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精制版100】迈克尔·多布森:《哈姆雷特》| 世界的王子

【中文精制版100】迈克尔·多布森:《哈姆雷特》| 世界的王子

00:00
39:01

【好评有礼】

为庆祝专辑完更,即2021年12月13日起至2021年12月19日23:59,邀请您和您的5位好友在专辑评论区(非声音评论区)为本专辑打10分满分+15字以上走心好评并私信主播您的微信号或添加小助手( 微信号:Ximalaya0910添加时备注暗号:名校教授),我们将为前25位用户赠送面值200元的喜马拉雅限量版喜点卡


一共是100集英文,100集中文,100集翻译节目。

每周更新一集中文精制,一集英文原声,一集英文翻译,已经买过的就可以永久收听。


相关阅读


年份:1603年
作者:[英] 莎士比亚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中文文稿


大家好!今天是我们节目的第100期,也是最后一期。在这个特别的时刻,首先非常感谢小伙伴们两年多以来的相聚、相守,希望我们的节目在带给你新知识的同时,也带给了你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和观察问题的角度。

在最后的这一期节目中,我们来谈谈《哈姆雷特》。



一,莎翁小传


大家好!我是迈克尔·多布森教授,我是英国莎士比亚研究所所长。我们的研究所坐落于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是全球唯一一家完全致力于莎士比亚研究的大学院系,我们研究的范围涉及莎士比亚时期其他剧作家、莎士比亚文化和莎士比亚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等等。我们也是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学术合作方和智库。


莎士比亚出生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他出生在一个向上流动的家庭。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城镇,位于交通要道上,经常有巡回演出的剧团访问。他的父亲是一位市议员也是一名地方官,在莎士比亚年轻时,他的父亲就负责审核剧团访问。因此莎士比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接触戏剧界和剧场生活。


莎士比亚曾经在当地的一所文法学校接受教育,这其实也是得益于他父亲享有的公职便利。在文法学校读书意味着他学过拉丁文戏剧,这在当时是人文学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他和当地一位名叫安妮·海瑟薇的姑娘结婚,并有了一个女儿。这一时期莎士比亚似乎依旧生活在斯特拉特福,尽管他的文学造诣已经开始展露势头。此后,他们又生了一对双胞胎。再然后,莎士比亚消失了。当他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时,他已身处伦敦。


1585年至1592年被称为莎士比亚“消失的岁月”。我们不太知道他当时在忙什么。对他这段时期生活的大部分认知都来源于传说。有一种说法是,他在当地一位乡绅的庄园里非法偷猎鹿之后刻意保持低调。但也有可能是,他真的忙着照顾自己的家庭,并忙于成为一名作家。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合理的。根据我的个人经验来看,如果你是一位有抱负的作家,你希望继续你的写作生涯,和双胞胎新生儿呆在一个房子里并不理想。但无论如何,莎士比亚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再次被提到时,他被称为一个演员,但同时也是一个有追求的、多才多艺的剧作家。当时的剧作家罗伯特·格林曾写一篇文学评论批评莎士比亚,他语带揶揄地说:“要小心这个新秀。他自认为是这个国家唯一一位可以震撼舞台的人"。


自那以后,莎士比亚进入了高速创作期。他显然也在剧团参演,我们不知道他在哪个剧团演出,但我们知道他演出的一些剧目,因为他在自己创作的戏剧中也细致地呼应了那些剧目。1593年爆发过一场瘟疫,剧院被迫关闭了一段时间。这一时期莎士比亚获得了南安普顿伯爵的资助,算是拿到了一笔写作经费。


他创作了两首非戏剧性的诗歌《维纳斯和阿多尼斯》以及《鲁克丽丝受辱记》。《维纳斯和阿多尼斯》大获成功,是莎士比亚最叫座的作品。每一个人都喜欢这部作品。它是一部俏皮的、温情的、有点软色情的作品。这部作品中的大部分内容是一位极富语言表现力的女神在乞求性爱,但却总也得不到。这位女神求欢的语言,用尽了伊丽莎白时代高等文法学校所能教授的一切语言修辞。那是一首写得极其摇曳生姿的诗。


这首诗的成功帮助莎士比亚建立了自己的名声,一位才华洋溢的新秀伦敦作家。这也帮助他在疫情之后剧院重开之时获得了一定的优势。莎士比亚当时被邀请加入宫务大臣剧团成为股东和首席编剧,这可是当时的一个大公司。


他本可以继续做一个诗人,或者他也可以只写剧本。但他却没有二选一,而是决定在诗和剧本两个文学体裁上同时发力。他为演员团队写了极富诗意的剧本,之后演员们就可以按照他的要求忠实地表演他的剧本。这就是他之后一直保持的职业定位。


随着事业的发展,莎士比亚逐渐加大了在家乡斯特拉特福的投资。他在伦敦签署法律文件时,他总是自称“沃里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的威廉·莎士比亚”,他也会定期回乡居住。但他当时已经成为一位引人注目的文学界和戏剧界的明星。


在创作了《哈姆雷特》并大获成功之后,他所在的宫务大臣剧团也在国王詹姆斯一世继承苏格兰王位的当口,更名为国王剧团。他们成为了皇室假日期间,官方的休闲娱乐供应商,同时也继续运营着自己的剧院,包括在班克赛德地区的环球剧院和位于泰晤士河另一边更豪华的布莱克弗里亚尔剧院。


所以莎士比亚在当时是一位非常富有的演艺界核心名人。他是伊丽莎白时期流行戏剧的大繁荣中,为数不多有能力吸金的人。1596年,莎士比亚一掷千金,在斯特拉特福镇中心购置了一栋大宅作为全新的居所。他也通过购买什一税股份的方式进行权益投资,这是一项绝佳的投资,相当于是在教堂里买了股份。


莎士比亚的儿子早逝,但两个女儿都长大成人了。当他的女儿们到了差不多谈婚论嫁的年纪,莎士比亚呆在斯特拉特福的时间似乎更多了。


1613年,在《亨利八世》的一场演出中,一门道具大炮失火,将环球剧院烧成了废墟。此时,莎士比亚已经停止写作,并与他的剧团和伦敦戏剧界保持距离。


环球剧院被烧毁后,莎士比亚所在的剧团重建了剧院,但莎士比亚本人没有参与重建工作。他将首席编剧的工作交给了他的徒弟约翰·弗莱彻,自己则更多地居留在斯特拉特福。


1616年,莎士比亚在斯特拉特福逝世,年仅52岁,非常年轻。他被安葬在他曾受洗的教堂,非常宏伟和漂亮的斯特拉特福圣三一教堂。人们在那为他树立了一个纪念碑,碑文用拉丁文写就,将他与维吉尔和内斯特相提并论。他还有一个半身像,身着长袍,标识着他的文采与博学。


莎士比亚在他的有生之年一共出版了18部戏剧剧本。他去世之后,他生前的好友又整理了他与人合写的一些作品,包括《爱德华三世》等,出版了共计36部戏剧的一个莎士比亚合集。但这并非是全集,还有一部分作品未能收入其中。


按伊丽莎白时代戏剧界的标准来看,莎士比亚的作品不算多。他一共写了三十八九部戏剧;一卷十四行诗;此外还有《鲁克丽丝受辱记》以及《维纳斯和阿多尼斯》,以及一首神秘但精美的小诗《凤凰和斑鸠》。这首小诗颇有些宫廷风调,是在玄言诗刚刚开始流行的17世纪初创作的。莎士比亚一直都忙于写作,所以其实可以理解他为什么在最后三年想要封笔,休息一下。



二,史上最叫座的宫斗大戏


《哈姆雷特》这部剧的结构非常简单。书中的主角丹麦王子哈姆雷特,通过他父亲——丹麦先王老哈姆雷特——的鬼魂得知,父亲是被叔叔杀害的。但不幸的是,他叔叔现在成为了国王,掌控着整个国家的卫戍部队。


父亲的鬼魂向哈姆雷特传达了他想让哈姆雷特杀死现任国王、帮自己复仇的心愿。这可不是一个容易面对的境况。哈姆雷特这个主人公的角色就是在这种场景设定中产生的:他知道一些舞台上其他的角色不知道的东西,这些秘事是他和台下的观众所分享的。


作为观众,我们与哈姆雷特有一种极其亲密的叙事关系,因为没有什么是他知道而我们不知道的。观众的所知所想和主人公的所知所想在整部剧中差不多完全一致。而在此之下,我们知道这是一部悲剧,最后不会是个好结局。而且哈姆雷特自己也非常非常清楚,他是会死的。这是他不断回想的事情之一,他知道自己最后会死。他和这部戏中的许多其他角色不同。其他人就是那样活着、存在着,然后一些可怕的事发生了,终结了一切。但哈姆雷特是对生存有觉知的人。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哈姆雷特》这部戏是以寒夜里焦急的哨兵开篇的。观众们明白这些士兵看到了一个鬼魂。后来他们叫来了一个叫霍拉旭的学生,想着万一鬼魂再次出现,他们可以向霍拉旭证明他们看见了鬼,因为他们觉得霍拉旭可能知道该如何应对鬼魂。那个鬼魂确实又出现了,它看起来完全像先王,也就是刚刚死去的老国王老哈姆雷特。老国王是一个伟大的武士,他生前曾为保卫领土而与老福丁布拉斯领导的挪威人作战。


霍拉旭说道,“我最好告诉哈姆雷特王子,这是他父亲的鬼魂。如果鬼魂想要和谁对话的话,那应该是哈姆雷特王子跟他对话。”然后场景切到宫廷,哈姆雷特身着黑衫,沉默不语,他是宫廷中唯一还在服丧的人。


哈姆雷特的叔叔克劳狄斯正在宫中发表演说。他说,尽管老国王的离世是个悲剧,但现在应该向前看了。他将继承王位,并且要迎娶亡兄的遗孀,哈姆雷特王子的母亲葛簇特为妻。


观众的注意力这时都集中在哈姆雷特身上,因为我们知道有一个鬼魂希望与他对话,而哈姆雷特显然对母亲刚刚改嫁给叔叔这事非常不满。


在这一幕的结尾,哈姆雷特陷入了一个孤立无援的境况。他一直在德国的维滕贝格学习,但现在也被禁止返回大学了。霍拉旭找到哈姆雷特并告诉了他关于鬼魂显灵的事。当哈姆雷特和哨兵一起走上舞台时,他确实和鬼魂说上了话。鬼魂告诉他,尽管宫里对外宣称老国王是自然死亡,但实际上他是在果园里吃完午饭睡觉时,被哈姆雷特的叔叔毒死的。他告诉哈姆雷特,“别把你母亲扯进来,但你得为我报仇。”


下一幕在波洛涅斯的家里展开,他是克劳狄斯国王的大臣和左右手。波洛涅斯知道克劳狄斯杀了老国王,并帮忙保守这个秘密。但当克劳狄斯开始怀疑哈姆雷特知道些什么的时候,他和波洛涅斯就觉得应该想个什么办法打探虚实。


他们安排了哈姆雷特和奥菲莉娅见面,奥菲莉娅是哈姆雷特的恋人,也是大臣波洛涅斯的女儿。克劳狄斯和波洛涅斯的计划是监听这对恋人的对话,看哈姆雷特到底知道些什么,或者他会透露给奥菲莉娅些什么。但哈姆雷特什么都没透露,他只用非常冷淡残酷的态度对待了奥菲莉娅。


与此同时,哈姆雷特也制定了自己的一个计划。他把自己揣测的叔叔毒死父王的场景写成了一个剧本,然后请人在叔叔面前表演。果不其然,克劳狄斯看到这个场景再现之后非常焦躁,冲了出去。


哈姆雷特的母亲因为不明内情,所以对哈姆雷特的这个安排非常不满。她让儿子来见她,想要和他谈一谈。在去见母亲的路上,哈姆雷特遇到了正在独自祈祷的叔叔。


在去见母亲的路上,哈姆雷特发现叔叔在祈祷。叔叔向观众承认了他的罪行,的确是他杀了先王老哈姆雷特,他想求上帝原谅他。至此,先王鬼魂的话便得到了证实。哈姆雷特蹑手蹑脚地走到叔叔身后,准备杀了他,但转念又说道:“不对,等一下,他正在祈祷。如果我这会儿杀了他,他就会直接进天堂。这有什么意思?这样就不算复仇了。嗯,我随后再来处理他。”于是哈姆雷特离开了叔叔。克劳狄斯接着说道:“看来我的祈祷一点也不成功啊。我的确想忏悔自己的罪行,但我不会去告解的,也不会把王位或葛簇特皇后还回去。”


哈姆雷特还是想置克劳狄斯于死地,于是就再次尝试,但却失手杀死了波洛涅斯。克劳狄斯听闻波洛涅斯的死讯,便意识到哈姆雷特留在身边会是个威胁。


克劳狄斯决定将哈姆雷特送去英格兰,并让哈姆雷特的两个老同学罗森·格兰茨和吉尔·登斯顿与之同行。他们一行人会携带一封克劳狄斯写给英国当局的密封信件,英国人收到了信,就会按克劳狄斯的意思杀哈姆雷特。


与此同时,奥菲莉娅得知哈姆雷特杀了她的父亲,便精神失常了。而她的哥哥雷欧提斯从巴黎回来,想为家人复仇,他与国王克劳狄斯对峙,国王却说:“看,不是我,伙计,都是哈姆雷特干的。”


至此,最关键的几个推进情节发展的动因都出现了:哈姆雷特想为父报仇,雷欧提斯也想为父报仇,而克劳狄斯想杀了哈姆雷特。


不过,克劳狄斯想要借英国人的手杀掉哈姆雷特的计划并未得逞,哈姆雷特安全地回到了丹麦。但回来之后的王子却发现,自己要面对的不再只是想取他性命的克劳狄斯,还有想找他复仇的愤怒的雷欧提斯,以及已经香消玉殒的恋人奥菲莉娅。


这部剧终于进入了非常混乱的最后一幕,国王克劳狄斯,这个邪恶的篡位者说道:“雷欧提斯,解决这一切的办法就是由你向哈姆雷特发起挑战,你们比试剑术。哈姆雷特对自己的剑术非常自负,而我知道你的剑术也很棒,而且你非常喜欢击剑。我会给你一把好剑,又尖锐又锋利,而他只有一把在竞技中使用的那种很钝的体育用剑,这样你就可以杀了他了。”


雷欧提斯回答道:“其实还有个更好的办法,我们可以这样:我有些非常厉害的毒药,我会把我的剑浸在毒液里,这样的话,这把剑就绝对可以致死了,我一定能杀了他。”


接下来进入了全剧的高潮部分,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在整个皇宫的人面前上演了一场剑拔弩张的击剑决斗。而哈姆雷特也终于在决斗当中明白了这前前后后的阴谋。


比赛中,两人的剑被无意间调换了,雷欧提斯和哈姆雷特都受了致命伤。与此同时,克劳狄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地置哈姆雷特于死地,他还备下了毒酒想让哈姆雷特喝掉,但哈姆雷特的母亲葛簇特皇后却误饮了这杯毒酒。


所以,葛簇特快要死了,雷欧提斯快要死了,哈姆雷特也快要死了。最后,哈姆雷特终于刺死了邪恶的篡位者国王克劳狄斯。在咽气之前,哈姆雷特向霍拉旭交代了自己的遗言。


在故事的最后,挪威太子小福丁布拉斯带领军队出现,接管了丹麦王室及其统治下的民众和国土。此前,小福丁布拉斯的父亲、挪威先王老福丁布拉斯和哈姆雷特的父亲、丹麦先王老哈姆雷特,两位老国王曾有过决斗,老福丁布拉斯当时死在老哈姆雷特的手下。但小福丁布拉斯的确是哈姆雷特临死之前授意将王权交给他的人,而且他原本就有在丹麦王国的继承权。


听闻了适才发生的宫廷惨案,小福丁布拉斯深感悲哀和震撼。他对哈姆雷特有惺惺相惜之情,也承认如果哈姆雷特有幸登上王位,他会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为了表示他的哀悼,小福丁布拉斯下令用军乐、炮声和战场上的仪式向哈姆雷特的尸体致敬。他说,“去,叫士兵们放起炮来。”这也是《哈姆雷特》全剧最后一句台词。


引人入胜的情节,充满张力的人物设定,视觉化的戏剧冲突——这些都让《哈姆雷特》势不可挡地成为了历史上最叫座的戏剧之一。在十七世纪的英国,即便是在剧院关闭、正式表演被取消期间,演员们也会私下里在露天场地或小酒馆里演《哈姆雷特》的某个片段。


经常上演的,是临近尾声的《墓地》一幕。在这一幕当中,哈姆雷特从英国归来,撞见了他昔日恋人奥菲莉娅的下葬仪式,之后还和想要找哈姆雷特寻仇的雷欧提斯有过一场激烈的交锋。这是全剧中戏剧冲突最强的场景之一,历来很受重视,也很受欢迎。


这一幕刚开始时,哈姆雷特并不知道他撞见的就是奥菲莉娅的葬礼。当时他先是看到掘墓人在墓坑挖到了一个骷髅头,对此,他有一段关于生命无常的著名的独白。后来得知这个头骨的主人是曾经的朝廷弄臣约里克,哈姆雷特又联想到了凯撒大帝、亚历山大大帝这些历史上的大英雄们,想到他们也如眼前的这个骷髅头一样,腐烂馊臭,还被身份低贱的工人任意踩踏戏弄,不免又生出许多感慨。当时的演员们在露天场地或小酒吧里私自排演《哈姆雷特》的片段时,他们经常选取的就是《墓地》这一场。


他们还专门给这个片段起过一个名字,叫《掘墓人》。他们当时会说,“在警察到来之前我们或许没时间演完整出戏,但我们至少可以演演这一段儿,我们还来得及念念这句词,‘唉,可怜的约里克’!” 所以,当时的人们就已经开始挑出整部剧中具有代表性的高光场景、编排这种精简版的《哈姆雷特》。作为晚间娱乐项目,观众们可以来享受一段十五分钟的《哈姆雷特》精选片段。



三,全世界的复仇王子


大概没有人会否定《哈姆雷特》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作品。但究竟它伟大在哪里、我们又是从什么意义上来讨论它的划时代性呢?


有些人将《哈姆雷特》和文艺复兴联系起来,认为《哈姆雷特》是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戏剧、而哈姆雷特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人,有着和现代人一样的心理机制和人生困境。换句话说,《哈姆雷特》之所以伟大,是和它的现代性联系在一起的。但多布森教授却质疑这种说法,他并不认为《哈姆雷特》的伟大体现在时代性上。


说起《哈姆雷特》,大家一般就会联想到文艺复兴以及这场运动对此前一切旧事物的改变。文艺复兴的典型叙事就是,人忽然之间长大成熟了,以往所有稳固而确定的旧秩序都就此消亡。


可问题是,有史以来所有的文学作品都会告诉读者它是划时代的,就像文艺复兴以后的作品说的那一套有关现代人、旧秩序消亡之类的话。我敢打赌,当人们第一次接触到《伊利亚特》,甚至《吉尔伽美什》史诗时,他们也会说这是划时代的作品、它终结了此前的旧秩序之类的话。


《哈姆雷特》现在当然是被赋予了这么一套说辞,大家会说这部戏的现代性,会说主人公哈姆雷特是我们当中的一员、从此往后我们就能将旧世界抹去。但我其实对这套说辞是有点怀疑的。


主张关注哈姆雷特王子身上所谓“现代性”的学者们有各种理由来论证这个观点,其中一个重要的理由是,《哈姆雷特》这部戏对主人公“恋母情结”的表现与古希腊悲剧不一样。


关于哈姆雷特的恋母情结,历来都有讨论,也都有争论。有些学者认为,哈姆雷特之所以一直推迟复仇计划,就是因为他对母亲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纠缠和依恋。他母亲对他的复仇计划不满,这给他的复仇行动造成了很大的心理成本。


剧中有一段哈姆雷特的内心独白,集中体现了他对再嫁的母亲那种爱恨交织的感受:


上帝啊!上帝啊!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想不到居然会有这种事情!刚死了两个月!不,两个月还不满!这样好的一个国王,比起当前这个来,简直是天神和丑怪;他这样爱我的母亲,甚至于不愿让天风吹痛了她的脸。


天地呀!我必须记着吗?嘿,她会偎依在他的身旁,好像吃了美味的食物,格外促进了食欲一般;可是,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不能再想下去了!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


短短的一个月以前,她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送我那可怜的父亲下葬;她在送葬的时候所穿的那双鞋子还没有破旧,她就,她就——上帝啊!一头没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伤得长久一些——她就嫁给我的叔父,我的父亲的弟弟,可是他一点也不像我的父亲,正像我一点不像赫利克勒斯一样。


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她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嫁了人了。啊,罪恶的匆促,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那不是好事,也不会有好结果;可是碎了吧,我的心,因为我必须噤住我的嘴!


比起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对恋母情结的表现显然要隐晦曲折地多,没有过于显豁的、外向化的戏剧张力。就这一点而言,哈姆雷特确实可以说比俄狄浦斯更像一个内心纠结的现代人。


但多布森教授认为,这虽然是一个可以比较的点,但如果单凭这一点就说《哈姆雷特》是一部现代剧,那其实也很牵强,因为有关“恋母情结”的表现只是这部戏当中非常次要的一个方面。这部戏首先是一部极有看头、跌宕起伏的政治大戏、宫斗大戏。


后来也有些思想家想要发掘《哈姆雷特》的“现代性”,弗洛伊德就是最明显的代表。他说:“《哈姆雷特》向我们展现了现代人与古希腊人有多么不同。古希腊人如果要写母子乱伦的题目,他们就直接写《俄狄浦斯王》。但到了莎士比亚这儿,虽然你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母子之间的那种暧昧的东西,但一切都是遮遮掩掩地写的。可是,你要知道,这并不是剧中人物一直在讨论的事,也不是剧情发展的主线。”


对世界上很多地方的读者而言,这是一部极富政治色彩的戏剧。因为一些既有观念的影响,我们很容易忽略这一点。但从18世纪末开始,《哈姆雷特》就成为了德国的民族寓言。弗莱里格拉特曾写下著名的诗篇《德国是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这个疲软无能、无法掌握和夺取权力的国家的代表。


波兰人也有同感。19世纪,当波兰被从世界地图上抹去时,忧心忡忡的波兰人谈起《哈姆雷特》时就会说,“是啊,就是这个年轻人,他被疏离,对政府感到愤怒,他不断上演聪明的剧目,使当局感到不安。他理应成为伟大的先王的继承者。没错,他就是我们波兰人,是我们的象征。”所以它对各地的政治异见人士而言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戏剧。


除了在政治隐喻意义上作为孤独的反抗者的魅力,哈姆雷特的另一重要的魅力是在于他对自我内心的专注甚至迷恋。这种无限向内探求、以个人感觉经验和意识为中心来建构世界观的精神状态,可以称之为“唯我论”。哈姆雷特是一个唯我论主义者的典型,与他类似的,还有歌德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维特。他们都敏感忧郁,都专注于自己的内心,有时候甚至专注到了无法自拔的地步。


《哈姆雷特》也是一出展现“唯我论”吸引力的剧目。当一个人放下庸常的俗务;或者当TA想要用文学方式描写一个自认为很特别的人物、想进入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时,TA就会想到《哈姆雷特》。类似的作品还包括《项狄传》和《少年维特之烦恼》。


《项狄传》是一部疯狂的自传小说,主人公项狄对自己父母的性生活之类的事特别有兴趣。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中有个自杀倾向的、时髦而且敏感的少年学生维特,他为他的恋人夏洛特——一个有夫之妇——伤透了心,最后穿上了一件绿色马甲开枪自杀了。


少年维特的故事里传达出一种浪漫的自杀迷思。他似乎在说,“我是如此的忧郁和敏感,这个世界配不上我。我心里存着隐秘的忧愁。”在维特这类文学人物的身上,你总能看见哈姆雷特的影子、听见他的回响。



四,一千个哈姆雷特


多布森教授不同意弗洛依德等学者对《哈姆雷特》的解读,原因除了前面讲过的“现代性”这一点以外,还包括他对心理学家从心理学角度进行解读的这种解读方式的质疑。多布森教授认为,《哈姆雷特》探讨的层面不在心理层面,而在更微妙、也跟深刻的意识和感觉层面。


《哈姆雷特》彰显了戏剧的力量。戏剧可以让你在目睹别人面临死亡、经历大悲大喜和恐惧时体会到活着的意义。这是一部有关情绪波动与起伏的戏,它一下子打开了一个向内的经验世界,在所有观众和不同文化之间同时引发了集体性的讨论。这部戏由一个鬼魂的登场拉开序幕,然后整部戏也变成了一个鬼魂,纠缠和萦绕着我们所有人,不管你有没有读过它、看过它、甚至演过它,《哈姆雷特》都始终在那里,挥之不去。


对意识和感觉层面的刻画,不但给这部戏增加了层次感和深度,也带来了更大的解读空间。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充分的解读空间的存在,才有了所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也让“哈姆雷特”成为了戏剧史上最有可塑性的角色之一,不同风格的演员带来了完全不同版本的哈姆雷特。


阅读《哈姆雷特》的另一个问题是,很多解读都是关于心理学的,而不是关于意识或人物的感受。台上的人物如何通过戏剧化的方式去传达生存的感受、陷入困境的感受,这是个和观众交流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每一个版本的哈姆雷特都不尽相同。


如果是读小说,读者们读的是同一本小说,呈现给TA的是相同的一些证据,TA可以从中推断出某某角色是个什么样的人。但《哈姆雷特》却总是在变的。每一次演出都有自己不一样的剧本,像哈姆雷特本人一样,剧本会调整台词,以适合各种不同类型的演员。一个演员,只要你能拿起一把剑,你就能演哈姆雷特,关键看你是不是真的能触动观众、与他们产生共鸣。


这部戏其实更多的是制造一种意念,那种当一个人处在不如意的环境中TA所感到的那种全方位的感受。整部作品对这种意念的构建比对情节的构建更加着力。当然了,这肯定是一部很有戏的戏。它是一部精彩的斯堪的纳维亚政治悬疑片,最后还有很有看头的击剑打斗场景。这都需要扮演哈姆雷特的演员有高超的演技去做人物思想的呈现和肢体运动的呈现。


我认识一些非常优秀的扮演哈姆雷特的演员,萨姆·韦斯特就是其中之一。他演的《哈姆雷特》我看过很多遍,非常喜欢他的表演。萨姆曾经说过:“说到《哈姆雷特》这部戏,当我扮演哈姆雷特这个角色时,对我来说这首先意味着一个超长时间的表演体验。


“这部戏长达四个小时,中间还有两次幕间休息。”他说道:“所以在第一次幕间休息时,我会吃一根香蕉,这样我才有力气完成整部戏中间大段独白的部分。在第二次幕间休息时,我会吃两根香蕉去补充力气,然后才能完成奥菲莉娅下葬那场戏和击剑决斗那场戏。所以《哈姆雷特》其实是一部三根香蕉的戏。”这是他对这部戏的描述。


在大多数人的想象中,哈姆雷特的形象应该是年轻的,颀长的,优雅的;应该由一个年轻演员在他最好的年纪去扮演。但是,你去看西蒙·拉塞尔·比尔版本的哈姆雷特,那是一个非常棒的塑造,但西蒙本人当时差不多是个中年人了,而且坦白说,他是比较笨拙的。他不属于那种身手矫健的演员,他是一个非常健壮的、乐感也很好的演员,拥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口才。西蒙·拉塞尔·比尔不是埃罗尔·弗林,也不是年轻时的劳伦斯·奥利弗。


劳伦斯·奥利弗在1948年的电影版《哈姆雷特》中做了一个高难度的起跳动作,但他仅仅是为了秀一下他的本事。而在本·金斯利的小成本制作的《哈姆雷特》中,他穿了个大靴子和大衣,把哈姆雷特演成了一个贝克特式的形象。那是一种奇妙的荒诞主义。


所以《哈姆雷特》可以有很多版本——“中产阶级”版哈姆雷特,“地方版”哈姆雷特,这些都可以有。有一年我受邀参加在罗马尼亚举行的一个国际莎士比亚节,参加表演和展映的有世界各地制作的莎士比亚戏剧和电影,包括黑色幽默版的德国《哈姆雷特》。所有人都住在同一家酒店。每天早上在餐厅里吃煮鸡蛋的时候,你就会看到大家互相打招呼说:“你们那版哈姆雷特真的太牛了!”“不不不,还是你们的哈姆雷特更牛!”


总之,这是一部可塑性很强的戏剧,因为它不是一个严丝合缝的剧本。你可以选择在那几个标志性的场景进行自主发挥,你也可以只选这几个标志性的高光场景去演,而不去管其它的一般性的情节。


从这一点上来说,《哈姆雷特》塑造了一个开放性解读的典范。你可以自己决定这部戏的重要意义在哪里。你当然可以去关注这部戏中的社会关系,因为戏里的确有这方面的内容。但如果你是个作家,你在乎的是意识层面上的东西,在乎如何呈现一个个体的独特之处以及他们看世界的独特角度,而不是社会如何构成、人们处在社会的何种位置、或者他们的物质条件如何,那么,你就可以在《哈姆雷特》中看到所有你在乎的这些东西。


本期节目由喜马拉雅制作播出。本节目中文版由牛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许止峻撰稿、编译。英文版由Zachry Davis, Galen Beebe 制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Ending左姗

    这个节目非常好,听后有了很多收益,谢谢各位讲课的教授。你们使我过了很多个快乐的周末。

  • 1867167vwyg

    很深度,有思想,喜欢

  • 爽爽爽桃花

    全都听完了,受益匪浅,对历史、文学、不同地区的文化都有了一种开阔眼界的收获,读好的作品对人提升很大,感谢这个节目

  • 泽弦ak

    最棒的思想人文课

  • Newplant2071

    感谢老师们的辛苦付出!每一本书都认真听完,不知不觉两年时间,100本书,很有收获!

  • 平常孞

    很不错的节目。角度跟思维方式确实不同。好像打开另一个世界。

  • 京漂6号

    哈佛大学这套经典读书的节目非常好!大多数书目都曾经有所阅览,但是遗漏了许多有意义的经典。哈佛大学的课程开阔了眼界。

  • 好好后生

    哈佛书单更完了,合影留念。当初觉得被坑,听了很多节觉得还行。 但是还是有一种听了一本书单评论的感觉,如果当听力课我觉得她超值,but我听不懂英文

    喜马听世界 回复 @好好后生: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配备了中文音频、双语文稿、双语滚动字幕,您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形式

  • 栀子的风铃

    感谢所有的老师,很有收获,谢谢你们。

  • 缪任清

    居然不知不觉就两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