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口吃是怎么回事?如何预防和治疗口吃

【言语】口吃是怎么回事?如何预防和治疗口吃

00:00
22:41

第一章16讲 言语(下):口吃是怎么回事?如何预防和治疗口吃

你好!欢迎来到《生活中的心理学》,我是北大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博导,王垒。

今天和大家讲讲“口吃”,它的原因、表现、预防与治疗

一、口吃是怎么回事?

口吃,也叫结巴,磕巴,主要是指在说话中不自觉地、非本意地重复某些字,或出现不正常的停顿、延迟,或者说出某个字感到困难。也叫语塞。

为什么会出现口吃呢?一个比较主流的观点是,在儿童言语学习的时候出现口吃,其实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在一个特定时期,一般在4岁前后,孩子思维发展得很快,而嘴说话的运动能力稍微延迟,跟不上,就会出现口吃。这是正常的。但同样正常的是,如果真的是由这个原因导致的口吃,一般来说,半年、一年,孩子口吃的现象会自然消失。这种情况下,最好的策略是,不要太在意,不去刻意关注和纠正,否则,反而适得其反。

科学家们发现,在大脑里有不同的神经区域,分别主管语言的理解和语言的表达。主管语言理解的叫语言理解中枢。威尔尼克最早发现这样区域,被称作威尔尼克中枢。主管语言表达的区域叫做大脑言语运动中枢。布洛卡最早发现这样种区域,也叫布洛卡中枢。如果语言理解区发育不正常,就会导致语言理解困难。如果语言表达区发育不正常,就会出现语言表达的困难。如果这两个区发展不均衡,也会出现语言障碍。

让两个区域获得充分均衡发展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向孩子输入语言材料,多跟孩子讲话,也多鼓励孩子自己的言语表达。所以,在言语能力的发育中,先天本能固然重要,但后天的教育培养也不可忽视。正所谓:

再天才的苗子,也离不开环境教育的营养。

那什么是不正常的口吃呢?如果孩子在出现口吃现象时,没有正确对待,没有正确地处理,导致这种现象固化下来,一直延续到成年,那就是一种言语表达障碍了。

大家看过获得奥斯卡奖的电影《国王的演讲》吗?里面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英国的国王,也就是现在英国女王的父亲艾伯特,从小口吃,什么原因呢?本来小孩子出现口吃并不是不正常,但是王室家庭过于苛求,不允许孩子口吃,不接受孩子口吃,老父亲总是严厉地斥责,而他的哥哥又不停地嘲笑,学他结巴的样子羞辱他,导致他非常地羞愧,非常地紧张,也无法接受这种现象,无法接受自己,于是就落下了心理的病根儿,说话总是会紧张,当着别人很难正常地沟通交流,更不要说演讲。但其实,他在自己对自己说话的时候,或在放松的场景,说自己感兴趣和擅长的内容的时候,并不口吃,说明主要是心理障碍,是情绪紧张的后果。克服了这些问题,口吃就消失了。

所以说,口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误地对待口吃。如果是因为错误地对待口吃,形成了上述的语言障碍,那可能就要及时就医,寻求专业治疗了。

二、口吃的类型和表现

口吃有多种多样的类型,一般会按口吃的具体表现来分类。

第一种,连发性口吃,具体表现是在说话时,不断地重复某一个单字,例如“你……你……你来了”。

第二种,往复性口吃,具体表现是在说话时,不断地重复某一个词汇,比如,“你来了,中午……中午……中午……吃了吗?”

第三种,中阻性口吃,是说在说话的时候,在某一句话的中间突然卡壳,比如,一句话的开头几个字能说出来,但说到一半的时候,就说不出来了,句子的后半截被吃掉了。

第四种,无意义字词口吃,具体的表现是,当讲话卡住说不出来的时候,往往会说一些没有意义的词语,来进行填补,以此帮助把后边的话带出来,例如“那个吧哈”“那个啥”“那个、那个、那个”。

第五种,拖音性口齿,也就是说在说话的时候,特别想说出来,但偏偏卡在一个地方,导致把某一个字会拖得很长,比如“我想要————吃饭”。这也是一种口吃的人的策略,人会通过拖长音,来想想后边儿要说什么。

第六种,始发性口吃,也叫难发性口吃。也就是说,一个句开头的第一个字,说不出来,很困难,好像张口时,话就在嘴边儿,却就是吐不出来。但一旦说出来了,随后的话却没有问题。这种现象往往和某个人对某个特殊的音的发音困难有关,比如一遇到b的音,遇到g的音,遇到t的音,对某些人来讲,就会卡壳。

除了这几种口吃的类型,人在口吃的时候,因为着急,往往还伴随一些手势和姿势的表达,试图通过这些动作帮助他说话,因此常常伴随一些很奇特的手舞足蹈的行为。

这些现象都是口吃的人常出现的行为表现,但要注意的一点是,如果有人偶尔表现出某种上述的行为,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口吃。所谓口吃,是指的稳定的、顽固性的、不断重复的无效言语行为。

三、口吃的原因

关于口吃,人们有很多误解,反映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口吃的错误的认识和想法,如果不及时纠正,会耽误口吃的治疗。

比如有人认为,口吃是遗传的,那么这样口吃就没救了。还有人认为,口吃靠吃药就能够解决问题,这也是不对的,因为口吃主要是一个言语心理的问题和行为习惯的问题,不是靠吃药能解决的。

还有人认为,口吃是发音器官,比如口腔、舌头等方面的疾病,这也是不对的。其实口吃的人的发音器官,和正常人没有什么区别。

又比如,有人认为口吃是脑神经损伤造成的。这也是不恰当的。脑神经损伤,特别是言语运动区损伤,的确会造成言语障碍,但那个叫做失语症、失读症等等,和口吃没有直接的关系。

再比如,民间甚至还有这样的说法,说口吃跟左撇子、右撇子有关,这都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所以,首先要正确对待口吃,要校正人们关于口吃的错误的认识,否则就会耽误治疗。

下面我们来说说口吃的主要原因。我国有一家专业治疗口吃的医院,曾对口吃的原因做了很好的归纳,这里简要地介绍一下:

(1)口吃的原因有多种,其中第一大类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过的,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有一个特殊的阶段,这个阶段思维能力发展得较快,特别是开始出现了较为复杂的思维模式,比如并列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这就会要求能够去表达非常复杂的语言现象,而这时候孩子的言语运动能力发展稍慢,跟不上大脑的迅速的反应,因此就会出现口吃的现象。这种现象,也不是每个孩子都出现,出现的严重程度、持续的时间,也因人而异。

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这类现象引发的口吃,一般是会自然消失的,也就是说,能够“自愈”,家长不用太担心。

(2)不正确的模仿。这种类型的口吃原因,也是调查发现,最普遍、最流行、最常见的口吃的原因,它的症结其实出在父母的身上。有时候父母会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口吃的语言表达,比如有的父母很喜欢说“这个…这个…这个,那个…那个…那个”,或者把某个音拉长,在不该停顿的地方停顿,或者是模仿孩子的话语,或者是用一些叠词,这造成孩子慢慢也会去模仿成人的语言,认为这就是正常的语言本来应该有的样子,于是他们也跟着学习,形成了口吃的习惯。

这种类型的口吃,矫正起来要靠父母,因为当父母不再对孩子这样说话,孩子这种模仿行为不再被鼓励,不再有效,自然也就会消失,孩子会转而去模仿成人正常的、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

(3)刻意提醒和纠正。这类口吃的原因,主要是家长太过于在意孩子的语言是否能够符合成人的标准,对于孩子自然情况下出现的口吃不能接受,刻意地去提醒、校正孩子,甚至对孩子进行非常严厉的批评、呵斥,这让孩子产生非常大的紧张感。因为毕竟这种现象是语言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现象,如果你刻意去纠正,刻意去提醒,甚至刻意去批评他,结果适得其反,会导致孩子很难接受,自己越来越紧张,口吃反而会加重。

(4)意外惊吓。这类口吃的原因和童年期日常生活中经历的某些特殊惊吓事件有关,这导致孩子极大的恐惧、紧张,比如受到来自家长或者他人的严厉的训斥、怒吼、恐吓,孩子被惊呆了,说不出话来。这种情况不仅可能会导致口吃,甚至可能导致孩子的孤独症、失语症,不敢见人,不会说话。

(5)特殊的疾病。这类原因通常是由于儿童早期患上了一些特殊的疾病,对正常说话、发音造成了一些影响。比如,常见的疾病有小儿麻痹、麻疹、百日咳、猩红热、鼻炎、扁桃腺炎等。这些阶段性的疾病在短期会影响正常的言语说话,即使这些疾病本身治愈以后,还会影响说话,造成所谓的“后遗症”。

搞清的口吃的原因,就可以进行提早预防,即使发生了口吃,也能有效地“对症下药”。

那么,有什么办法治疗口吃呢?办法是有的,而且有很多种,针对不同类型的口吃,都有专门的矫正的办法。不过,如果口吃很严重,建议应该寻求专业的帮助。当然,也有一些方法是可以通过家庭或者朋友之间的帮助而实施的。

我先讲一个专业的口吃矫正的实验研究。

四、治疗口吃的科学方法

音乐治疗和基于音乐的干预越来越多地用于言语、语言和交流需求的治疗,其中一种形式,就是针对口吃的青少年进行“群体音乐治疗”

在2019年,有专家学者举办了为期一周的针对口吃儿童和青少年的强化治疗训练。他们随机选择一组青少年进行了实验干预,并进行为期5天的训练。实验组中,每位有口吃症状的孩子接受以下任务训练

(1)听喜爱的音乐;因为喜爱的歌曲可以产生一种内心整体感、幸福感和生活目标感,这有助于青少年对自己和现状感到满意;

(2)喜欢的歌;这可以练习学员们的语言表达流畅性,提升他们的自信,调动他们的情绪;

(3)即兴创作:学员们积极参与治疗师或其他小组成员发起的音乐创作。在小组讨论中使用即兴演唱的方法来探索口吃的流畅性和情绪反应;

(4)歌曲创作:不管你有没有音乐天赋,每位学员都可以进行歌曲创作,包括写歌词,哼曲调,唱歌词等等。歌曲创作可以满足创作者的情感、认知以及沟通需求。

除了上述这些训练之外,每位学员都会与专业治疗师完成以下任务:1.讨论与口吃相关的感受; 2.倾听他人的语言和创作的音乐作品;3.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减少口吃相关的焦虑;4.提供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这个场合下进行彼此的倾听、沟通、反馈、赞扬,建立友谊,互相鼓励

研究结果发现,团体音乐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有口吃症状孩子的言语表现。而且,作为共同问题群体的一员,青少年认识到他们并不孤单。而且,团体环境提供了一种应对与口吃相关的孤独感和孤立感的方法。不仅如此,音乐治疗培养了一种接受和开放的文化,青少年不会因为他们说话或表达自己的方式而受到嘲笑。

这项研究将音乐治疗纳入口吃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英文《艺术心理治疗》期刊上。

所以,对于这类言语障碍型的口吃,集中的群体性音乐治疗训练营,会是一个不错的治疗方法。

五、应对口吃的个人策略

除了专业的治疗帮助,个人和家庭能有什么有效的自救应对策略呢?有的。行为治疗要结合心理辅导。下面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1.自信,战胜恐惧!还记得我们前面提到的自我证言预言吗?心理学里就有这种现象,如果你觉得自己行,你就更可能行;如果你觉得自己不行,那么行也不行。所以一定要想着:自己能行,说话没有问题。这并不是什么难事儿。如果你对照稿子念,对着镜子念,没有问题,那就是没有问题。口吃的原因有多种,克服的方法也不同,但共同的原则是,要相信自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讲话。交流前,不要去想以往的不愉快经历,而是想你在其他事情上成功的经历,或是妈妈温馨的微笑。

2.减速与停顿:口吃患者说话时要注意语速!放慢你的讲话速度,说话时候要有节奏地说话,试着以一种随意的态度去说话交流。可以按照上一集说的“停顿”的策略分断:把一句话分成几段来说,比如主谓宾,定状补。比如,注意我念这句话:如果-你-能-理解-这句话,那么,说明-你的-理解力-没有-问题。注意了,我说的时候有很多停顿,虽然有些夸张,但并不影响效果。然后,可以反复练习这句话,不断提速,直到流畅。

其实,人们在学一门外语时,念一个新的句子或段落,也是断断续续的,不连贯的。很多学生就此放过去,不管念得多糟,都接着往下读。这种做法是不对的,永远也说不好外语,一开口就结结巴巴。正确的方法是,拿到一段文字,一定要反复地朗读,直到念到熟练、流畅为止。逐渐的,你会发现念其他新的段落,也会很流畅,这是因为言语能力提高了。就像练毛笔字,一个字只写一遍,是不可能写好书法的,多练一些遍,自然就写得熟练了。说话也是如此。

3. 逆向自我暗示:不断告诉自己,“我能行”,而不是“我不行”。如果你总是担心,怕出错,越是这样,就越容易出错,你担心的事情就越可能发生。这在心理学里叫墨菲效应。所以,不要总去提示自己“不要口吃”,或者总想着可能要重新说一遍,这反而会加重口吃,而口吃又会反过来增加挫败感和恐惧心理,导致恶性循环。体育比赛里也有类似的情况,例如,如果总想着上一次跳水失误了,那你这次还会重蹈覆辙。如果你总想着上次输给了这个对手,那么你这次恐怕也很难顺手。你越是念叨,这次不要出错,恐怕就真的会出错。

4.不苛刻细节。有些人说话,总想着先想清楚了、想完备了、想仔细了再说,甚至写出稿子来,但这样反而会束缚住你日常普通的口头表达,使你语言的自然流畅程度降低。不仅日常口语,即便是演讲、做报告,也要想办法摆脱念稿的习惯,而是养成脱稿的习惯。你老想着能不能逐字逐句地背出原来的那个底稿,那么你现场的临场发挥的流畅性就没有了,那就更容易结巴。你不用去苛求你现在说的,是否和你当初准备的稿子一模一样,这就叫脱稿发言。

5.积极的训练。包括这样一些内容。比如,气息与咬字练习:增加语言的节奏感、韵律感、轻松感。练习均匀、平稳的呼吸,让呼吸配合讲话,准确地吐字阅读,养成说话与呼吸协调的习惯。又比如,朗读练习:大声朗读诗歌、文章、故事,注意抑扬顿挫,不断增加速度,达到一定的流畅度。再比如,接龙练习:与家人、朋友拿一首诗或散文,每人轮流念一句,直至流畅连接。这种练习,既有助于建立正确的语言习惯,也能增加信心。

总之,口吃不可怕,总有办法解决它。办法总比问题多!

小结

这一讲,我给大家讲解了什么是口吃,口吃有哪些原因,有哪些类型;我特别介绍了治疗口吃的有效的心理学实验研究;最后,我介绍了如何正确对待口吃,以及应对口吃的心理学策略。

下一讲,我给大家介绍情绪,情绪是什么?如何发生的?

我是王垒,感谢收听本期《生活中的心理学》课程,我们下期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