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008 后见之明偏差:事后诸葛亮的心理学依据是什么?

《社会心理学》 008 后见之明偏差:事后诸葛亮的心理学依据是什么?

00:00
09:08

更新说明:

每周一、周三、周五更新 



点击图片,通过左下角分享按钮,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一起来学习社会心理学。


课程原文:

当你走在大街上,你发现一个男士在亲吻一位女士的额头,我们会有什么判断?:嗯,他们可能是一对情侣,但在公开场合亲吻还是有点伤风化。又或者你脑洞大开一点,可能认为,这是一对即将分手的恋人,他们在吻别。


你做出的这些判断,都是基于自己的常识。但是,你的常识真的对吗?事实上呢,这对男女是一对兄妹,他们只是用亲昵的行为来表达亲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仅仅靠常识进行判断,有时候是不靠谱的。


你可能会说,社会心理学不也是讲常识吗。这本书中的很多结论,你都感到十分熟悉,就好像社会心理学家就在自己身边。平时,你总会不自觉地去观察身边的人,看他们如何看待彼此,如何相处,如何辨别敌友关系等,哪怕面部的微表情,都是需要考究的事。并且关于人们的社会行为,无论是哲学家,还是小说家也都进行了很多的观察和评论。


知识点:后见之明偏差


你可能会问,社会心理学难道不是用华丽的词汇描述这些行为的吗?更有甚至认为,所谓的社会心理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只是把一些大众熟知的东西,改换一下门面罢了。


就像没有了工作,你可以说失业,也可以说下岗,实质性内容并没有变。就连作家卡仑•墨菲也认为,社会科学家日复一日地深入这个领域,结果他也日复一日地发现人们的行为与所料想的丝毫不差。


半个世纪以前,历史学家阿瑟•施莱辛格爵士也曾嘲讽社会学家对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士兵的研究结论。后来,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回顾了这些研究,并且提供了一份解释性评论。


其中有几个样例我印象深刻:


第一个是:常识认为适应战场生活方面,受过良好教育的士兵比受教育水平低的士兵,在面对战斗时,产生的焦虑更多。类似的常识案例还有同样得了癌症,大学教授得知后几个月就去世了,而没文化的老农民该吃吃该喝喝反而多活了十几年。


第2个则是,对于炎热的南海岛屿气候,南方的士兵比北方士兵适应能力更强。因为他们认为,南方人经常生活在气候炎热的地区,所以适应能力理应比较强。


第3个常识是,在晋升方面,白人士兵比黑人士兵更为积极热衷,因为黑人常年遭受压迫,他们的成就动机比较低。


最后,人们往往认为,在和长官打交道方面,南方的黑人士兵更喜欢来自南方的长官,对于北方的长官,他们往往敬而畏之。因为南方长官经常与黑人打交道,比较具有技巧性。


在你看来,这些常识性的结论是不是很明显都是正确的?但是,事实会让你大跌眼镜。经过研究发现,社会学家人发现,教育水平较低的士兵对战斗的适应更差。北方人更能适应热带气候。黑人士兵对晋升更热衷。黑人更喜欢北方长官。


如果你在一开始就知道了研究结论,你就会认为那些事实显而易见都是正确的。这就是常识存在的一个问题,你知道事实的真相后,才意识它的存在。因为后见之明比先见之明来得更为容易。有实验表明,当人们知道实验结果时,会很淡定,感觉不是那么令人惊讶,至少相对于参与实验了解其过程的人员。


在日常生活中,你会经常体验到后见之明。在一刹那间,你突然洞察了事物的规律便觉得自然而然、理所当然了。房价持高不下,人们生活缺少幸福感,很多人会说,该整顿房地产市场了。阿富汗塔利班取得胜利,美国选择撤军,有些美国人说,要是美国政府早这么做就好了。这种”事后聪明式偏见“,也被称为“我早就知道了”现象,也称之为后见之明偏差。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事后诸葛亮。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主要是,在事情发生之前,人们对引发事情发生的”因素“或”线索“在当时并没有引起注意,直到事情发生之后,才突然意识到那些”因素“或”线索“预示了事情的发生。因此,有了这种想法后,就造成了”我早就知道“的思维错觉。


现实中,人人都可以当事后诸葛亮,也都喜欢当诸葛亮,因为这没什么成本就可以成为所谓的”聪明人“。因此,心理学家通过实验所得到的结论,在很多人看来都像是常识。这是因为你已经知道了结果,知道了结果,便觉得理当如此,满足自己聪明的虚荣心。正如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所说:“生活是正着来活,却是倒着去理解。”


知识点:任何结论都会因谚语格言的解释而变成常识


听到这位哲学家的名言,你是不是觉得茅塞顿开,很有道理?看来,生活中的名人名言,谚语俗语也经常揭示了生活真谛而且“任何结论都可能会因谚语格言的解释而变成常识?”


对于这个现象,我们做个小实验。把一组人分成两部分。你对一部分人讲:,无论是择友还是找恋人,要找性格不同的人,因为性格不同最有吸引力,俗话说相异相吸!。你对另一部分人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找朋友或恋人时,要找性格与志趣相投的,这样你们才有共同语言。


结果就是,无论他们被告知哪种结论,他们都可以很好地解释自己的那个结论,并且坚信不疑。


关于这个现象,还有一个经典的实验。心理学家卡尔•泰根曾经和英国莱斯特大学的学生们做了一个实验,是有关格言与其对立面的评价。当学生看到格言“恐惧比爱强大”时,大多数学生这句话很对。对于其反面“爱比恐惧强大”,很多学生也认为这句话没毛病。类似的,对于真正的谚语“堕落的人不能帮助另一个堕落的人”,学生们评价很高。对其反面“堕落的人能够帮助另一个堕落的人”,学生们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所以说,当科学性的结论用格言来进行解释时,人们因为对格言的熟知便觉得这没什么了不起的,甚至不以为然。但是这些格言永远代替不了科学性的结论。因为你经常听到人定胜天,又听到天意难测。你听过宰相肚里能撑船,也听说过有仇不报非君子。类似的还有很多。而科学性的结论则有其普遍性。


全篇总结


好了,我们来总结一下所学的内容,今天我们讨论了关于心理学和常识的相关话题,发现人们总是对事情发生的结果津津乐道,认为自己早就知道这个结果,并认为自己非常聪明,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后见之明偏这样的一个心理学原理。


那么,在下一期内容中,我会详细的给你讲讲,后见之明偏差会给你带来哪些麻烦,以及如何应对。我们下期再见吧。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妮妮Lindsay

    我就是这种人,回过头来才发现事情的很多线索,但当时身在其中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