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禅舍?】下

【什么是禅舍?】下

00:00
14:37

禅师的说法如果您用知识去分析,是永远摸不着边的,需当下契入其所言背后非关大脑意识的密意。对于习惯以思维行事、以物为相、以言为说的人,会对这些语言莫名其妙,完全摸不着门路,认为其逻辑混乱,没有道理。是的,禅师讲话本来就没有逻辑,也没有道理,因为禅语是超越逻辑和死理的,一切语言都在其虚灵清净的自心中应机而出的,为了让当下迷惑的学人顿契禅机,学人如能当下万念泯然,则梦中人被唤醒。您无法用一个梦去唤醒另一个梦,唤醒梦中人,必然不可用梦中语,所以用习惯性的语言去解读禅话,用思维意识去分析非来自于思维意识的语言,早已错失了禅机,也不会解禅意。过了一段时间那僧再遇到赵州禅师,又问:“柏树子还有佛性也无?”

答:“有。”问:“几时成佛?”答:“待虚空落地时。”问:“虚空几时落地?”答:“待柏树子成佛时。”这又彻底完了,还没能够理解庭前柏子树,又来了一堆什么虚空落地、柏树子何时成佛的问题,僧问得快,师答得更快,又紧又密,干净利落,不留一丝余地!这些回答是把人逼入死地的向死求生法,速道速道!道不出便打三十大棍,道得出也打三十大棍,您若以脑袋尝试去分析,立即便抓狂!这位好问的学僧最终是否悟道,语录中没有记录,然而因他之问引出了“庭前柏子树”这个参禅的话头,也是大功德。禅师出句大多是迷魂阵,什么是迷魂阵?《坛经》中六祖留下的三十六对是也,师者不摆迷魂阵能行?每一位学人都了不起得很,都带着一肚子的所知所见来,不摆迷魂阵,不深挖个坑,不弄堵高墙,让学人懵懵懂懂,跌倒在地,或撞个头破血流,原有的思维就会起作用,又回到自己原来熟悉的套路上,用习以为常的思维习惯来思考,这还是禅吗?禅师摆的迷魂阵名“机锋转语”,就是专门让学人大脑意识无处运行的法子,在学人自命不凡中突然来一下晴空霹雳,如果此时学人感觉醍醐灌顶一般,虚空落地,大地平沉,就算是有“消息”了。可如果此时学人继续执著在用知识、逻辑、常识去思量师者之语,那就完了,属于不见“消息”的死句。

洞山禅师参云门时,云门禅师就这么一句“凭你个饭袋子!凭什么去江西、湖南参学?”他一下子就悟了,悟后,说:“我以后到一个没有人烟的地方,搭个草庵,不蓄一粒米,不种一茎菜,常接待往来十方大善知识。”

怎么样?要接引十方大善知识的愿心出来啦!而且还要使得这些大善知识们“抽却钉、拔却楔,拈却膱脂帽子,脱却鹘臭布衫,各令洒洒落落地作个无事人去。”

这是何等伟丈夫?可是云门禅师怎么回他呢?说:“身如椰子大,开得许大口?”什么意思?你口气这么大?好像是在贬他,而禅者却怎么理解呢?芥子纳须弥,身如椰子大却能包融天下,是师父在赞自己呢!故此,思维方式的不同引起不同的理解,凡人以为是嘲讽的禅者却以为是嘉许,洞山禅师听后欢喜辞去。禅便是如此,大根器者被师父一句开示,便能悟,有的人认为开悟比登天都难,难在哪里?难在心里!您已经定义了自己不能悟,那师父再有智慧,禅法再精妙又有什么用呢?真的大善知识,是解语人,如洞山禅师和师父,几句话就奠定了他们之间在法上的传承关系,这也是其他宗派无法思议和理解的。

这里说的洞山禅师是云门文偃禅师弟子洞山守初,不是曹洞宗的祖师洞山良价,洞山良价祖师的圆寂非常奇特,堪为禅师自在生死的表率。唐咸通十年(公元869年),祖师六十三岁那年生病了,有僧问:“和尚身体欠安,还有不病的吗?”

答:“有。”问:“不病的那个还看和尚吗?”

答:“老僧看他有份!”问:“和尚怎么看?”

答:“老僧看时,不见有病。”接着反问:“待我抛下这个色壳子,你向什么处与我相见?”僧不能答。于是洞山祖师颂曰:“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空里步。”

说完,祖师便命弟子为他洗澡剃头,然后登座告别,奄然而化。弟子们见师父圆寂,皆放声大哭,一连哭了好几个时辰也停不下来。师忽然睁开眼睛,呵斥这群没用的弟子道:“出家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劳生惜死,哀悲何益?”于是便让执事操办“愚痴斋”,以示惩戒。一众弟子因恋慕师父,故意拖延时间,操持了七天方准备完一顿饭。师也不介意,等饭上桌与弟子们一起用斋,斋毕说:“僧家无事,大率临行之际,勿须喧动。”

言毕,自回方丈室,再次奄然而化。消息传到朝廷,唐懿宗赐谥号“悟本禅师”。为什么禅师们能如此自在生死?因为开悟便可见实相,见实相自能了生死。什么是开悟?如人关在黑暗的屋子里,突然门窗顿开,阳光透了进来,便可见外面的山河大地,包括屋子里面的东西全都能看见。注意,见内外景物必是顿见,一起见,没有先见一半的。

如何是佛?洞山禅师答:麻三斤。

如何是佛?临济禅师答:干屎橛。

如何是佛?赵州禅师答:庭前柏树子。

禅门师徒之间的一问一答,快如闪电,为什么快?师者引发学人直下感受需在其念头还未动前,即前念刚灭后念未生的一剎那,这个叫“第一机”,如果慢了,就进入第二念,便又进了思维流,那就天地悬隔,离禅万里啦!一旦入了思维流,如琢如磨,分析比较去学禅,叫“不通消息”,师徒间心心相印即互通消息,故此禅之师若在事上去直接回答学人,就不是“禅风”而是“教风”了。

普通人见这些“疯话”,当然是无话可答,可谓话不投机,如想依经靠论详细解释一番“佛”是什么,岂不闻:“承言者丧,滞句者迷”。“承言者”就是爱在大脑意识、分别思量上去折腾的人,“滞句者”就是被知识所障,把知见所知牢牢抓住不放的,死在句下迷在言下的人。想契入“中国禅”禅境,想和师父互通消息的学人,从哪里进入呢?当然是从日常禅舍修行进。

禅舍从功能分:有家庭和公众之别;从位置分:有固定和流动两种,这些我们后文再细讨论。

要理解“禅舍”,必先理解“禅”和“舍”之义。

“禅”已简述,无相、无住、无念为“禅”之心,要契合这么一种以“无”为体的智慧,就需要自性起“用”之法。故,需“舍”。一、“舍”读去声,第一层含义,是屋舍、精舍意。现代人奔波劳碌,无论豪宅多么奢华,普遍缺乏特定修身之所,虽也有人家里自供奉佛堂,但有几人在佛堂自修行?如能辟一空间以助自身净化,实为修者幸事。武器是上肢的延伸,计算机是头脑的延伸,汽车是脚步的延伸,“禅舍”应是文字语言的延伸,将读书读来的文字,听法听来的语言,实修实证转化为自己智慧的地方。此“舍”,可以是修者自己独自修行内契自心之场所,亦可共享,大小因人而异,布置因地制宜。

二、此身是皮囊,我们之迷惑皆因对此身的贪恋起,贪恋自身六根之幻,六根引发各种感觉,令人为欲所牵,魂不守舍,意乱情迷,然而迷由身迷,觉亦由身觉,身是迷、悟转化的道场。能转迷身为觉身的道场,叫“禅舍”。

三、屋舍有间,身识有相,“禅”居何方?万有不过万相,万境皆为缘起,梦幻空华,无内无外,舍是心“舍”。此处的“舍”读上声,是“舍得”和“放下”之意,即“忘我”、“舍予”之意,要放下什么?放下妄想和执著,要予什么?予以法。为什么叫“禅舍”?不舍哪能予以法?舍不为得,予也不是得,如果舍了真的有什么得,那就还得再舍。舍之又舍,舍已从人,舍身取义,是禅舍修行之功德。有人误以为“舍己从人”是自己一切听别人的,那叫:迷信盲从,而“舍身取义”又有人误以为是不要命了,那叫:匹夫之勇。四、“舍”,是藏。藏富于银行、股票能安心否?积者必竭,与其担心财富增减,不如变财富为“生意”,真正的生意是生生不息的延续之意。

藏生于法,藏意于心。一滴水藏于大海而不枯竭,生命唯有归于众生,才能永生。
故,最大的藏,是“舍”,藏天下于天下,藏财富于生意,藏生命于众生,此即“无尽灯法门”,又名“无尽藏”,乃灯灯无尽、生生不息之意,如何藏?需在“舍”中修。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