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
1. 中俄雅克萨城之战,怎么评价《尼布楚条约》?清朝打败俄国,为什么没把俄国人在17世纪逐步蚕食的西伯利亚并入中国版图?
2. 蒙古族准噶尔部的噶尔丹扩张崛起,大清和噶尔丹在乌兰布通交战胜负如何?
3. 西藏的桑结嘉措和噶尔丹是异姓兄弟吗?他和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最后是什么下场?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上集我们说康熙收复台湾之后,气还没喘匀呢,就听说北边老家的雅克萨城被一个叫做俄国的家伙给占领了。
一
我在前面介绍五胡的时候,提到过欧洲的胡人,说他们也有一个统称,叫日耳曼人。严格来说,日耳曼只是罗马人对欧洲北边少数民族的一个统称,相当于我们的北狄。在欧洲的西边,也有一些少数民族,罗马人称之为凯尔特人,也就是我们的西戎,而在他们东边的,则是斯拉夫人,那就是东夷了。你要是问,罗马有没有南蛮啊?说实话,以前是有的,那就是古迦太基人,不过罗马和古迦太基打仗的时候,你完全搞不清楚谁才是那个蛮族,因为相比于迦太基,罗马是后起之秀,所以,我们可以说罗马没有南蛮,它称为一个大帝国的时候,抬头向南,茫茫大海之上,找不到啥蛮子了,古迦太基早就变成了它的阿菲利哥行省。
简单地说,罗马的东夷,也就是它东边的这个斯拉夫民族后来又分裂成东、西和南三个斯拉夫群体,而其中东斯拉夫最大的一个分支,又形成了一个叫做俄罗斯的民族,建立了一个莫斯科公国,位置就在今天莫斯科附近。
这个莫斯科公国开始是东罗马帝国的附属,后来又被成吉思汗的子孙统治了200多年,一直憋憋屈屈地活着,没文化,也没太大的存在感,最后终于在1547年,熬死了两任主子东罗马帝国和蒙古帝国之后,吞并了其他小国,开始耀武扬威起来。他的大boss伊凡四世加冕自己为“沙皇”,也就是罗马凯撒大帝这个词的俄罗斯语发音,随后定国名为俄国,并且以罗马帝国的继承者自居,号称第三罗马帝国,这种心理和行为,和那些古代中国的少数民族一旦占领了中原,就迫不及待地遵奉中华文化为正统是一样的。
正如金庸小说《鹿鼎记》里描述的那样,17世纪80年代,正好是俄国历史上比较混乱的一段时期,两个沙皇彼得一世和伊凡五世并列,伊凡五世是一个弱智儿,据说是傻子,而伟大的彼得大帝这时候还小,实际掌握朝廷大权的是彼得的姐姐索菲亚公主。
《鹿鼎记》小说里说索菲亚和韦小宝有一腿,作风问题这事儿从来都不好考证,但索菲亚公主控制下的俄国向东方扩张是真的,尤其是清朝入关之后,沙皇俄国的远征军多次入侵黑龙江流域。那时候无论是清朝政府,还是老百姓,都用罗刹国称呼他们,这一方面是因为Russia和罗刹的发音相近,另一方面,因为这群野蛮人的行为,和中国佛教里面描写的一种叫做罗刹的魔鬼,十分相似,由此可见,当时的俄罗斯人在中国,确实也没干啥好事。
康熙早在1683年,就告诉这群家伙,这是大清的领土,你们应该滚远一点儿,可是俄罗斯人觉得啥大清不大清,我双脚一踩,那就是我们俄国的土地了。
除了蛮横,这些家伙还不讲信用,几年之前,他们占了雅克萨之后,清军一个冲锋又夺了回来,当时俄国驻在雅克萨的总督托尔布津在投降的仪式上信誓旦旦地表态,服了,俺们服了,以后绝对不会再回来了。
可是就像我们在本集开始说的那样,1685年,清朝收复台湾之后,刚刚从这里撤军,这个托尔布津就带队回来,杀了当地老百姓,重新占据了雅克萨城。
这一下,彻底地激怒了康熙皇帝,他决定不休息了,要先干死这群浑身长满了毛的老毛子。
二
公元1686年农历七月二十四,清朝军队2000多人围住了雅克萨城,采取的策略是一边攻城,一边围城,最后城里面的826名俄国亡命之徒只剩下了66个,其他的不是战死,就是饿死了,托尔布津运气相当地好,他是被一炮轰死的,没受啥折磨。
远在莫斯科的索菲亚公主几次派人试图救援不成,只好说我服了,咱们坐下来谈判吧。就这样,两国在1689年农历的七月二十四,也就是围城整整三年之后,签署了《尼布楚条约》。
这个条约对于大清,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划地盘,为了避免你记那么多名字,我这里归纳了一个简单的说法,你打开现在的中国地图,找到中国最北端,也就是那个鸡头最上面的位置,从那里向右上方画一条30度的斜线,斜线下面的所有部分,包括鸡头旁边大大的库页岛,全是《尼布楚条约》规定了属于大清的领土,比现在我们的东北,整整多出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条斜线,也是世界上比较早的,具有国际性质的现代条约水准线,意义那还是挺重大的。
《尼布楚条约》虽然以拉丁文、满文和俄文为正式的文本,但是满文里面,却没有使用“大清国”这个词汇,而是用了“中国”两个字。
在这个专辑的开头,我们就说了,“中国”这个词,3000多年前就出现在我们老祖宗的各种文献和言论里,像汉,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其后的隋唐宋金辽等等,都自称为中国,但你必须知道,他们说“中国”这两个字,更多的,指的是政权,甚至尊号,而不是地理概念。就算是明朝的时候,朱元璋给日本人的信里说,“朕本中国之旧家”,那也说的是他老朱政权的正统性。
一直到这个1689年的《尼布楚条约》,“中国”这个词才有了现代主权国家(或者说地理上)的概念,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很多国际上的其他国家,才用“中国”一词来称呼这一片古老的土地。
现在经常有人讨论,这个《尼布楚条约》到底是大清朝占了便宜,还是俄国得到了好处?还有很多人认为,既然清朝打败了俄国,为啥没把俄国人在17世纪逐步蚕食的西伯利亚一勺烩,整个端过来,并入中国版图?
第一个问题很好回答,谁也没占便宜,谁也没吃亏,因为划分国境线的地方本来也不属于他俩任何一个。这条长长的国境线东边的部分基本上是千里无人烟,而西边的,都是原来蒙古的喀尔喀、布里亚特等部落的地盘,等于是你和隔壁老王打了一架,然后把前院的老李家的宅基地给分了,你说谁占便宜了?
第二个问题也不复杂,两个原因,第一个是清朝对更北边,那些贼拉冷的地方一点兴趣都没有;第二个原因最重要,那就是康熙当时面临的国际形势,也绝对不允许他去和俄国为了一片他不感兴趣的土地死磕。相反地,他必须拉拢俄国,和人家搞好关系,这也是为啥他最后把剩下的俄国人都给放了。
那么,康熙当时面临啥形势?可以这样说,老天爷就没打算让他歇着,罗刹国还没打完呢,他就收到了来自西北的挑战,确切地说,来自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威胁。
二
大家都知道,蒙古这个民族祖上也阔过,曾经的蒙古帝国那是显赫无比,但自从朱元璋把他们赶回大漠,他们就逐渐地不行了,一个最大的表现就是分裂,分裂之后彼此之间天天打架,和欧洲罗马帝国衰落之后的形势也差不多。
明朝后期,蒙古各部分为三大部分,大漠之南的,在今天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放羊的叫漠南蒙古;在北边的,叫做漠北喀尔喀蒙古;最后是大漠西边的厄鲁特蒙古,这个厄鲁特实际上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瓦剌部落。
这个只是大的划分,其实里面的小部落更是多如牛毛,比如说在西边的这个厄鲁特,里面就有很多个部落,准噶尔部就是其中的一个。这个准噶尔本来只是在新疆伊犁附近放马喂羊,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但时代在发展,生活在进步,17世纪30年代,这些家伙进步得很快,逐渐地吞并了其它瓦剌的部落,就此强大起来。
这时候,恰好是女真人在东北建立后金的时候,努尔哈赤和他后世的子孙们心里面都相当地清楚,仅仅靠着女真人的八旗军,想和汉人抢地盘,是有点儿不够看的,所以,他们一边笼络东北的汉人,建立汉军八旗;另一方面,就是勾引和降伏蒙古人,先是漠南蒙古十六个部落归顺了大清,接着是漠北的蒙古诸部也向大清表示了臣服,又建立了蒙古八旗,而且,从皇太极开始,清朝就采取了和蒙古族和亲的政策,一句话,大多数清朝皇帝都有一个或者几个蒙古人是自己的老丈人。
我们说清朝的这一手是很漂亮的,除了扩大大清的地盘,巩固其统治地位以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在入主中原,建立农耕文明政权之后,它几乎就没有了漠北游牧民族的威胁,这可是2000多年来,除了元朝,其他朝代都没有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我们使用了“几乎”这个词,就表明了,凡事都有例外,这个例外就是刚刚说到的准噶尔部。1670年,也就是康熙干掉鳌拜的第二年,一个叫噶尔丹的家伙,夺取了准噶尔部的大权,8年之后,前面说过的那个西藏五世达赖喇嘛赐给噶尔丹“博硕克图汗”的称号,随后,噶尔丹征服了信奉伊斯兰教的,起源于今天新疆喀什的叶尔羌汗国。这个叶尔羌实际上也是蒙古人,只不过200多年前,他们被伊斯兰同化了,改信了安拉,后面我们说到乾隆的时候,还会提起他们。
胜利了之后的噶尔丹迅速占据了今天的整个新疆,野心急剧膨胀,他觉得自己很牛掰了,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了成吉思汗的大脸,觉得自己差啥啊,老祖宗能干的事情,自己也能干,最不济,把蒙古各族统一在自己的旗帜之下,这事还是很有希望的。
1688年,蒙古族准噶尔部的噶尔丹突然率领军队,越过杭爱山,向漠北的喀尔喀蒙古诸部落大举进攻。
喀尔喀蒙古当时就是一大群弱鸡,如果强大的话,他们也不会心甘情愿地依附大清了。现在被噶尔丹一顿胖揍,实在招架不住的情况下,数十万蒙古百姓只能分路南奔,逃往漠南乌珠穆沁一带,这个地方在今天内蒙古的锡林郭勒盟,看一下地图,你就知道,这地方离清朝老家沈阳,和新的首都北京都不远。
喀尔喀人跑到这地方之后,就向康熙求救,您要是不救我们,我们就只能继续南下,赶着羊车,去北京城里啃糖葫芦了。
这时候的准噶尔部,领土面积大约有700万平方公里,人口300多万,总兵力大约有40万人,噶尔丹手里的常备军有9万人之多,全部是整装骑兵,在和清朝军队的前两次战斗中,都取得了胜利。这小子在大清和俄国开战之后,一边准备和俄国人勾结,从东西两边夹击清朝,一边给康熙发信,说“圣上君南方,我掌北方”,意思是整个蒙古草原都是我的,当然,以后还叫不叫你康熙陛下,会不会南下,那到时候再说。
所以,当清朝和俄国谈判的时候,康熙皇帝面临的就是这样一个局势,从这一点上说,最后清朝能和俄国签署一个并不吃亏的条约,还顺带着,让俄国从此中止了对噶尔丹的支持,两不相帮,在外交层面上,《尼布楚条约》绝对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胜利。
接下来面对噶尔丹,康熙可就不那么好说话了,他甚至决定了一件事,那就是御驾亲征。以前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打俄国人,这哥们可全是呆在北京城里,遥控指挥各路大军,但这一次,36岁的康熙想自己去前线晃悠晃悠,会一会噶尔丹。
之所以做出这个决定,原因是蒙古各部落对于清朝的重要性,可以这样说,大清认为可以丢掉吴三桂的云贵四川,可以丢掉台湾,也可以丢掉外兴安岭地区,唯独不能丢掉蒙古草原,从某种程度上说,草原上的老丈人们,那就是他们起家的基础,生存的根。
公元1690年农历七月初六,在紫禁城太和殿,康熙举行了盛大的出征仪式,把先锋将士送至东直门外之后,自己随后也领军北上,准备亲征噶尔丹。
可是天不随人愿,就在康熙刚刚带队从北京出发,就得了感冒,高烧不退,只好“从诸臣之请”,回北京养病。就在这个时刻,发生了一件极其微小的小事,却对后来清朝的政治格局有很大的影响,这件事就是皇太子胤礽来迎驾的时候,脸上没有一丝一毫的担心和悲伤的神情。
皇太子胤礽的娘就是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康熙12岁娶的第一任皇后,两口子感情相当地好,可是这女人在生胤礽的时候,难产而死。遇到这种事儿,有些男人是觉得这孩子害死了自己老婆,从此就不待见了,还有些男人觉得孩子就是死了的老婆转世,对孩子那不是一般地疼爱,康熙属于后一种,觉得媳妇儿死了,那就是和儿子合二为一了,所以把原来对媳妇儿的那份爱也放在了儿子身上。胤礽从小就被立为太子,在他出天花的时候,康熙皇帝有半个月啥也没干,就陪在儿子身边,亲自照料这个儿子,可以说恩宠无限。
可是有句俗语叫做“棍棒出孝子,恩养忤逆儿”,现在自己率领大军出来打仗,没走几步,就病得不得不回家,亲儿子来了,却看不到一点儿忧心忡忡的样子,这就让康熙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这句俗语,从此心里就种下了一根刺,以至于20年后,废了胤礽这个太子的时候,还在诏书里愤愤地提起这件事,说胤礽“无忠爱君父之念”,老子我忍了20年了。
言归正传,康熙因为感冒回到北京之后,他的哥哥福全率领10万大军,在一个叫做乌兰布通的地方,和噶尔丹进行了生死决战。
“乌兰布通”如果翻译成汉语,就是“大红山”。双方从开始的大炮火枪互轰开始,再到骑兵拿着马刀互砍,最后到士卒们在一起拳打脚踢,啃咬撕扯,可谓是惨烈之极,山是不是红色的不知道,最后附近的一个小水塘被鲜血彻底染红是真的,而且康熙的亲舅舅,两年前签订《尼布楚条约》的二号人物,大清一等公佟国纲就在这个水塘里战至最后一滴血,英勇殉国,到今天为止,那个小水塘还被称为“将军泡子”,用来纪念佟国纲,那时候的八旗子弟,浑身上下都充满了血性。
老佟的血并没有白流,最后噶尔丹因为士兵和物资都严重不足,只能撤退。清军算是获得了惨胜,说他是惨胜,因为在这场被称为乌兰布通之战的大会战里,清军其实损伤比噶尔丹要多得多,最后之所以能胜利,主要还是人员和后勤都占优势。
那清军为啥损失严重呢?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在火枪的使用和防御上,清朝落后了。
噶尔丹在和俄国人勾结的过程中,从西方购置了很多火枪,几乎他的所有骑兵都装备有火枪,而清军虽然也有火枪,但很明显,主要还是依赖大刀长矛近身搏斗,并且极度缺乏如何对付火枪的经验,往往是队形密集地集体冲锋,那基本上就是火枪最喜欢的肉靶子,一打一大片,清军岂能不死伤惨重?
康熙皇帝在这场战役之后,很快就意识到问题出现在哪里,第二年,1691年,就在今天海淀区蓝靛厂北边,康熙成立了火器营,专门研究火枪和大炮制作,还有进攻防守的策略。
可惜的是,他老人家的后代一来不打仗了,二来实在是缺乏战略眼光,认识不到火枪火炮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康熙皇帝之后,这个火器营居然逐渐荒废了,到了清朝末年,蓝靛厂火器营居住的满族人,没有一个继续制作火器的了,绝大多数都以种鸦片为生,按照郭德纲的说法,这些种鸦片里面,一个叫宋老三的最出名,他的闺女大莲因为自由恋爱不成,最后和情郎一起投水自尽,民间编成了一首《探清水河》,广为传唱,也是德云社的保留曲目之一。
言归正传,也是在1691年,康熙在多伦诺尔举行盛大的会盟,和漠北蒙古喀尔喀各部落的贵族们一起喝酒,聊天,吹牛。会盟的目的和结果都是一个,那就是漠北蒙古正式加入了清朝这个大家庭,康熙当场宣布,“将尔等与朕诸旗一例编设,其名号亦与诸旗同”,到此为止,除了漠西蒙古以准噶尔为首的几个部落继续与清朝作对,剩下茫茫大漠上的所有蒙古人都归降了大清。
再说噶尔丹,本来吧,这哥们虽然在乌兰布通会战失败,但是也没啥大损失,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两件事,却让他差点没气死,一个是在他逃跑的路上,军队里开始流行瘟疫,死了几千上万人,比被清军打死的还多,另一个就是他的老窝被人给抄了。如此不讲究的也不是外人,而是他的大侄子策妄阿拉布坦,两个人曾经亲密无间地共同战斗过,后来因为权力之争,翻脸大打出手。这一次,趁着噶尔丹东征的时候,策妄阿拉布坦占领了准噶尔的大片领土。
这样一来,噶尔丹就麻烦了,有句话咋说的,来的时候还好好的,可回不去了。
左思右想之后,他只能驻留在一个叫做科不多的地方,一边休养生息,一边琢磨着下一步咋整,这时候,噶尔丹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回老家,去打大侄子,另一个是掉转马头,再去打大清。
公元1695年,满血复活的噶尔丹决定再次攻打大清,我们说这哥们做出这个决定,不能说一点儿道理没有,因为至少有两个重要原因支持他的这个决定,第一个是打败了大清,他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肯定会投降,可是打败了他大侄子,只能是让大清朝坐山观虎斗,捡一大便宜,打一场仗比打两场仗划算。第二个原因是噶尔丹觉得乌兰布通之战他没输,大清朝的军队在他的火枪面前,没有任何优势,刚才说过,事实也确实如此。为此,噶尔丹这一次重新去打大清之前,还特意对外宣称,自己从俄国借来了鸟枪兵6万,希望以此来吓唬康熙。
可是他没想到的是,人家康熙是一个最善于总结和学习的人,这几年,一直都在火器营操练部队,现在对于火枪这东西,清军比他噶尔丹玩得还熟练。
于是乎,公元1696年2月,康熙亲率大军,在昭莫多和噶尔丹一场大战,把噶尔丹打了一个全军覆没,老婆阿奴被杀,自己只带着几十个人逃离了战场。一年之后,康熙再一次卷土重来,命令清朝大军攻打噶尔丹寄居的那个地方,科不多。
根本就没有了招架之力,并且众叛亲离的噶尔丹实在是没地方去了,俄国不收留他,西边的大侄子联合了很多蒙古人,伊斯兰人,把他回家的路堵得死死的。最后这哥们只能一仰脖子,喝下了一瓶毒药,敌敌畏还是百枯草不知道,反正自尽身亡,这一年是公元1697年,康熙皇帝43岁。
当噶尔丹的死讯传来的时候,康熙皇帝正在巡视黄河大堤,据说这位千古一帝竟当场跪在黄河大堤上,感谢老天爷和祖宗的眷顾,这足以说明,康熙心头的真正心腹大患,只有这位蒙古贵族噶尔丹。
但我们也要知道,虽然噶尔丹死了,漠南漠北的蒙古人都并入了清朝,可是大漠西边还有一位噶尔丹的大侄子策妄阿拉布坦,那位爷也不是一个消停的家伙,在他和他儿子噶尔丹策零的带领之下,准噶尔部不断地和清朝为敌,占据新疆,侵扰西藏,一直到了乾隆时代,才被清朝大将兆惠彻底平定,这也是后话了。
三
这里说两句题外话,金庸小说《鹿鼎记》里,描写了噶尔丹和来自西藏的一位大喇嘛桑结关系很好,在韦小宝的撺掇下,三个人还结成了异姓兄弟,这事儿吧,除了韦小宝史书上没写,剩下的,噶尔丹和西藏的桑结嘉措是异姓兄弟,都是历史事实。
我们说噶尔丹小时候在西藏跟着五世达赖学习的时候,认识了当时也在达赖门下学习的桑结嘉措,两个人被认为是达赖门下最优秀的两位学生,1678年,就是在五世达赖的支持下,噶尔丹才获得了准噶尔的权力,成立了准噶尔汗国,有了和清朝叫板的实力。
桑结嘉措在担任当时西藏世俗最高头领第巴期间,一边鼓动并且支持噶尔丹向蒙古喀尔喀部落进攻,一边以达赖的名义和清政府勾勾搭搭,可谓是两边讨好。这些还不算,在五世达赖喇嘛圆寂之后,此人隐瞒了这个消息长达15年之久,并且秘密培养自己认定的转世灵童,也就是后来颇富传奇色彩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虽然是一个大喇嘛,和尚,但却是一个花和尚,同时也写了很多男欢女爱的情歌,其中就有现在很流行的“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不过另外一首“你见,或者不见,我就在那里”却不是他写的,是后人以讹传讹,放在他脑袋上的。
俗话说纸里包不住火,五世达赖已经死了多年这件事最后终于曝光了,桑结嘉措两面都不讨好,清朝和准噶尔部的策妄阿拉布坦对他都是一肚子的意见,最后的结果就是,这哥们被康熙皇帝的盟友,蒙古和硕特部的拉藏汗抓到并且处死,他培养和扶植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被拉藏汗押往北京的途中,在青海失踪。
现在有两种说法,一个是仓央嘉措这个花和尚逃跑了,另一个就是被秘密处死了。总之,桑结大喇嘛并不像《鹿鼎记》里面描写的那样武功超群,智商一般,恰恰相反,这哥们有没有武功我们不知道,但心眼儿确实挺多,绝不是一个头脑简单的赳赳武夫,当然,只能说是小聪明,不是一个有大局观大格局大谋略的家伙。
言归正传,到此为止,在康熙皇帝执政的前30年间,他干掉了鳌拜,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然后西南平定了三藩,东南收复了台湾,东北驱逐了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西北又逼死了噶尔丹,收降了漠北蒙古诸部,最后又以桑结嘉措和六世达赖不合法为借口,将自己的大爪子部分地伸进了西藏。可以说是几乎一天也没闲着,对着内部外部就是一顿拳打脚踢,大大地扩展了清朝的地盘和势力。
今天有很多电视剧,都是歌颂这位康熙大帝的,而且很多人都认为他是“千古一帝”,也就是一千年才出一个的皇帝。我们说要是想对得起这个称呼,一个皇帝光有“武功”肯定不行,你还需要有“文治”,也就是你必须把国家内部治理得好好的,老百姓肚子吃得饱饱的,日子要火红火红的,这样,才能称得上伟大的皇帝,那么,康熙皇帝有没有“文治”呢?这个我们下集再聊。
非常喜欢主播的解说风格
汤圆缘 回复 @梁钟文:
在内蒙古最西边的阿拉善盟有座寺庙据传说是六世仓央嘉措逃跑后曾在这里修行。
期待中国近代史,多讲一些,继续买会员
NO 1
讲得好
女儿大连
來了
来了
眼前浮现出成吉思汗的大脸!噗嗤一声,笑死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