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自己比开心更重要

理解自己比开心更重要

00:00
19:45

大家好,我是周小宽。当你听到这条音频,我想你已经加入了周小宽在喜马拉雅的xim团,所以首先想跟你说欢迎你的到来。我们在这里将要做什么呢?我想我们是在这里一起深挖,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真相,我们会在这里一起去看看我们的那些内在的匮乏、缺失、困惑、种种压抑、痛苦、焦虑,我们会去学习到更多的心理学的知识,我们会对于人的内心潜意识有更多的探讨,也希望在这个空间里能够构筑出属于你的疗愈的一个空间,能够让你体验到一种非常真实的被接纳被理解的感觉。

而且不要忘了听到这条音频的并不只是你在做分享的,还有很多其他人和你一样,我们都在这里,这意味着我们有同样的需求,意味着我们在人性的部分共通的,所以希望因此你也不会在黑暗之中到特别的孤单和绝望。

那么在这样的一个专辑里,我们在这边做的是一个周小宽推荐的心理学书籍的一些分享,其实不仅仅包括心理学,我现在选择的书当中就有一本和心理学没有什么关系,在后面大家会听到更新的,我们可能从最熟悉的大家最熟悉的我的这本书开始,第一本书选择了《走出自我认知的黑箱》,不知道你手边有没有这样一本书,但是都没有关系,我们从这样的一个分享的,音频开始,在走出自我认知的黑箱里的第一篇,为什么这一篇会放在书的第一篇呢?

我非常喜欢这样的一个题目,为什么你会活得不开心?我也写了这样的一段话,那么再念给大家听一听,快乐有时悲伤、有时低落、有时骄傲、有时这就是人生。暗夜,白昼共存,痛苦有时大于快乐。但是我也想去看这几句话的前面半部分其实在讲的,我们心灵的完整性,也是我一直强调的,我们可能需去培养自己接纳的能力,接纳自我。在刚开始,很多朋友也许只是将它理解为我们对自己的一种宽容,我们对自己的一种爱,其实接纳自己的不够好,接纳有一些事情你控制不了,接纳很多东西,很多人和关系达不到你的预期,或者是你在意的他人的预期,这是一种心理能力。

这项能力非常的重要,它意味着你人格的厚度和深度,还有广度。说白了也就是当你更多的拥有这项能力,你的人格才会更强,这才是我们说的一个人内心真正的强悍,其实是在于他的接纳。

那么在这个书当中的第一篇,我是举了一个例子,用来说明什么?用来说明很多人之所以常常觉得不开心,可能恰恰是因为不开心是他潜意识所熟悉的一种发生和发展的方式,而一直开心或者说一直不被不开心打扰,这其实对于他来说是非常陌生的。

我举了这样的例子,我听到过一些这样的描述,比如有人会说小时候我本来很开心的在那玩,但是我的妈妈突然就会因为一件事情指责我,对我发火。也有人描述了这样的场景,本来我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一本书,爸爸的鞋底就飞过来了。我想更多的是在这个人在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在他很多的跟他的原生家庭相处的过程中,他本身可能像一张白纸一样,对这个世界是没有评判的,他可能也没有那么多的恨意或者是愤怒,但是他最核心的关系给了他什么?

比如父母家庭是有内部的规则的,当然内部的规则也和外部紧紧相连,那么出于父母的一些匮乏和焦虑,或者被父母的超额影响,父母可能有很多的不满和情绪,这些不满和情绪其实很有可能是他们对他们自己的不满和情绪,也有可能是他们压抑在内心的,对他们的父母的不满和情绪。但是在一个家庭中,孩子是最弱的,最没有反抗能力,没有反击能力的,也最难以去表达自己所受到的伤害的这样的一个真的是弱小的群体。

所以我们要看到人性的可能是黑暗,或者甚至可以说恶的部分,动物性的部分。当你伤害一个人没有成本的时候,我们的潜意识的本能会跨过意识层面的那些拘束,父母在那一刻会放飞自我,将他们的本来是朝向自己的一些愤怒情绪和不满放在孩子的身上。

我觉得包括那些毫无顾忌的在孩子面前剧烈的争吵和大打出手的父母,排除当年生活空间的狭小,可能他们当时真的没有别的地方去吵架或者打架,但我会觉得直到现在也仍然有一类父母,他们并不在意孩子是不是在场,甚至我觉得有很多的人之所以在孩子面前去吵架可能是,有一种就是想用这样的一个场面,我对孩子的伤害来威胁自己的另一半,是有这样一种可能的。

那么当这样的情况发生,回到书上的这篇文章,你从小熟悉了这样一种你没有办法一直待在一个开心的状况里,你的开心总是会被别人的评判或者突如其来的指责,或者是你非常在意的爸爸妈妈的情绪所打断,然后你会被拽入一个非常失控的很糟糕的感觉里。那么这个部分它随着时间的日积月累,就会内化到我们的心中,内化到我们的心中,就会成为我们的自动化思维,其实也就是潜意识的模式。

自动化思维并不是意识,不是我们可以意识到的那些思维,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希望自己开心的愿望和我们潜意识中原生家庭中的我那个孩子的不开心,他所熟悉的不开心的模式是相反的,这会带来什么?

当孩子内化了,父母对他的种种指责攻击,内化了整个家庭氛围的这种有巨大的张力,充满了血雨腥风的这样的一个很糟的氛围。这个孩子他的潜意识不会真正的去相信,我可以无忧无虑地快乐下去,甚至是它会形成一种深深的不配得感。就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我的低价值感。其实这个也很简单可以解释,比如说一个得到幸福的感觉很少的人,他当然会有一种不配得感,因为在幸福的世界里,他确实是很匮乏的。

那么一切和幸福有关的东西,他如何去理解我得到的那么少呢?我们很容易会产生这样的一个思维,就是我不配作为一个孩子,他很可能就会这样去解释,是因为我不够好,所以我不快乐那么这样的解释我曾经也在疗愈50讲的课程中提到过,这样的解释它曾经是有一个好处的,它是帮助这个孩子在一种极度失控的感觉里去找到一份控制,因为这个孩子还能够保留一点。

我,有朝一日长大了,变得足够好了,我就能够去找到属于我的幸福的这样一种希望感,这是好的部分。但是负面的那个部分就是当孩子得出了一个结论,我之所以不开心,是因为我不够好,是因为我不配得。那么在他的潜意识深处,他已经是低价值感不配得感。我非常糟糕的这样一些负面的标签深深地捆绑在一起,而且这种捆绑其实是一种人格的捆绑和潜意识的捆绑。

所以当我们常常去告诉自己要开心,或者我应该不要对自己或者他人要求那么多,我应该满足于我的当下,我应该活在当下的时候,我们可能常常会挫败,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发展出理解和接纳自己的空间。

说了这么多,其实也是希望大家能够看到一个事情有它背后的原因,很多时候我们会将一些糟糕的事情能够解释到潜意识或者原生家庭的层面,并不意味着我们现在能够马上去改变或者解决这样一个状况。

尽管这种状况我知道是令我们非常痛苦的,可是如果我们不能很快的改善和解决潜意识的那些部分,或者人格结构性的属于你的那些特征,我们就需要更多的去建造一个空间来装载一个这样的瓷器,这就是走出自我认知的黑箱,我放在开篇的第一篇,把这一篇放在全书最前面的一个用心,让我们知道我们在人生虽然追求的常常是幸福和快乐,可是当你很失败的幸福和快乐不可得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去想?

怎么去想能够让我们更喜欢自己,或者用一句心理学的话说,让我们能够更多的共情自己,理解自己。我觉得这远比你改变自己更为重要,或者说如果没有前面的这份共情和理解,我想你很难从根本上去疗愈自己,获得力量,从而改变自己。而且关于我们的人生总是很难过的,不开心的这样一个事情,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篇章也很值得探讨。如果我们小时候所熟悉的是一种不开心的感觉,比如说爸爸妈妈总不开心,爷爷奶奶总不开心。比如说你有一个受害者形象,一直活在受害者的这种感觉里的母亲,实际上你的内在对于开心这件事儿就会充满内疚。你一旦开心了,你的潜意识会跟你说,得到了比妈妈还多的东西,这会让你觉得我不应该得到比妈妈还多的东西,得到比妈妈还多的快乐。除非我能够被妈妈允许,如果超越了我们的父母,比他们获得了更多,我们是会感到内疚的,而这个内疚可能会导致觉得你需要一个自我的惩罚来平衡你自己,这也是一个配重,所以我们会看到就像我在这本书里提到的一些例子,我们会看到有的人在短暂的开心之后,他可能会出现一些不那么好的事情,大家可能也有过这样的体验。

疯狂的玩了两天。然后就会生一场病,有很多人都会这样。或者,没有办法一直安然的去享受自己的生活。我也举过这样的例子。比如说很多人非常辛苦的去完成了一个工作的项目,或者实现了自己在人生中的一个小目标,有时候是一个大的目标,那么他可能允许自己去舒适的呆在,没有什么目标感,我就纯粹是休息的这么一个状态里的时间是非常短的。说到这里,我也会将这个作为一个体验式的问题给到大家。

我们也可以问一问自己,你最近一次完成一个目标,对自己感到满意,比如说我觉得这件事情我做得还不错,是什么时候?那么当你回想到这样一个时间,最近的一个时间,你再想一想,在这个时刻之后给到自己的去放松去舒适的没有评判的一个假期是多久?我在我的朋友当中是做过一个类似的小调查。然后我没有发现有超过一周的人,虽然有些朋友可能已经财务自由了,他其实不需要为钱的事情烦恼,但是他的享受生活的时间也没能超过一周。比如说,他会告诉我可能在连续三天没有什么正经事做,那么在第4天他虽然仍然闲着,可是他对于他自我的攻击就会出来。他也知道这个声音就是他。当年她妈妈,非常严厉的督促她学习,督促她去练体育的这样的一个声音和妈妈的声音很像。但是在我提到的这个朋友的故事中,她的母亲其实已经离开因病离开这个世界,差不多10年,而10年之后当她的女儿,已经将生活成功的经营到了一个他真的不需要再为物质去特别努力的一个状态,他仍然要在第4天的时候。就无法回避压抑住内心对自我攻击的声音。所以我们很多时候的不开心是源于这样的一种内疚感,也是源于我们当年我们对父母当年养育我们的那种忠诚。关于孩子的创伤,就包括了我们落在内心深处的那些父母的哀怨,父母的苦难,他们的不快乐,尤其也包括了那些可能在情绪的部分不快乐的父母,他们也许也成功,也许也拥有不少的金钱资产或者社会地位,但是作为一个孩子是能够非常清楚地感受到他的父母那些指向他的情绪,他知道他的父母活得很艰难,这个活得艰难其实是父母内心的一种艰难,是因为他们的人格发展还不够完整,不够成熟。但不管怎样,我们在这份父母沉甸甸的人生的艰难感中长大,我们的人生自然而然就会携带着这种沉重的氛围,这就是一个背景音乐。就像有些人说我生而抑郁。抑郁,是我人生的一个特色,是我的一个本来的颜色。我听到过这样说的人,但我几乎不用去问他的原生家庭是怎样,我就能够猜到他一定生活在一个抑郁氛围非常浓的家庭里,有着极为严重的一些创伤。所以有的人会难以摆脱原生家庭的这种影响,我是非常能够理解的。就像前面说的,这已经是日积月累内化在了我们的心中。

但大家既然来到了小宽的ximi团,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关于心理学的一些课程,或者是我的课程,也看过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疗愈的书籍,大家可能对潜意识人格的形成也有一定的概念,所以我想我们可以在这个空间里做一些更主动性的理性的思考,就是用我们的意识来和这些潜意识的动力去对话。比如说我们提到你所怀有的对父母的内疚,这个里面可能就包括有的人认为父母过得好不快乐,也跟自己有关,是自己的责任,或者说在某种价值观上,如果我们有能力,我们应该有这个责任去让父母变得快乐。但实际上我想跟大家说的是,我们可能需要去承认一个事实,你的父母的内在的不快乐,外因只是一个部分。而更多的原因是在于他的内心,这是有关认知的。就是我们可以拥有苦中作乐的能力,这是一个人格的力量。我们也可能会总是看任何事情,体验任何事情,抱着悲观负面的一种态度,这也是一个人格的视角。所以我想表达的是每一个人对于生活和人生的理解非常个人化的,不是我们能够去改变的,一个来访者要改变自己,对于快乐的理解体验和这种感悟,可能需要在咨询中做5~10年的时间。那可想而知我们的父母你想让他变得快乐,是多么的难。所以我们不应该去承担,也无法承担父母的人生。

我曾经这样给过我的来访建议,这个建议同样也给到大家,作为子女,你完全可以在你认为所有可能的行为层面去表达你对父母的爱或者是孝顺或者忠诚,可以对他们好,但是那是行为层面,但我们需要放下的是我们非要让他们开心的这样的一个目的,因为非要让他们开心,一是难以实现。第二实际上也成为了你对他们的一种控制。而如果用心理学的眼光来看,当你做了什么,你一定想让对方开心,这其实是一个未分离未分化的状态。所以谈到这里,我们会在今天的分享最后提到这就是要去建立你与他人的界限。

所有的不开心很多时候来源于我们原生家庭,在那个时候我们没有办法和家庭分离。我们也无法在内心和父母画出界限。我们会非常在意我们最在意的人,那就是爸爸妈妈。现在你最在意的人可能是你的伴侣,你的孩子也可能还,包括你的父母或者是你的领导同事,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在内心去建立一个界限,我们的快乐实现起来就会容易很多。因为你只需要承担你自己,因为你不需要活在,别人的许可和别人的标准里,我想这是一个走向内心快乐的开始。就算这样,你不能一直活在平静和满足当中,但你至少不会时不时的被卷入到他人的情绪和生命。

这次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次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与善人居一百变天使

    我总想改变父母,因为他们说的跟不上时代,行事不对,听了小宽老师的课,才知道怎么做是放手。

    yt小婷婷 回复 @与善人居一百变天使: 对的

  • 18986677orb

    作为一个内心千疮百孔的过来人,作为一个还活着孜孜不倦的往前走的过来人,人到中年,依然在学习放过自己,理解自己,真正的爱自己。

    原野牧心 回复 @18986677orb: 感同身受!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吧!

  • 那么慢的王园园

    我总想着别人的喜好,别人的想法,常常忽略自己。我该去好好得了解自己了。

  • 1387562cdaq

    有启发。谢谢!老师推荐几本书

    周小宽 回复 @1387562cdaq: 书单上有几本,你能看到吗?

  • 宜勇利

    说得就是我妈,天生习惯抑郁不快乐的状态还觉得自己很正常,你开心她还觉得你很讨厌很烦

  • 雷森RaisinJia

    与心理学结缘,人生发生巨变,开始更多的感到幸福,就是因为周小宽老师

  • lov09hbqgdcgtde74lgy

    入团后,所有周老师的课程都能听吗?

  • bhhx

    太棒了,老师说得很对,有同感,感谢老师的分享。

  • 听友369568935

    我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我时不时想独立想自己生活,但是我妈妈总是说我是女生一个人在外生活不安全,我不想她不开心,结果一直都住在家里。想改变又怕改变😂😊

    听友369568935 回复 @听友369568935: 是的呢,谢谢,我也觉得爸爸妈妈慢慢变老了,我要调整自己,好好享受现在拥有的亲情😊😍。珍惜当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 听友276578093

    我想父母父母都不在了!一生她们都为了子女!而子女不知道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