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组团队:说好的精诚协作,为何会演变为一盘散沙、各自为政?

三组团队:说好的精诚协作,为何会演变为一盘散沙、各自为政?

00:00
11:12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张峰,欢迎来学习行动学习3.0



在行动学习项目实施前,当完成了一请导师和二选课题时,就进入了第三步:组团队。经验告诉我们,每个团队的人数,通常控制在6-8个,会比较恰当。6人以下的话,团队的多元性不足,质量可能难以保证;如果团队人数大于8人,研讨效率又会太低,并且社会惰化效应会更为明显。什么叫“社会惰化效应”呢?社会惰化又叫社会逍遥和社会懈怠,指的是团队一起完成某项任务时,个人的出力比单干时要少,导致1+1<2。如果团队人数过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会更为明显。比如,某移动互联网公司行动学习项目,某个课题组居然有12个人,研讨现场倒是很热闹,但效率很低。并且,在接下来的三个月的课题推进中,社会惰化效应非常明显——这次是这4个人没来,下次又是那3个人请假,团队一盘散沙,最终课题成果自然不尽如人意。所以,建议每个课题组的人数控制在6-8人为宜。



除了人数控制在6-8人以外,组团队还应该注意些什么?组团队需要把控的要点也是三个,分别是:层级障碍、组队大忌和组队标准。



先来看层级障碍。你遇到过这种情况吗?总监、经理、主管和骨干员工,四个层级的小伙伴在同一个班级里,甚至是同一个团队里一起做行动学习,美其名曰希望四个层级齐头并进,共同成长。这种情况简直就是噩梦。抛开四个层级的能力要求,以及实际能力水平的巨大差距不谈,我们单纯地来看,组织要有多大的开放度,才能支撑得到四个层级的人一起畅所欲言,共同解决难题?让我们来看一个案例,某企业改革班中,班子成员和中基层员工混编组队,探讨行动学习课题。虽说项目实施前早就强调了研讨中人人平等,不分层级,但因为与高管和中层管理者之间的认知差距过大,过程中基层骨干努力听都听不懂,更何谈发表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几个月下来,很尴尬:中层干部觉得收获最大,而高管觉得效率太低产出不明显,基层骨干觉得跟不上思路也参与不进去,很有挫败感。


所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行动学习解题的过程当中,两个层级的人在一个团队里研讨已经是极限了,所以千万不要尝试四个层级的人一起做课题。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控制要点,提防“层级障碍”。



我们再来看下第二个把控要点:组队大忌。你知道行动学习的组队大忌是什么吗?那就是——随机分组!什么?没有搞错吧?为了开阔思路,并且促进相互学习,我们的项目都是这么干的啊,就是要随机分组,而且学员打得越散越好啊。这怎么反而成了组队大忌了呢?



别急,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下,如果你主导或参与过行动学习项目,又恰巧是随机分组的,那么,恭喜你,当年你很可能喜提了三大隐忧,分别是:动力弱、效率低、成果浮。


首先,动力弱。因为是随机分组,所以团队里的七八个人,与该课题强相关的可能只有一两个,极端情况下甚至一个都没有强相关的小伙伴。让这些不强相关的小伙伴一起讨论课题,并且每天状态嗷嗷叫,这个动力哪里会那么容易激发?


第二,效率低。因为是随机分组,所以,很多人与课题是弱相关,对于课题本身不熟悉。在强相关人员看来属于常识的情况,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为这些弱相关的小伙伴做解释,而真正用于研讨的时间则被进一步压缩,效率低下。


第三,成果浮。大部分人和这个课题弱相关,而我们又期待最终的成果能够惊艳众人。不好意,很可能“惊艳”变“惊吓”,收不了场。


所以,如果你的行动学习项目上来就随机分组,那就请做好心理准备,因为,课堂上说好的精诚协作,一下课很可能马上变为一盘散沙、各自为政。那是不是随机分组就一定不可以呢?或者说,什么情况下随机分组就是相对恰当的呢?如果你的行动学习项目,研讨课题就只是为了提升能力,完全不在意课题成果,那么,不用太纠结了,随机分组就随机分组吧!



现在,我们知道了组队要规避“层级障碍”,也知道了要特别留意轻易不要“随机分组”,那么,组队到底要考量哪些标准呢?“组队标准”具体有四个,即相关性、投入度、多元性和有机会。


首先,来看相关性。团队的大部分成员要与课题强相关,这样研讨的效率和质量才会更高。如果组成团队的这78个人,即使不做行动学习,平时也很头疼这个课题该如何突破,那么,现在有了行动学习团队,各组的积极性自然会更高了。


第二,投入度。项目期间,团队成员之间会相互影响,那些心不在焉、今天参加明天请假的成员,会把整个课题组的状态拉偏。所以,如果可以把控,选人时,宁缺毋滥。


第三,多元性。团队成员的背景、岗位和思维方式等方面要尽量多元,这样才能打开思路,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ü  比如,研讨研发类的课题,如果完全由研发的小伙伴组队,很可能陷入追求技术参数最优的窘境中不能自拔,却忽视了客户需求的满足;


ü  比如,研讨销售类的课题,如果完全由销售的小伙伴组队,很可能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在产品及内部支持不到位的吐槽上,且无限放大个人人际技能在销售中的重要性,而弱化客户价值及合规管理的探询。


而多元性的团队,可以提供多元性的视角,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同时,在操作层面,组队时也要尽量考量各组间成员性别、年龄、学历、层级、性格和能力水平方面的均衡性,以免某组特别强特别弱,或者某组太多孔雀或考拉,这都不利于整个班级的学习进度管理。


第四,有机会。团队成员的职责权限和能力水平等,要与课题相匹配,这样团队才有机会实现突破,产出更好的课题成果。如果选了课题也组了团队,却发现现实情况下,这个目前能组起来的最好团队,依然没有机会达成课题目标,那么,就要及时与导师等人进行沟通,看看如何调整,才能让这个行动学习项目更好地兼顾业务发展和能力提升。


这是行动学习项目组队的四大标准:相关性、投入度、多元性和有机会。如果你的行动学习团队同时符合这四大标准,恭喜你,成果指日可待啊!




至此,项目实施前的三大任务:一请导师、二选课题、三组团队,我们就介绍得差不多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三大任务的顺序不能乱,否则就容易造成后续的很多问题。然而,现实中,各个组织引入行动学习的背景不尽相同,所以“一请导师”和“二选课题”有时难免会混在一起,很难严格区分出先后顺序。但要想课题能尽可能地做出成果来,团队成员与课题的强相关是重要考量之一,所以“选课题”还是要尽量排在“组团队”之前。理解到这一点,特别重要。




好啦,让我们来复习下。这节课,我们介绍了“三组团队”,且重点学习了组建团队中的三个控制要点,即:层级障碍、组队大忌和组队标准。


要点一:层级障碍。两个层级的人在一个团队里研讨已经是极限了,千万不要尝试更多个层级的人一起做课题。


要点二:组队大忌。随机分组可能是万恶之源,要特别小心提防。


要点三:组队标准。组队标准有四个,即相关性、投入度、多元性和有机会。并且,相关性是第一重点。



为了帮助你更好地掌握所学,留给你一个课后小作业:如果你的组织引入行动学习来培养多个层级的干部,层级障碍会有多明显?有效的降低层级障碍的方式会有哪些?为什么你认为这在你的组织中会奏效?




OK,朋友,这一节课的内容就到这里,我们下节课,再会。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