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是修正、修改、修缮之意。
“禅”从根本上讲,本来无一物,本来是万物,既不用修也无法修。修者要修的是如何令到自己契合禅心,而非“禅”本身靠修能得。
通常“中国禅”说“禅修”,是指修者日常工作生活中时刻不忘通过禅法,令自己能时刻契入禅境。
什么是“禅心”和“禅境”?能念念契合自心的心,便是“禅心”;能不被外境所转,忘却善恶是非之境,便是“禅境”。
但读者们要清楚,说的只能是概念,禅心和禅境本皆不可说,属于自证量,不可被描述,被定义。我们之所以需要通过禅修矫正起心动念,是因为普通人的生活和身心时刻都有问题,问题爆发出会感到难受,身体问题引起各种疾症,精神问题引起各种情绪,思想问题引起各种矛盾……
有人认为问题是外来的,社会有问题,制度有问题,环境有问题,人心有问题,反正都是别人的问题,可为什么不去想问题出在自己的迷执里呢?
一切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但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解决,也不是所有问题都有办法解决。
为什么要解决?问题就是问题,问题只是某种现状而已,问题是现象,现象千变万化,是谁都不能抓住的镜像。有什么能解决的镜像吗?非要解决问题,就会钻牛角尖,因为状态在急速变化中,当您心境变时,回头一看,发现惹得自己要死要活的问题,突然就不存在了。
禅修不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而是修正自己的观念和心境的,当心里认同的价值、意义发生变化时,问题也就自然消除了。
许多人总以为禅修是让自己变得平静快乐,平静和急躁、快乐和悲伤是一体两面的,凡人却只见一面,不知一面生则另一面必同时生,只是潜伏在某处等着而已。笔者反复在说,禅修不是为了帮助人平静快乐的,马上又有人认为禅修就是百事不问,盘起腿来打坐即可,闭目敛神,眼观鼻、鼻观心无思无念,这就是禅修。
这是对禅修的误解,所谓“生活禅”,举手投足、一言一笑、行住坐卧、担薪运水、饮食睡眠,无不是禅,禅修是遍于一切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情感交际,哪一处不是禅修道场?
禅修也是无用的,有用的叫“器”,“器”只能装有限的东西,做有限的用途,而“禅”是无量、无限、无尽的,禅修怎么会有具体用处?禅修怎么会没有具体用处?
一天,仰山禅师回山见师父沩山灵佑,师父问:“整个夏天都不见人影,您在做什么呢?”仰山答:“师父!我耕了一块田,收了一篮果实。”
师父一听,非常欢喜,说:“这个夏天您没有空过了。”
仰山也反过来问:“师父啊!这个夏天您做了什么了?”灵佑禅师答:“我白天吃饭,晚上睡觉啊。”
仰山赞叹道:“师父,这个夏天您也没有空过时光。”
这种对话,外人见了会哈哈大笑,什么禅师?不就是和凡夫一样吗?对啊!以为自己是圣人的绝对不是禅师,能完全投注生命的日常生活,就是禅生活。
禅师和凡夫的区别不在事上,而在心上。
沩山禅师白天、夜晚自在安详,饮食睡眠都能全情投入,后来有大珠禅师的名句“饥来吃饭困来眠”亦是如此看上去稀松平常。真正的禅者没有装神弄鬼的,也不需要什么庄严的仪式来装扮自己,或故作高深来证明自己,他们就是那么朴素自然、安详从容的普通人。
现代许多人只要一静下来,心神就不宁,终日浑浑噩噩、汲汲营营,没有一点属于自我的宁静,如果就是为了应酬去喝酒吃饭,和古时出局的艺伎有何区别?如果日日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生活又有何乐趣可言?
禅者的生活可以是“一间茅屋在深山,白云半间僧半间;白云有时行雨去,回头却羡老僧闲”,多么洒脱自如啊!恩师有一次和我谈及他少年时期在禅堂安居,三四百人每日用一大盆水轮流洗脸,为什么没人感觉水浑浊、肮脏呢?因心清净故。
生活禅是什么?穿衣吃饭、扫地除草、泡茶洗碗处处都充满禅机,您能在生活中细细去品味,会发现到处都是禅趣,“若无闲事挂心头”自然“便是人间好时节”了。
日本曹洞宗祖师道元禅师,入宋到宁波天童寺参学。一个夏天的中午,他看到寺中一位老人在路旁汗流满面地晒干菜,他走上前问道:“老师父!您多大年纪了?”答:“七十八岁。”
道元禅师说:“哎呀!这么大年纪了,怎么不教人代作呢?”
老人说:“别人不是我呀!自己份内的事,别人怎么替代呢?也替代不了啊!”
道元禅师听了似乎有悟,但还是说:“现在是正午,天气这么热,何必一定现在作呢?”
老人说:“不是现在,更待何时呢?”禅者的日常生活虽然无所用心,自在洒脱,但绝对不是放荡不羁的,他们不仅在生活中时刻契合禅机,对待别人的疑问更是连举眉瞬目都不放过丝毫,我们要从日常生活去体悟俯拾皆是的禅意,而不是人为造作出一些概念,以此装修为“禅意”。
其实问题本不存在,之所以出现问题,源于人的认知局限,不清楚人性之繁杂,不理解人性的纠结,不明白事物的变化性也拒绝接受事物的多面性,自以为是,才会觉得有问题。
天地万物从来没有问题,有了人就产生了问题,问题既然是人自己找出来的,当然必须由人自己解决。改变认知模式,打开被固化的思想,才可能找到打开问题的钥匙,这也就是通过禅法修行的根本,禅法无法帮助您解决问题,因为禅者心中没什么是问题。
聪明人往往是问题最多的人,无论多么聪明的人,最多是聪明一时,大多时候是愚痴的,如果您常自我感觉良好,看别人都有问题时,其实是自己有问题。
想要找回“本来面目”,必先丢掉您以为的“自己”,要想契“吾”,必先“无我”,庄子云:“吾丧我。”丢了自己,才能回归“自己”,回归自己,别人才能找到您,您丢得越多,“自己”便越大,以至什么都丢了,便契入无量寿、无量光、无量身、无量心。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