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真相 | 177. 圣祖的文治

中国历史真相 | 177. 圣祖的文治

00:00
26:32

【小助手】枫落白衣老师的《中国史话》结集出版了!书名为《细说五千年:写给普通人的中国史》,全套四本,首批推出的是限量精装签名版,有重磅福利,京东、天猫、当当等网店都有售,也可以搜索关注视频号“枫落白衣讲历史“,到橱窗购买。




本期内容:

1. 《康熙字典》的面世和对后世的影响;康熙为什么那么推崇汉族文化?

2. 康熙的政治革新南书房和奏折制度具体内容是怎样的,对当时和后世有些什么影响?

3. 康熙精通西学和八门外语吗?他对西学的崇拜为什么没有让中国兴起学西方科技的热潮?

4. 康熙年间文字狱并不多,为什么常说他制造了文字狱?清统治者为什么对文字那么敏感?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我小时候学习汉字时,遇到不认识的字,我奶奶就会对我说,查查字典就知道了。可以这样说,只要是上过小学的,字典这两个字意味着什么,大家都知道。可是你未必知道的是,“字典”这两个字的第一次出现,是和康熙帝联系在一起的,那是在1716年,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字典为名字的工具书,《康熙字典》正式面世。


                               一


康熙命令手下大臣编撰这部字典有两个目的,第一个自然是想千古留名,明朝的那个朱四叔朱棣编了一本《永乐大典》,显得很有文化的样子,我玄烨差啥啊,也得整一本有文化的东西出来,于是这本集合了几十位翰林大学士心血的《康熙字典》就横空出世了。收录了47035个汉字,记录了所有这些字的点画写法,音读和词义,规定了以后科举考试,你是不是写了错别字,全都以这本字典为标准。即便到了今天,《新华字典》出了无数个版本,用的也还是《康熙字典》的偏旁部首排列顺序。


康熙编撰字典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他推崇汉族文化,这种推崇一方面是他自己的喜爱,这从他的文学修养就可以看出来,我个人认为,康熙的诗词虽然不多,远远比不上他那个附庸风雅的孙子乾隆,但是精品却不少,比如有一句“夜来雨过春涛生,浪花叠锦绣谷明”,就是他巡视辽东所作,确实是好句子。不仅自己写诗,他还组织人把唐朝所有的诗歌编了一个总集,这本诗集在今天也是鼎鼎大名,叫做《全唐诗》,里面一共收录了2200多人写的4万多首唐诗。


康熙推崇汉族文化的第二个原因也很明显,那就是统治的需要。《孟子》这本书里有一句话,“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后来人把这话总结为“得民心者得天下”。


那么,要咋整,才能得到这个民心呢?前面提过的那位范文程范老爷子,曾经对清朝的统治阶级无比精准地说过一句:“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也就是一般的老百姓只追求吃饱肚子,只要我们把那些士绅地主,知识分子这个阶层笼络好了,让他们替我们鼓吹和忽悠,那整个社会就会都说我们好。那么,范老爷子说的对不对呢?坦率地讲,从古今中外发生的事情来看,他说的恐怕是有道理的。宋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以一个武力值弱鸡一样的存在,在二三百年间,几乎没有大规模的百姓造反,全都是外敌入侵,这里面的奥妙之一,恐怕就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几个汉字。


康熙应该是把范文程的这句话牢牢地记在了心里。我们前面讲过,康熙的爹顺治在活着的时候,就倾向于汉化,任用了很多汉族大臣,到了康熙亲政之后,他更是重新大力推行儒家学说,亲自跑到山东曲阜的孔庙,一进门,就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对着孔子行了三拜九叩的大礼,把随行人员都吓了一跳,然后还潇洒地题写了“万世师表”四个大字,作为对孔老二的表扬。


在诸多的儒家学派里,康熙对那个十分强调忠君爱国,抑制自己欲望的朱子理学,也经常提出表扬,多次说过朱熹的学问真是“义理无穷,乐此不倦”。


除了推崇汉族文化,重新恢复了包括内阁制度在内的很多明朝旧制,康熙还进行了很多政治上的革新,这里面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南书房和奏折制度。


                     二


先说南书房,一听名字你就知道,这是一个书房,之所以说南,是因为它的位置在乾清宫月华门的南边。1677年的时候,康熙下旨,选择有学问的知识分子到这个南书房陪他读书,理由是“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并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对”,意思很明显,我周围都是东北银这些大老粗,这让我很不满意,我这样的文化人,难道不需要几个有学问的家伙,来和我吟诗作对吗?


首批选进南书房的,基本都是汉人,比如说高士奇、张英等人,他们甚至连家都搬进了内城,住得离皇帝那是相当地近。我们要知道,自古以来,皇帝要从大臣手里夺权的时候,这种类似秘书班子的机构那就是先锋队,以前的中书、尚书、门下都是这么发展起来的。南书房也不例外,很快就成了康熙皇帝各种决策的中心,在这里任职的,一般称为南书房行走,对康熙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已经名存实亡的内阁。


再说奏折制度。今天提起奏折这两个字,一般泛指古代大臣给皇帝的报告或者请求。其实严格来说,这个不太准确。中国古代给皇帝写信,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叫法,秦朝之前,春秋战国时期一般称为上书,书信的书,比如李斯的《谏逐客书》;秦朝称为奏,汉代称为上疏,疏通的疏,但分类很细,有章、表、议等各种说法,比如诸葛亮老先生整出来的那个《出师表》,就是向皇帝的一个思想汇报。到了隋唐宋明时期,基本也是这一套,只不过名字稍有不同,加了什么启文、题本、奏本等等。


你要注意的是,所有这些,都不是直接送达皇帝本人的,原因是超级简单,要是全国大小官员写的玩意,都能直接送给皇帝,这个皇帝几天功夫,就得累死。这些书信必须经过层层关卡,按照一定的程序,由各级官员审阅之后,才能递到宰相们手里,最后才有可能被皇帝老子看见。


当然,宰相们是可以直接给皇帝写信的,不过也就是那么几个人有这个特权,别人就不行了,这里面唯一的例外就是武则天这个女人当政时期设立的那个铜匦。全国人都可以直接给老太太写信,但那只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并不是制度,而且老太太也只看那些控告李唐皇族的,其他的都撕吧撕吧扔马桶里了。


不过到了康熙这里,他把这件事整成了一个制度,那就是奏折制度。奏折这个词,是康熙的老爹顺治首先使用,就是写完了字,把纸折起来,别人看不到的一种文书。康熙规定,有一些人可以获得特权,直接把这种文书送到他的手里,中间不必经过任何其他大臣,连宰相都没权力看。实际上,这是一个和武则天老太太一样的告密制度,但有一点是不一样,那就是这个奏折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用。开始的时候,只是康熙指定的大臣或者平民,有这个直接上奏的特权,后来形成制度之后,在雍正时期,规定五品官员以上都有这个权力。


这个奏折制度对康熙有三大好处,第一个就是宰相专权是不可能的了,因为皇帝随时可以了解下面的情况,甚至宰相不知道的,皇帝老子都知道;第二个好处是官员之间的相互监督变得经常化了,张三随时可以上书给皇帝,揭发李四同学的一些违法行为,而不用担心被其他同事看见;最后一个好处就是,在康熙年间,这个制度给了汉人大臣们一个进言的机会。如果我们把皇帝看作中心点,他是被一圈一圈的大臣包围着的,康熙刚刚亲政的时候,包围他的大臣都是东北银,最里面一圈是一品,然后二品,三品等等。很多汉人大臣连康熙脸上的麻子长啥样都不知道,偶尔心惊胆战上个书,还是里圈的满族大臣们先看到,他们一不满意,别说康熙看不到你的信,你的脑袋还很可能被咔嚓了。


所以,我认为康熙设立奏折制度的初衷,很可能是他试图打破满族人垄断话语权的一个设计,但间接上,却形成了皇帝的独裁,我这里的独裁没有任何褒义或者贬义,只是说一种治理国家的方式。


                                    三


除了重视汉学、汉人,康熙还对西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前面我们说到的那个汤若望老爷子,曾经被鳌拜等人关进了监狱,但康熙亲政之后不久,就给这位老外平反了,说老爷子一点儿错误都没有,罪名一概撤销,然后,让汤若望的助手比利时人南怀仁担任钦天监监副,关于这里面的原因,我们可以用康熙当时的一句话来加以分析,他是这样说的:“朕幼时,钦天监汉官和西洋人不睦,传教士于午门外九卿前当面赌侧日影,奈九卿中无一人知其法者。朕思,己不思,焉能断人之是非? 因而愤而学焉。”意思是我小时候啊,汉人里管历法的官儿,和老外们关系不好,可是人家欧洲的老外可以精准地预测啥时候出现日食,汉人的官却没有一个知道原理的,我当时就想了,如果我们自己没学问,怎么能判断出别人是对是错呢?于是,我玄烨就开始努力学习洋人的学问了。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知道两件事,第一,康熙那时候,他承认洋人的科学技术很先进;第二,他很愿意学。


事实上也是如此,他向当时来华的传教士学习了代数、几何、天文、医学等各方面的知识,而且自己还写过几十篇关于自然科学的论文,这个水平还是很牛掰的,在历代帝王里,可能也要排第一,不过电视剧里说这哥们精通8门外语,那就是扯淡了。他最多掌握了四门语言,满,汉,藏,蒙。其他的诸如英文,俄文等,估计就只会一句hello或者“哈拉少”。


康熙不仅仅是学习,还有具体的应用,1708年,他下令以天文观测与星象三角测量方式进行全国地形勘察,并且要采用梯形投影法绘制地图,这些全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经过十几名来自欧洲、汉、蒙、藏等地的专家整整十年的实地测量和绘图,终于在1718年,完成了《皇舆全览图》,这是中国第一幅以经纬度标识的地图,不仅从中国历史上看很牛掰,就算放眼全球,也被称为当时世界地理学的最高成就,英国李约瑟就说它比当时的所有欧洲地图“更细致,更精确”。


这样一来,我们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不是说上行下效吗,皇帝是如此地喜欢西方科学,为啥没有在中国掀起一股科技热,进而带动整个国家进入“科技兴邦”呢?这绝对是一个大问题,甚至是一个性命攸关的大问题。设想一下,如果17世纪那时候,大清举国上下就开始大力发展科技,是不是可能一直保持在世界强国行列,至少,是不是能少挨点儿揍呢?


所以,回答这个问题还是有必要的,在我看来,大概有四个原因。


第一个是皇帝的态度问题。我们说康熙喜爱西洋的科学不假,但是他应该是完全没有认识到“科学”这个玩意到底对国家和社会有多大的威力,他的喜欢,纯粹是一种对新鲜玩意儿的喜爱,和慈禧老佛爷爱听戏,我哥们的前丈母娘喜欢打麻将是同一个层次的喜爱,一句话,只是玩玩而已。在他心里,认为老外这些玩意儿挺好是真的,但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奇技淫巧”的先进终于有一天会严重影响国力之间的对比。


第二个就是当时西方的工业革命还没有开始,没有在世界上真正展示“科学”的巨大威力,就连很多老外,虽然依照兴趣研究出了一些东西,但也完全不知道这些东西将来有什么价值,这就导致中国的知识分子和他们交流的时候,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第三个原因是科举考试。我们前面说了,科举考试让中国的底层老百姓可以得到上升的机会,但这不是没有代价的,代价就是底层老百姓的所有精气神都扑到科举考试上了,很少有人会去研究和科举无关的东西,这一点,是康熙大帝没办法改变的。要想改变要等到后来五四,批判八股文的时候。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康熙本身也并不想在全国推广西洋的科技和思想,尤其是思想领域,康熙是相当滴警惕,和我们今天不一样的是,那时候,西方思想对中国的威胁,主要是天主教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


我们在介绍利玛窦的时候说过,这哥们属于耶稣会,来到中国之后,以中国儒家文化解释天主教,而且允许中国的天主教徒拜天地,拜祖宗,拜孔子,这个在国际上称为“利玛窦规矩”。我们说这一套规矩开始的时侯,对于天主教在明清时期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南明最后那个皇帝永历帝,和他媳妇儿王氏还有太子朱慈炫都曾经是天主教教徒,甚至永历帝在灭亡之前,还曾经写信给罗马天主教廷,说看在咱俩同一个上帝的面子上,大哥,你快来救我。这封信迄今还保留在梵蒂冈的教堂里。


到了康熙时期,来到中国的天主教传教士就不仅仅是耶稣会的了,还有诸如道明会、方济会等各大门派。这些派别的教士来到中国一看,咋能这样呢?信了上帝,咋还拜老天爷呢?这个万万不行,于是,1705年,天主教教宗派特使铎罗来华,宣布禁止中国天主教徒拜祖先。这个事儿立刻就在中国引起相当大的反响,康熙让人把铎罗赶出了内地,押到澳门去让葡萄牙人看守。几年之后,这个铎罗就死在了澳门的监狱里,不过天地良心,澳门的葡萄牙人可没有虐待他。


不让拜祖宗,这五个字让康熙顿时对天主教产生了巨大的反感,他最终下达了一道限制令,“众西洋人,自今以后,若不遵利玛窦规矩,断不准在中国住,必逐回去。”意思是你们这些老外,如果再敢教俺们中国人不拜祖先,不拜孔老二,你们也就别住了,哪儿来的回哪儿去。他的儿子雍正皇帝后来更是干脆,禁止天主教在中国传播,这哥们是这样说的:“中国有中国之教,西洋有西洋之教;彼西洋之教,不必行于中国,亦如中国之教,岂能行于西洋?!”咱们老死不相往来,谁也别把自己的那一套加到对方身上。


后来乾隆、嘉庆、道光这几朝基本上也是这个套路,宫廷里可以和天主教士相谈甚欢,但是民间传播只能是地下偷偷进行。


这场持续了200多年的争端在历史上被称为“中国礼仪之争”。那么,它是咋结束的呢?很简单,1939年,天主教会第260任教宗公开宣布,允许“教徒参加祭孔仪式”,同时,也可以拜祖宗了,换句话说,罗马教廷妥协了。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一件事,中华文化的强大,至少在现阶段,是外来文化没办法征服的。


上面四个原因导致了中国并没有在17世纪完全接受西方的新兴科技和科学,重复一遍,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但你说把它全怪到康熙的脑袋上,那也不是很客观。


我们说虽然思想上对老外有警惕,但是具体到贸易和生产方面,康熙一朝并不保守,拿下台湾不久,他就宣布取消从明朝以来的海禁政策,并特意建立了四个通商口岸,分别是今天的广州、福州、宁波和松江,专门和老外做生意,还准许老外在广州珠江口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居住和经商,这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广州十三行的前身。


加拿大人写的《全球通史》里指出,康熙时代,中国的对外贸易急剧膨胀且发展快速,不仅和日本、朝鲜、东南亚做生意,而且大量的茶叶、丝绸、棉布、瓷器和漆器经过广州口岸源源不断地运到欧洲销售,欧洲贵族家里如果不摆着几件中国的玩意,下午不喝点儿中国茶叶,那就不叫贵族。


                          三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无论康熙对西方科学多么喜爱,对贸易多么重视,但相比农业,农村和农民这“三农”来说,都要退居在第二位。农民的安居乐业,永远是第一位的。在“三农”问题上,康熙最主要的两项措施就是鼓励生产和修整水利。


鼓励生产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土地还给农民,康熙亲政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停止圈地,八旗子弟和满族贵族,谁也不能再无偿占有汉族农民的耕地了。随后,他又规定,你要是拎起锄头,去开垦一块无主的荒地,那么,十年之内,你在这块地上种出来的所有东西,都不用缴税。这个免税政策大大地刺激了农民垦荒的积极性,清朝耕地面积迅速增加,政府收上来的银子也越来越多,康熙就不断地减免各地的税赋,只要你的地区出现了灾情,哪怕只是一点点,今年的税,免了。


据说,在康熙即位之初,他就把“三藩、河务、漕运”这六个大字写在宫廷里的柱子上,天天提醒自己,这三件事很重要。实际上,河务和漕运就是一件事,把河治好了,漕运自然就好了。那为啥要治河呢?因为黄河我们的这个老母亲这时候又犯病了,也就是我们以前说过的黄河改道。这一次改得比较大,她居然和淮河勾勾搭搭,演出了一场合体的大戏,也就是黄河改道流入了淮河,一起从苏北地区入海去了,这既影响了漕运,又让很多良田无法耕种。从1677年起,康熙派靳辅为河道总督,并且亲自参与到工程设计上,经过十年的辛苦经营,终于让黄河这个娘又回到了原来的河道。


除了黄河,今天北京的另一条河也是康熙治河的成果之一,这条河原来叫浑河,又叫“小黄河”,经常堵塞。1698年,康熙动用了十几万的民夫,开凿了一条200多里长的新河道,终于把这条河变成了灌溉周围土地的好孩子,然后他大笔一挥,把河名改成了“永定河”,意思是风调雨顺,永远安定。


总而言之,在康熙任期之内,清王朝不仅是地盘扩大了,而且地盘上的老百姓也逐渐地安定下来,大家的小日子都是越来越好,对于什么反清复明这类的东西,很自然地,就不那么热心了。但你也知道,爱新觉罗家族当然是不会放松警惕,社会上有什么风吹草动,尤其是舆论方面,康熙都不会放过,最出名的,就是后世所说的文字狱。


啥叫文字狱?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说是“明清时因文字犯禁或藉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可是这个未必准确,因为早在汉朝,就有人因为写信这事儿丢了脑袋,那就是司马迁的外孙子杨恽,他因为给好友安定郡太守孙会宗写信的时候,发了很多牢骚,被汉宣帝处以腰斩的刑法。还有前面我们说过的苏轼老爷子的乌台诗案,那绝对也是文字狱的一种。


既然过去就有,那为啥现在都把这玩意算在清朝皇帝的身上呢?因为清朝这种事多。从康熙开始,到乾隆为止,三个皇帝,一百多年里,一共170多起文字狱。其实乾隆之后,还有很多人因为写书著作获罪,诗人龚自珍就有两句诗是这样说的,“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意思是我都不参加吃喝玩乐打麻将这种事了,就是怕文字狱,现在写书,都是为了混口饭吃,不敢说实话啊。


实事求是地说,康熙年间的文字狱并不是很多,大概十起左右,其中最著名的有两起,一个是前面说过的《明史》案,可是这个案子和康熙的关系不大,那时候他也不掌权。另一起和他有关系,那就是《南山集案》,事情也不复杂,一个叫做戴南山的人,在自己的作品《南山集》里,引用了另一位学者方孝标的《滇黔纪闻》,而《滇黔纪闻》中,使用了南明永历皇帝的年号。


就是这么一件小事,被戴南山的仇家都御史赵申乔告到了康熙的面前,康熙让人去审理,结果是罪名成立,判处死刑的大概一百多人,老戴家16岁以上的男人,全都要掉脑袋。康熙觉得这个判决实在是太重了,最后只杀了戴南山一个人,家属全都流放。史书上说,“得旨而全活者,三百馀人”,也就是几百人因为康熙的插手,而活了下来。


你听完这个故事,是不是觉得其实康熙很宽厚,我也是这么想的,而且这个戴南山案就算是康熙年间仅次于明史的大案子了,可是为啥后世还是说康熙制造文字狱呢?


这里面有两个大的原因,第一个是康熙把文字狱的底线定得太低了,戴南山只因为引用的文稿里有南明的年号,就掉了脑袋,这个标准实在太低了,一不留神就碰上了,这也造成了他儿子和孙子两朝,都按照他这个标准去界定,文字狱就特别地多;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被后世骂了2000多年,中国知识分子对于不尊重读书人的皇帝,一向是骂死拉倒,康熙这件事也碰到了知识分子的底线。


严格来讲,有些知识分子的话,就是赤裸裸的挑衅,比如说乾隆年间的蔡显,在他的诗集里有“夺朱非正色,异种尽称王”这样的句子,你要是说他没有讽刺“异种”大清夺了老朱家江山的意思,那连他自己都不信。这种小技巧在寒光闪闪的钢刀面前,自然是不管用的,蔡显最后也被砍了脑袋。


蔡显的这句诗,恰恰揭示了清朝统治者对文字如此敏感的真正原因。


女真人占了汉人的江山,被迫用汉人的儒家文化来治国,可是儒家文化最讲究的就是礼仪、尊卑、正统这一套,可“华夷之辩”是一件大事,可大清偏偏就是蛮夷。


我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大家坐在一起吃饭,你说马云就是一个穷鬼,马云可能对你笑笑,无所谓,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老马最有钱了。可是你要是说我枫落白衣是穷鬼,是吃白饭的,我极有可能拍你脑袋上一个啤酒瓶子,为啥?因为我是真没钱。这就是俗话所说的,“当着瘸子说‘短’话”,大清的皇帝们越是学习儒家文化,读汉人经典的书,这心里越是发虚,发毛,因为那上面都是讽刺和鄙视蛮夷的,问题是,他们真是蛮夷,没法改变,那很自然的,谁要是敢提这件事,他们真的会急眼。


不过呢,同样是杀读书人,文字狱就让康熙骂名百年,可是下面这件事,大家却都说杀得好,杀得妙,杀得呱呱叫,那是什么,我们下集再说。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于阳V5

    少数民族统治必然结果,不敢让社会太前进!如果推进,必然导致统治崩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 三丫家的丫

    按照大清这个标准,现在不知道多少人头滚落一地

  • 1518388jysz

    离那么远南明皇帝的信能到教皇那里吗?

  • 听友123172002

    南明居然写信给教皇

  • 神曲_qt

    黄河去和淮河勾勾搭搭

    一代剑魔 回复 @神曲_qt: 夺淮入海

  • 耶律楚材之善举

    易中天说过康乾盛世只是封建王朝 胡编乱造 康熙就是王八蛋 因为他所说的盛世 就是皇家子弟过着及其奢靡的生活而老百姓却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 秋天之黄昏

    康熙还真配不上圣和千古一帝

  • 烟斗A10

    康熙字典

  • Lynda37

    來了

  • 董大ye

    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