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知超解读《社会心理学》:中国人为什么“幸福感不足”?

魏知超解读《社会心理学》:中国人为什么“幸福感不足”?

00:00
13:26

更新说明:

每周一、周三、周五更新 

点击图片,通过左下角分享按钮,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一起来学习社会心理学。

课程原文:

今天,我想借着《社会心理学》书中的几个知识点,来和你聊一聊幸福感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想探讨一下今天中国人的幸福感问题,分析一下中国人“幸福感不足”的原因以及提升幸福感的思路。
 
在书里讲到幸福感这个话题的时候,戴维·迈尔斯引用了2005年的一项盖洛普调查数据。数据显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开头的那十年里,中国经济发展速度非常惊人,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相应地得到很显著地提高,但耐人寻味的是,这十年间中国人对生活感到满意的比例却下降了。

也就是说,幸福感并没有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同步提高。我想这个结果一定能引起你的兴趣,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调研了一下,结果发现,这种人们的幸福感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互脱节的现象至今仍然存在。

近十年来,中国人均GDP的数据维持着一个高速且稳定的增长势头,但是在过去这十年间,中国人的幸福指数却起起伏伏,在一个小范围内上下波动,与人均GDP的增长趋势几乎完全不相关。

还有就是,中国的人均GDP现在在世界上的排名大约是50-60位左右,但在联合国《世界幸福报告》里,中国人的幸福指数近些年一直在八十几到九十几位之间徘徊。如果你感兴趣,我也提供给你一些参考数据,你可以在富文本处查看。
 
总之大体上可以说,中国人的幸福水平是落后于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的,简单来说,中国人多少有点“幸福感不足”。
 
这就有点意思了:照理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与幸福感的提升之间应该有一个比较线性的相关关系才对。但为什么我们的幸福感实际上却好像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不大呢?

你可能也有这样的体会:一方面,我们的确能感觉到身边的软硬件环境不断进步、不断改善,但与此同时,我们却没有感觉到生活变得更满意了。这是为什么?
 
首先我们要知道,幸福感与经济发展脱钩,这种现象并不是中国的特例,而是一种普遍现象。

比如美国,美国的个人平均收入从上世纪50年代直到2010年这五十多年间,一直在稳步提升,但这五十多年间感觉自己生活幸福的人口比例,却几乎没有变化。你看,在美国,情况也是一样的。所以,幸福感与经济脱钩这种现象背后,肯定有一些跨越地区和文化的普遍原因。
 
具体是怎么原因呢?《社会心理学》这本书中,就列举了这样两个重要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人类的适应能力实在是太强了。这句话怎么理解呢?你回想一下,当你刚走进一间撒过香水的房间时觉得很香,但一会儿之后就感觉不到有香味了,再比如,你家窗外有人在施工,一开始觉得声音很吵,但工作了一会儿也就感觉不到有噪声了。

这些都是人的适应能力在发挥作用。人类很善于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感官的敏感度,比如环境里的声音、气味、光线这些刺激一旦持续一段时间,我们就会对它视而不见。这当然是有好处的,因为这样一来,我们有限的注意力资源才能从那些旧刺激里被解放出来,我们才有能力去注意新鲜的事物。
 
但这种适应能力也有副作用。其中有一个副作用正是人的幸福感难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而同步提高,因为我们对生活条件的感受也是会发生适应的。

当我们的生活条件改善,社会地位提高,收入增加的时候,一开始我们当然会感到高兴。但是,不久之后,我们就适应了这种状态,就像是在有香味的房间里呆了一阵之后就闻不到香味了。于是,刚开始感觉很好的现在就变得一般了。由经济发展激发出的幸福感就这样随着适应烟消云散了。
 
《社会心理学》书中列举的第二个幸福感与经济脱钩的原因,是在我们上一讲里就登场过一次的那个“对比效应”,我们判断吸引力的时候会去作对比,判断幸福感的时候也会去对比。
 
幸福感很多时候并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活水准、绝对的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我们与他人的比较。在森林里遇到熊的时候,你不需要有百米飞人的实力才能跑掉活命,你只需要比旁边那个人跑得快一点点就行了。幸福是比出来的。
 
你今年年薪大涨,比如说有五十万年收入,开心吧?开心的。但是如果你听说跟你同个职位的、水平差不多的同事今年年薪涨到了一百万,那你还开心不?很可能非但不开心,反而恨得牙痒痒。
 
把这种心理放大到整个社会层面也是一样的。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水平与国民幸福感之间往往有个相反的相关关系,贫富差距越大,国民幸福感越低。因为哪怕普通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尚可,但如果总有富得流油的富人在眼前蹦踏,那人们恐怕就很难开心起来了。在联合国《世界幸福报告》里,中国的国民幸福指数从2016年开始逐年下降,直到去年因为我国政府控制疫情控制得力才强势反弹。

另一方面,中国衡量贫富差距的程度的基尼系数差不多从2015年开始一直在上升。也就是说,在过去这几年里,中国贫富差距的程度与幸福感正好呈现出相反的发展趋势。中国的基尼系数是比较大的,贫富分化相对比较严重,这可能是中国人幸福感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我觉得,对于过去这几十年来生活在中国的人来说,还有另一种特殊的对比效应在影响幸福感。过去这几十年来中国的发展速度太快了,我们几乎隔三差五就能亲眼目睹身边有人抓住某个机会一夜成名,一夜暴富,这会引发一种叫做“反事实思维”的心理过程。

反事实思维就是“如果一件没有实际发生的事情发生了,那会怎么怎么样”这么一种思考。比如,“如果我早点买房,今天就已经财富自由了。”比如“如果我去年买了比特币,我今天就是亿万富翁了。”

比如“如果前几年胆子大一点投资了那啥啥股票,我今天还用苦哈哈上班吗?”这些都是反事实思维。过去这几十年来中国涌现出太多让人平步青云的机会,一旦别人抓住了这些机会,我们脑海中就会启动这种反事实思维,总觉得自己没有抓住机会,这当然也会让人感觉不幸福。

反事实思维其实也是一种对比效应,是现实中自己的选择被想象中理想的选择给比了下去。中国过去的高速经济发展,让很多人都经常在这种对比中感受到失落。
 
总之,幸福是对比出来的,如果社会分配不公、如果发展太快导致很多人觉得错失机会,那么哪怕经济整体上发展得很好,人们的幸福感也未必同步提升。
 
那我们有办法突破这个困局吗?
 
先从刚说完的“对比效应”说起。如果不幸福是因为我们经常“向上对比”,是因为跟那些看起来更幸福的人做了对比,那是不是意味着,如果我们经常“向下对比”,去跟不幸的人作对比,那我们的幸福感就会提升呢?
 
这个想法听起来很鸵鸟,很没出息,但却的确是管用的。不少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在一些实验里,研究者让参与实验的人看一些别人的生活有多凄惨的资料,或者是让他们想象自己遭遇各种灾难之后的情景,结果看完、想完这些之后,这些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就变得更满意了。

这个原理类似于在比赛里,拿铜牌的人往往比拿银牌的人更满意。为什么呢?因为拿银牌的人潜意识里总是把自己跟拿金牌的比:“如果我再发挥得好那么一点点,那我就是金牌啦。”但拿铜牌的人潜意识里总是拿自己跟没拿奖牌的人比:“我差一点就拿不到奖牌啦,太幸运了!”
 
所以,感觉不幸福的人多做一点“向下对比”,对于提升幸福感是有作用的。不过说实话,我觉得心理学家提出这样的幸福建议其实挺羞耻的。但也没办法,心理学家想问题只能从心理学层面出发嘛,人们心里不平衡,那就想办法让他们变得平衡。但这其实挺无力的,是吧?像贫富差距这样的大问题当然最后还是得靠更合理的分配制度来解决。
 
还好,下面要说的这个提升幸福感的建议就光明正大得多了。下面这个建议针对的是前面说的第一个幸福障碍——人的适应能力。
 
如果人老是太快适应当前的状况,然后觉得没劲,那怎么办呢?解决方法说出来也很简单,那就是不停地尝试新鲜事物,不停地挑战自我。有大量研究发现,如果人们在做那种难度稍稍超过自己水平、有一定挑战又不是太难的任务的时候,幸福感是最强烈的。

用难度合适的任务挑战自己,实际上就是让自己处在一个始终无法完全适应的状态中。这种状态就是很多书里说的“心流”,我们这本《社会心理学》里翻译成“全神贯注的流畅感”,跟心流说的一回事。如果适应能力太强是幸福的一大障碍,那么心流就是突破这种障碍最强有力的手段。
 
好,我们先来小结一下这一节的内容:《社会心理学》书中提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往往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感的相应提升,从美国到中国,都不能幸免于此。这背后可能有两个重要的心理学效应在起作用。

第一,人的适应能力太强,把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条件改善化于无形。第二,幸福是对比出来的,如果经济发展了但财富不均,人们同样会觉得不幸福。从这两个原理出发,我们也有两种打破困境、提升幸福感的思路,我们可以多做向下比较,更应该多尝试新事物,多挑战自己,用心流创造幸福。
 
好啦,经过了六期的系统学习,你是不是对社会心理学有了一个直观的概念了呢?接下来我想为你总结一下在过去这六讲的内容。我从戴维·迈尔斯的《社会心理学》这本书里挑出了六个和大众相关的话题来跟你分享。

其中的“自我服务偏差”是关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属于“社会思维”这个范畴,其中的“群体妄想”、“群体失控和群体极化”是关于我们如何彼此影响的,属于“社会影响”这个范畴,其中的 “吸引力标准”、“囚徒困境”是关于人们如何相互联系的。

这里面既有正面的相互吸引,也有负面的相互伤害,这些属于“社会关系”这个范畴,最后这一讲的“幸福感”这个主题是调用了社会心理学中的原理和概念来解释现实问题,这属于“应用社会心理学”的范畴。
 
我相信这些内容对于你认识身处社会中的自己和他人,对于你理解社会中的种种光怪陆离的现象,都会有所帮助。这些内容虽然涵盖了《社会心理学》这本书从第一篇到最后一篇整本书的跨度,但肯定是挂一漏万,漏掉了书里很多更精彩、更发人深省的内容。
 
所以这六讲内容仅仅是抛砖引玉,希望你通过这些小知识点先直观地感受一下社会心理学知识的魅力,更多精彩的、系统的、深入的社会心理学知识,请你继续收听接下来的正版的有声书的内容。
 
我是魏知超,期待你在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有声书里学到更多有趣、有用的知识。再见!
 
基尼系数 http://www.caoss.org.cn/1article.asp?id=5655
人均gdp https://www.kylc.com/stats/global/yearly_per_country/g_gdp_per_capita/chn.html
幸福指数
https://cn.knoema.com/atlas/%e4%b8%ad%e5%9b%bd/topics/%e4%b8%96%e7%95%8c%e6%8e%92%e5%90%8d/%e4%b8%96%e7%95%8c%e6%8e%92%e5%90%8d/Happiness-index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许小寒xy

    听到向下看对比幸福,我想说这真的是心理学吗?可以退款吗?

    我想吃小熊饼干 回复 @许小寒xy: 人家不是说了吗:“不过说实话,我觉得心理学家提出这样的幸福建议其实挺羞耻的。但也没办法,心理学家想问题只能从心理学层面出发嘛,人们心里不平衡,那就想办法让他们变得平衡。但这其实挺无力的,是吧?像贫富差距这样的大问题当然最后还是得靠更合理的分配制度来解决。”

  • RomanaGallifrey

    哇,这期前三分之二好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