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真相 | 137. 最后的希望

中国历史真相 | 137. 最后的希望

00:00
25:11

本期内容:

1. 元朝为什么造反不断,为什么说脱脱治理黄河的结果一好一坏?

2. 白莲教的缘起,红巾军起义是怎么闹起来的?

3. 张士诚为什么没被镇压下去,脱脱是怎样被害的,为什么说脱脱被免职是元末农民起义的转折点?

4. 朱元璋早年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公元1351年农历四月初四,元顺帝批准了脱脱治理黄河的计划,同时下诏,让贾鲁担任工部尚书,一共征召15万民夫,2万军队来治理黄河。

结果就是一好一坏,好事是整个工程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艰难,因为用人得当,贾鲁这个天才只用了190天,就完成了治河工程。在这一点上,脱脱识人准确,运筹得当,可以说是功劳大大的,可是就在他准备大搞经济建设,让国家恢复生产的时候,有一件坏事,也伴随着治理黄河发生了,那就是施工队伍里还真的就混进了造反派,有人趁着治河之际,举兵造反。

                               一


前面我们就说过,元朝自从建立以来,老百姓造反的就有很多,几乎是没断过,造反的主要原因当然是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不咋地,甚至可以说是缺衣少食。


我们前面说过,一个社会稳定的四大要素分别是,吃饱穿暖,基本安全,基本正义,还有合理的上升渠道。如果只是吃穿上差那么一点儿,其他三个方面还能满足,那这个社会还可以维持。我们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很长时间,吃穿并不是那么好,但社会总体还运转正常的原因就在于此,后来文革之所以被强烈批判,当然是因为它触及了后面的三个要素。


我们把这四个要素放到元朝,就可以看出它的问题了,除了吃穿不行,科举也不正常,老百姓的上升渠道几乎就被掐死了,而基本安全和基本正义也有问题。


这两个方面之所以有问题,是元朝的治理系统出了很大的问题,这件事值得细细地说一下。


中国历史上所有以农业为基础的朝代,元朝是唯一一个没有真正丈量过国家土地的朝代,它到底有多少田地,它自己都不知道,而且以前的朝代虽说也有“皇权不下县”的说法,也就是县以下的地区基本上都是乡绅自治,皇帝老子管不着,但是元朝整得更邪乎,它一度皇权不下京,也就是除了京城和几个大城市,它连在行省都没有统治力,这事儿可以用下面这个例子做一个说明。


有一个叫做孟端的家伙,本来是河南行省的一个小吏,纯粹干活的,级别上别说处级厅级,他连公务员都算不上,可是却心比天高,觉得凭自己的能力,弄一个省长干干都绰绰有余。有一天这家伙喝多了,就在行省衙门的墙上趁醉写诗,这首诗是这样的:“人皆谓我不办事,天下办事有几人?袖里屠龙斩蛟手,埋没青锋二十春。”等于是说老子这二十年,就是没遇到伯乐,大白话一样,但是却也有一股指天骂地,不甘心的气息。


我们说这样一首诗写到了行省衙门里,搁在清朝,早就查了一个底儿掉,甚至孟端的脑袋也早就搬家了,可是元朝河南行省的上上下下就好像没看见一样,没人管。


孟端可不仅仅是写一首诗,此人后来找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商量了一下,在1338年冬至这一天,他的几个哥们冒充钦差大人,来到河南行省假传圣旨,把河南行省平章月鲁不花、左丞相劫烈、总管撒里、万户完者不花这些蒙古高官一个一个地叫进衙门里的小房间,干啥?做实验,验证一下,这些高官的脑袋和大铁锤相比,哪一个更硬。结果就是他们的脑袋都不如大铁锤硬,两者相撞,都是脑袋碎了,铁锤没事。


杀了这些蒙古高官之后,这些人对外宣布,皇上有旨,任命孟端为“河南都元帅”,管理河南所有事情,又封闭了省内的水上交通,关起门来,河南行省就是他们这几个人的了。


事情很顺利的时候,人就容易骄傲,一骄傲了,就容易飘。这个孟端到了最后,觉得骗了整个行省还不够,他还要去骗鬼,也就是回老家祭祀祖先,说俺当大官了,这当然是不折不扣的骗鬼。


也许鬼神这东西是真的不能骗的,就在孟端从家乡回到行省衙门的第五天,他喝多了,手下一个叫冯二舍的家伙这时候对他说,“幸引我见朝廷官”,意思是大哥,能不能把我介绍给钦差,他老人家一高兴,说不定也升我个一官半职。


喝高了的孟端顺嘴就说道:“何者为朝廷官?我便是也。”这一下,冯二舍马上就警觉起来,随机一调查,就知道并且最终戳穿了这个惊天大阴谋,据说后来孟端被杀时,还有很多人不信,说这事肯定有阴谋,有人背地里使坏,把我们的河南的元帅给宰了。


一个小吏,一场简直是漏洞百出的骗局,就把河南行省的全体蒙古高官团灭,由此可见,那时候元朝的官员已经是何等无能了,而统治力更是弱到了极点。


在这样的统治力之下,社会很容易就陷入一种无秩序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有权的,有势的,有钱的,有力气的,都可以随随便便欺负普通老百姓而逃离处罚,你的邻居只要有一把枪,可能就打碎你的脑袋,抢走你的金表,顺便把你的媳妇变成他的。西方有哲人就说过,最独裁,最专制,最等级森严的有秩序的社会,都要比无秩序的社会要好上万倍,这话绝对是真理。


社会游荡在无秩序的边缘,老百姓食不果腹,这就是当时元朝的现状,当脱脱他们征集15万人修黄河的时候,要是没人造反,那才是咄咄怪事。并且这一次的造反弄出来的动静还很大,那就是韩山童、刘福通领导的元末白莲教起义,也叫红巾军起义。

                      二        


那么,啥是白莲教呢?简单地说,这玩意算是佛教净土宗的一个分支,是一个叫做茅子元的佛教徒在宋高宗那时候创立的,宗旨就是念佛往生西天极乐世界,不能喝酒,也不能吃葱姜蒜,但是可以娶老婆,娶几个也不管;也可以吃肉,吃多少随便。这个教一经创立,就很红火,一直传承不断,信徒无数。


这些成千上万的信徒里面,就有一个叫韩山童的造反派,他出生在今天河北栾城,家里面世代信仰白莲教。到了他这一代,这哥们还玩出了花样,在信仰白莲教的同时,他还不吃肉,只吃菜,四处宣扬“弥勒佛”就要下凡来救大家了,而且还自称为“孔雀明王转世”。听起来这句话很简单,但实际上,这里面大有学问。


不吃肉只吃菜这事儿不是白莲教的,而是摩尼教的,这个摩尼教前面我们提过,那是混合了一种波斯本地宗教、基督教和佛教的宗教,这时候在元朝被称为明教,就是《倚天屠龙记》里面的那个明教。


宣扬弥勒佛就要下凡来拯救大家也不是白莲教的,是当时的另一个民间组织“弥勒信仰”的教义,这个弥勒信仰是结合了佛教的弥勒佛转世和基督教的耶稣诞生,中西合璧,形成的一种宗教信仰。


最后那个“孔雀明王转世”更不是白莲教的,那是印度佛教后期密宗所认为的释迦牟尼佛的化身,后来变成藏传佛教的佛母五大明王之一。


那韩山童这小子为啥信得这么杂?是不是拿错了教材,看错了书呢?我觉得吧,与其说此人对宗教有信仰,倒不如说他对造反这个事业的渴望更强烈。


元朝这群蒙古大老粗统治力薄弱,对于所有宗教(包括邪教)都不禁止,民间信啥玩意的都有,而且大多数都是邪教,形成了一锅大杂烩。在所有这些宗教里面,造反欲望最强烈的,造反派最多的,就是白莲教、明教和弥勒信仰。现在你看看韩山童的信仰,再想想这家伙马上就要干的事儿,那就一点儿都不奇怪了。


韩山童和他的好朋友,安徽阜阳的刘福通,都被征召到民工的队伍里,在今天安徽颍上县工地里当农民工。那时候民工的队伍里,已经开始流传一首民谣,叫做“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我们现在很难说这首民谣就是韩山童编的,但是被他拿过来利用了,却是事实。他的方法就是和刘福通两个人偷偷地在河道里埋了一块石头,上面刻了一只眼睛和几个字,“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


等到大家开始施工,挖出了这块石头之后,马上就惊呆了,很快地,这些大老粗农民工一致得出结论,这就是老天爷让我们造反的最明确最高级的指示,简称最高指示。


有了这个最高指示,韩山童和刘福通很快就聚集了人,起兵造反。


这时候,有一个和他们一起造反的读书人对韩山童说,你那个弥勒佛或者孔雀明王的身份要先放一放,我有一个更好的身份对你很合适,那就是宋徽宗的第八世孙。韩山童一听,还有这事儿?俺原来姓赵啊?俺娘咋从来没和我说过呢?这个叫做盛文郁的家伙说别管你娘有没有意见,这事最好就这么定了。于是起义军打出的旗号就是,“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一句话,俺们要复活大宋王朝。


这些家伙也不想想,你就算是想找一个大宋的君主当祖宗,也找一个牛掰一点儿的,比如赵匡胤赵光义之类的,为啥找了一个被金国抓去当俘虏的宋徽宗,他活着的时候就是一个弱鸡,死了之后的牌位能好使吗?事实证明,确实不好使。当地的县令看见几千名农民工准备造反,调集了兵马,一个冲锋,韩山童,这个刚刚和宋徽宗攀上亲戚关系的倒霉蛋就被擒获,随即被砍了脑袋,去地下陪伴宋徽宗了。


刘福通拼死杀出一条血路,带着韩山童的儿子韩林儿跑到了颍州,也就是刘福通的老家,今天的安徽阜阳。没想到的是,阜阳这地方还真就给了刘福通惊喜,当他以“红巾军”为号召招兵买马的时候,附近安徽河南等地的人纷纷加入。


同一时间,徐州的芝麻李、彭大,安徽凤阳的郭子兴,南阳的王权,襄阳的孟海马,还有湖北的彭莹玉和徐寿辉,纷纷起兵造反,这些家伙虽然不听刘福通的,可是他们都扛着同一面大旗,上面写着“红巾军”三个大字。


这里面最嚣张的就是湖北的造反派徐寿辉,此人公然称帝,说自己就是皇帝了,国号就是宋,爱咋咋地。不过我们要是考虑到他是和彭莹玉这家伙一起造反的,那就不奇怪了,因为彭莹玉号称彭和尚,是“弥勒信仰”这个民间佛会的信徒,这哥们自从生下来就琢磨一件事,那就是如何造反。


早在1338年,也就是元顺帝和脱脱治理黄河的15年前,彭莹玉就和一个叫做周子旺的在袁州领着5000人起义,当时也是这个彭和尚劝周子旺称帝,国号是周,但很快就被扑灭了,周子旺也掉了脑袋,彭和尚腿脚利索,一溜烟地跑到了淮西。这件事到了金庸老先生的笔下,就变成了周子旺有一个养女叫做周芷若,被张三丰老道士救了下来,而彭莹玉也成了明教的五散人之一,详细情况,大家可以参阅《倚天屠龙记》。


所以,湖北的徐寿辉在彭莹玉的忽悠下,成为了红巾军起义军里第一个称帝的人,那是一点也不奇怪,彭莹玉彭和尚就有这种鼓动别人当皇帝,他在一旁看着的爱好。


无论如何,1351年,元末轰轰烈烈的红巾军起义就算是开始了。

                           三


我估计脱脱这时候也挺郁闷,各位老大,你们造反口口声声说是为了老百姓,难道俺脱脱治理黄河就不是为了老百姓吗?为啥大家要趁这个时候造反呢?脱脱郁闷的原因除了老百姓造反,还因为当初他下决心治理黄河时,就有人说,老百姓可能造反,脱脱当时胸脯拍得山响,向元顺帝保证,绝对没人会造反。到了现在,元顺帝就指着脱脱的鼻子说:“汝尝言天下太平无事,今红军半宇内,丞相以何策待之?”是啊,现在红巾军到处都是,你咋交代?


没办法,脱脱只好排兵布阵,先后派出了他弟弟也先帖木儿,蒙古贵族地主答失八都鲁和察罕帖木儿出兵讨伐红巾军。


这里顺便解释一下,蒙古名字很多都叫做某某帖木儿,这个帖木儿的意思就是铁,也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个铁,形容这个爷们很硬的意思,不过元顺帝的名字妥欢帖木儿虽然也有铁,但整个名字翻译过来,却是小铁锅的意思,听着就那么喜庆,吃货一个。


书归正传,公元1352年,脱脱亲自带兵出征讨伐红巾军,第一战,就攻破了徐州,把造反派头子芝麻李的脑袋砍了下来,然后各路红巾军就老实了一段时间,双方处于相持阶段,彼此相安无事。


脱脱趁着这个喘息之机,在北方,主要是大都北京和山西地区进行屯田活动,鼓励士兵和老百姓一起种地,从这一点上看,这哥们是很有韬略的,想当年曹操就是这么干的,而且也是和他在同一个地区。


可惜的是,这时候的元朝,除了他脱脱,就没有人为国家着想,元顺帝身边的近臣哈麻偷偷地引进了藏传佛教某些流派里的“大喜乐”和“运气术”,劝元顺帝修炼,说这玩意能延年益寿。实际上,你听名字就知道了,这是男女双修的法门,通俗地说,就是床上功夫。元顺帝马上就喜欢上了这种修炼,这事儿也不怪他,一边乐呵,一边长寿,到哪里去找这么好的事情?从这时候开始,元顺帝对哈麻更是言听计从,脱脱屡次三番地劝进,不仅一点儿效果也没有,还和哈麻就此结仇,两个人都想除去对方。


1353年的时候,哈麻的机会来了,就在各地红巾军相对比较消停的时候,江苏有一个贩卖私盐的家伙,名字叫做张士诚,也跟着红巾军起义造反,动静整得挺大,攻下了泰州、高邮、扬州等地,自立为诚王,国号是大周。


本来这事儿也没啥,那时候自立为王的多了去了,脱脱的办法是要稳定北方,保证河道,增强后勤供给之后,才逐个击破,可是也不知道怎么滴,这个张士诚就把正在宫中修炼“大喜乐”功夫的元顺帝惊动了,他下旨命令脱脱出征讨伐张士诚,而且动静也不小,甚至西域各国都有参与,《元史》上说,“旌旗累千里,金鼓震野,出师之盛,未有过之者”。


脱脱大宰相领着这号称百万的元朝大军,去对付一个私盐贩子,结果自然是毫无疑问,一战之下,张士诚就被打得狼狈不堪,躲进高邮城里不出来。脱脱也不着急,围住了张士诚暂时先不打,慢慢地清理周围的红巾军,并且打掉了很多来援助张士诚的军队。这本来是一条很高明的围点打援的策略,可惜的是,最终却给脱脱带来了杀身之祸。


简单地说,故事一点都不稀奇,元顺帝身边的哈麻上了一道弹劾脱脱和他弟弟也先帖木儿的奏章,上面是这样说的:“脱脱出师三月,略无寸功,倾国家之财以为己用,半朝廷之官以为自随。又其弟也先帖木儿庸材鄙器,玷污清台,纲纪之政不修,贪淫之习益著。”总之一句话,说脱脱哥俩都不是好人。


元顺帝和历史上大多数躲在深宫的庸才皇帝一样,最忌讳的,也最愿意相信的,就是带兵在外面打仗的将军不是啥好人,随时都可能回来把自己的脑袋砍掉,即便是脱脱这样的忠臣也不例外。


就这样,先是脱脱的弟弟也先帖木儿被剥夺了官爵,随后,一纸诏书送到了前线,脱脱被剥夺了一切兵权。开始是软禁在淮安路,后来又流放到云南大理,1356年1月10日,哈麻假传圣旨,一杯毒酒送脱脱去了另一个世界,死的时候年仅四十二岁。


我们说脱脱是元朝后期极其少见的有见识,有能力的全局型人才,《元史》上对他的评价是,“功施社稷而不伐,位极人臣而不骄,轻货财,远声色,好贤礼士,皆出于天性”,可以这样说,这就是老天爷送给元朝的最后一个机会,也是最后的希望。如果元顺帝能抓住脱脱,元朝也许不会灭亡的那么快,这一方面,是因为脱脱的才华和见识;另一方面,脱脱的年纪也足以让他有几十年的时间,来慢慢改变元朝的一些弊病,可惜的是,昏庸的元顺帝最后还是亲手斩掉了这根救命的稻草。


当脱脱离开高邮的时候,近百万的元朝大军在高邮城外群龙无首,乱作一团,城里的张士诚趁乱杀出,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各路红巾军看到这个情景,马上也都从蛰伏状态转变为苏醒,眼睛一睁,就开始精神百倍地抢地盘,抢粮食,也抢人,就是收编那些元朝投降的部队,天下一时之间是群雄四起,逐鹿中原。后世史学家基本都认为,脱脱被免职的这一刻,就是元末农民起义的转折点,到了这一刻,神仙也救不了元朝了。

                         


也就是这一年,1353年,前面说过的那个安徽凤阳造反派郭子兴的队伍里,来了一个25岁的青年,此人就是前面提到过的朱元璋。


不过那时候他还不叫朱元璋,他爹按照家族里兄弟的排行,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朱重八,这也是那时候民间起名字的一个习俗,很多人都使用数字。比如重八他爹就叫朱五四,再比如造反派张士诚原来的名字就叫做张九四。


那么这事儿是不是像《明朝那些事儿》那本书里说的那样,是政府的规定,老百姓如果不上学或者不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呢?历史的事实可能不是这样的。


这个政府强制用数字起名的说法,最早应该是出自于清朝人余樾写的《春在堂随笔》,但是就是余樾自己,也标明了《元史》上找不到证据,只是他猜的。


其实吧,元朝的朝廷没有那么无聊和变态,去干涉老百姓取名字的问题,用数字做名字,或者说有一个数字的名字,从唐朝开始,就是一个传统,一个很时髦的事情,比如说我们熟悉的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他们有很多诗,都是《酬郭十五》,《送孟十二》,《赠武十七》这样的题目。李白自己也有一个数字名字,叫李十二,杜甫想李白的时候,就写过《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甚至当时的妇女同志们也不甘落后,也要赶时髦,有一个数字名字,比如说黄四娘,荆十三娘,公孙大娘等等。到了宋朝和元朝,这种风气就蔓延到民间,老百姓很多都以数字为名字,《夷坚志》这本小说有无数的例子。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元朝老百姓喜欢用数字做名字,和元朝政府应该是半毛钱关系也没有,纯粹就是为了赶时髦。


说回朱元璋,他小的时候,家里那叫一个穷,书是肯定读不起的,只好去地主家给人家放牛。15岁的时候,他的家乡濠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凤阳县,先是闹起了旱灾,第二年春天又发生了蝗灾和瘟疫,什么隔离,防疫措施,统统没有,只能靠“群体免疫”。结果就是,他的父母和大哥在一个月内相继去世,家里只剩下他和他二哥,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也没有地方埋葬,最后还是好心的邻居刘大哥让出了一块地,他们哥俩才算是勉强让亲人入土为安,实际上就是用破布裹了尸体,挖个坑草草掩埋而已,这在那时候,就已经算是不错了。


为了活命,朱元璋和他二哥、大嫂和侄子只能离开村子,各自逃生,说实话,大家洒泪分别的时候,心里面想的几乎就是永别了,即便是挣扎着能在乱世里活下来,以后想再见面,那简直比登天还难,包括朱元璋自己,都绝对想不到他日后能混到一个皇帝的职业,还干得相当地滋润,当然,他那个刚刚8岁的侄子朱文正更想做梦都想不到,日后自己会成为威风凛凛的大将军。


朱元璋一开始去的地方也不远,在邻居汪大娘的帮助之下,他来到了凤凰山下面一个叫做於皇寺的寺庙,剃光了脑袋,做起了和尚。那个年代,做和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位汪大娘是送了礼,老和尚才答应朱元璋出家的。由此可见,朱元璋一家,或者说他的父母确实是好人,左邻右舍的关系处得相当地不错。


可是也不知道是这小子的命硬,到哪儿克哪儿,还是他就是一个饭桶,超级能吃,反正他进寺庙两个月都不到,这个后来改名为皇觉寺的於皇寺就揭不开锅了,没粮食吃了,那咋整?老和尚就说了,你们去各处云游化缘吧,能不能活下来,就看佛祖是不是照顾你了。


16岁的朱元璋就这样,一个人走进了江湖,《明史》上说,“逾月,游食合肥”,也就是他的第一站来到了合肥,说“游食”,听起来好像是一边郊游,一边野餐,相当地悠闲,这当然是为了避讳,出家人化缘这么高大上的事儿,能叫乞讨吗?但实实在在地说,就一句话,朱大皇帝开始了他的乞丐生涯。


那么,最后他又是如何加入郭子兴的队伍的?这个我们下集再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秦川阳里

    语音幽默,引人入胜,历史脉络清晰。大家多多支持

    听友195378008 回复 @秦川阳里:

  • 梁钟文

    值得得期待的历史类评论节目

  • 印钞机_55

    从旧版到新版,听了无数遍。很赞!!

  • 1776717qojw

    沙发,支持一下。太冷场了,这么优秀的节目没评论

  • 儒林漫步

    元末的脱脱和明末的袁崇焕一样悲催

  • 听友117365814

    听到现在,也没搞明白,朱元璋等为啥要造反?元朝老百姓过得很不错啊,甚至比唐宋老百姓过得都好,只是元朝皇帝在变动,也不腐败,政府也很好。

    三丫家的丫 回复 @听友117365814: 你听书的时候能不能带上耳朵? 朱元璋父母哥哥饿死了,连埋葬的地方都没有,这些在你眼里叫很不错

  • 星星与七个小时

    小铁锅,我是真绷不住了

  • 1778556swow

    拿错了教材,哈,太逗了。

  • YJ0519

    喜欢枫落白衣的风格

  • 虞郡主挚爱墨香版

    终于更新了 一直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