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第八讲逍遥于造化之中
颜回问仲尼曰:“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无是三者,以善处丧盖鲁国。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乎?回壹怪之。”仲尼曰:“夫孟孙氏尽之矣,进于知矣。唯简之而不得,夫已有所简矣。孟孙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后;若化为物,以待其所不知之化已乎!且方将化,恶知不化哉?方将不化,恶知已化哉?吾特与汝,其梦未始觉者邪!且彼有骇形而无损心,有旦宅而无情死。孟孙氏特觉,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且也相与吾之耳矣,庸讵知吾所谓吾之乎?且汝梦为鸟而厉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安排而去化,乃入于寥天一。”
意而子见许由。许由曰:“尧何以资汝?”意而子曰:“尧谓我:‘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许由曰:“而奚来为轵?夫尧既已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汝将何以游夫遥荡恣睢转徙之途乎?”意而子曰:“虽然,吾愿游于其藩。”许由曰:“不然。夫盲者无以与乎眉目颜色之好,瞽者无以与乎青黄黼黻之观。”意而子曰:“夫无庄之失其美,据梁之失其力,黄帝之亡其知,皆在炉捶之间耳。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许由曰:“噫!未可知也。我为汝言其大略。吾师乎!吾师乎!齑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所游已。”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蹵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子舆与子桑友,而霖雨十日。子舆曰:“子桑殆病矣!”裹饭而往食之。至子桑之门,则若歌若哭,鼓琴曰:“父邪!母邪!天乎!人乎!”有不任其声而趋举其诗焉。子舆入,曰:“子之歌诗,何故若是?”曰:“吾思夫使我至此极者而弗得也。父母岂欲吾贫哉?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岂私贫我哉?求其为之者而不得也。然而至此极者,命也夫!”
佛性与肉体的关系
“颜回问仲尼曰:‘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居丧不哀。无是三者,以善处丧盖鲁国。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乎?回壹怪之。’”在《庄子》里,经常把孔子拿来说事。这里,庄子当总导演,让孔子、颜子他们来当演员。
孟孙才是鲁国的三大执政之一,孔子当年也在他手下打工。孟孙才的母亲死了,他哭的时候没有眼泪,心中也并不悲伤,居丧期间也并不悲痛,这三个方面都表现不好,这在儒家看来是有问题的。所以颜回对此有疑问,“哭泣无涕”,儒家是讲孝道的,母亲死的时候,你干哭没有眼泪,不是做假吗?“中心不戚,居丧不哀”,整个守孝期间,心里面没有哀痛的感觉。以儒家的礼法来说,孟孙才这个人完全不懂孝道,对亲人无情,所以“无是三者”,这三方面他都做得不好,犯了不孝之罪。对于儒家来说,不孝的罪过是很大的。
奇怪的是,“以善处丧盖鲁国”,他在鲁国,一直以善于处理丧事而闻名。他自己家里面的事料理得一塌糊涂,反而名声在外,好像全国的红白喜事非他莫属,他是搞得最好的。“无其实而得其名”,我实在感到奇怪,怎么会这样呢?孔子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
孔子说:“夫孟孙氏尽之矣,进于知矣。”孟孙氏已经做到了居丧之礼,而且做得很好。我们知道,孔子讲礼,但是不拘束于礼,不拘泥于礼,不执着于礼。我们从《论语》里可以知道,夏商周三代,由夏到商,“损益可知矣”。“殷”的礼节、礼乐因循于夏,其间是损益可知,是有所增加减少和变化的。周礼因循于商,承接了殷商这么一个传统,其中仍然有变化。孔子是崇周礼的,但是从西周到东周,春秋期间的变化也很大。孔子在《论语》里面也说过“汝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对完全僵化于礼教的他也看不上。孔子对于礼,还是提倡中庸之道,认为内心有修为才是真正的礼。所以孔子在这里说,孟孙氏不得了,他办这个丧事已经非常智慧,完全超过其他人了。
“唯简之而不得,夫已有所简矣。”大家都知道,儒家讲求厚葬,墨家讲求薄葬,道家呢则更是简单,沟死沟埋,葬于自然。喂老鹰可以,喂蚂蚁也可以,丢进河里喂鱼也可以,一把火烧了也可以,道家根本不在乎办不办丧事。但对于儒家来说,在厚葬的传统之中,办丧事是很隆重的一件事,尤其是鲁国这样的礼仪之邦、周公之国。孟孙氏“唯简之而不得”,他的本意是要简单的,但是没办法,只能把烦琐的礼节加以简化,“夫已有所简矣”。这些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呢?下面就谈到孟孙氏自己的修为了。
“孟孙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后。”生死的问题刚才我们谈了,什么是生死?我们对于生死往往耿耿于怀,非常揪心,放不下,看不破。一般的人没有接触到宗教,对这个生死问题看得很简单,他没有感觉,可能想都不会想这样的问题。如果家里面有亲人得了重病,得了癌症,就会觉得生死重要了。特别是在遍求名医也不能解决病痛的时候,就觉得生死有点揪心了。
我们身边有不少研究生死的人,有从科学上去研究的,有从哲学上去研究的,有从宗教上去研究的,有从自己的生命中去体悟、去感觉的,也有从医学上去研究的。我们用心思考这个问题,不外乎有几种结果,一种是对生死充满了恐惧;一种是听之任之,管它的;一种是真正看破生死,在生死中得自在。孟孙氏就是在生死中得了自在的。什么自在呢?他“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以前我多次谈的那个公案,道吾和尚扶着棺材说:“是生,还是死啊?”他的徒弟就迷糊了,到底是生是死呢?进了棺材里面的人,医生的死亡证明已经下了,人肯定死了。但是老和尚的话挑起了渐源的疑情,生邪?死邪?渐源是佛教徒,出家多年难道不知道六道轮回吗?肉体死去后,人的精神还存在吗?到底有没有生命呢?佛法说,佛性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那么这个佛性和这个肉体的关系,灵魂和肉体的关系,在生死之中是怎样变化、怎样表现的呢?
很多学佛的人都在探讨生死的问题,在理论上,这个问题很好解决,看哲学书,看科学书,看佛教书,对生死都有相应的解答,相应的解说。那么知道了这些解说,是不是你就知道生死了呢?书上的东西是书上的,是别人的研究成果,或者是别人体验、体证的一些感觉。怎样使自己进入了知生死,而且在生死之中得解脱的境界呢?
“盂孙氏不知所以生,不知所以死”,这个是庄子介绍的,孟孙氏体验出的,我们看到的,不过是对这个过来人的描述和介绍,这到底跟我们有什么关系,跟我们的生死有什么关系?什么叫“不知所以生”?什么叫“不知所以死”?不知生,不知死,是傻乎乎的,像猪一样吗?畜生知道生死吗?它们是不知道生死的。只有人才知道生死,由知道生死进入到不知道生死,是怎么回事呢?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