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行政执法类申论”考“城市治理”?

如果“行政执法类申论”考“城市治理”?

00:00
03:31

         最近我在疯狂加班的同时,打算做一些梳理,把“行政执法类申论”可能考到的主题,都给大家做一做,形成申论范文。这样不管考试从哪个角度出题,我们都能做到心里有底,手下不慌。

         不过,这两天实在太忙,事情超级多,可能更新的时间会有点晚。不过每日必更,请大家放心。另外,这几天有时候回复不及时,也请大家耐心等等。

         一起加油!


                                                        练好城市治理“慢功夫”

         小雨淅沥,市民穿过重庆两江新区的一座过街天桥,不带伞也淋不着——天桥上架起了遮雨棚,晴天晒不着,雨天也不怕。除此以外,还进行了无障碍通道改造提升,方便残障人士通过。

         【解析:第一段,开头,引入,用过街天桥遮雨棚事例,说明城市治理的慢功夫。本文一开篇,就和其他的文章稍有不同。几个简短片段,展示了这项民生工程的几个细节:晴天怎么样?雨天怎么样?对残障人士会怎么样?只是寥寥数句,就使城市治理的细致功夫跃然纸上,更能引发读者兴趣。在考试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从给定材料中找一个这样的事例,模仿这段进行加工安排。】

         这些正是重庆两江新区正在开展城市品质提升行动,探索城市微治理的一个缩影。一系列便民利民举措,彰显城市治理“慢功夫”,为百姓带来切身的幸福感。

         【解析:第二段,中心论点段。既然上一段已经有了充分的场景描写,那么本段就直接进入主题。首先第一句:“这些正是重庆两江新区正在开展城市品质提升行动,探索城市微治理的一个缩影”承接上文,说明城市微治理的有力举措。接下来第二句“一系列便民利民举措,彰显城市治理‘慢功夫’,为百姓带来切身的幸福感”引出中心论点,强调正是这些“慢功夫”,才给老百姓带来了切实的幸福感。

         同时我们还可以积累一个表述:“为老百姓带来幸福感和获得感”。一般来说,只要是和民生、城市治理相关的领域,我们经常都会用到这句话,前几天在我们分析过的文章中,曾提到过的“以人民为中心”,也和这句意思很类似。在做申论题目时,遇见类似内容,往这句话上靠近理解,一般都不会错。】

         城市微治理需要用心。在城市住久了会发现,一些细微的改进,看似平常却很实用。天桥上的遮雨棚、公园里的小夜灯、街角处的爱心驿站……每一个改变都贴近群众的微需求。为城市发展把好脉,离不开问计于民。调研越细,沟通越多,越能找到关键点,梳理出“堵点”“难点”在哪。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城市改造和治理更要下绣花功夫。多听听大伙儿怎么说,多详细了解实际情况,方能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来,用真心为老百姓办实事。

         【解析:第三段,分论点一,城市微治理需要用心。先注意段首句“用心”这个词,我们平时所说的“用心”,一般指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多花心思,具体做法大都是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下功夫。但如果写城市治理的大环境,该怎么展开?还是要从注重细节、体现心意的地方着手。比如“细微的改进”“天桥上的遮雨棚、公园里的小夜灯、街角处的爱心驿站”等等。“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魔鬼往往藏在细节中,这些贴近群众需求的办法,才真正体现“用心”,方能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这也告诉我们,写文章、思考问题时,可以多从小处入手,结合自己的身边事展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拓展思路。

         接下来,本段还注意一个词:“调查研究”,这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理论武器,在几乎所有的申论主题中都可以用。试想一下,从政策制定到乡村振兴,从简政放权到生态环保方方面面,哪儿少得了调查研究呢?既然这个对策非常万用,大家接下来就要多留意,我也会给大家多安排一些这方面的内容。】

         城市微治理需要创新。发展会带来新问题,如何妥善解决,考验着管理者的智慧。比如,随着共享单车的增加,自行车道的设计成为新的课题。怎样在方便群众出行和美化城市环境之间求得平衡?有的地区修建示范绿道,不仅与轨道站点、公交大客流站等公共交通体系连接起来,还串联起沿途分散的公园、绿地,引导群众健康安全出行。转变城市治理理念,需要多花些巧心思。归根到底,就是要把“人”这个因素放在中心位置。从这个角度考虑,激发出一个又一个新点子,为城市改造增添更多温暖。

         【解析:第四段,城市微治理需要创新。本段主要讲创新,但对创新的理解,我们要有不同的思考角度。这次我推荐给大家的,是用“发展的眼光”思考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城市治理也是这样。很多设施、治理手段在过去可能是一个样子,但时移事异,可能就会变成另外一个样子。我们的治理手段、判断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就都要相应有所改变。想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你就用可以逐渐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了。

         结合本段来说,你就要学着思考,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新增事物有哪些?比如共享单车,比如平台上的外卖,比如越来越多的老人,比如手机的广泛使用......客观事物变化了,我们的治理方式也就要跟随着这些具体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一种创新。如果你在考场上能够把这些写出来,那就是绝对的高分,因为别人都还在字斟句酌、想用修辞去打动考官时,你已经在整体思考上,高出竞争对手一大截了。】

         城市微治理离不开齐心。每一位市民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要为维护城市的和谐美好出一份力。保持路面干净,减少噪声污染,坚持绿色出行……一点一滴、力所能及地,为城市铺展温暖底色。公共环境需要大家爱护,和谐关系需要人人尽心,这都是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重要方面。

         【解析:第五段,分论点三,城市微治理离不开齐心。人心齐,泰山移,任何好政策好举措,都离不开人的参与,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个观点大家有没有很熟悉?在之前的文章分析中,我就经常给大家提到这个内容,它可以作为分论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注意在城市治理这个考点中,我们经常强调的,就是“共建”“共治”和“共享”。城市是属于人民的,城市的发展为了人民,要想城市的建设越来越好,正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参与。怎么参与?方法很简单,细读本段,大家会发现,很多做法,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比如保持路面干净、减少噪声污染、坚持绿色出行等。把这些内容融入进去,就能在体现“共建”“共治”和“共享”的同时,更接地气,体现作为新时代年轻人的责任和担当。】

         城市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寄身之所,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提升城市微治理水平,练好城市治理“慢功夫”,方能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让老百姓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心。

         【解析:第六段,结尾点题。本段注意几个表述,第一句“城市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寄身之所,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里可以提炼万用句式:“......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公务员考试的本质是为国家机关选拔合格的人才,那么我们在备考的同时,就要首先明确:“我们工作的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基本要求,不仅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同样是我们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另外,再记“绵绵用力,久久为功”,这两个词的意思主要是指: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办事,多形容在做事情时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循序渐进才能完成。这实际上也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经常提到“过程意识”和“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大家要做到心里有数。】

         【本文选自2021年11月2日《人民日报》,并根据申论考试要求进行较大修改和分析,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187251678

    感谢老师

  • Hopeeeeeee

    谢谢王老师高质量范文的不断更新,这些对我帮助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