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耐烦+定力”是普通人的修身之道(“蠢钝”曾国藩如何成功踏向上坡路的?)

曾国藩:“耐烦+定力”是普通人的修身之道(“蠢钝”曾国藩如何成功踏向上坡路的?)

00:00
22:17

曾国藩:“耐烦+定力”才是普通人的修身之道

编剧:林希美

演播:吴磊

旁白:入夜后,家人早已睡下,唯有站在门口打盹的下人,和磨墨的书童陪着曾国藩。夜晚就着一盏孤灯写日记、读书、思过,是曾国藩保持了几十年的习惯。正当他写字写到兴处,书童突然打了个哈欠,曾国藩见状,立即对书童进行了一番苦口婆心的教导:

曾国藩

凡国之强,须多得贤臣;凡家之强,须多出贤良子弟;凡一身之强,则要在自修处求强,不可在胜人处求强。你虽是小小书童,也要求强,不可懈怠!

旁白:书童听完,一脸委屈地“哦”了一声,又继续磨他的墨了。曾国藩见书童如此不争气,不免想到了自己的小时候。他并非天生的聪明人,甚至可以说有点笨,比今日之书童天资差了不知多少。可如今的曾国藩却是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的“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和武英殿大学士。

你也许会疑惑,如此愚笨之人,到底是如何做出这番成就的?这个问题,曾国藩在家书中写了又写。他说,做人不可傲,不可惰,要耐烦,要有恒心……

1811年11月26日,曾国藩出生在长沙府湘乡,也就是今天湖南省娄底市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是当地的书生。起初,曾国藩名叫子城,字伯涵,国藩是他金榜题名后改的名字。

曾国藩六岁入私塾读书,虽然也接受了四书五经的熏陶,但学习上的反应一直很迟钝。先生每次向他提问,他都一声不吭,直到几天后才会突然说出答案。相反,他的弟弟曾国潢却聪明伶俐,一点就透,深得先生喜欢。

先生门下有曾国藩如此笨的弟子,他感觉自己受到了莫大的屈辱。有一天,先生实在受不住了,气呼呼地说:“曾子诚,你生而一副戳牛屁股相,如此愚蠢,若他日你能有出息,我给你背伞!”

曾国藩再笨也听得出,先生这是在侮辱他。打那之后,曾国藩受了极大的刺激,一心扑在了读书上,发誓要报侮辱大仇。只是,曾国藩实在笨,年少时读书,梁上的小偷都嘲笑过他。

曾国藩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慢,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

下人

少爷,吃晚饭了。

曾国藩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曾国藩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小偷

气死我也!你真是榆木脑袋!我从入夜便进你家决定偷窃,但你从入夜读到深夜还背不下来,我都看不下去了。我虽是小偷,但比你聪明,你看我背给你听!子曰:学而时习之……

旁白:小偷骂曾国藩时,他只觉得好笑。后来先生也骂曾国藩时,他一气之下,决定更努力地读书。直到他二十八岁那年,高中进士,才总算洗去了笨人的标签。

回到家乡,曾国藩先拜访了羞辱他的先生。待一番寒暄后,曾国藩故意把自己的伞落在了先生家得神龛处,等到先生送他来到了路边,他才突然说:“先生,学生愚蠢,竟有伞忘记在先生家了。”先生顿时大悟,怪自己当初说错了话!

曾国藩高中后,军机大臣穆彰阿十分欣赏他,特意收他做了门生。此后,曾国藩一路扶摇直上,十年七升,从七品小官升为了二品大员,官拜内学阁士兼礼部侍郎。但有趣的是,曾国藩曾一度因为自己升迁过快,担心曾家的祖宗之福,全被他一人享尽了。

步入仕途,升官发财也不算多令人惊奇的事情,但神奇的是,曾国藩升为二品大员后,开始加任多个平级官职。有人开玩笑说,曾国藩如有事启奏皇帝,应该是:“臣,礼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兵部左、右侍郎,联名有事要奏……”

其实,曾国藩之所以升迁得如此之快,除了有恩师穆彰阿的提携,更多还是因为他的“老实”。那时,他整日“自省三身”,再加上他苦读二十三史、深谙官场之道,让他得了好人缘,所以纵是他频繁升迁,朝廷也无人反对。

1850年,道光帝去世,咸丰帝登基。当时,穆彰阿败落,作为他的门生,曾国藩的仕途之路按理也该止步于此了。谁知,曾国藩不仅没有受到牵连,还进一步加官进爵,获得了咸丰皇帝的青睐。

原来,道光帝去世时,曾留遗诏说,日后皇帝祭天地祖宗时,不用祭祀他。咸丰帝登基后,如尊先帝遗诏,不祭祀先帝是为不孝,如不尊遗诏,又违反先帝旨意,更是不孝。这可如何是好?当众臣都沉默不语时,曾国藩谏言,既然怎样都不孝,不如尽好自己的孝道,暂且不管先帝的遗诏。如此,咸丰帝总算能全了自己的孝心,而曾国藩也赢得了咸丰帝的信任。

1852年,曾国藩的母亲去世,他回到家乡为母守孝。也是在这一年,太平天国运动开始突袭北上,席卷了半个中国,清政府已不堪与太平军大战。此时,曾国藩接到咸丰帝圣谕,要他立即组建勇士与太平军一战。曾国藩反对书生从军,认为让书生做不擅长的事,无异于把士兵往火坑里推。只是,圣上有旨,曾国藩不可不授,即使满腹怨气也只得墨绖从戎。在他的日夜操练下,湘军队伍渐渐壮大,终于成为了一支可以与太平军抗衡的军团。

1854年,曾国藩第一次与太平军交锋,结果大败,曾国藩不甘受辱跳了河。待人将他救下,他鼓起勇气又战了一次,才取得了小小的胜利。一时间,咸丰大喜,令曾国藩署理湖北巡抚。只是,大学士祁隽藻认为,曾国藩拥兵众多,万一起兵造反,恐怕非国家之福了。咸丰帝认为有理,便只让曾国藩担任空有其名的兵部侍郎。

就这样,曾国藩在并无实权的情况下,吃了人生第二次败仗。输就输了,但令他无地自容的是,太平军获胜后缴获了湘军的战船,一并带走的,除了他的个人物品外,还有湘军的作战计划书。曾国藩不敢想象,假如咸丰帝知道他丢了如此重要的计划书,会如何处置他。与其如此,不如跳河!

罗汉南

曾老弟何必如此想不开?

曾国藩

湘军水师纷纷溃逃,满江战船被太平军焚毁,朝廷对我拥军众说纷纭,如今连作战计划都被敌人熟知,罗兄,你说我还有何颜面苟活于世?不要拉我,既然跳河不行,那我就学晋国大将先轸策马赴敌而死。

罗汉南

靖港之败,你仍活了下来,水师之败,又怕什么?忍辱负重,艰难前行,其他莫管,方能成大事啊。

曾国藩

群疑众侮,积泪涨江,何其苦也,何其苦也!

旁白:欲成大事者,谁不是经历了一番磨难、诸多人的不解,最终才成就了一番事业?曾国藩经历了这件事后,重振军风,改动策略,开始打众人不解的窝囊仗。那些时日,他呕心沥血,气脱倒地,以为自己会累死在军营里。事实上,曾国藩面对的不仅有太平军,还有对他不复信任的咸丰帝。咸丰帝见曾国藩屯兵不战,坐耗军需,便认为他延误了战机。雪上加霜的是,湘军战将罗泽南不幸战死,曾国藩痛失臂膀。

真是,上天的绝人之路,统统给了曾国藩。但一个人只要咬牙活下去,便没有绝人之路。不久,太平军领袖洪秀全与杨秀清内讧,战局缓和,曾国藩总算舒了一口长长的气。只是,命运并没有给足他喘息的时间。

1857年,曾国藩因父亲去世回家奔丧,惹得咸丰大怒,再失圣心。这一直接结果便是,其他同僚个个加官进爵,唯独他未升一官半职,仍旧顶着兵部侍郎的空名头。

“为政首要耐烦。”当曾国藩说出这句话时,他已不知经历了多少“耐烦”的时刻。既然世人多不解,那便罢了,管他人再说什么,管皇帝再下什么旨意,他统统不管了。

想通了这一点后,曾国藩的日子突然舒坦起来。他要求湘军不急功近利,但求逐步蚕食太平军的势力。而他自己呢?与朋友诗酒作乐,一边读书,一边研究相学,还常常练书法、写家书,劝谏弟弟做事要忍耐,做人要有恒心,不可非议讥笑他人,不可贪污兵饷,事事都要根植于细节之中。

1858年,内忧尚未解决的满清政府,又陷入了危急的外患之中。仅仅两年,英法联军就已经攻向了京城。咸丰帝希望曾国藩来救驾,但这一次,曾国藩又抗旨了。在他看来,英法联军的直接目的是搜刮钱财,尚且不会危机大清根本,而当时最为紧迫的是剿灭太平军,洪秀全一心篡国,假如他拥兵进京,怕是国将不保。

经历了几次生死之后,曾国藩不仅练就了耐烦的本事,还养出了定力。在作战上,曾国藩一边让湘军挖战壕,一边让士兵修筑不计其数的小垒防身。当太平军进攻时,湘军便退回小垒与之对决,如若太平军无心恋战,那他们便继续挖战壕。太平军见湘军进可攻、退可守,便试图挖地道攻进湘军的军营,结果却迷失在了地道里。原来,这些深壕里有坚垒,而坚垒中有战壕,如此密密麻麻,大坚垒套小战壕,小战壕通向大坚垒,太平军每走一步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曾国藩便在这样的情况下,与太平军对阵了两年,最终顺利攻进了南京城。有人说,假如没有洪秀全,曾国藩不过是清朝的一片枯叶,于时代中“之乎者也”,修身养性;但正因为有了洪秀全,曾国藩才被写进历史,成为了一等毅勇侯。

可以说,“凭壕对击,坚韧不出”、“全部精神注在此一事”是曾国藩的制胜秘籍。而倘若“意趣不在此”,则终将一无所成。曾国藩在回忆水军之败时,也误以为当时别人左右了自己,晚年思之悔矣。

曾国藩的仗打得艰难,但是当他回到京城,突然发现还有更大的难题在等着他。

原来,朝廷不仅要一场胜仗,还需要知道洪秀全财库的下落。曾国藩和弟弟曾国荃上奏朝廷,并未搜出财宝下落,朝廷闻知大怒,文武百官议论纷纷。大名士王闿运曾写诗说:“徒增俗讪笑,但讶涉夥多”,便是嘲讽曾家兄弟的诗。

朝廷不信曾国藩的话,下旨委婉地让曾国藩交出黄金白银。但曾国藩没有私吞货财,所以不怕朝廷的猜忌,只好坐等抄家。朝廷见曾国藩不动声色,又考虑到他手握湘军,此事只能作罢。而为了安抚曾国藩,朝廷又给他下了一道嘉奖的旨意。

太监

逆掳金银,朝廷本不必利其所有,前据御史贾铎具奏,故令该大臣查明奏闻。今据奏称:“城内并无贼库,自系实在情形。”

曾国藩

臣领旨谢恩,吾皇万岁!

太监

曾国藩为大清建以不世功勋,赏加太子太保衔,赐封一等侯爵,世袭罔替,赏戴双眼花翎。

曾国藩

皇恩浩荡,臣叩谢皇上隆恩,吾皇万岁,万万岁!

旁白:一切来得太快,恍若梦中。不过,曾国藩很快清醒,他说:“处大位大权而兼享大名,自古曾有几人能善其末路者?总须设法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减去几成,则晚节渐渐可以收场耳。”

于是在五十四岁那年,曾国藩裁撤湘军,停解过路费的收受权力,此后又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追剿捻军的事务中。那些年,他主办过洋务,回任过两江总督,依旧忙个不停。

1873年3月20日,曾国藩突然双脚发麻,被人搀扶回了书房,三刻后便去世了。朝廷闻讯,辍朝三日,追赠曾国藩为太傅,谥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

时至今日,仍有人在猜测洪秀全那富可敌国的银子到底去哪儿了,但这已经与曾国藩无关了。纷纷扰扰,千头万绪,正如当初思之小小书童,又重蹈了谁的覆辙?世人不懂他,也唯有那盏孤灯才能懂他了吧。

曾国藩独白:

修身首当以静,不静人不定,不定则乱,乱则事不成。其实不然,其心大乱,心性摇摆,也容易被他人所左右。

世人诽谤,以静对治,此乃修身修性;突遭祸事,以定对治,以防乱中出错。定静两者最难,我也是经历了几次大的磨难,才有了几分领悟。

太平盛世,也须定力,如没有定力则事不成。如我读书,日夜苦进,水滴石穿,才一脱笨人之名。昔日突遭横梁小偷嘲笑,可谁不是聪明人?晚年思之,那小偷今日又取得了几分成就?

路,日日走,才能抵达终点。今一日,后一日,也终将困于路途。谨记,是为自省之言!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绵绵乎子

    我又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