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米勒投资之道6:价值投资的叛徒?还是革新者?
各位书友大家好,欢迎继续做客老齐的读书圈,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书比尔米勒投资之道。米勒的基金表现还是很强的,无论在公司内部,还是在整个市场,他都是明星产品,他的秘诀其实一个是精选个股,有人曾经说,如果在他的持股名单中,去掉两只涨的最好的,那么他就不会战胜市场了,可见持续超越市场的业绩,往往就来自于持仓中的一两只股票的表现,另一个就是保持高仓位,他认为长期下来,固收的回报差的太多,所以他不愿意在固收上浪费仓位。只有当他发现,债券有大规模低估机会的时候才会买入,也就是说,他拿债券,也当股票去做了,比如95年米勒断定由美国担保的阿根廷布雷迪债券,售价远远低于其内在价值,于是进行了大规模投资。这些债券两年内翻了一倍。随后他又在拉美经济崩溃之前,全部抛售,实现了一把投机。但他后来说,这种机会不会总是出现,发现了就做,没有也绝不强求。
下面我们来看看对于新经济的估值,2000年4月,其实米勒已经十分看空科技股了,他在一次演讲中就说到,科技股之前像失控的热气球一样飙升,虽然当前股价已经回落到一定程度,但是未来还会有更多地下跌空间。所以他们也降低了科技股的权重,
其实大家都觉得科技股涨了20年,并没有那么久,最后的科技股上涨是从1998年才开始的飙升,很多分析人士认为,科技股带来的营收和利润几乎是无限的,而且会对旧经济带来彻底的颠覆,就跟我们前两年一样,认为旧经济的出路就只有两条,要么被互联网+,要么倒闭。
当时传统的基本面分析,对于这些科技股几乎都不起作用。但其实最后还是要回到投资的本质上来,投资者迟早都得要拿到现金流回报的。如果你一切都是在烧钱,而不赚钱,那么注定也不会玩的太久。
米勒说,大部分价值型基金都不怎么敢去拿这些科技股,主要就是因为基本面说不过去,而且有极高的股价,更为常见的是,大家对于科技股也并不熟悉,不愿意尝试复杂的估值模型。即便是太阳微系统,甲骨文这样的市盈率只有个位数的科技公司,很多价值基金经理也不敢碰。米勒是个异类,他在99年底的时候,科技股的权重已经升到了43%。不但拿了,还拿了很多。他说科技也是一门生意,其本质都差不太多。只是工具不一样了,毕竟过去的100年世界变化太快了,很多东西必须要动态的去认知和调整。
有人把高科技投资比作是一个赌场,谁参与赌局不知道,规则是什么,也得跑起来看,至于赢得概率,自然也是完全懵逼,那么你还想玩吗?显然有点不靠谱,但是事实上,他还是有迹可循的,高科技的赌场里,赌博主要是一种心里艺术,技术,财力,意志和勇气才是关键。这场赌局的奖励,往往属于那些,最先理解这个赌局的玩家,比如比尔盖茨,他就是有先见之明,一下就洞察到了未来游戏的规则和玩法。抓住了风口上的机会。老齐的理解,科技上的投资,第一步还是要去搞清楚商业模式,也就是未来你到底靠什么去赚钱。现在虽然还不赚钱,甚至在烧钱,但是未来的远景必须清晰可见。而且路径清晰。
之前那个给米勒启发很大的经济学家阿瑟就说,收益递增非但不会导致均衡,还会形成不稳定,如果一个公司一个技术,凭借运气和聪明才智,在策略上领先了,那么收益递增就会放大这种优势,该产品,公司和技术会持续锁定市场。比如当年飞机的发明,莱特兄弟也有很多的竞争对手,有一个叫做蒙哥马利的教授也差点就做出来,但不巧的是旧金山大地震,让他的居所和工厂受损。所以时间迟了。这就让莱特兄弟抢先了一步。不但拿到了荣誉还有各种专利。
还有经济学者说,高科技公司并不新颖,无法改变最终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比如eBay,他只是一个电子分类广告服务系统,跟传统报纸上的信息发布没什么区别,唯一的竞争力就是有庞大的用户群体。让商品定价变得更有效率。所以高科技无非都是旧模式的升级版。通过一些技术,优化了人们的最底层需求。其实早期很多的互联网创业都是如此,想想哪些东西非得到线下去消费,然后使劲想,看能不能用线上技术参与一下,即便不能都搬到线上去,起码中间要加一层互联网的东西,让信息分发优化一下。于是就有了即时通信,电商,打车,本地生活,社区团购等等生意。老齐读书,其实也就是我们古代书院的这种线上版。大家能听书,能讨论,能提问。打破了时空界限而已。但底层的需求其实并未变化。那么你判断他是不是一个好生意,就看他的底层逻辑是否稳固,用户边际扩张,成本是否低廉。比如有的线上获客成本,比线下还贵,那就意义不大了。如果用户能用这个产品形成习惯,并且市场没有其他竞争对手,那么这种生意就是非常好的生意了。符合我们说的收益递增规律。那未来的成长将没有天花板,而且确定性也比较高。
新科技出现的必然结果,就是导致基础价格下降,如果迟迟不能接受现实的公司,最终会发现,自己所在领域的市场份额会加速流失。所谓互联网对于传统的颠覆作用基本都是从价格开始的。另外,消费者使用特定工具的意愿,取决于其他的用户数量,也就是说,活跃用户数,决定了这个东西的成败。比如大家都用office,那你就不可能不用。这就为他日后迎来指数级爆发增长,留下了确定性。用户越多越稳定。
在对新经济分析的时候,应该重点考虑5种力量。
首先,产品和价格的差异化,信息技术的一大好处就是,可以做一对一的营销,也可以做大规模定制,还可以做低成本额度策略吸引大量用户,也就是差异化定价,个性化推荐。甚至还有很多价格歧视政策,比如现在某团软件就是这样,对于价格不敏感的用户,定外卖就会花更多地钱。
其次,版权管理,复制和分销的成本突然大幅下降,不仅对提供商如此,对盗版也是如此。互联网化其实是打击盗版的有效方式。
第三,转化和锁定,一旦用户选择了某软件,他就会沉浸其中,没那么容易更改。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切换其他的系统。所以这就是他自己被锁定了。
第四,网络和正向反馈,预期上会建立正向反馈,大家都觉得他很时尚,他就会形成一种潮流,这就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有时候并没有什么太多的道理可讲。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第五,标准化,编织的网络越大,需要符合其参数的其他产品也就越多,网络就会越有价值。因为用户本身就能产生内容和服务。
那么如果见到这种好的公司,我们该如何给他估值呢?米勒意识到,高科技领域容易强者恒强,赢家通吃,技术可能会改变,但是市场地位不会。因此投资者可以对精心挑选的高科技公司进行长期投资。
其实分析科技股并不困难,跟分析美国钢铁这样的传统公司并没什么不同,只是结论通常都是估值更高,波动性更大。所以我们要转变一下思路,比较一下你所多付出的,和你即将多的到的。到底孰轻孰重,哪个更划算。也就是说,你多付出一点钱,但是能够得到更高的增长,这笔买卖是否划算,这个自己衡量一下。
米勒其实最看重这些科技公司的,是他们的轻资产的模式,不用投入太多钱,就能获得自由现金流,后面做大了,利用一流的有形资产,还能大幅增加公司的价值。比如有线电视行业,这是巴菲特投资过的,固定成本也高,维护费用更高。但这恰恰是巴菲特所说的行业壁垒,也就是说通过持续的投入,把竞争对手吓退。
只要有护城河,安全边际,或者是特许经营权,那么投资者就可以相对放心,即便他们会在上面犯一些错误,但也无关紧要。新科技公司也有安全边际,护城河,但是有了一些历史性的变化,任何一家盈利超过资本成本的公司,其价值都在不断地扩大,安全边际会持续的扩大。一开始比尔米勒的基金都是纽交所的蓝筹股,但到了91年,他自己独立管理基金的时候,逐渐加入了这些科技股的持仓,90年买入MCI通信,92年买入美国通用电话电子公司,墨西哥电信,沃达丰集团还有莲华公司,后来莲华被IBM收购,然后他又买入了安进生物医药,96年之后更是风格明确,买入了诺基亚,戴尔和美国在线,99年买入纳克斯泰尔和gateway,2000年高点买入了亚马逊。明天我们就拿比尔米勒买入亚马逊来举例,看看他的逻辑和观点。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