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00:00
15:48

青玉案【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完整文稿 

(独白)范如玉:

这个元宵节,孩子缠着我问,娘,人人都回家过节了,为什么爹还不回家呢?

我说:爹爹去了临安,皇上要召见他。

孩子又问:皇上家在临安吗?

我忽然被问住了,想了半天,才告诉他:不是的。其实皇上家在长江北边,一个叫汴京的地方。不止皇上,其实爹爹、娘还有你的家都在北方。可是,金国人霸占了我们的家。如果这次,爹爹能说服皇上北伐,也许,我们就能回家了。

范如玉发现,自己还是不太习惯江南的元宵节。虽然他们已经搬到京口很多年,看起来,早就是个地地道道的江南家庭。但她和丈夫辛弃疾都清楚,不是的,他们只是江南的游子。此刻,辛弃疾远离京口,正在临安城准备面见皇帝,顺便,也像游子一样第一次领略了临安城的元宵节。

夜幕落下时,辛弃疾惊讶地发现,升起的不是星星,而是高挂在树梢枝头的花灯,千千万万盏花灯。他甚至有些恍惚,是一夜东风,把满树繁花给吹开了吗?他沿着街道,向更热闹的地方一直走,却好像永远走不到尽头,临安城的热闹无穷无尽。

辛弃疾想起他二十三岁,刚刚南渡那一年,他带着几万人回到南宋统治的土地,也是这样猝不及防地,撞入临安城辉煌的夜色。那时,辛弃疾以为收复中原指日可待。没想到,直到今天他还辗转在一个又一个无足轻重的岗位上,没有什么北伐,没有收复中原,每天烦恼的只剩下农田、粮草和账簿。而他三十二岁了,十年的时间在等待中空耗,辛弃疾不知道,十年之后是不是还有十年。就像他不知道这临安城的繁华背后究竟是什么,花不会永远盛开,灯火不会一直亮,夜阑人散之后,又会是怎样一番光景呢?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关于这首词中的“那人”是谁,读者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那是辛弃疾自己,也有人说,那只是一个符号,暗示着南宋逐渐走向灯火阑珊。但也有人愿意相信,那一晚,辛弃疾当真邂逅了一位令他动心的女子。他只能用目光追随着对方,偶尔一出神,便失之交臂。再寻找时,只看到陌生的女子们鱼贯而过,发髻上装饰着蛾儿、雪柳、黄金缕,似真似幻的香味在空气中弥漫。然而那都不是她,不是辛弃疾意中的那个人。

辛弃疾找了又找,直到灯火刺痛了他的双眼,一回头,才发现意中人的踪迹。她根本不在繁华中心,而是一个人站在灯火阑珊之处。灯消火暗,人去楼空,如此冷落的场景,那些沉浸在梦幻中的人看都不愿去看,而她却站在那里,无声地告诉世人:

“繁华如梦,你们也终有醒来的那一天。”

临安城的元宵,真像一场梦,梦醒之后,留给辛弃疾的只有这首《青玉案》。而他面见皇帝,试图再度申明的北伐计划,却仍旧沦落为一纸空谈。

不太了解南宋历史的朋友,可能不明白辛弃疾为什么终生无法放弃北伐的梦想。这要从他的特殊身份说起,辛弃疾是一个“归正人”。

所谓的“正”指的是南宋的正统政权,归就是回归,“归正人”也就是回归正统之人。既然称为“归正人”,那么,可以想象,他们一定有一个不够正统的出身。那就是曾经在沦陷区生活过。自从北宋覆灭于金国之手,长江以北便落入侵略者的统治之中,改朝换代,对于历史来说是寻常事,但对于长江以北的人民不是。这一刻,每个人,每个家族都要做出一个重大的选择:

是追随着朝廷迁徙到长江以南,还是继续生活在异族统治的土地上?

我们熟悉的诗人中,李清照选择了前者,她追随流亡的朝廷前往杭州,最终客死他乡。而辛弃疾当年还小,他的祖父替整个家族选择了后者。与此同时,在遥远的京口,一个姓范的家族也做出了相同的决定。辛家和范家当了金朝的官,却始终没有放弃回归故国的心愿。多年之后,范氏家族的范邦彦主动要求去宋金边界任职,趁着内乱,范邦彦打开城门,将整个城池献给了南宋朝廷。全家成为归正人,来到了长江以南。

而辛弃疾的回归,比范邦彦更加石破天惊。他率领民间义军,试图归顺朝廷,却在谈判回程的路上,得知义军内部出了叛徒,抢先一步投降了金国。义愤之下,辛弃疾仅仅率领五十余人,闯入金兵大营,生擒叛徒,然后旌旗一挥,号召数万名义军旧部随他一同南渡,就此回归了祖国。

那一年,辛弃疾只有二十三岁,在万人簇拥中踏上了江南的土地。只要皇帝一声令下,剑锋一指,他愿意调转马头,再次打过江去,为南宋朝廷收复江北的失地。要知道,长江以南,是他精神的故国,而长江以北,才是真正生他养他的故乡。辛弃疾想打回故乡,每一个“归正人”都想打回故乡,他们相信,龙椅上的天子,一定比他们梦想得更为迫切,更为坚决。

在同样的梦想下,辛弃疾和范邦彦的女儿范如玉结为夫妻,两个“归正人”的家族合二为一。然而,他们梦寐以求的北伐没有立刻到来,立刻到来的是辛弃疾的一纸调令,此后的十年间,他马不停蹄地奔赴一个又一个新职位,但全都是基层小官。

(独白)范如玉:从临安调去滁州时,他还踌躇满志,相信转机很快会到来。谁知没两年他就告别了滁州,接着去江西,去湖北,去湖南。我眼看他的热情在不停的调任中耗尽,而这条路,离我们想回的那个家越来越远。他把握不了政局,只能紧紧握住手中的一支笔,一条一条详述用兵之法,呈给朝廷。却只换来一句:文笔不错。文笔,多么讽刺,没有人听得见那是杜鹃啼血吗?其实人人都听得见,但他们要睡了,火树银花的临安城令他们昏然入梦。杜鹃啼血,他们只觉得吵闹。

醒着的人无法再做梦。淳熙八年,辛弃疾罢官回乡。

回乡之后,辛弃疾和妻子在江西上饶盖起隐居的别墅,门前有流水如带,便称为带湖。带湖隔开了官场的喧嚣,隔开了临安的往事,那一场东风夜放花千树的元宵节,仿佛和辛弃疾的壮志一起归于平淡。“好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昔日铁骨铮铮的将军,开始关注如何种树,如何酿酒,以及如何在某一个新酒酿成的冬夜,呼朋引伴,叫上樵夫,叫上野老,用一场又一场狂醉来淹没自己的壮志豪情。

而妻子范如玉反对这种戏剧化的狂醉,因为酒能够抵消一时的痛苦,但是,借酒浇愁这件事本身,会令人越来越相信自己乃是一个末路英雄。狂醉之后,有几人真的开心呢?更多的人,反而消沉徘徊,不能自已,这种自怜自伤,实在比任何挫折更加消磨一个人的心志。

某一夜,辛弃疾再度大醉归来,范如玉气得在他卧室的窗户上,写满了大字:戒酒!戒酒!戒酒!她相信一个人只有醒着,才能与时代作足够长久的对抗。有时,范如玉会想起那首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如果没有足够的清醒,谁能一直守在黑暗里,与繁华的假象对峙呢?

带湖之外,南宋已经和金朝签署盟约,每年供奉二十万两银,二十万匹绢帛。主和派与主战派仍然争论不休,但是,双方都有一种强烈的预感,那就是朝廷已经无力再战。所谓的战与和,只能化作朝臣们相互攻讦的奏章。帝国最聪明的头脑,和最精锐的将领,就在这些论战里耗尽了余生,一直到死,他们都不再有领兵上阵的机会。

而在带湖之内,辛弃疾从没有一天放弃过北伐的主张。但是,他很少再慷慨激昂地买醉了。也许,从妻子范如玉身上,他学会了那种清醒的对峙。五十三岁时,辛弃疾还为好友陈亮写下一首金戈铁马之词: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将清醒的对峙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读到最后一句,你不会知道这首诗中的沙场点兵、塞外高歌、扬鞭纵马、报效君王,都只存在于诗人的想象之中,而真正的现实只有一句,那就是“可怜白发生”。这种笔法和《青玉案》出奇得相似,它们倾其所有地描绘着美好愿景,却在最后一笔点破。繁华和黑暗,热望和冷落,就这样清醒地撞在一起。

要问哪一个更接近辛弃疾的真心话,也许,这种清醒的对峙便是辛弃疾的真心话。

他明知时代的黑夜已经降临,但他决心不睡,也不退转,不做所谓的聪明人,他将始终振臂疾呼,向着中原,向着他们再也回不去的北方故乡。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凤舞瑞雪_共成

    喜欢刘敏涛,愿意去听她,一个有古典气质的女人,解读古典诗词,好搭啊!🌹🌹🌹👍

    昀在晴天 回复 @凤舞瑞雪_共成: @喜马社区

  • 墨水洒洒

    词牌名是不是读an和wan都行?

    暖风过境_uL 回复 @墨水洒洒: 前者是习惯读音,后者是正确读音。

  • 日日魂梦与君同

    我还是喜欢那首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 琴子203806295

    这些才子佳人一生都好坎坷呀

  • 小新的好朋友是我

    与繁华的假象对峙这句话真的好

  • 梦里梦外红楼依在

    千呼万唤始出来,终于更新了

  • 清竹静雨

    太喜欢敏涛的声音和气质!

  • 非比寻常0123

    非常喜欢刘敏涛老师的声音,解读得声情并茂!

  • 傅粉何郎zilin

    终于等到稼轩了!

  • 康平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