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 |怀疑、解构一切,当代生活带来的困境

145 |怀疑、解构一切,当代生活带来的困境

00:00
12:39


喜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傅佩荣。


这一集的主题是:怀疑、解构一切,当代生活带来的困境。我们都知道谈到信仰的问题,不能忽略近代西方的演变,也就是很多人慢慢失去了信仰,像尼采所说的“上帝死了”。这一来,很容易出现价值需要重新界定的问题。在还没有清楚界定之前,事实上把西方传统的信仰拿开,再去找到普遍的基础,已经不太可能了。


这个时候很容易出现“虚无主义”,从虚无主义再到我们今天所说的怀疑、解构了一切,当代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困境?在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今天面对的挑战是后现代社会的挑战。


什么是后现代社会?我们不是活在现代吗?活在今天吗?它有它特殊的含义。以西方来说,十八世纪称为启蒙运动,启蒙运动以后的社会称为现代社会,为什么?因为启蒙要肯定的是理性,代表人物由我们所熟悉的作家像卢梭、伏尔泰等等,他们对于人的未来非常乐观。他们认为人类开始用理性思考,用合乎逻辑的方式互动,一切都以理性作为基础。


这一来人们可以摆脱宗教的束缚,摆脱迷信的深渊,从此可以顶天立地。像这些乐观的想法,在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中受到严峻的考验而接进崩溃。


二十世纪的后期就进入所谓的后现代社会,就是强调不能够再用纯粹理性的方式来建构社会价值。换句话说,现代社会所指的是以理性为基础,而后现代社会所指的是不能在于理性作为唯一的基础。事实上今天每个国家,每个社会都有它传统的理念,如果违背就会受到社会压力。做人循规蹈矩,遵守规范,敬老尊贤、公平竞争等等,都属于理性的范畴。


但是,现在理性已经慢慢失去它的约束作用了,后现代社会影响越来越大。人的认知、情感、意愿方面显示了三点特色。这也是我们一贯所说的,人的心有三种能力。


我们就分别说明一下:


第一,知识碎片化。在认知方面,每一个人都希望学习知识,但是后现代社会里面系统的知识已经不再存在了,只有碎片化的知识。因为任何知识都有基本立场,一有特定的立场,就代表不见得完全正确。


譬如,文学家看到月亮会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产生许多丰富的象征跟想象。科学家看月亮从古希腊时代开始,因为它只是一个星球,一块大的土反射的太阳的光明而已。


对同样东西不同行业有不同的角度的看法,在世界上没有哪一种知识具有普遍的价值。这一来,知识不是变成碎片化吗?事实上知识碎片化,并不代表不能够从各种有效的知识的来源获得完整的理解,并不代表这个。因为知识可以碎片,人的生命是完整的,就看怎么去掌握到所需要的那种知识。


说到知识碎片化,最主要跟前面说的尼采也有关系,尼采有个观点,他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知识都是重新做一种解释,它有特定的角度就会看出什么特定的知识的内容”。就以战争为例,两国交战,各自写的战争史完全不一样,每个国家都会挑选对自己有利的素材,用来教育下一代。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来,这世界上没有什么客观的真理,而后现代社会就把过去累积的知识加以汇总,导致知识的碎片化,无法形成一套既有客观价值又能普遍适用的知识,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情感变成瞬间化。人的情感本来应该深沉厚重,跟别人交往最好能够情深意重。现在慢慢变成瞬间化了,只不过当下的感觉及快乐,而不太考虑如何跟别人长期互动。情感的变化太快速了,有时候还用彼一时,此一时作为借口。像情感瞬间化这个现象,就显示生命陷入激情的漩涡,太迁就身体这个层次,欲望的冲动,变得无法自主,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生命状态。现在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失去了以往的深刻的脉络,不容易长期维持和发展。


像我们前面说过的,人的情感也是要根据身体、心智、灵性三个层次来区分,什么是性,什么是情,什么是爱,三者兼顾当然是最理想的,但是情还是一个关键的位置。否则你情感瞬间化,什么都掌握不了,只看当下自己一时喜怒哀乐的表现,就来决定自己该怎么做。那人与人的关系当然是越来越单薄了。


第三,后现代社会的特色是意愿虚拟化。你到底愿意做什么事?这个意愿虚拟化了。现在有很多人处在虚拟的世界里面,对于自己的选择不必承担什么责任。因为人的任何选择都会带来后果,人就是要为它负责任的,如果选择之后不用负责,那就意味着选择的自由,也是一个虚拟的自由。


事实上我们在教育年轻的孩子的时候有个重点,就是要让孩子做出选择,但对于后果要能够负责任。如果大人总是在孩子做错事之后帮他善后,那么这样的孩子永远也长不大,永远都是小孩子的心态。就好像阿德勒所说的,小孩子被过度溺爱,将来也会出现自卑。因为他无法自己负责。这样的孩子哪一天拥有权力或财力之后,就可能犯下比较大的错误了。


今天意愿虚拟化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了,各种电子游戏让人长期处在虚拟世界里面,四处攻击,直到出现game over。游戏结束之后,又可以马上重新开始。如果有一天在街上看到别人开枪杀人,也感觉好像是个游戏。如果面对的是真实的人,没有信守承诺,会受到别人的责怪。但在游戏里面守不守信用,最后都一样,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这样一来就麻烦了。久而久之,人在意愿方面就可能无法落实自己的想法了。


后现代社会有一个普遍的口号,“所有被接受的价值都要重新接受质疑”。这句话要如何理解?可以谈到以下三点:


第一,一切归零。事实上我们的文化不是零,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为人们了解现实世界提供的特定切入角度。如果没有文化作为基础,人不可能了解任何东西,语言文字的学习就可以看到了。然而后现代社会把一些价值归零,过去的一切都不用再考虑了,用设法让人从零开始。


第二,从当下的感觉开始。现在这一刻觉得快乐就是快乐。这时候跟你谈过去或谈未来都没有意义,因为现在的感觉是最直接的体验,即使感觉常常变动也无所谓,人就是在感觉的漩涡中打转。说到当下的感觉实在是充满变化,但是如果忽略了对当下每一刹那的感受,是不是还真实的活在生活里面?这也是一个问题。


第三点,随时更换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表现在我们对其他人的评判上。如何评价一个人是好是坏?你对他的态度居然可以随时改变,是因为你前面接受的价值,要重新接受质疑,就出现这三点了。也就是一切归零,从当下的感觉开始,然后随时更换,这就是当代生活带来的主要的困境。


一个年轻人如果接受了后现代社会的观念,我们很难想象未来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一直强调哲学是航海的罗盘,可以替我们的人生指明前进的方向,但是一个孩子从零开始,恐怕他连基本的思考都会变得有些困难了。


这一集我们谈到怀疑、解构一切,当代生活带来困境,它所带来的困境我们已经谈过了。怀疑解构上有一派哲学就称作“解构主义”,所有接受的都要重新质疑,所有现成的都要自己去体验,否则不能算数。


这个时候就会出现知识碎片化,情感瞬间化,意愿虚拟化。这样的生命是两脚不着地的,但如果从信仰的角度来看,失去了超越界,人本来就活在有限的时空里面,面对自己变化的身心状态,要何去何从?这确实是我们思考人生哲学最关键的迫切的问题。


下一集我们就要做总结了。在总结里面,我们希望找到一条自我发展的路,可以拓展自己生命的格局。下一集的主题是:不管喜欢与否,要敢于承受痛苦。我们这一集就谈到这里,我是傅佩荣,谢谢你的收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wsw吴风

  • 听友230657464

    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