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执法类申论范文:老城市如何焕发新光彩

行政执法类申论范文:老城市如何焕发新光彩

00:00
05:06

         城市化进程过半,新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一座已经建成几十年上百年的城市,如何拆旧建新?如何与时俱进?如何符合新时代居民的生活需求? 城市更新,是一个新问题、新热点,值得城市治理者思考。
         城市更新向美而行,不仅是一篇高分申论范文,更是我们对美好城市生活的向往。

                                                     城市更新向美而行

         在上海,雕塑、插画、摄影等公共艺术作品走进社区,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艺术之美;在北京,废旧厂房在城市更新中转型为文创园区,带来不一样的工业之美……近年来,各地让文化进入生活,让艺术点亮生活,彰显了城市更新的美学维度。

         【解析:第一段,开头引入。“城市”“艺术”“文化”“美”这几个词我们都不陌生,但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今年新的考试热点。其实这个考点,大家平时都曾见过,比如著名网红景点“北京798艺术区”前身就是废弃的厂房。很多我们平时打卡的网红景点,背后就体现了城市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向美而行”的特质。当然,这段我们还发现“公共艺术作品走进社区”也属于这个范畴。

         在积累、理解这些素材同时,我们就要学一个提分的好办法:对生活中的见闻,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像这篇文章,哪怕只是去了个景点,也要多想一想,问一问自己,能不能和考试联系起来?能不能为自己积累申论、面试答题素材?这样点滴积累,高分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的重大工程项目,也是适应城市发展新形势、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仍将处于快速增长区间,城镇化建设将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通过城市更新,把美的种子播撒在人们身边,有助于让城市形成自己的美学风格,塑造有格调有温度的公共文化空间。

         【解析:第二段,论点段。通过景点、见闻,大概介绍了“城市更新行动”。那很多人不仅就会疑问:为什么要花大力气来搞这个事情呢?它有什么作用呢?这就涉及本段提到的背景和意义了。首先,从结构上来说,可以分三个层次来掌握,我在段落中用“/”做了标注。第一个层次说明了城市更新行动是我们党的重要决策部署,甚至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里面都明确体现。这些内容不用背,但你必须知道有这么个事儿。第二个层次讲了一点重要原因,即“十四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仍将处于快速增长区间,城镇化建设将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怎么理解?注意“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个词。有心的同学可能已经想到,我们之前讲过的一个知识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城镇的高质量发展”正是其中之一,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让城市更新、向美而行。接下来第三个层次,则进一步点明了本文中心论点。

         对于本段内容,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但其中所提到城市更新的意义、目的、作用和相关重要会议文件,则需要我们理解并把握。】

         城市更新,要有“以美育人”的精神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城市更新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小到建筑形态、城市色调,大到规划设计、城市治理,都会受到人们美学素养与审美水准的影响。因此,提升社会美育水平,通过历史文化的传承、专业人士的设计、社区居民的参与,让城市更新向美而行,关乎城市的发展质量,更关乎发展的人文内涵和居民的生活体验。这也是“人民城市为人民”和“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要求。

         【解析:第三段,分论点一,城市更新要有“以美育人”的精神追求。要理解这个分论点,关键在于弄明白“以美育人”。首先看第一句,这是习总书记对“以美育人”“城市更新”的标准表述,这句话不用背,但要防止变成别的形式在面试题里考。接下来,在这句之后,就开始进行展开和解读。注意几个关键词:一是“小到......大到......”,这样在介绍“城市更新”时,角度更加明晰;二是“历史文化的传承、专业人士的设计、社区居民的参与”,从“历史”“专家”和“居民”三个角度对“以美育人”进行解读。通过切换不同角度,让读者更快了解到“以美育人”的内涵。

         另外,本段最后一句话可以积累,“人民城市为人民”“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放在“城镇建设”“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话题中都非常适用。】

         城市更新,要有“参差多态”的文化特色。曾经,一些城市在规划和建设方面未能充分尊重城市个性,出现“万楼同形”“千城一面”的现象,城市文化特色消减,城市辨识度下降。/ 如今,越来越多的地方正在通过城市更新,让美和活力在城市里涌流。广州通过微改造,活化多年破败的永庆坊,使之成为葆有西关风情的历史街区;成都在大学路保留建筑的民国风和当地特色元素,并运用科技手段,打造可浏览、可互动的展览漫步道,让参观者欣赏美丽街道的同时了解华西坝历史……实践证明,处理好现代和传统、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才能从缺乏个性的“整齐划一”走向保留特色的“参差多态”。

         【解析:第四段,分论点三,城市更新,要有“参差多态”的文化特色。这个论点我们并不陌生,当前很多的城市发展千篇一律,失去了自身的特色,这是我们在各类媒体中都经常看到的。但恰恰这个众所周知的道理,段首句却用了“参差多态”这个词,表达凝练、与众不同,要重点积累。

         接下来注意结构,本段先用“曾经……”讲过去城市建设中存在文化特色消减、辨识度下降的情况;接下来话锋一转,用“如今......”举例,讲了一些城市更新的好例子;之后再用“实践证明......”进行总结,得出结论。这种“总-分-总”的分论点写作方式非常漂亮。】

         城市更新,要有“精细管理”的人文关怀。城市更新不仅创造美,也回应公共需求,帮助城市和居民发现美、留住美。北京、上海、青岛等城市此前出台措施,对一些景观道路实行“落叶不扫”,体现了回应市民呼声的精细化管理;合肥在城市零散地块建设、改造“口袋公园”,让居民“推窗见绿、推门见景”成为可能;哈尔滨在冬天对市内主要公园的绿地进行“留白”,保留非公众通行区域的积雪,增添冬情雪趣……在保障城市安全有序运行的基础上,更多考量居民的需要,才能真正把城市更新中的美育做到居民心里,使城市美学附加值更高,居民获得感、归属感和认同感成色更足。

         【解析:第五段,分论点三,城市更新,要有“精细管理”的人文关怀。第三个分论点又换了个角度,我们可以纵向对比一下:分论点一强调城市更新要把“美”融入城市,分论点二强调要体现“美”要有不同特色,而分论点三就换成了要满足群众对“美”的需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三个分论点从不同角度对文章主题反复切入,使得全文富于变化,可读性更强。我们平时学习范文后,也要多试着纵向对比,从不同角度反复推敲,写作思路才能逐渐拓展开来。

         同时,还要注意段首句中的“人文关怀”,这个词同样是对“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凝练概括,背下来,考试的时候多用用,你的文章档次就会明显不同。

最后,大家有没有发现,分论点三的结构和上一段是不是很像?试着用上一段的分析方法试一试吧。】

         一座舒适宜居、别具一格的现代城市,一定有着自己的城市内涵和美学特色。当社会美育成为城市更新和城市发展的价值理念和共同行动,可以期待,城市将不仅仅是生存空间,更是我们可以诗意栖居的美好家园。

         【解析:第六段,结尾点题。本段我们注意两个词,一是“可以期待”,由于这篇文章整体文风比较实,如果在结尾贸然拔高,就容易假大空。因此我们用“可以期待”,克制而又准确地表达了展望之意。二是“诗意栖居的美好家园”,这个词的适用范围很广,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乡村振兴”,一般只要能和“文化+地域”相关联的内容,就都可以用。】

         【本文选自2020年11月11日《人民日报》,并根据申论考试要求进行较大修改和分析,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附件【特别说明】见下页)

         【特别说明】

         1.关于文章:抄写文章来源于人民日报,但每篇文章我都根据申论考试要求进行了修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重写或修改开头、结尾;二是统一段首句句式结构;三是调整段落字数,使文章结构更均衡;四是简化复杂长难句,使之更具可模仿性。每篇文章修改幅度不同,无论修改多少,都是基于申论考试要求,毫无对人民日报文章品评之意。(此处致敬人民日报)

         2.关于解析:我会在文章每段后面加一段蓝色字的解析,是我自己在抄写时的感悟,篇幅时间有限,不能面面俱到,但求重点突出。如果你有其他感悟,也希望能在评论里分享,我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3.关于抄写:每天的抄写文章以图片形式发在小红书“公考隔壁班王老师”账号,红色字是重点句和结构句,黑色字是正文,蓝色字是解析,大家抄写时不必抄蓝色字。建议先通读全文(包括蓝色解析部分),做到心中有数再开始抄写,效果会更好。

         (欢迎评论区打卡、留言,工作很忙、回复很慢,但一定会回。)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