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米勒投资之道7:亚马逊浮亏90%!你扛得住吗?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比尔米勒投资之道,昨天我们说到了,比尔米勒2000年高点买入亚马逊,这也是他被指责最多的一次,当时就有同行嘲笑他,这个时间点这个价格去买亚马逊,几个菜啊,喝成这样。后来果然亚马逊在纳斯达克股灾中暴跌,从最高点1999年12月的113美元,跌到了2001年10月的最低点,只有5-6美元。也就是说,米勒买进去之后,最大浮亏肯定超过了90%,但是他并没有卖出,而是对亚马逊情有独钟。如果他不在低位买入,等亚马逊价格涨回来,让米勒解套,估计要等到2009年了,当然站在2021年7月来看,亚马逊股价已经涨到了3700美元以上,也就是说,纳斯达克泡沫最高点你去接盘,拿20年,依旧有35倍的回报。你猜平均年化回报多少?高达20%。但问题来了,如果你在99年最高点买入亚马逊,你敢一直拿住了不放吗?估计绝大多数人,早就都吓得屁滚尿流了。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好公司+好价格,才等于好股票,好公司对中长期更重要,好价格对中短期是生死攸关。
米勒当时拿了4000万亚马逊股票,如果拿到今天值1480亿美元,但是当时却不值什么钱了,而他却坚持认为,亚马逊是一个绝妙的生意,亚马逊的产品周期短,业务风险高,即使走下坡路,他也不会看起来便宜。这点米勒说的倒是很对,即便现在亚马逊的估值也不便宜,而且他一路上涨以来,从来都没有便宜过。
他当时分析,亚马逊有强大的资本,消费者会区分互联网行业的赢家和输家,当时已经获得了2500万客户,2001年销售额达到31亿美元,所以米勒确信市场误读了亚马逊,亚马逊物有所值,老齐多说一句,当时的股价在50美元左右,属于是跌到了一个半山腰的位置。米勒跟别人说,亚马逊未来一年就会回到90美元。但后来两年,亚马逊越亏越多,2002年,总计亏损达到30亿美元。大家觉得在这么亏下去,市值就全都亏完了。所以当时一片看衰之下,股价也持续下跌。并没有按照米勒的设想,股价回到90美元,反而跌到了5-6美元。
亚马逊的模式,其实跟沃尔玛是一样的,都是高周转率,客户一笔付款,而他要50天之后,才把货款结算给供应商。那么也就是说,供应商其实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资本账户下产生了巨大的现金流,而不是利润。这其实跟保险又有点像,占用了大量客户的资金,还不用付利息,相当于免费使用这些钱去发展。戴尔其实也是同样的路子,一笔收钱,然后过一阵再分批结算给供应商。
亚马逊和戴尔的毛利率在20%左右,比较低,营业利润率在10%,相同的资本周转率,相同的现金循环周期,以及相同的直销模式。之所以戴尔没有巨亏过,就是因为他的客单价比较高,所以物流成本相对低。亚马逊则在这块吃了亏。那么问题来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进步,客户的增多,以及客单价的提升,亚马逊肯定会让物流成本越来越低,那么他最后也就肯定能盈利了。不得不说,米勒这个分析很是高明,一下就看到了商业模式的本质。我们也要学着这么去分析,有些企业不要一看不赚钱就躲开,要试着分析,他为啥不赚钱,哪块东西影响了他赚钱,如果这个东西改变需要什么条件。有没有可能。
亚马逊一开始卖的更多都是图书,所以利润可能比较低,如果他未来跑通了商业模式,开始卖电脑了呢?是不是利润率就上来了?收入增加,物流成本下降,软件开发成本后面也会越来越少,采购议价能力持续增加。那么亚马逊很快就能扭转亏损,未来的成长前景将不可限量。另外,亚马逊已经将零售做到了海外,在英国,德国,日本都排名第一,在法国也排名第二,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符合之前说的,用户规模越大,迁移成本越大,被其他竞争对手干掉的可能也就越小。
当然亚马逊那些年也有一些举动吓坏了投资者,比如他过早的布局移动电话和掌上电脑购物,那是在2001年,当时手机上网都很困难,更别说购物了。所以他们投入了很多无用功,烧掉了很多钱,但看不到什么效果。所以最后只能裁员。当时亚马逊披露总计亏损7600万美元,但是实际净亏损2.34亿美元,不过米勒不太在意这些,他说自己倾向于屏蔽这些会计信息,他感兴趣的是企业未来的商业潜力。也就是说,现在赚不赚钱不重要,未来只要很赚钱就行了。有些亏损恐怕未必真实,比如获客成本,会计把他计入费用,成为成本,但是一旦客户加入,就会为亚马逊源源不断的贡献利润,所以这些其实真实的作用应该算是投资。毕竟这些用户来了之后,几乎就不怎么走了。但这些东西,财务上是不会体现的,需要你自己去琢么。所以经过这么一番分析,米勒说,这笔投资可能要10年才能兑现收益,最后也确实套了他10年,2010年,他才开始见到应有的收益。
再看看他对于美国在线的分析,这是一个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帮大家上网的。当时已经拥有了2900万用户,这已经足够强大。即便是微软也没办法让他破产。后来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并购,形成了新老媒体的强强联合,这笔并购案涉及970亿美元,成为了当时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起并购案。当时刚好是互联网泡沫的顶点,但是跟对亚马逊的态度不同,大家依然认为,美国在线虽然很贵,但是物有所值。而米勒其实96年就开始布局美国在线了,当时他最高的时候,一共持有20亿美元的美国在线股票。后来随着市场暴跌,市值跌到了6亿美元。
美国在线通过赠送软盘的方式打开市场,这笔销售费用递延处理,所以他看起来好像利润高了一些,而米勒能够投资美国在线的关键,就在于他使用了更高的贴现率,30%,这一贴现率是IBM估值的3倍。米勒认为,如果30%的贴现率都能够跑出投资价值,那就没啥可担心的了,说明这个企业肯定已经低估了。这也就是他寻找的安全边际。当时美国在线占了整个美盛价值信托基金总资产的15%,但这家公司,米勒并没有像亚马逊一样死抱着不放,在2001年的时候,他减掉了不少仓位。
还有一家公司叫做赛门铁克,老网民都知道,他是做杀毒软件的,主打产品是诺顿。米勒当时看了他的财报,看到他的营收每年25%的速度增长,每个季度产生5000万美元自由现金流,每股现金价值就是10美元。市盈率不到15倍。所以他觉得即便用最传统的价值投资的方式,他也是低估了。甚至他建议公司直接回购股票。
那个年代,科技股是疯狂的,96年到2000年,标普500指数的复合增长率是26%,纳斯达克达到了40%,一家公司亏损越多,股价表现就会越好。盈利越多,反而表现越差。甚至不少公司,以大肆烧钱为荣。而且那段时间的社会通胀率很低,这些产品没办法涨价,所以你也看不出绝大多数科技公司的定价权。2000年初,米勒就在担心崩盘了,他认为市场已经进入了搏傻阶段。当时仅有两个行业跑赢指数,一个是科技,这个毋庸置疑,一个是公用事业,这就有点耐人寻味,老齐估计是价值型投资者没东西可投了,所以找到了最安全的品种报团取暖,等待行情崩溃。
当时还有一个事件,200亿规模的老虎基金被解散,原因是他偏好旧经济,不愿意买科技股。所以老虎之死,意味着价值投资之死。甚至纽约时报用了游戏的终局为标题,来告诉大家价值投资已经走不通了。这一系列信号,让米勒越来越感到不安,他把股票仓位从39%,降到了26%,也降低了科技股的比重。回到了大多数的传统股票上来。后来果然崩盘,2000年3月,纳斯达克暴跌了30%下去,但是这是虚晃一枪。只是一次假暴跌而已。没过几个月,指数又涨上来了,这可把米勒坑惨了,2000年他由于防守过早,所以业绩极差。就这样市场一直撑到了2001年,终于撑不住了,那些科技股开始了真正的暴跌,微软摩托罗拉都跌了60%,雅虎eBay跌了80%。那么后泡沫时代,米勒又是如何重整旗鼓的呢?对于科技股的观点和看法,是否有所改变?咱们明天接着讲。+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