解读情绪的密码

你好!欢迎来到《生活中的心理学》,我是北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博导,王垒    今天,我给大家讲情绪的第一课:情绪的含义和形成过程。

一、什么是情绪?

情绪是什么呢?

情绪是非常复杂的,因此研究起来也非常困难。很多年前,我曾接待过一位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他是研究认知心理学的。当他听说我那时在研究情绪,露出微妙而神秘的表情,感叹地说到:情绪恐怕是心理学研究的最后一个难以攻克的堡垒。可见情绪是很难研究的,以至于曾经有学者认为,人类的思维认知过程,可以由计算机来模拟,但是计算机却无法模拟人类的情绪。

大约20年前,有一家世界著名的高科技公司,请我去讲情绪心理学。我问他们,为什么想听这个内容呢?他们说,想知道人类情绪是怎样的,这样或许能造出理解或模仿人类情绪的机器人。现如今,这类机器人真地造出来了,虽然还非常初级,但是这毕竟说明,我们已经能够相当了解人类的情绪了,这是得益于情绪心理学的帮助。

情绪的复杂性之一,体现在现实中的各种困惑中。比如,常有这样的例子,不少优秀的学生,明明考上了名牌儿大学,属于“天之骄子”,是令人羡慕得不得了的事,可是他们学习起来却很不开心,厌倦,痛苦,甚至放弃学业。再比如,有些成功的企业家,身家数亿,可是却很不快乐,向往乡村田野的生活。相反,一些一辈子住在深山里的老汉,素衣素食,生活极其简单,却活得很安逸、随心,没什么烦恼。这就像钱钟书的名著《围城》那部小说里所描写的:城里的人想往城外跑,羡慕城外人的生活;而城外的人想往城里钻,羡慕城里人的日子。这都是为什么呢?难道生活给我们开了天大的玩笑?

所以,理解人类的情绪非常重要,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心理内容。我们常说的心智过程的三大内容“知、情、意”,其中“知”指的是认识世界;“情”就指的是体验、感受这个世界,也就是情绪、情感;“意”就指的是采取意志行动,改造这个世界。所以在这三大内容里,情绪是极其重要的一篇儿,不可忽视。

现在,我就从几个角度来解读一下情绪的含义。

1)情绪的第一层含义:“外在-表情”

情绪这个词的英文是emotion,来源于拉丁文里的“向外”(e)和“移动”(movere)这两部分的组合,也就是含有“向外移动”的意思。这是它最早的含义。它曾用来描述很多领域的“移动”的现象。比如说,在物理上,“打雷引起空气的流动”;又比如说,“震动引起的冰在山涧里流动”。在描述人类的群体活动时,也会用来表达扰动、骚动等等。

由此你可以理解,情绪一定是和人的活动有关联,常常它会表现为各种外显的、可见到的行为。其中最典型的现象有:开怀大笑,这是愉快时的活动;张牙舞爪,这是愤怒时的攻击活动;惊掉了下巴,惊呆了,这是恐惧、惊奇时的活动;痛哭流涕、泪流满面,这是哀伤时的活动。所以,理解情绪的第一个角度是,它们跟人的行为活动有关,这些行为活动往往就是情绪的外显的标签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表情,是情绪的行为表达。

达尔文出版了一部有名的著作,《动物和人类的表情》,解读了各种表情的由来。达尔文指出,每种面部表情,都有它独特的适应生存的意义,是动物和人类进化中为适应生存而保留下来的行为反应。根据达尔文的理论来解释表情的意义,那么愉快的笑容就是表示舒适和接纳,愤怒的表情就是表示不满和攻击,恐惧的表情就是表示退却和示弱,哀伤的表情就是表示难过和求助。可见,它们都是有适应生存的意义的。

表情在现实中有很多用途。心理学家们发现,人类的面部表情有各种特定的模式,每一种表情的模式都不一样。由于这些模式是由特定的肌肉动作形成的,那么就可以根据不同表情的肌肉的活动模式进行编码,因此可以训练人们做出或识别出成百上千种的表情。

例如,心理学家保罗·埃克曼就发明了一套方法,用于很多场景。比如,用它来训练演员如何准确做出各种情绪表达;又比如,用它来识别有心理疾病的病人是否被治愈;再比如,用它来甄别是否说谎。心理学家认为,除非经过极严格的训练,一般情况下,人的表情是不会说谎的。说谎的时候,人的表情会露出异样或特殊的模式,可以被甄别出来。根据这个原理和方法,美国拍摄了一部电视连续剧,《不要对我说谎》(《Lie to me》),就是采纳了埃克曼教授的原型,来识别犯人或者做证的人是否说谎。

2)情绪的第二层含义:“内在-体验”

说完表情,我们再进一步探究一下,人为什么产生表情?原因是在于,人们产生了某些内在的体验感受。比如,遇到开心顺意的事情,“人逢喜事精神爽”“心旷神怡”,这说的是快乐的体验;遭遇重大不幸,失去至爱亲朋,人们会感到“心如刀绞”的痛苦,这是哀伤的体验;遭遇到别人的恶意诽谤、中伤、迫害,你会气得“五脏俱裂”,这是愤怒的体验。所以,理解情绪的第二个角度是,它和人的心理感受有关,是人的内在体验

3)情绪的第三层含义:“认知-评价”

那么,说完内在体验,我们再深究一下:人们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内在体验呢?这是因为发生了一些特殊的事件,它们对你有特殊的意义,你通过对这些意义进行评价,产生了相应的内心体验。比如,请问:看到一只狗熊,你会害怕吗?你可能说,会害怕。但是心理学家说:不一定。比如,你如果在深山老林里看到一只大狗熊,你会很害怕,因为它是陆地上最大的食肉动物之一。但是,如果你是在动物园里看到一只大狗熊,你不仅不会害怕,相反,看到它做出各种憨憨可爱的动作,你会非常地开心!

所以,决定你是害怕的还是开心的,并不是这只狗熊本身,而是大狗熊和你构成的情境关系。你如何对这种情境关系进行认知评估,决定了你产生什么样的内心体验。因此,理解情绪的第三个角度是:我们如何看待事件或现实,也就是说,情绪体验取决于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评价

并且,对于同一个情境关系,不同人的认知评价可能是不同的。比如说,如果你在原始森林里看到一只大虫子,你可能会吓得哇哇大叫;但大家都看过国外的冒险真人秀《荒野求生》吧,里面的主演贝爷,在同样的情境关系中,看到这只大虫子,可能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因为在他的认知评价中,会觉得这只大虫子是优质蛋白,嘎嘣脆。

所以,以上理解情绪的三层维度,综合一下,从内到外就是:认知评价,内心体验,行为表达。

著名心理学家阿诺德给情绪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我先把这个定义跟你讲一下,然后我们再来解读它。这个定义是说:情绪是一种针对具体东西的体验倾向,它指引你趋向知觉为有益的东西,离开知觉为有害的东西。这种体验倾向被一种相应的趋近或回避的生理变化模式所伴随。

这个定义有点长,但其实就是上面提到的三个角度,我来解读一下,还用刚才大狗熊的例子来说明。

首先,如果是在动物园儿里看到这只大狗熊,你会认为是安全的,这是做出了“有益”的认知评价;这个时候,你会感到接纳、放松、开心,这是产生了愉快的内心体验;随后,你看到熊瞎子可爱的憨态、动作,你会开怀大笑,甚至笑弯了腰,这就是“趋近”的行为表达。所谓“趋近”,意思就是你是表现出了一种“接纳”“认同”的行为,在这里就是开怀大笑。

但如果是在森林里看见了大狗熊,你会感到非常地危险、极不安全,这是“有害”的认知评价;随后,你感到毛骨悚然,浑身发凉,全身冒冷汗,极度紧张,这是产生了不愉快的内心体验和伴随的生理反应;然后,你会想到赶紧避开,摆脱这个危险的环境,这是伴随的“回避”的行为表达。这里的“回避”行为,就是你想赶紧逃跑。(当然,摆脱的方法要科学,不能直接逃跑。)

总结一下情绪的内涵和定义:情绪涉及我们对事件与自身关系的认知评价,以及相应的内心体验和行为反应。所以,

情绪是人拥抱或拒绝世界的晴雨表。

二、情绪是怎么发生的?有哪些关键影响因素?

有了关于情绪的这三个(角度)标签,即认知评价、内心体验、行为表达,就能帮我们理解关于情绪的很多事情,比如它发生的原因,它的表现,它的过程,它的结果。

那么,情绪是怎么产生的呢?有哪些影响因素?它们是怎么相互作用发生影响的呢?为什么同样的刺激事件、场景,有的人有情绪反应,有的人没有,或者有的人有这样的情绪反应,有的人却会有那样的情绪反应呢?

著名的情绪心理学家沙赫特和辛格做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巧妙地诠释了情绪发生的过程和作用。这也是情绪心理学里最经典的教科书级的实验了。我来介绍一下,从中你可以体会心理学家的科学智慧。

他们招募来一群志愿者,事先告知志愿者们,说是研发了一种新的维生素化合物的注射剂,是一种会对眼睛的视力有帮助的产品,请大家来体验一下,没有任何害处。在志愿者同意的前提下,给他们注射了药物。

实验时,他们把志愿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注射的其实是生理盐水,一组注射的实际上是肾上腺素。大家知道,肾上腺素是人们自己体内也可以分泌的一种激素,它会使你产生一系列的内在的生理感受,比如,呼吸加促、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出汗、浑身发热甚至颤抖等一系列的生理唤醒反应。通常来说,人们在激动或者攻击的时候,会伴随这样的躯体生理反应。实验时,心理学家告诉志愿者:注射剂会在几十分钟内发生效果,请他们注射后等待测试视力。

对于注射肾上腺素的这一组志愿者,又把他们随机地分成三组,其中一组是“正确告知组”,正确地告诉志愿者,药物会导致上述的各种常见的生理反应;第二组是“未告知组”,对这些志愿者说,药物是温和的,不会有副作用;第三组是“错误告知组”,故意告诉志愿者错误的药物反应,例如全身麻木、发痒和头痛,总之,和正确的生理反应对不上。

接下来,实验员安排了两个实验情景,一个是“愉快”的情景,一个是“愤怒”的情景。注射肾上腺素的这三组志愿者,又各自分成了两半儿,你能理解吧?就是把这三组人,再对半拆成AB两个小队,每个小队里都有这3组人中间的半数的人。这AB两个小队,A小队进入愉快的情景,B小队进入愤怒的情景。所谓愉快的情景,是这样设计的:A小队的人都在同一个房间里等待,但他们会看到自己的队伍里有一个人,其实这个人是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假扮的,他在队伍里唱歌、跳舞、玩耍,表现得十分欢快,并且他要求A小队的志愿者们和他一起来唱歌跳舞,共同玩耍。

而愤怒的情景是这样设计的:B小队的人都在另一个房间里等待,但他们会看到队伍里有一个人,当然这个人也是实验室工作人员假扮的,这个人正在填一张专门发放的调查表,他一边填一边儿跺脚、拍桌子、发火、咒骂,甚至最后把调查表撕掉。其他志愿者也被要求填写同样的调查表,表上的一些问题,带有一些刺激性的伤人的话语,容易引起人们的愤怒。

总之,这两种情景里,工作人员试图营造不同的情绪氛围,就看两个小队的志愿者们是怎么反应的。那么,实验结果是什么呢?

心理学家们发现,注射生理盐水的这一组,和注射肾上腺素、但被正确告知躯体反应的这一组志愿者,大多数会在屋里安静地等待,并镇定地进行他们自己的工作,并不会理会工作人员的古怪行为,无论是身处愉快情景中的A小队,还是身处愤怒情景中的B小队。

然而,被注射了肾上腺素、并且被错误地告知以及未告知相应生理反应的这两组志愿者,则表现出倾向于追随室内实验助手的那种行为,要么变得跟工作人员一样欢快,唱唱跳跳,要么变得跟工作人员一样愤怒,不停咒骂、撕表格。

这样的结果说明了什么呢?首先,是否注射了生理唤醒的药物——也就是肾上腺素——这个事件,并不必然能够引发人们的情绪。比如,注射生理盐水的志愿者,和注射了肾上腺素、但被正确告知生理反应的人,都没有发生剧烈的情绪反应。其次,环境情景也不必然会引发人们的特定的情绪反应。比如,并不是所有的志愿者,都被屋里的实验助手“带节奏”,跟着一起欢歌跳舞,或是愤怒谩骂。

注射了哪种试剂这个事件,以及进入到什么样的环境场景,究竟能否引发情绪,以及引发什么样的情绪,取决于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这样的注射事件和环境。也就是说,人们的认知评价、生理唤醒以及环境场景,三者共同决定了人们的情绪反应。

请仔细想想,那些被注射了肾上腺素,但却没有被正确告知相应的躯体反应,或者被错误地告知了躯体反应的志愿者,因为无法解释现在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反应,他们会产生认知评价的困难。因此,他们这时就会从环境场景中寻找线索,来帮助他们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躯体反应。这个时候,如果他们看到的是愉悦的、欢乐的场景,那他们也就会更倾向于受到感染,从而跟着愉快起来。而如果他们看到的是令人不愉快的、生气的、甚至是愤怒的线索,那他们也会倾向于受到感染,跟着“发起火儿”来,因为这些环境的线索,帮助他们建立了对自身躯体反应的认知评价,他们会认为,现在,就该这样“动”起来。

总结一下,人们经历了什么样的生理唤醒事情,遇到了什么样的环境场景的体验,以及对这些方面做出了什么样的评价,是决定人的情绪反应的三个关键因素。你也可以把它们看成是理解情绪发生的三个重要内涵。

你现在应该能理解,人们为什么在工作、学习中,有各种不同的情绪反应。比如,为什么学习中,同样是做一道数学题,有的学生会感到非常地厌烦甚至恐惧,而有人却非常地喜欢?因为,做这个题的人,会做出自己能够胜任、没有威胁的认知评价,他就乐于趋近于这个事情,从事这个事情,并体验接纳、愉快的心情。而不会做题的人,则会做出不能胜任、无法搞定的认知评价,因此表现为行为上的回避、拒绝,并体现为难受甚至恐惧的情绪,通俗说,就是畏难情绪

又比如,为什么有的员工会争着、抢着在部门里做报告,阐述自己的创意想法,而有的人一提到要做报告,就非常地紧张,恨不得找个地缝钻下去?道理是一样的,都是因为,人们对相应的事件和自身的关系产生了不同的认知评价,进而产生了不同的体验和伴随的行为反应,接近或回避这个事件,因此,他们有不同的情绪。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背后的情绪逻辑,正在于此。

再进一步说,如何克服畏难情绪?我们还是以做数学题为例,从情绪发生的三个内涵,即生理唤醒事件、环境场景体验、认知评价来分析。生理唤醒事件是我在考试中遇到这道题目,我发现它确实很难,于是很紧张;环境场景体验是,考试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我听到同学们好像都开始翻试卷做后面的题目了,但我还是卡在这道题,所以我觉得很焦躁;认知评价就是我觉得我不能胜任解数学题这种事,我数学太差了。最终,我的情绪就是,很沮丧、难过。但是如果改变三个内涵中的变量,情况就不同了。

比如说,改变生理唤醒事件,把题目变得简单一些,那我觉得比较容易解决这些题目,虽然身边的同学还是做得快,但我也会觉得,虽然我做得慢,但我还是能做得出题目的,我跟大家的差距没那么大。这时我的认知评价改变了,我的情绪也就不那么沮丧了,会觉得自己的数学还有救;再或者,题目依旧很难,但是我并不是身处一个考试的环境场景中,而是在晚自习的场景中,我请教了学霸,经学霸一点拨,我就会做了,这时我的情绪也会改变,甚至会觉得自己还挺聪明,数学还挺好,因为高人一指点我就会做了。再说第三种情况,生理唤醒事件没变,题目还是很难,环境场景也没变,还是在考场中,我还是不会做,同学们已经纷纷翻卷做后面的题目了,但我的认知评价可以改变。比如说,我是个体育特长生,早就保送体育学院了,我会不会做这道题对我未来的影响都不大。或者,我还可以认为,一道题、一个科目、一次考试,决定不了一切,就当这是个锻炼,我还有很多机会,这样一想,我也就不会那么沮丧。

同样的道理,在工作中,想要克服畏难情绪,做好一次报告或者演讲,或者尝试自己觉得很困难的任务,也可以采用上面的方法,具体该怎么做,你可以结合我们介绍的情绪发生的三个内涵,即生理唤醒事件、环境场景体验、认知评价,自己来思考一下。

所以,一句话来说就是,没有无缘无故的欢喜,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厌嫌。

当然,这里说的认知评价,可以是很迅速地发生的。例如,你在某个场合看到一只大狗熊,你会立刻完成认知评价、做出反应,因为慢了可能就来不及了。于是,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有时,人们是先做出本能反应,再去评价结果。

例如,哈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就说,“我们一觉察到某种特殊的事件或刺激,就立刻会产生相应的身体上的变化。而在这些变化出现时,我们对这些变化的感知体验,就是情绪。”因此,在詹姆斯看来,合理的说法应该是,“因为我们哭,所以哀伤;因为我们动手打,所以生气;因为发抖,所以害怕。而并不是因为哀伤才哭,生气了才打,怕了才发抖

詹姆斯是美国心理学的开山鼻祖,和世界现代心理科学的奠基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的工作时期,前后差不太多。不过,詹姆斯那时并没有引入科学实验的方法,而是用哲学思辨的方式,靠想象来建构他对于心理学的理解,所以他的说法往往缺少实证科学的依据。不过,天才的詹姆斯的很多观察和思考,有时候还是有道理的,比如刚才提到的这个说法,也合乎人们的某些日常经验。

比如说,你在悬崖边,差点踩空,赶紧把脚收回来,全身迅速贴住另一侧的石壁,手赶紧扒住石壁上的草根或任何能抓住的东西……这一切动作都是迅速地、本能地完成的,然后你才吓出一身冷汗,好像这时才回想刚才的过程,感到“恐惧”。在这个事例中,你会觉得,认知评价在后,要不怎么说“想想都令人后怕”呢。这种情况,通常都跟“应急事件有关,需要快速的本能反应,同时靠第一直觉做评价。著名情绪心理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拉扎鲁斯教授把它叫做“初级评价”,事后你会再做深度的再评价,分析刚才的过程和下一步的应对。

上面这个事例还告诉我们一点,其实无论是愉快的情绪,还是愤怒或恐惧的情绪,都是有意义的。有时候,人们把恐惧、愤怒、哀伤等称为消极情绪。这个说法,其实是不大妥当的,因为它们在现实生活中都是有自己的作用的,不然人们是不会进化、发展出这些情绪的。我们会在后面的课程里详细说明这一点。

小结

这一课,我们介绍了情绪的定义,说明了情绪是对事件的认知评价和相应的内心体验和行为反应。我们用沙赫特和辛格的实验,解释了情绪发生的过程和影响因素,说明了人们对所经历的事件与自身的关系的评价,如何决定了是否会引发情绪、引发哪种情绪。

下一讲,我给大家重点谈谈情绪的种类、属性和功能。

我是王垒,感谢收听本期《生活中的心理学》课程,我们下期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