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017 思维实验:熊猫 猴子 香蕉测试,读懂认知与文化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017 思维实验:熊猫 猴子 香蕉测试,读懂认知与文化的关系

00:00
08:40

更新说明:

每周一、周三、周五更新 

点击图片,通过左下角分享按钮,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一起来学习社会心理学。


课程原文:


还记得上一期的小测试吗?用我是()造五个句子。现在请回忆一下,这个测试中,你给自己的标签是什么呢?是个人特点,比如我很高,我很瘦,我很正直。还是一个社会统一性的信息呢?比如我是双鱼座,我是快餐爱好者。你也许会问,两者有什么不同吗?这就涉及到了今天的话题,自我与文化、文化与认知之间的关系。



自我与文化


我们先来讲一讲自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你可能会问文化真的会影响自我吗?答案是肯定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中西方文化熏陶下,人们观念和价值观的差异。


我们都知道,在欧美很多国家,当成长到在18岁时,就不再依赖自己的父母了,他们比较早的就开始定义个人独立的自我。从表达习惯上你也会发现,他们多喜欢用“我”字,而不是“我们”。这都说明了西方社会崇尚个人主义。


同样,西方文化中的心理学假定,也是定义你的可能自我,并相信你有很强的自控力,会使你过上富足的生活。所以你会发现,在西方文学中,不管是《伊利亚特》还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主人公都是依靠自己的能力而获得成功的人。在西方的电影中,无论是《钢铁侠》,还是《蝙蝠侠》,我们都能深刻地体会到,他们所崇拜的个人英雄主义。


再来看看亚洲、非洲和中南美地区,你会发现这里的人们大都崇尚集体主义,他们认为个人要服从集体,并以此来定义自我。在这种社会文化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因此他们更多的是自我批评,却很少自我肯定,甚至表达上,他们也很少提及到“我”字,当你问他们,你干什么去。他们往往是说去超市,而不是说我去超市。


当然,将社会文化二元论的分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有点太过简单化了,因为在任何国度与社会文化中,个人主义都会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就比如,会有个人主义的中国人,也会有集体主义的美国人。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变化,文化也会随之发生改变,有研究者就发现,许多文化似乎正在走向个人主义。


最典型的一个印证就是,研究者们发现,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流行歌词中出现的“我”字出现的越来越频繁,比如,我的未来不是梦、把你的心我的心串一串,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等等。而“我们”出现的概率则下降了很多。曲风也从八十年代的多愁善感,变成了歌颂自我,特立独行。


所以,你还会固执的认为文化不会影响自我吗?


文化与认知


好,在聊完自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再来聊一聊文化与认知。


首先,我想请你想象这样一个画面。一个房间里有一只熊猫、一只猴子和一根香蕉。你认为,哪两个事物会在一起。在美国人看来,肯定是熊猫和猴子在一起呀,因为它们都是动物,惺惺相惜啊。而亚洲人通常会认为,肯定是猴子和香蕉在一起,因为猴子喜欢吃香蕉。


为什么美国人和亚洲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呢?关键就在于,两者生活的文化背景不一样,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就不一样了。美国人喜欢从动物亲附性的角度思考,而亚洲人则喜欢从动物的需要进行思考。


类似的例子是,让一个日本人和美国人同时观察水下场景,并进行描述时,日本人描述的内容往往比较详细,比如有几颗水藻,鹅软石的形状等等。而美国人则描述的比较笼统,比如鱼儿在游动等等。这是因为美国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鱼身上,而日本人在观看鱼的同时,还注意到了周围环境的特点。


同样的,当让他们面对一群孩童时,日本人的注意力大多放在了孩子们的表情上面,以此来判断某个孩子是高兴还是抑郁或者是伤心。而美国人的注意力则会集中在他们感兴趣的孩子身上,并对他做出评价。


上面的几个例子都说明了,东亚人喜欢从周围环境和人际关系的角度去思考,他们的思维更具有整体特征。而对于生活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来说,他们更倾向显示自己的独特性,比如展示自己的作品,做一件轰动的事等等。


实际上,这一特点也延伸到了我们生活中的各个层面,比如广告行业。在欧美国家,你常常会看到个性化的广告,比如迷你包装、无咖啡因的这类推广语。而在类似中国这样的亚洲国家,广告则往往倾向于表现大众在一起,比如一群孩子,几名女性等等。


心理学家们为了验证了这一点,专门做了一个脑电波实验。实验发现,当相互依赖型的人,与家人、朋友离开时,他会失去那些定义自我的社会关系。比如,当要求依赖型的被试者,想他母亲的时,被试者与自我有关的脑区会激活。而一个崇尚个人主义的美国被试者,则只有在想到自己时,与自我有关的脑区才会激活。


讲到这里,我想特别说明的是,相互依赖型的自我,并不是独立的自我,而是多个自我的组合,比如为人子女的我、工作中的我、身为母亲的我等等的组合,这一类型的人往往存在于社会关系中,他们的共同点是,袒露心声的交流比较少,多是礼貌性的交流。


与个人主义文化不同的是,在相互依赖型的文化中,社会生活的目标,不是提升自我或者独立做出选择,而是协调和支持所处的群体。所以,有学者认为这种类型的人,更适合做支持性质的工作,而不是做决策的人。


有趣的是,我们的自我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会主动适应我们所处的环境,所以说,新朋友对你的自我影响可能会更大。


全篇总结


好了,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今天我们讲了自我与文化的关系、文化与认知的关系。讲到在西方盛行个人主义,自我意识比较强烈。在崇尚集体主义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当然,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都是同时存在的。


在文化与认知的部分中,我们讲到文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认知。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思维方式会有些不一样。他们对父母的依赖程度也不一样,甚至生活在同一文化下,认知也会因为生活经历的变化而显得不同。


节目的最后,我请你做一个小测试,请问你认为语言的作用是什么呢?用第一直觉来默念你的答案。我来揭晓测试的结果,如果你觉得语言是用来表达自我的,那么你极有可能是一个个人主义倾向的人,如果你认为语言是用来沟通和交流的,那么你很有可能是一个倾向于集体主义的人。好了,这一期我们就讲到这里,下期再见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APPLE李

    终于更新了

  • 听友192883731

    怎么还不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