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在北京首条自行车专用路开通满两周年之际,新京报举行了二环真“骑”妙——二环路慢行系统公益骑行活动。活动邀请首都各行业建设者、骑行爱好者参与,通过骑行赏游北京多个地标建筑、文创旅游景点,了解北京风貌,健享悦骑,增强示范带动效应,推动绿色出行风尚。 近年来,随着城市治理理念的升级,以及市民生活观念的逐渐转变,低碳、绿色、环保的出行方式备受青睐。在国家层面推进“双碳”目标不断落实的当下,二环真“骑”妙活动的举办无疑正当其时。 一方面,这符合落实“双碳”行动的要义和北京“四个中心”城市功能定位。活动在进一步引导市民树立低碳、环保出行理念的同时,也可以对沿途的北京地标建筑、文创旅游景点加以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这座城市的细节——从细节处感受城市的魅力,让更多的市民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加深普通市民对这座古老城市的热爱。 另一方面,这也是对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理念的具体实践。事实上,受城区自然环境、不同时期交通设计建设以及管理理念的影响,一些城市的慢行系统存在通行能力不强、效率较低等问题。
而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城市群的加速聚集和大型都市圈的不断诞生与衍变,使得类似的问题变得尤为突出,相关问题曾屡屡见诸报端。这不仅困扰着市民的日常生活,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与治理。 也因此,两年前北京市首条自行车专用路的开通便备受瞩目,因为这不仅仅是自行车路权回归那么简单,更深层面上,它代表的是城市管理者对于超大城市治理理念的某种变化。 今年,随着北京二环沿线慢行系统改造升级工程全面完工,北京城市慢行交通系统主体框架逐步形成,城市骑行绿道初具规模。据了解,“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区两级累计完成3218公里自行车道整治,核心区主干路自行车道整治实现全覆盖连续成网的自行车步行系统初步建成。这无疑是上述理念的进一步延展。 针对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造,往小了说,是为了满足市民日常的短途出行需求而做出的“应需之举”;往大了说,则是一座城市的管理者在应对超大城市治理难题时,转变公共治理理念、提升公共治理效能所做出的“应时之变”。
以此来看,无论是从国家倡导的“低碳行动”“绿色出行”层面,还是从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层面,此次骑行活动都有具体的示范与引导意义。而在这个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也可以助力公共管理部门进行针对性地改进,形成良好的问题解决机制。 当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公众生活理念的转变,现在的市民选择自行车出行,与上世纪80年代的市民自行车出行,显然早已不是一个概念了。除了日常的刚需,许多市民选择自行车出行,是为了健康、环保,这是城市文明进化的必然结果。 就像对参加此次二环真“骑”妙骑行活动的市民而言,骑行正在变成一种兴趣。在日常生活节奏过快时,人们享受这种慢行所带来的乐趣,不仅可以健身,也能在这个过程中触摸到不一样的风景,这是在拥堵的机动车道上不曾体验过的。 说到底,无论是从对市民的低碳出行观念引导、生活常识普及,还是对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探索,此次骑行活动都不无启发意义。而这背后,涉及一个城市文明水平的提升,以及城市治理理念的升级——以人为鹄的,应是城市发展的根本。 新京报评论员丨马小龙 编辑丨徐秋颖 校对丨赵琳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