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忠直比生死重要(范仲淹的“三光”之名,究竟由何而来呢?)

范仲淹:忠直比生死重要(范仲淹的“三光”之名,究竟由何而来呢?)

00:00
22:05

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忠直比生死重要

编剧:林希美

演播:吴磊(饰范仲淹)

旁白:公元1036年深秋,范仲淹从吏部员外郎被贬为饶州知州。这是他第三次被贬,四十八岁的他身体多病,人间福祸尝尽,认为自己早已是铁石心肠。谁知,当他遇见小鬟,却也有了枯木逢春之感,连身边人都笑他,哪里是身体多病,分明是老当益壮。

小鬟

范先生!您看,我昨日作了一幅画,盼您闲寂潇洒,身体安康。

范仲淹

进亦忧,退亦忧,最是小鬟解我忧!此画,我甚是喜爱!

小鬟

那范大人是喜我手指作画,还是爱我吟唱小曲?

范仲淹

两者皆爱。待我再作小词,给小鬟吟唱。

旁白:小鬟是一位年仅十四岁的官妓。她年纪尚小,为人处事生涩,客人极不喜欢她。范仲淹见小鬟可怜,便经常捧她的场。随着范仲淹与小鬟的接触越来越多,他发现小鬟伶牙俐齿,能唱会画。慢慢地,范仲淹喜欢上了这个姑娘。

因此,范仲淹虽然被贬,但却并不失落。他寄情山水,与禅师论道,与小鬟逗趣。有位幕僚发现了范仲淹对小鬟的心思,便将小鬟养在自己家中,又建了一个叫作“庆朔堂”的厅子,方便范仲淹与小鬟吟诗作画,谈诗论道。

假如日子真能现世安稳、闲寂潇洒也便罢了,偏偏此时,原本臣服于大宋的党项族首领李元昊称帝,并建立了西夏。由于大宋并不承认西夏的地位,李元昊一气之下兵临边塞要地延州,大宋顿时陷入战乱之中。

公元1040年三月,范仲淹被召回京师。之后,他来到陕西,开始了训练军队、四处征战的生活。那些日子,范仲淹忙得不可开交,尽管他已疲惫不堪,但他仍旧会在偶尔闲暇的功夫,思念小鬟。他后悔回京时没有带上小鬟,也后悔在大宋陷入危难之际,自己没能第一时间挺身而出。如果一切可以重新来过,他定要让小鬟回到他身边,也要让大宋重振帝国雄风。

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10月1日,字希文。在他两岁那年,父亲病逝,母亲谢氏贫苦无依,就带着范仲淹改嫁给了一个小官朱文翰。之后,范仲淹改名朱说,跟着继父过起了升迁调离的流寓生活。

当继父朱文翰得知范仲淹立志苦读时,便让范仲淹住到了长白山醴泉寺。寺院里晨钟暮鼓的生活,有时会打扰到范仲淹。为了能静心读书,他就住到了寺庙旁边的山洞里,用树枝在地上写字练习。

范母

我儿今日读书如何?母亲为你送来了米和馒头。

范仲淹

母亲,我甚好。

范母

我儿自比颜回,母亲也愿自比孟母。咦,这是什么?

范仲淹

母亲莫要再为我担心。您看,我把小米煮上一大锅粥,等粥凉了结成块儿以后,再用小刀把大块儿切成小块儿,早晚各食两块,然后把野菜、野葱切碎,蘸着盐巴吃。如此,我也便能省下时间读书了。

范母

真是苦了你了。我儿知道家中贫苦,这样才能节省粮食,母亲对不住你!

旁白:成语“划粥断齑”,讲的正是范仲淹年少时这段刻苦读书的经历。

公元1011年,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为了不再寄人篱下,他从朱家离开,来到了应天府求学。苦读的那几年,范仲淹和衣而睡,鸡鸣而起,不仅精通了儒家经典,还提倡学以致用,并要将学问用于安邦定国。那时他便立志,“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个志向贯穿了他的一生。

公元1015年,范仲淹进士及第,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一职。之后,范仲淹在时任应天府知府晏殊和宰相王曾的举荐下,任秘阁校理。公元1029年冬至,负责礼仪的太常寺提出,刘太后大寿将至,当在会庆殿接受群臣朝拜。只是按礼法,唯有皇帝才有资格接受此礼,但那时刘太后把持朝政,宋仁宗又有孝心,群臣虽认为不符合礼法,却无人敢站出来反对。

当范仲淹得知此事,立即向宋仁宗递了奏折,并称:

天子有事亲之道,无为臣之礼。官家亲率百官跪拜太后,无疑强母势力,弱天子威严,此事不可为后代所效法。

宋仁宗和刘太后听完并未生气,不过,范仲淹的恩师晏殊却认为,范仲淹在沽名钓誉。范仲淹不想与恩师争辩,只好回到家中写了一封长信,信中称:

我虽天生愚昧,但相信圣人之书,师法古人德行,对上理应忠于君王,对下又该忠于百姓。古往今来,贤臣皆是冒死劝谏,如我不奉劝君王,又怎能做个贤臣?我深知,我若有罪,举荐之人也必受到伤害,如我给恩师招来了灾祸,也请恩师与我断绝往来,以免牵连受罪。

事实上,晏殊担忧的并非个人前途,而是疑心范仲淹是否假装忠直。当晏殊读罢信件,惭愧不已,当即回信为自己怀疑范仲淹而表示歉意。

范仲淹见自己的劝谏并无效果,又递上一个奏折,劝谏刘太后还政于皇帝。刘太后虽讨厌范仲淹,却不敢违背礼法,也不能借此处置范仲淹。于是,范仲淹当即又上了一个奏折,请求自贬。在他看来,既然朝廷认为自己无错,那便是他范仲淹错了,因此,请求朝廷给予他相应的处罚。

范仲淹离京那天,同僚们前来送行,他们对范仲淹意味深长地说:“范公此行极光!”意指范仲淹被贬,极为荣光。

这一次被贬,范仲淹不仅得到了同僚们的认可,也让宋仁宗极为欣赏他。为此,只过了三年,宋仁宗便召回范仲淹,任命他为右司谏,专司向皇帝进谏、规劝之职。

此时,刘太后已去世,宋仁宗为表示对养母杨太妃的尊重,想立杨太妃为太后。范仲淹闻知劝谏,称刘太后刚刚去世,官家便又要立新的太后,难道官家不能自己主持朝政?范仲淹虽然话重了些,但宋仁宗仍是采纳了他的意见。不久,江淮遭受水灾,范仲淹建议朝廷派遣官员安抚灾民,并问宋仁宗,假如官家半日不食,江淮百姓又该如何?宋仁宗听完,连忙派范仲淹巡行江淮。待范仲淹回到朝廷,他又遇到了棘手的问题。

宋仁宗喜欢张美人,想立她为后,而张美人也因皇帝的宠爱恃宠而骄,惹得郭皇后极为不满。有一天,郭皇后与张美人起了冲突,宋仁宗闻讯匆匆赶去,正巧遇见郭皇后要打张美人。情急之下,宋仁宗挡在张美人面前,最终,郭皇后的巴掌,竟落到了宋仁宗的脖子上。

宋仁宗大怒,以郭皇后悍妒、无礼犯上、九年无子为名,废除了她的后位。眼见群臣劝谏无果,范仲淹仍旧坚持劝谏,结果再一次落得被贬的下场。

这是他第二次被贬,同僚去送他时,说了一句:“范公此行愈光!”意思是,范大人这次被贬,更为荣光!

公元1034年,范仲淹在苏州任知州,因治水有功很快又被调回京师。此时,朝廷已开始流行党争之风。范仲淹不满宰相吕夷简把持朝政,任用亲信,于是向宋仁宗进献《百官图》,劝谏宋仁宗亲自担任官吏升迁之职。吕夷简反唇相讥,污蔑范仲淹勾结朋党、越职言事、离间君臣。为此,范仲淹遭到了人生第三次被贬的命运。

尚书都员外郎梅尧臣认为,为官之道是潇洒快活,何必要劝谏、管闲事?范仲淹听完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意思是,生死在忠直面前根本算不了什么。

这一次,天章阁待制李纮为范仲淹送行时说:“范公此行尤光!”范仲淹听完哈哈大笑,回:“我今已是‘三光’之人,日后诸公送我,怕是要进牢房了。”

范仲淹便如此来到了饶州,结识了官妓小鬟。可正当二人感情越发深厚时,范仲淹又被调派去了西北,成为了一名武将。宋仁宗希望范仲淹讨伐西夏,但范仲淹更看重要塞之地流亡的百姓。于是,他一面与西夏抗衡,一面改要塞为城,让流离的百姓回归,并与羌族联合抗敌。

不止如此,这段时间,范仲淹终于把小鬟接到了身边。有了小鬟陪在身边,范仲淹的遗憾总算少了一个。此后,他将为国而战,为大宋的内忧而战。

公元1042年,范仲淹亲率六千军队援救前线宋军,西夏被迫撤离。十一月,范仲淹任用韩琦、庞籍等良才,在他们的力挽狂澜下,最终防守成功,降伏西夏。

公元1043年,范仲淹返回京师复命。这一次,他不仅对宋仁宗汇报了边塞之事,还提出了改革施行新政的策略。在范仲淹看来,国家和平太久,必会沾沾自喜,不思进取。所谓福祸相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假如历代之政,久皆有弊,弊而不救,又怎能不生祸事?改革旧政,是范仲淹的第二个愿望。

宋仁宗听完大喜,欲让他担任参知政事,可范仲淹却推辞不就。而后,范仲淹在宋仁宗的催促下,写成了改革新政的《答手诏条陈十事》,其中包括:抑侥幸、精项举、均公田、存农桑、修武备等事项。次年十月,范仲淹又上疏七项改革制度,并得到了宋仁宗的认可。可如此一来,范仲淹便算是得罪了很多朝廷官员。

富弼

范大人勾转运使名册,殊不知大人勾掉一家,一家便要痛哭了。

范仲淹

一家哭,总胜过一路人哭!

富弼

可如此行事,我们则是与满朝文武为敌。

范仲淹

两制之中,想让奸邪者尽去,除了此法,你可还有他法?只要是社稷之福,天下人之福,我又怎会害怕遭到小人忌恨?

旁白:新政实施后,上下群臣果然大为不满。老臣们早已习惯旧政,且旧政益于结党营私、贪污受贿,他们又怎会同意改革?宋仁宗见大臣支持旧政,再加上范仲淹刚正不阿,惹怒众人,一时间倒成了满朝官员的敌人。

在奸人所示下,宋仁宗开始怀疑起范仲淹来,甚至下圣谕说:“朕立志有为,但有些人却沽名钓誉,辜负众望,借举才为由,暗中受贿;借清廉之名,严苛刻薄,构织罪端,馆阁之士不识分寸、诋毁圣贤。”

范仲淹见新政无法施展,又一次认为“自己错了”只好再次请辞。原本宋仁宗只想让范仲淹离开,谁知,同平章事章得象却想迫害范仲淹。他上言,范仲淹素有虚名,如若官家接受他的请辞,岂不是说明官家容不得贤臣?所以,不如先拒绝范仲淹递交的辞呈,如他上表谢恩,则可对外称他以请辞为名要挟官家,此时官家再辞去他,便是,名正言顺了。

在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里,宋仁宗逐步废止了这场改革,范仲淹也多次改任其它官职。他想要为国为民谋福祉的愿望,终究是落空了。

1045年,范仲淹身体患疾,只好请求离开陕西之地,在邓州、杭州、青州三地辗转任职。晚年,范仲淹回顾自己的一生,他并不后悔。他身在朝廷,便劝谏进言,从不退缩一步;他被贬至各地任职,便体察民情,造福一方百姓;当他来到边塞,除了让西夏称臣外,他还给了狄青一本《左氏春秋》,让狄青成为了精通兵法的名将。之后,范仲淹又遇见了一心报国的张载。他见张载有济世之才,便给了张载一本《中庸》让他苦读,最终,张载成为一代名儒。

那些年,范仲淹资助了太多学子,他相信,当这些学子们长大成才后,一定会替自己实现报国之志。

改革之路,改的是人心。范仲淹知道这太难太难,失败,似乎已经是注定的结局。但他更知道,在他的学子中,哪怕有一位能千古留名,这改革之路便是成了。当张载说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时,他们已是赢了千秋万代。

1052年,范仲淹与世长辞,终年六十四岁。朝廷闻知,累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楚国公,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届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独白:

士人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为第一,如自身不修,一家不齐,天下又怎能和平?如谈修身,则要口对心,口心距离越近,此心便越忠直。

然而,世人最怕忠直,最怕被人看透,也最怕惹事上身。所谓忠直,并非一味畅所欲言,不关注场合、场所,而是先要忠。忠于朋友,忠于家人,忠于国家,忠后再直,自是无愧于心,无愧于他人。至于他人是否接受,答案只好留给他们自己了。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绵绵乎子

    我又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