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精制版97】赫克托·霍约斯:《百年孤独》|游走在怀旧与批判之间

【中文精制版97】赫克托·霍约斯:《百年孤独》|游走在怀旧与批判之间

00:00
31:03

一共是100集英文,100集中文,100集翻译节目。

每周更新一集中文精制,一集英语原声,一集英文翻译,已经买过的就可以永久收听。

相关阅读

年份:1967年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中文文稿

你好!我们今天要讲的书是《百年孤独》,一本大家或许已经非常熟悉的文学名著。它的作者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凭借这部作品和其它一系列描写拉丁美洲的作品,斩获了198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关于《百年孤独》这部巨著,当然有许多可以申发、阐释的角度,但我们今天的嘉宾,来自斯坦福大学文学、文化与语言学系的赫克托·霍约斯教授,主要关注一个特别的切入点:怀旧。


众所周知,《百年孤独》描写了一个家族四五代人跨越百年的历史兴衰其间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新旧世界交替的问题。霍约斯教授的兴趣点在于,马尔克斯站在他身处的历史时刻是如何回望过去、去捕捉旧世界那将逝未逝的瞬时至今日,处在当下历史语境中的读者,又该如何去解读马尔克斯眼中的旧世界、以及他对那个充满糟粕的旧世界的怀恋



一,拉丁美洲文学爆炸:马尔克斯与他的时代


大家好!我是赫克托·霍约斯,是斯坦福大学的副教授,主要研究伊比利亚和拉美文化。


1927年,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生于哥伦比亚的阿拉卡塔卡。他刚刚出生,他的父亲就获得了一外地的药剂师工作,于是他的父亲就带着妻子一起去外地赴任。他们把刚出生的儿子留在了阿拉卡塔卡,所以马尔克斯由外祖父母抚养长大


外祖母喜欢魔幻和超自然的事物,而且把它们当作理所当然。她经常讲这些事给外孙听外祖母的影响,马尔克斯从小对魔幻和超自然特别着迷。这种喜好后来也影响了《百年孤独》的写作风格。


马尔克斯的外祖父同样也影响了《百年孤独》的创作。外祖父是一位备受尊敬的自由派退伍军人,也是出色的说书人。他每年都带马尔克斯去马戏团。这些童年经历很多都成为了后来《百年孤独》中令人难忘的桥段。


1940年,马尔克斯被送往波哥大的一所寄宿学校学习。在这所学校里,他第一次尝试了文学创作。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之交,马尔克斯沉浸在卡斯蒂利亚的文学传统中。《堂吉诃德》之类西班牙黄金时代的著作大受欢迎。当时黄金时代的诗歌还是一个活着的传统,并不是那种研究者才会研读的作品。这些作品当时都以畅销书的形式发行。比如,路易斯·德·贡戈拉这位黄金时代的西班牙诗人一直以来都不太出名,但在这段时间,他的作品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卡斯蒂利亚文化是西班牙的主体文化。从15世纪末开始,西班牙在拉丁美洲拓展殖民。因此,包括哥伦比亚在内的许多拉美国家都以西班牙语为他们的第一语言。


可以说,拉美文学脱胎于西班牙文学。拉美裔国家大多说西班牙语。学者一般认为19世纪晚期,拉美文学已经完全独立出来,在拉丁美洲多个国家间形成了独立的文学流派,当时的拉美国家也已从母国独立出来。换句话说,拉美文学的独立最早发生在鲁本·达里奥活跃的时代。鲁本·达里奥是一位尼加拉瓜的现代主义诗人。


虽然拉丁美洲已经形成了以鲁本·达里奥为代表的独立的文学传统,但当时的作者们还是到了西班牙本土文学的影响。马尔克斯本人就是在这两个文学传统影响下进行创作。


马尔克斯从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日以继夜地写作。他可以称得上写作狂人,写了非常多的东西。加西亚·马尔克斯本来学习法律专业,但后来因战争而辍学。他拥有一个放荡不羁的灵魂。他喜欢和朋友一起探讨文学;他沉迷酒色,钟爱聚会;他喜欢欣赏瓦伽娜多音乐,也去挖掘加勒比海岸的民俗传统。他虽然是个知识分子,身上却也有普罗大众或者小资产阶级的气质。马尔克斯的父亲是一名电报员,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这种出身虽然算不上穷苦,但也并不富贵。


马尔克斯求学期间,哥伦比亚爆发了社会暴动。他所在的大学关闭了,马尔克斯不得不中途辍学。他开始在新闻行业谋生,供职于一家小报社。这时候,他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他努力靠着写作和其它兼职养家糊口。


马尔克斯并不确定他是否有能力照顾整个家庭,他为此感到担忧和焦虑。他得养育孩子,所以必须赚钱糊口。马尔克斯因此身兼数职,包括为一家广告商打工。在弥漫着酒精味的广告公司里,这位富有创造力的天才努力为市场卖命。恰恰是这个原因,马尔克斯年轻时,他的创作就跟市场交织在一起。为了维持生计,他运用各种方法推销有利可图的东西。年轻时从事的推销工作为他积累了很多自我营销的经验,后来他能很成功地经营和建立自己的声望,正是得益于此。


在马尔克斯为家庭的生计努力挣扎时,哥伦比亚社会也经历着动荡。从1948年起,哥伦比亚就陷入内战之中。当时,哥伦比亚的保守党和自由党之间爆发了战争,无数人因这场长达数十年的内战而丧生。这场内战维持了数十年的时间,历史上称为“暴力时期”。


对于这次内战的死亡人数,说法不一大概30万人在这场战争中丧命。对于这个人口本来就不算多的国家,30万实在是很可怕的数字。


这场内战对于哥伦比亚文学的影响非常深远。当时,很多拉美裔作家喜欢从社会和政治事件中汲取灵感。一开始的时候,许多年轻的知识分子加入了支持军政府的阵营。但他们很快就发现自己支持的政府是独裁政府,于是他们开始在文学中表达自己对政府、对整个制度的幻灭感。


这种幻灭的感觉在文学中常常表现为虚无主义和存在主义。所以,在内战之后,哥伦比亚的作家开始围绕这两个主题进行创作,以非常前卫的写作方式去质疑写作和存在的价值,又尝试以自己的作品反对当时的城镇扩张。


早期的加西亚·马尔克斯更像是“暴力时期”的小说家,尝试通过短篇故事,用现实主义的笔触记录当时在哥伦比亚发生的事件,但也融入了部分超脱于现实主义的元素。他在高中时创作的一些诗篇也可能略显青涩,不过作家创作初期的作品常常都会面对这样的情况。


后来,到了20世纪60至70年代,拉美文坛涌现了大量创新而具实验性的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了不少读者和文学团体关注。如果说,19世纪晚期,拉美文学开始从西班牙文学中独立出来,那么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标志着整个拉美文学变成全球瞩目的焦点。当时,拉丁美洲的文人写出来的作品都有鲜明的实验性质,而且这些作品都跟政治密不可分。文学史家一般把这一时期被称为“拉丁美洲文学爆炸”。而加西亚·马尔克斯就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拉丁美洲文学爆炸”与欧美现代主义有很深的联系。马尔克斯就曾接触过欧美现代主义的文学潮流。他着迷于弗吉尼亚·伍尔和弗兰兹·卡夫卡的作品,这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写作历程中重要的转捩点,是他写作生涯的里程碑。例如,我们不太可能在以往西班牙本土的作品,或拉丁美洲的现代主义作品中找到现代主义常用的意识流手法。


这对拉美文学而言是真正的创新,马尔克斯为此着迷。在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版自己著作的同时,哥伦比亚文学也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当时的作家进行大量重要的文学试验,开创新的文学形式,并涉猎其他文学传统从未涉及的话题。


“拉丁美洲文学爆炸”之所以获得广泛关注,并不单单因为文学,也是因为其背后重要的政治因素


我们几乎可以说在“拉丁美洲文学爆炸”之前,并不存在所谓的拉丁美洲文学,因为此前没有人关注拉美文学,哪怕有人曾关注过,后来也逐渐将其遗忘了。但“拉丁美洲文学爆炸”并不仅仅是一个文学现象,当时全世界都格外关注拉丁美洲的情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1959年的古巴革命。古巴革命就发生在美国家门口,美国自然将其视为一大威胁。于是,全世界都把注意力投向拉丁美洲。


加西亚·马尔克斯可说是爆炸时期最具声望的作家。虽然他在1967年才发表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但其实在这之前他已经创作了多部短篇故事,内容都与《百年孤独》有关。比如,他在1955年发表了短篇小说《枯枝败叶》。在这部短篇里面,他就以虚构的小镇马孔多为背景,书写了一家祖孙三代的故事。后来,他在很多其他的短篇小说,以及《百年孤独》中,都沿用了马孔多这个小镇的名字。


在这一系列与马孔多相关的故事里,你可以找到许多跟《百年孤独》相通的主题和意象。例如,在这些故事中出现过一个被赋予某种超自然属性的祭司,这位祭司后来也出现在了《百年孤独》中。在另外一篇短篇故事中,他写了马孔多持续多日的降雨;马孔多的淫雨后来发展成了《百年孤独》的一个章节。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有一些角色、人名和某些情绪马尔克斯创造的一些中短篇故事里就能看到。我们可以说,所有早期作品中的元素作为基石组合在一起,最终成就了《百年孤独》里的情节,成就了这部集大成的小说。



二,记录拉丁美洲的百年沧桑


《百年孤独》首次出版于1967年。根据马尔克斯自己的回忆,这部世界级的巨著从最初的构思到最出版,只有差不多两年时间。


马尔克斯曾经提到,《百年孤独》这部作品的灵感产生于1965年。当时他住在墨西哥城,他们全家从墨西哥城自驾前往阿卡普尔科,就在他们驶向海滩的途中,他在脑海中完成了整部小说,他甚至可以逐字逐句将第一章口述出来。于是他取消了假期,回到墨西哥城,开始创作《百年孤独》。


其实,马尔克斯从小就很想把自己在外祖父母家的经历和他听到的故事写下来,只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语调和风格。1965年阿卡普尔科旅途中的福至心灵让他终于找到了下笔的切入点。他决定全心投入写作。为此,他卖掉了汽车,用作暂时的家庭开销,然后夜以继日地写了十八个月,完成了这部巨著。


《百年孤独》的故事围绕着布恩迪亚家族而展开。这是一个贵族家庭,他们是马孔多这个村庄的奠基人和创造者。整本书就是关于这个家族跨越四五代人的百年兴衰。故事一开头是高祖或曾祖一代的故事,随后到了祖父母一辈,直到整个家族的最后一位成员。


在跨越四五代人、将近百年的时间里,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也出现了许多有着一样名字的角色。所有名字叫何塞·阿尔卡蒂奥的,似乎都是勇敢和外向的角色;而叫奥雷里亚诺的,则大多是沉默的人物。我们可以通过名字认识这个家族每个成员的性格、以及他们在家族中承担的角色。


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一代家族领袖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按照自己的想法创建了马孔多。本来这个小镇并没有什么道路与外界相连。每年只有一群吉卜赛人把外面的风气和物品带进来。后来,马孔多渐渐开始接触外界和新近独立的哥伦比亚政府,还举行了保守党和自由党之间的选举。


此时,布恩迪亚家族差不多进入了最鼎盛、人丁最兴旺的时期,家族中最杰出的军人奥雷里亚诺一共育有17个孩子。读者可能会想象,伴随着这个家族不断繁衍,布恩迪亚家族大概会遍布整个国家甚至全世界。但其实,这17个孩子最终都被暗杀了。


奥雷里亚诺上校由于看到保守党在选举里舞弊,便加入了反对保守党政府的内战。他在战场上有许多险象环生的经历,但终究幸存下来。他厌倦了战争,最终与保守党签署了和平条约。政治理想幻灭的奥雷里亚诺回到了马孔多,在这度过了余生。


除了角色姓名和性格上的类型化,《百年孤独》的情节上也有一些有意为之的循环往复。


当我们读完整本《百年孤独》,我们会发现其中有一系列的排列组合。对于读者而言,阅读的体验主要取决于同样的元素可以形成多少的组合,如何可以不让读者感到沉闷,不让读者觉得这只是明显的重复。这部小说表面上总是处在重复或情节变得荒谬的边缘,但最终马尔克斯总有办法让读者觉得情节出人意料但又理所当然,也总有方法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比如,当你认为小说快要完结的时候,一列被鲜花覆盖的黄色火车突然驶入了小说之中,于是下一轮的故事又再开始了。


读者读到这里,可能会觉得故事要结束了,但是这个时候,外面的铁路开进了马孔多:


正在这时候,全市的居民都被一声汽笛的可怕嘶鸣和巨大的喘着粗气的怪物怔住了。几个星期前,人们看到一队工人在铺枕木和铁轨,但没引起谁的注意,因为他们想,这不过是吉卜赛人的一个新机关而已。这些吉卜赛人已经名誉扫地,尽管他们笙鼓齐鸣,大吹大擂宣扬自己的杰出本领,可谁知道这些吵吵闹闹的耶路撒冷的天才们搞的是什么乱七八糟的鬼名堂。但是当人们从惊愕中恢复过来时,就全都奔上街头,他们看见特里斯特在机车头上向大家挥手致意。他们出神地望着这列用鲜花装饰起来的火车,它终于第一次降临了,比预定的日期晚了八个月。这列无辜的黄色火车将给马孔多带来多少捉摸不定的困惑和确凿无疑的事实,多少恭维、奉承、倒霉、不幸,多少变化、灾难和多少怀念啊。

(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黄锦炎、沈国正、陈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218。中译经撰稿人修改。)


铁路为小镇带来了许多外来的事物,带来了新技术和许多从外国来的定居者。一家美国水果公司在镇外建立了一个香蕉种植园,并在马孔多的对岸建立了自己的村庄。但繁荣只持续了很短的一段时间。哥伦比亚军队随后到了种植园,屠杀了数千名罢工的种植园工人。在小说的结尾,马孔多变得破败不堪。


布恩迪亚家族最希望做但却最害怕的事情便是乱伦。他们育有很多后代,但最终只剩下一位成员。偏偏他是家族成员乱伦后诞下的,最后连他也死了。伴随着布恩迪亚家族没落和终结,整个马孔多镇也几乎从历史中彻底消失了。


布恩迪亚家族的兴衰不光与马孔多镇紧密相关,它也是哥伦比亚社会的缩影。我们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这些兴衰起伏,其中一个是城乡变化。


当时有大量人口从农村迁徙到城市,拉丁美洲在当时已经高度城镇化了,但依旧保存着对农村生活的文化记忆。家庭规模在变小,向核心家庭方向发展,只有父母与子女,不再有祖父母、堂亲或表亲关系,不再有像这种过去世界的生活。这部小说实际上重温了19世纪后期的大型宗族式家庭结构。


而且,《百年孤独》创作的时间点非常接近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也就是说,当时天主教和世界上大部分的宗教都在自我革新。我们从小说的描写中就可以看到,以往浸淫着宗教信仰的旧世界在逐步世俗化,家庭规模也逐渐变小,城市化也在加速。马尔克斯在这样的时刻写这本书,显然是有意要捕捉旧世界消逝的一瞬


马尔克斯对于正在消失的世界有许多留恋,但也正因如此,很多人认为这部书里面隐隐约约有支持父权制的意味,因为布恩迪亚家族毕竟也是一个以父权为本的大家庭。


马尔克斯对父权制是惋惜的,这也招致了不少解读和争议,因为这部书讲述的是一个贵族家庭的故事。所以问题就是这本书对父权到底是什么态度呢?我的看法是,《百年孤独》是在研究父权制的同时,对父权制提出了质疑和批评。


这部作品全面研究了父权制及其衍生现象,包括第二家庭,被冷落的表亲,以及这种制度的各种变形和对它的批判。但与此同时,这部作品也有对父权制的缅怀。因为这里面夹杂着马尔克斯本人对他外祖父的深刻依恋。只不过,他在成年后意识到男性和阳刚气质本身是有问题的。在书里,他也反复质疑着所谓的阳刚气质。


马尔克斯通过这部作品将父权制全面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并引导读者审视这种制度。父权制对人类社会产生过结构性的影响,我们不可能完全抹去它的印记,或者完全失去这历史记忆,反而应该试着更进一步去理解父权制。


事实上,《百年孤独》所涉及的父权制话题的争议,其实质是如何在新的历史环境中阅读文学经典的问题。文学经典是过去时代的产物,而后世的读者往往有进步主义的预设立场,很容易注意到旧世界的所谓“落后”之处。但问题是,新和旧是无法彻底割断的,任何新时代都是旧时代的后继者。


在今天阅读《百年孤独》还是很让人兴奋的。没人知道几年之后事情会如何发展,可怕的厌女主义、种族主义、阶级仇视时有冒头。《百年孤独》真正的价值恰恰在于它既有念旧的情感,同时也时刻保持着批判的态度。


我们要明白,这种念旧之情其实也是一种必然。一个人在某种环境中长大,自然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那些都成为了不可磨灭的童年记忆。比如说,你从小的玩具是大兵模型和玩具枪,你可能会觉得不应该让小朋友玩这些,不想给自己的孩子传输过于暴力的理念,但那就是你的童年。对父权制的缅怀当然也是有问题的,需要反思,但如何在缅怀与批判之间取得平衡,《百年孤独》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


《百年孤独》是怀旧气质非常浓郁的作品。它成功地捕捉到了旧世界即将逝去的瞬。而这将逝未逝的瞬,往往能激发人最强烈的情感。这大概也是《百年孤独》能在世界范围之内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三,世界文学中的《百年孤独》


在《百年孤独》发表之前,马尔克斯在国际上并没有什么知名度,拉丁美洲之外很少有人关注他。但《百年孤独》赶上了一个绝佳的历史时期,一下就让马尔克斯和他代表的拉丁美洲文学获得了当时的文化中心欧洲的关注。


《百年孤独》出版的时机真的是非常完美。这本书是在1967年出版的。而仅仅一年之后的1968年,欧洲的巴黎就掀起了一股推崇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文化潮流,相信艺术是社会变革不可或缺的一环。假如你当时在巴黎的街上走走,你会发现墙上到处都是推崇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口号,比如,“化想象力为力量”,或“铺路石下是海滩”等等。这都是在表明想象力的重要性。《百年孤独》这部作品恰好符合当时的审美。


《百年孤独》的发表,不但成为了拉丁美洲和西班牙语文学世界的大事件,也让马尔克斯甚至整个拉丁美洲文学成为了世界文坛上举足轻重的存在。


我们可以从四个角度了解这部作品的影响,分别是哥伦比亚、拉丁美洲、世界文学和流行文化。首先,对于哥伦比亚而言,这部作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因为《百年孤独》获得了太多的关注,整一代的作家几乎都被忽视了。这部作品仿佛抽干了房间里的空气。从这个角度看,这部小说对哥伦比亚的文学发展其实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毕竟,很难有其他作品可以与《百年孤独》相提并论。


第二是《百年孤独》对拉丁美洲的影响。首先可以谈到的是墨西哥爆裂派文学运动。大量杰出的人物在这场文学运动之中崭露头角,比如豪尔赫·博尔比、埃洛伊·乌罗兹和伊格纳西奥·帕迪拉等。因为马尔克斯所引领的拉美文学大爆炸,让拉美裔作家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关注。可以说,这部作品帮助拉美融入了世界文化,帮助拉美裔作家获得了认可和存在感。墨西哥文坛中就有“爆裂派是我们在世界的身份证”这种说法,意思是他们现在可以在世界文坛中发光发热了。这其实就归功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当然,一个作者可以拉美文学大爆炸来定义自己,同时也可以反大爆炸来定义自己。比如,阿尔贝托·富格特推崇魔幻新自由主义,用来取代《百年孤独》所展现的魔幻现实主义。但无论如何,拉美文学大爆炸成为了当时文坛绕不过去的大事件,对当时的拉美文坛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第三个方面是《百年孤独》对世界文学的重大影响。比如,它影响过布克奖得主、印度裔英国作家萨尔曼·鲁西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以及莱斯利·马蒙·西尔科和伊莎贝尔·阿连德等许多作家。这部作品给了他们很多启发,也是一本真正鼓舞人心的文学作品。《百年孤独》属于后殖民时代的世界文学,但却不限于后殖民的主题。


其实《百年孤独》也影响过中国文坛。韩少功、莫言、贾平凹等作家都曾借鉴过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


除此之外,《百年孤独》影响的第四个主要领域是流行文化。


很少有艺术作品能像《百年孤独》那样对流行文化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它已经渗透进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措辞;有很多流行文化的表达方式其实都来自这本书的书名、内容或角色。比如书中使用过一个黄色蝴蝶的意象,其寓意是在提醒人们生活的脆弱,或者表达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相互交流的困难。现在流行文化中的一些创作会直接使用这个黄色蝴蝶的意象。《百年孤独》和《堂吉诃德》一样,已经成为了那种即便你没读过也听说过的名著。


2014年,马尔克斯因肺炎逝世。当时的哥伦比亚总统在悼词中称马尔克斯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哥伦比亚人”。的确,马尔克斯几乎以一人之力把拉丁美洲文学带进了世界文学殿堂,同时也把整个世界浓缩进了一个名叫马孔多的小镇。


加西亚·马尔克斯希望将整个世界纳入这部作品。这听上去似乎有点痴心妄想,但也的确是《百年孤独》试图实现的目标。最终,马尔克斯以一个家族的传奇故事,塑造出一个完整的世界,让我们把拉丁美洲的一个小镇串联到更宏大的叙事之中,看到整个拉美的兴起与衰落。这部作品体现了其他作家很难超越的艺术价值。它所提出的问题,即使是现在,对我们还是有所启发。


本期节目由喜马拉雅制作播出。本节目中文版由牛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许止峻撰稿、编译。英文版由Zachry Davis, Galen Beebe 制作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甄_别

    文稿错别字一大堆,都不复核的吗?

    维琪没有强迫症 回复 @甄_别: 您好,非常感谢您的意见!我们有三道复核文稿的流程的,我们对此将严厉追责,也已经再次将文稿重新审阅了三遍,依然没有发现一大堆错别字。请辛苦您务必提供错别字出现在哪里,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问题是什么~

  • 食疗咨询

    哈哈哈(ಡωಡ)hiahiahia

  • 听友251661189

    好听!

  • 阿斯木古力

    我几年前买过,怎么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