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精制版99】蒂莫西·汉普顿:《堂·吉诃德》| 人生如小说,小说如人生

【中文精制版99】蒂莫西·汉普顿:《堂·吉诃德》| 人生如小说,小说如人生

00:00
32:21

一共是100集英文,100集中文,100集翻译节目。

每周更新一集中文精制,一集英文原声,一集英文翻译,已经买过的就可以永久收听。

相关阅读 


年份:1605年

作者:[西班牙] 塞万提斯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中文文稿


大家好!每一个喜欢听故事的人都有自己钟情的小说书单。当我们沉浸在书里的世界时,我们会进入另一个时空,为那些虚构的故事哭、为故事笑、那些虚构的故事甚至真的改变我们的人生决策。几年前当金庸老先生去世时,襄阳城不就为他点亮了整座城的灯光、在那个时刻复原了书里的武侠世界吗?


在漫长的世界文学史上,曾有过一个最经典的现实与幻想世界交错影响的例子。那个故事的主人公在他所处的真实世界中幻想着另一个时代的世界,读着另一个时代的传奇,坚守着另一个时代的价值。他天真迂腐,荒唐滑稽,很多时候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甚至是所有人的笑料。但这样一个人,最后却感动了所有人。


这个主人公就是堂·吉诃德。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一,幻灭:十六世纪末的西班牙


大家好!我是蒂莫西·汉普顿,目前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比较文学和法语系任教。


米格尔··塞万提斯出生在1547年。有关他的出生地有许多推测,但主流的观点是认为他出生在马德里附近的埃纳雷斯堡。


塞万提斯在16世纪中叶出生。他的父亲既是一位外科医生,同时也是个理发师。这两种职业当时其实是有关联的,因为当时的理发师同时也用剃刀为人开刀。有些证据表明,塞万提斯可能来自一个信奉基督教的犹太家庭,这一点没人能确定是不是真的。无论如何,我们知道塞万提斯在耶稣教会学校接受教育,后来又到过马德里。1569年,他可能在一场打斗中打伤了人,随后便离开马德里去了意大利。


塞万提斯在罗马定居下来,他在那里读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诗人阿里奥斯托的一些关于骑士的诗歌。从1570年起,他开始为一位贵族阶级的意大利主教工作。


塞万提斯经历了我们所说的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最后阶段,或者说罗马巴洛克时期的初期阶段。他后来报名成为了西班牙海军的一名军官。在1571年的勒班托海战中,塞万提斯受了伤,他的左手丧失了功能。此后的人生他都在大肆宣扬自己只有一只手,除了写作之外,干不了其他事情。


在这场海战后,他回到罗马。再之后,他在回西班牙的途中,船只被奥斯曼帝国的海盗掳去,他被送到阿尔及尔,沦为奴隶,他被扣押并被勒索赎金。他当奴隶的地方是16世纪常见的家庭式作坊。他在那里呆了五年,之后被基督教慈善组织赎回并带回了西班牙。


塞万提斯在1580年回到了西班牙。虽然之后也尝试过去其它地方发展,但最终他还是留在了西班牙。大概在1585年前后,他出版了一部畅销的田园小说《伽拉泰亚》。这部小说以牧羊人为主角,借由他的故事反思爱情的意义。这部小说只出版了第一部分,虽然塞万提斯曾许诺一定会把小说完成,但是这部作品的后续部分终究没有刊行。


塞万提斯的一生也算经历丰富。他做了一段时间的收税员。他有很多健康问题。他曾因负债而被扔进监狱。他也写了各种东西。他写了《伽拉泰亚》这部田园小说,还尝试撰写很多戏剧作品,大约有20部,但没有从一部剧本上挣到钱。其实在1617世纪,真的能在剧院里赚钱是不太可能的,但塞万提斯还是写了一些剧本。


塞万提斯文学创作的活跃期恰好也是西班牙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阶段。


西班牙曾在1516世纪叱咤一时,当过世界霸主。16世纪中期,西班牙和葡萄牙签订了《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二分天下。随着哥伦布远征,科尔特斯征服了墨西哥,西班牙开始向新世界大规模殖民。来自南美的白银许多都涌入了西班牙,这都使得西班牙变得非常富有,并一度在欧洲政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塞万提斯出生以前,西班牙的发展势头很猛,一切似乎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但到了16世纪末,整个情势逆转了。


1588年,西班牙发起了对英国的进攻。著名的西班牙舰队出发远征,但最后以惨败收场。西班牙国内当年的收成也很糟糕,再加上白银从新世界涌入,超量的货币在追逐少量的货物,这就造成了大规模的通货膨胀,最终摧毁了西班牙的经济。西班牙还在16世纪初驱逐了犹太人和阿拉伯人,这等于是清除了西班牙社会的商人阶层。因此,当时的西班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贫富悬殊的社会,一边是穷得叮当响的农民,另一边是无所事事的贵族。


16世纪末,西班牙正处于一个真正的颓废时期,在西班牙文学中,他们称之为“幻灭”(desengaño)。西班牙人一直生活在一场繁荣的梦中,而现在他们从梦中醒来了,对眼前的真实情况非常不满。


除了社会经济急转直下,欧洲的军事战场也出现了一些划时代的变化。


以往,欧洲人用长剑、长矛和刀剑战斗,贵族们骑马上阵,随时敲打农民的头颅。突然间,欧洲开始进入火药战争的时代。战场上出现了步枪和大炮。一方面,这可以说是高度民主化的体现,因为它意味着地位最低的农民只要有一杆枪就能击杀地位最高的、最有权势的国王。对于贵族来说,16世纪末拉开了他们从历史中消失的序幕。


战争模式的改变,除了对社会和军政问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之外,它也改变了文学风尚。事实上,早在15世纪,欧洲因为古登堡印刷术的发明,而让与骑士相关的传奇故事有了更广泛的传播。在16世纪初,骑士传奇一直是很受欢迎的文学体裁。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不仅仅对经典的传播大有益处,它也推动了今天称为通俗文学作品的发展,让这些作品可以大规模的传播开来。其中最受欢迎的体裁之一便是骑士传奇。


在这些故事里,一位英雄某一天可能在森林里骑马,他遇到了一位身着黑色盔甲的骑士,这个骑士向他发起挑战。这之后可能会发生一些事情打断两人的决斗,比如其中一个人被叫走了,去救一位少女之类的。


几百页的故事之后,两人或许又重新开始决斗。在这期间,常见的一个情节是,两位决斗者中的一位会上一艘船,而在当时文学作品中如果出现上船的情节,通常就意味着风暴会出现。所以这位骑士上了船之后很可能被吹离航线,一路飘到了中国或非洲。在那里,他必须得打败一些邪恶的家伙。这都是颇为常见的情节。


在具体人物形象上,骑士们与邪恶抗争的时候常常会拿起他的剑——一个很符合古典史中骑士的形象。他会拿着剑击打对方的头,会把敌人从中间劈开。每个骑士都会骑一匹被施了魔法的马,一匹长生不老而且用手摸不到的马。


战争武器的改变,让以往英勇上阵的骑士被渐渐淘汰出实际的战场。到了17世纪初,这些故事对所有人而言都过时了。但是,塞万提斯偏偏希望在小说里塑造一个沉迷于骑士小说的人物,这个人物偏执的相信骑士精神可以解救沉沦的世界。



二,幻想中的骑士:不合时宜却动人


《堂·吉诃德》的主角是一个生活在17世纪的西班牙没落贵族。他不必为生计奔波,于是就整天在书房里埋首阅读骑士的传奇小说。他没日没夜地阅读这类故事,沉迷其中。他看着这些骑士们骑着带翅膀的马环游世界,斩杀巨龙,又与巨人决斗。


终于,我们的主人公堂·吉诃德下定决心自己必须采取行动。这也就引出了一个宏大的伦理问题,在这个世界上采取行动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你是在什么基础上采取行动的呢?这位主人公在某个时刻突然说道:我是堂·吉诃德,我会成为堂·吉诃德。然后他就像疯了一样。


他给自己的马取名为罗西南多。他找到一面旧盾牌,又用纸板为自己做了个头盔。还招募了邻居,一位名叫桑丘·潘沙的农民,让他做自己的侍从。然后他就骑着他的马,带着他的侍从,化身骑士,出发闯荡去了。


堂·吉诃德的故事似乎像是要戏仿以往的骑士传奇。真实的世界上并没有他在小说中读到的巨人和火龙,于是他就与风车搏斗,与羊群比武,而且常常以极其丢人或尴尬的方式败下阵来。从表面上看,这部小说有很多喜剧元素。至少情节很是诙谐有趣。


《堂·吉诃德》前几章的故事搞笑滑稽。大概在第10章中,堂·吉诃德开始了与一个巴斯克人的打斗。堂·吉诃德拿着他的剑,巴斯克人也拿着自己的剑,他们两个都差一点要用剑击打到对方。但突然之间,故事的叙述者打断了这场决斗。


这个叙述者说道:我们必须要在这里停一停。我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是堂·吉诃德要打到巴斯克人?还是巴斯克人要打到堂·吉诃德?但我们必须要停一停,因为你们现在所阅读的这部小说还只是一份手稿,这份手稿就这么长,要在这里结束。


这是个很后现代主义的场景,此时此刻它变成了一部关于创作小说的小说。叙述人接着说道:让我给你说一个故事。有一天,我在托莱多的市场里,有个人在阅读一堆阿拉伯文的报纸,开怀大笑。我问他你在笑什么?他回答道,我在阅读堂·吉诃德和桑丘·潘沙的故事。’‘什么?我接着说道。于是我让这位先生替我翻译了这篇手稿。然后叙述人接着说,我现在有手稿的余下部分了,我们来接着讲这个故事吧。


在这里,作者塞万提斯自觉地通过叙述者的话干预了小说的发展。换言之,叙述者成为了小说的一个角色,他告诉我们他如何找到了小说的其余部分,并拜托别人把它翻译了出来。比如某个地方这位叙述者就曾经说:我把它从阿拉伯语翻译成了西班牙语。


这中间有一个值得品味的细节。当时,叙述者与那个要做翻译的人进行谈判,那个人是托莱多大教堂里的一个摩尔。他说:当然是这位摩尔把手稿翻译成了西班牙语,但正如我们所知,所有的摩尔都是骗子,所以我们不能相信他们说的任何东西,我们不能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但这就是这个故事。于是,他继续讲故事。因此,这里呈现的就是把编写故事的问题引入到小说中。


塞万提斯在虚构的故事中直接引入了虚构这一问题本身。这一点正是引发读者思考的关键:骑士传奇在堂·吉诃德的时代无疑已经是离真实世界很远了,但堂·吉诃德沉迷于这些故事当中,固执地相信这些故事所传达的人生信条和处世信念。这些都让他显得迂腐可笑。但随着故事的深入,你会发现这个人物虽然有可笑的地方,但也有可爱甚至可敬的地方。


堂·吉诃德认为,他所理解的中世纪骑士精神,是唯一可以拯救世界的事物。他接受这一准则,视其为自己外出闯荡的依据。用他自己的话说,去拯救寡妇,帮助孤儿,惩奸除恶,锄强扶弱。我们因此看到一个与时代脱节的文学人物。但小说的展开让我们逐渐看清他确实是世界上唯一的善的力量。他周围的人都是腐败卑鄙、虚伪狡诈的,而他却是善良的灯塔。


堂·吉诃德身边的每个人,包括一位牧师和一位理发师,每个人都在说:你知道,这家伙疯了。我们必须治好他,我们必须带他离开山野回到家乡。那么他们要怎么做呢?不可能直接去和堂·吉诃德说你疯了,因为堂·吉诃德自然不会相信他们的话。所以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假装进入堂·吉诃德想象中的那个骑士世界。


后来这些人想出了这么一个计划:他们遇到了一个年轻人,让他假扮公主,并告诉堂·吉诃德这位公主落难了,需要堂·吉诃德把她从一个巨人手中解救出来。一旦堂·吉诃德听信了他们话,被引了出来,他们就会把他抓住,放进笼子里带回家乡。


堂·吉诃德果然相信了他们编的这套说法。但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堂·吉诃德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因为各自不同的原因进入了这个小说的世界,成为了一个个小堂·吉诃德,参与进了这个故事,也都找到了其中的乐趣。


不论是牧羊人还是遇难的少女,每个人都开始打从心底里喜欢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这些有趣的经历中,世界的魅力被展现了出来,每个人都变成了某种形式的堂·吉诃德。围绕着这个绝妙的想法,堂·吉诃德一步步把故事的主题呈现了出来。


1605年发表的《堂·吉诃德》里,主人公堂·吉诃德最终是被带回了家乡。但《堂·吉诃德》的故事却并未就此结束,因为这只是故事的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发表之后,塞万提斯声名大噪。打铁趁热,他随即又发表了一部名为《训诫小说集》的短篇小说集。又过了几年,到了1615年,塞万提斯发表了《堂·吉诃德》的第二部分。


塞万提斯发表了《堂·吉诃德》的第一部分之后,发生了一件非常不寻常的事情。那是在真实世界发生的,不是小说世界里的事。由于小说的第一部分非常成功,而且十年之后塞万提斯才发表了第二部分,在这个空档里,有一个名叫阿维兰达的作家出版了第一部分的续集。


面对这种情况,塞万提斯有几种不同的选择:他可以停止第二部分的创作,也可以忽略未经授权的续集。但出人意料的是,他决定将这一假冒的续集纳入《堂·吉诃德》的第二部分。


在第二部分里,堂·吉诃德回到了家乡,他的侍从”桑丘来拜访他。之后,另外一位邻居也来拜访他,还告诉他说,你听说了吗?有一个叫阿维兰达的人写了一个叫《堂·吉诃德和桑丘·潘沙历险记》的故事,非常受欢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堂·吉诃德是个懦夫,桑丘是个骗子,发生了这样、那样的事情。听见这话,塞万提斯笔下的主人公堂·吉诃德立即否认说:不!这些都没有发生。


这几乎就像是在下三维棋一样巧妙。在第二部分里其实有两个堂·吉诃德。一个是我们之前读到的,而另一个则是来自阿维兰尼达笔下。真正的堂·吉诃德需要努力证明自己才是真的堂·吉诃德。他每到一处,都会遇到别人跟他说:是的,我们读了你的故事,我们知道你所有的经历!


塞万提斯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现代问题:当你对自己失去控制时,你应该怎么做。当你不能掌握有关自己的叙事,当有人在周围讲述关于你的故事时,你就必须为自己正名。这就像是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社交媒体时代一样,别人总是在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我们总是得面临这种情况。


堂·吉诃德除了要向周围每一个人证明自己是堂·吉诃德,同时也要向自己证明自己的身份。因此,小说的第二部其实是在问一个深刻的存在主义问题,究竟什么是真实的自己。对真的堂·吉诃德而言,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关于他的那些传奇经历。


所以,桑丘和堂·吉诃德要捍卫自己的故事。他们不仅仅要反驳那个假冒的版本,也要回应小说第一部分里充满矛盾的故事情节。随后,故事的发展越来越不拘一格,到最后简直完全成为了一部后现代主义作品——多重叙事,无法分辨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构。我们会从各种发现一个层层递进的架构,一层套一层。这真的非常精彩。


第二部分的结局和第一部分如出一辙,又有堂·吉诃德身边的人试图让他放弃做骑士的念头。这次实施这个计划的人是他的邻居,而计划则是与他展开决斗。邻居说,如果自己在决斗战胜了堂·吉诃德,那么堂·吉诃德就得放弃当骑士,回到村庄。


堂·吉诃德接受了邻居的挑战,两人展开了决斗。结果,堂·吉诃德输了。邻居如愿以偿,把他带回了村庄。回去之后不久,堂·吉诃德就病倒了。


他躺在病榻上,每一个人都围在他身边。弥留之际,堂·吉诃德最终放弃了骑士精神。他说:我不再是拉曼恰的堂·吉诃德,我是好人阿隆索·吉哈诺,因为我的习惯和行为,所以我被称为好人。我放弃堂·吉诃德,也放弃骑士精神。我就是我。就这样,他离开了这个世界。然后叙述者在旁边说到:对我来说,堂·吉诃德是天造的人物。而我,则是因他而生的。堂·吉诃德的责任是要付诸行动,而我的责任则是写作。然后叙述者挂起了他的笔,说:现在一切都结束了。


一如堂·吉诃德享受他的冒险一般,塞万提斯显然也非常享受他创作的这些冒险故事。但作家和他的主人公都明白,传奇和传奇故事都无法永远延续下去。


随着小说后半部分的推进,小说的叙事者愈发意识到,关于骑士的滑稽笑话越来越不好笑,它真的不再起作用了。主人公堂·吉诃德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遇到了不少事情,逐渐意识到自己太老了,不可能再成为一个骑士。尽管他品德高尚,充满善意,但他所做的事没什么实际作用。只不过,在意识到这事之前,他只会不断重复做那些没用的事。


经过了这许许多多的闯荡,堂·吉诃德最终还是放弃了,那其实是非常令人动容的片段。我教这部小说时,曾经有一位学生来找我说,小说的结尾把TA给看哭了。我其实也很想对说堂·吉诃德说,别这样,别放弃,再次出发吧!’”


这些传奇故事不仅为作者塞万提斯和他的主人公堂·吉诃德的生命赋予了意义,同时也为当时西班牙的众多读者提供了一点精神慰藉,让他们可以在那个急剧变化的世界中保留一点梦想。


这部书讲述了一个人沉浸在书本世界时候的状态,也展示了一个人和他所读的虚构小说之间的关系会怎样影响到他的真实人生。我们刚才提到过,17世纪的西班牙是非常野蛮的。在这样的世道里,骑士小说成为了观众们唯一感到有价值和有魔力的东西。它为这个时代赋予了些许伦理和道德的色彩。当你读到小说的结尾时,你会意识到,没有小说的生活其实不值得过。这也就是为什么堂·吉诃德在放弃骑士精神之后便离开了这个世界。



三,为破灭的世界注入魅力


塞万提斯在1615年发表了《堂·吉诃德》的第二部分。一年后,他就在马德里病逝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都相信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恰好逝世于同一天。但实际上,因为西班牙日历和英国日历不一致,所以这并不是真的。


我个人其实很希望这是真的,毕竟这两位作家身上有非常多的共通点。他们都在反思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他们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也都赋予了传统的王权和美德以独特的地位。这些古老的观念在现代性的催迫下似乎逐渐消失了,但在当时,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都处在变化的转折点上,所以后来的人把他们放在一起讨论其实是很自然的一件事。


另外,跟这两个人很相像的还有法国哲学家蒙田。蒙田跟他们是差不多同时代的人,只是略微年长一些。在我看来,尽管这三位作家从未见过面,他们的作品总有许多可以互相参照的地方。


作为一流的作家,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的可比较之处,当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相似,最主要的是两个人都创造了经典而不朽的文学形象。


文学作品总是在创造社会角色。莎士比亚创造了哈姆雷特这类犹豫不决的典型人物形象。他不仅是文学作品中的角色,也是现实生活的缩影。至于塞万提斯,他为我们塑造了堂·吉诃德这样的疯狂梦想家的角色。这类梦想家的确有疯狂的一面,但他们身上同时也具备一种美德,令世界上其他人相形见绌的美德。


可笑、荒唐而又失败的堂·吉诃德是一个魅力无穷的人物,他曾深深吸引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让许多人为之着迷。弗洛伊德就曾提到过,他为了能读塞万提斯的作品,专门去学会了西班牙语。当然,塞万提斯对世界最大的影响,还在于文学创作领域。


在文学史中,塞万提斯做了一些特别重要的事情。他发明了这种具有自觉意识的、俏皮的、带着讽刺意味的小说;叙述者会在小说里插入自己的旁白,直接跟读者对话:亲爱的读者,现在正在发生这个,正在发生那个。


17世纪时,小说逐渐兴起,成为一种重要的现代文学体裁。尤其是到了18世纪,菲尔丁、劳伦斯·斯特恩,还有法国的狄德罗,这些作家都曾深受塞万提斯那种新的叙事手法的影响。


我们在当代作品中看到的诸多文学实验的手段,比如作者切入故事之中、打断叙述、把叙述者引入为一个角色;又比如在故事中间引入一份新发现的手稿这类处理方式,我觉得所有这些创新的意念,都可以追溯到塞万提斯。


有一些作家,比如萨尔曼·鲁西迪和米兰·昆德拉,他们曾非常明确地表示自己继承了塞万提斯的文学遗产。在20世纪5060年代,拉丁美洲文学大爆炸时期出现的小说,以加西亚·马尔克斯和墨西哥小说家卡洛斯·富恩特斯为代表的作家们都十分沉迷塞万提斯的作品,富恩特斯甚至写了一本关于塞万提斯的书。这本书非常优美,叫《堂·吉诃德或批判阅读》。实际上,所有来自拉美地区的伟大小说家们,包括巴尔加斯·略萨,他们都在许多方面受到过塞万提斯的影响。


我们在之前的节目里曾经讲《百年孤独》这部作品。当时,我们也提到过不少在拉丁美洲文学大爆炸中涌现的小说家,这些作家都用西班牙语写作,当他们试图从以往的文学作品中汲取养分时,很多人都会回到西班牙本土的文学传统。他们几乎不约而同都会迷上塞万提斯和《堂·吉诃德》。可以说,《堂·吉诃德》是所有拉丁美洲西班牙语文学的瑰宝。


但《堂·吉诃德》的影响不仅是在拉丁美洲和西班牙语世界。和所有的经典一样,它的影响力无远弗届。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有一句著名的评论,印刷在《堂·吉诃德》经典版的封底。他说道,这是人类灵魂最伟大的表达。不单单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伟大的俄罗斯作家布尔加科夫在自己的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里,也在很多地方致敬了《堂·吉诃德》。托马斯·曼和卡夫卡也都为塞万提斯着迷。


《堂·吉诃德》一方面带有强烈的喜剧色彩,诙谐滑稽,读来令人捧腹。但在另一方面,它也有非常深刻的形而上学层面的追问。所以一个训练有素的读者可以同时得到双重的阅读乐趣,TA可以一边看着滑稽的情节消解世界表面上的严肃,但也在嬉笑中再次发现更深层次的严肃的意义,或者魅力。


这本书直指现代性问题的核心,那就是,生活在一个幻灭的世界里意味着什么。在这个世界里,古老的神话、古老的宗教都不复存在了。当然,这不是指塞万提斯本人所在的世界,塞万提斯是极度虔诚的正统天主教徒,和启蒙运动中的无神论者不一样。但任何有宗教感的道德或伦理体系,都依赖于某种神奇的、神圣的感觉,依赖于某种我们看不见的东西。当这种有宗教感的道德伦理体系受到质疑、甚至颠覆时,如何才能恢复?谁又能把精灵放回瓶子里呢?


塞万提斯对小说的力量和必要性深信不疑。在《堂·吉诃德》中,塞万提斯塑造的主人公形象拒绝接受当时的现实,决心生活在自己虚构的世界里。他这么做是为了给自己找一个安身之处,他更偏爱自己臆想出来的世界的美丽和意义。但随着故事的展开,堂·吉诃德却出人意料地、成功地将越来越多的人带入了他虚构的世界里,将他的幻想转变成新的现实。


《堂·吉诃德》这部作品开创了一种新的思考时间的方式。当我们看到一个人与自己所在的时代格格不入、甚至看上去落后于自己的时代时,事实可能并非如此,这个人有可能在某些层面是可以超前于自己的时代的。


这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它改变了我们思考人与虚构故事之间的关联,因为我们知道,人类之所以是人类,是基于人类讲故事的方式——关于自身的故事,关于周围人的故事。任何艺术作品,如果它能启发我们重新思考故事的叙述方式,这就意味着它可以说是在改变世界了。


本期节目由喜马拉雅制作播出。本节目中文版由牛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许止峻撰稿、编译。英文版由Zachry Davis, Galen Beebe 制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月见你就是那片湖水

    堂吉诃德 的英雄主义

  • 譬如_el

    追更到现在,真正的好课

  • 朱青_q9

    快完结了,有些不舍

  • 一品食疗

    讲得太好听了

  • 一品食疗

    我听得津津有味

  • 一品食疗

    我又双叒叕来了

  • 一品食疗

    哈哈哈(ಡωಡ)hiahiahia

  • 一品食疗

    唐吉诃德

  • ice_dc

    孔子试图在礼崩乐坏的时代恢复周礼

  • ice_dc

    17世纪是明末清初?中国四大小说也差不多同一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