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真相 |145 燕京起风云

中国历史真相 |145 燕京起风云

00:00
27:00

【小助手】枫落白衣老师的《中国史话》结集出版了!书名为《细说五千年:写给普通人的中国史》,全套四本,首批推出的是限量精装签名版,有重磅福利,京东、天猫、当当等网店都有售,也可以搜索关注视频号“枫落白衣讲历史“,到橱窗购买。




本期内容:
1.如何评价朱元璋?

2. 朱允炆有必要削藩吗?

3. 朱棣起兵的起因经过等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我们说商朝的时候,有一种恶习,那就是用活人来给死人殉葬,但从周朝开始,这种行为就很少了。到了汉朝,武帝更是明令禁止这个行为,所以1000多年来,中华帝国的君主们很少让人陪葬,更没有这个制度。


老朱这个农民死后,他却以帝王的身份让几十名妃子陪着他去了地下世界,这是一件相当给他减分的事情。他的这个行为,导致后来明朝好几位皇帝,死了之后都用活人殉葬,一直到明英宗的时候,才明令废止。我甚至认为,老朱重启的这个活人殉葬,对明朝民间的“节烈从殉”的风气有很大的影响,也就是妇女同志们在老公死了之后,如果跟着自杀,那政府部门就会大力表扬,并且让全社会歌颂的这种所谓的贞节烈女行为。这件事,绝对是老朱的一个巨大污点,永远都洗刷不了。


当然,朱元璋执政期间,解放奴婢,减免赋税,鼓励农民们生产,严厉打击官吏的贪污腐败,社会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这些,也是事实。


现在的史学家们评价朱元璋,往往会走极端,要么把他说成是恢复中华,打击腐败的圣贤君主,要么把他形容成暴虐残酷,屠杀功臣的恶魔,弄得我们这些后人看书的时候,觉得老朱一定是人格分裂的精神病患者。清朝的赵翼就把这种情况一言以蔽之,“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也。”也就是,赵大知识分子认为朱元璋就是个神经病。


实际上,毛泽东说过一句话,“每个人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这句话可以说是解释朱元璋行为的钥匙。此人从最下层要饭的和尚出身,到后来造反当了最上层的开国皇帝,其间经历了无数次身份的转换,很自然地,就造就了性格的多样性。


一方面,他明白生活的艰难,百姓的不易,对弱小者有着异乎寻常的同情和保护欲,对贪官污吏痛恨得要死,可惜的是,除了杀人,他到死也没找到一个防止贪污,让老百姓富裕的方法;另一方面,此人小农思维,暴发户心态极其严重,疑心也是相当地重,为了维护老朱家的整体利益,把帝王心术发挥到了顶点。


除了殉葬,朱元璋还恢复了另一个死了将近1000年的制度,那就是分封制,他把自己26个儿子都封到各地为王。有人就说了,就是他这个分封制,给他的孙子朱允炆带来了灭顶之灾,也给大明帝国带来了一场不小的灾难。但要我说,这件事十分复杂,我们必须细细梳理一下。

                         一


公元1398年,21岁的小伙子朱允炆,意气风发地接过了皇帝的权杖,登基成为大明王朝第二位皇帝,后世史学家称之为建文帝。


建文帝上台之后不久,就问他手下的一个大臣,说你还记得当年我俩说的悄悄话吗?这个大臣眼含热泪,深情地看了一眼建文帝,然后咣当一个头磕在地上,大声说道:誓死不忘!


此位大臣的名字叫黄子澄,从小就是学霸,长大后,除了顺利拿下进士之外,还被授予朱元璋发明的一个官职,叫做翰林庶吉士,也就是在翰林院作为后备的国家干部培养。后来老朱觉得他的学问实在是太好了,就把他派到小朱,也就是朱允炆身边,既是老师,也是顾问,同时还提拔他当了太常寺卿。


朱允炆前面那个“叔叔们造反”的问题,不仅仅问过朱元璋,还问过这位黄子澄,细究起来,应该是俩人在皇宫东角门说的悄悄话,当时黄的回答是,“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汉七国非不强,卒底亡灭。”意思很浅显,您怕个锤子啊?我们到时候派出去皇家铁骑,谁能挡得住?西汉的七国强不强?还不是一样被政府军剿灭了?


这么响亮的回答,自然是比爷爷老朱的沉默不语更要令人印象深刻,所以,朱允炆一上台,就把他招来聊天,因为这时候的小朱,已经在另一位大臣齐泰的撺掇下,准备干一票大的,两个字,削藩。


齐泰也是一位知识分子,而且此人有一个牛掰的特长,就是记忆力特别好,在他当兵部左侍郎的时候,朱元璋有一次问边关将军的名字,只有他一个人,把所有将领的名字简历倒背如流,以至于朱元璋临死的时候,还记得这件事,就委任他为顾命大臣,辅佐建文帝,史书上说“受顾命,辅皇太孙”。


齐泰随后就被建文帝升为兵部尚书,这家伙上台之后,按照朱元璋临死之前的命令,发布了齐大人一号命令,说我们的老大老朱同志,不幸去世了,他闭眼的时候说了,你们这些在外面当藩王的儿子们,都不要进京来参加遗体告别仪式了,并且,你们的下属都要接受朝廷的统一派遣,你们无权调动下属。


我们现在说,这个命令确实是朱元璋临死之前留下的,目的当然很简单,就是怕儿子里面,有人以给自己吊丧为名,带着一群大兵进京,逼着自己的宝贝孙子建文帝让位。可是老朱同志的那些儿子们对这条命令当然很不满,就纷纷说这是你齐泰的矫诏,假传圣旨,史书上的记录是“诸王谓泰矫皇考诏,间骨肉,皆不悦。”


这样一来,齐泰就觉得自己很委屈,同时也敏锐地感觉到,这些皇子们对大明王朝新的领导班子,包括皇帝朱允炆在内,恐怕都不怎么服气,自己这个兵部尚书以后肯定是麻烦大大的,于是这哥们就秘密上书给朱允炆,说了自己的担心,同时建议削藩。


我们的小朱同志从上台之前,到上台之后,脑袋里时时刻刻想的就是一件事,我要咋对付我那些如狼似虎的叔叔们,这一下看到爷爷给自己留下的顾命大臣决定削藩,马上就像是黑暗中看到了一盏明灯,又找来了老师黄子澄,三个人一商量,觉得削藩应该不难,那还等啥,开干。


我们这里先要来问一个问题,这个时候明王朝的藩王们,也就是朱允炆的那群叔叔们,威胁到了中央政权稳定吗?实事求是地讲,答案就是两个字,没有。


今天经常看见有人说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分封自己儿子们为藩王,给朱允炆留下了一个复杂的局面,这才让这个孙子想削藩,实际上,这和历史事实不符。


明朝老朱分封的诸王,和汉,晋两朝都不一样,甚至连东汉末年的州牧都比不上,封地只是藩王的居住地,而且这个王爷手里没有地方的民事权和财政权,仅仅有一点儿军事权力,就算是这个军事权力,也只是北方的四位王爷,秦王、晋王、燕王和周王手里握着一定数量的军队。这在当年,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帝国在开始的时候,并不强大,随时都可能和各种各样的势力开战,朱元璋如果不给自己亲儿子们一些军权,到时候万一边境有事,那肯定是鞭长莫及,手忙脚乱。


而且,老朱在他执政后期,已经开始进行削藩了,藩王对地方驻军仅限于战时指挥权,还要被中央授权之后,才能行使,平时的军队管理和人事等权力啥也没有,而且大幅度削减地方王爷的开支,从五万石的工资减少到一万石,许多王爷甚至只有几千石。可以这样说,建文帝上台之时,他的叔叔们没有一个能威胁到他。老朱为了小朱,在活着的时候把自己能做的,都已经做了,这就是为啥老头子可以骄傲地对孙子说,“贻汝以安”,你踏踏实实做一个太平天子吧。


那么,既然藩王威胁不到中央政府,建文帝为啥还要削藩?答案也简单,三个字,不知道。我们现在找遍史料,也找不到一个能拿上台面的理由,来合理地解释朱允炆削藩的原因。


不过我这里倒是想起了两个人,那就是新朝的王莽和隋朝的隋炀帝。我们说不怕一个人有文化,也不怕一个人有权势,更不怕一个人有远大的抱负,可是这三者结合到一起,有时候却很要命,王莽和隋炀帝本来只需要吃喝玩乐,当一个败家子就可以舒舒服服地过完一生,甚至还能得到一个不错的谥号,可是那两位却以无与伦比的抱负对国家进行改革,最后国家完犊子,个人也没得好死。


建文帝朱允炆,也许就是王莽和隋炀帝之流,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烂,最后玩死了自己。


他上台之后,不仅仅是琢磨削藩,还玩了命地工作,平反冤案,释放关押的凡人,减刑法,宽赋税,提高文官的待遇,把六部尚书升到了一品大员等等。重文抑武的同时,甚至和他的另一个老师方孝孺详细讨论如何进行复古改制,包括省县的名字,官职的名字,皇宫的名字,最好都恢复到周朝那时候的称呼,神经病的程度,绝对堪比王莽老先生。


但大明帝国的读书人,马上就感受到了这一股对于他们如同春风一样的改革,因为这些家伙在皇帝的动作里,看到了他们作为知识分子个体的美好前途。于是,知识界普遍的看法是,朱允炆大帝,您就是我们最好的君主!对他一片歌功颂德。这样一来,除了让朱允炆更加自以为是,他还变得更加严重地依赖知识分子。


前面我们交代过,朱元璋五个嫡出的儿子,除了太子朱标,其他四个分别是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这时候秦王和晋王都已经死了,剩下的燕王朱棣势力比较强大,软柿子周王朱橚就成了朱允炆削藩政策的第一个倒霉蛋。


公元1398年7月,也就是朱元璋死后不到一个月,真正的尸骨未寒,他孙子朱允炆派了一名叫做李景隆的官员,把周王朱橚从封地开封逮捕回南京,罪名是图谋不轨,物证是没有的,人证倒是有一个,是朱橚十岁的儿子举报的,小孩子自然是不会撒谎的,于是罪名成立,朱橚被贬为庶人,囚禁起来。


接下来的第二年,1399年4月,朱允炆再接再厉,先后削齐王、湘王和代王,全都贬为庶人,也就是和老百姓没区别了。其中28岁的湘王朱柏,觉得自己很委屈,思前想后了一番,决定去找自己老爹朱元璋诉诉苦,于是关上了大门,举火自焚,全家都烧死,不知道到了黄泉下面,老朱看见他心情如何,估计也是挺无可奈何的。两个月后,朱元璋的另一个儿子岷王朱楩,也就是后世子孙出了一位共和国总理的那位王爷,也因为图谋不轨的罪名被废,贬为庶人,流放漳州。


不到一年的时间,几位相当有权势的王爷统统被贬,这证明了我们前面说的一件事,那就是这些王爷当时对朝廷根本就没有威胁,在建文帝的大屠刀之下,只能是瑟瑟发抖,待宰的羔羊。有人说不对啊,不是还有一位燕王朱棣吗?那可是手里有实权的家伙。是的,燕王当时在所有王爷里,应该是最牛掰的一位,可是他有没有资格和南京朝廷叫板呢?我们看看这哥们当时的状况就知道了。


早在对周王动手的时候,朱允炆就下令,任命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和张信两人掌北平都指挥使司,还让都督宋忠,徐凯和耿瓛这些将领屯兵开平,临清和山海关一带,对北京形成合围之势。


建文帝能做到这一点,只说明一件事,朱棣这时候是要兵没兵,要钱没钱,人事权更是半根毛也没有。《明史》上记载,“王内自危,佯狂称疾。泰、子澄密劝帝除王,帝未决。”啥意思?那时候的朱棣吓得要死,只能装疯,据说趴在野外的坟地里睡觉,大热天披着毛毯喊冷,到饭馆吃饭不给钱等各种怪事做了不少。可是就是这样,齐泰和黄子澄也没打算放过他,一直劝建文帝赶紧下手,也就是逮捕朱棣,但朱允炆这时候犹豫了,为啥犹豫?因为他削藩的路实在是太顺了,不到一年,五六个王爷全都被干翻,现在四叔朱棣吓得精神都不正常了,对于这样一个可怜虫,再赶尽杀绝的话,是不是有害于自己仁义的名声呢?你可以说这是知识分子的通病,既要实惠,还要那座金光闪闪的大牌坊。


建文帝在南京犹豫,朱棣在北京琢磨着如何自保,可是他也没啥好办法,只能让亲信张玉和朱能秘密训练的八百名亲兵加紧戒备,保卫王府,万一中央要强行逮捕自己这个精神病患者,那就只能拼了。说句不客气的话,这就像一个小寡妇,为了防备恶霸村长半夜闯进来,在被窝里瑟瑟发抖地攥着一把剪刀。

                              二


公元1399年6月,兵部尚书齐泰从各种渠道得到的信息都证实了两件事,第一,燕王朱棣装疯;第二,他手里攥着一把小剪刀,有800名死士。那还说啥,中央政府直接给张昺、谢贵和张信这三个北平地方政府最有权势的官员下令,就两个字,抓人。


历史老爷爷在这个时刻,伸了伸懒腰,派出了一个小人物,而且是一个颤颤巍巍的老太太,来解救朱棣。这个老太太就是北平都指挥副使张信的老娘,她听说儿子要去抓朱棣,说你爹活着的时候啊,可说了,燕王是带有龙气的人,你要三思啊,“汝父每言王气在燕。”偏偏张信就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既听他娘的话,又信他爹的眼光,这哥们最后冒死求见朱棣,把朝廷已经下决心抓他的事情和盘托出。


到了这个地步,朱棣这家伙既没办法装疯,也没办法卖傻了,史书上说“戄然起立,召诸将定计,起兵,夺九门。”他先是示弱,打开大门,诱杀了张昺和谢贵这两个来抓他的蠢货,然后靠着手下的八百名死士,占领了整个北平,接着就是宣布起兵。


顺便说一句,张信这小子听妈的话,这一宝算是赌对了,此人后来得到了很多赏赐,当上了大官,贪赃枉法的坏事也做了不少,可是无论谁弹劾他,朱棣都念及这家伙的大功,从来不治罪,最多教训几句了事,活到八十一岁才死,死后还被封为郧国公,一个叛徒,得到这样的人生,那应该是上辈子修来的,和这辈子干啥没关系。


我们说凡是藩王起兵,口号一定是三个字,“清君侧”,也就是皇帝挺好的,只是身边有坏人,原因我们以前讲过,反对现在的君主,等于反对老皇帝,那是万万不行的。


朱棣也不例外,在占领北平之后,对着整个天下指出,我大侄子皇帝身边坏人是齐泰和黄子澄这两个王八蛋,而且他的底气比历朝历代的藩王更足,因为老朱朱元璋在留给子孙的《祖训》里有这样一句话,“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看见没有,俺爹活着的时候就说了,如果有奸臣,我就应该讨伐奸臣,我这不是造反,是为国“靖难”,平定动乱。不过朱棣的这个理由你也不能多问,因为多问一句就露馅了,《祖训》上说“天子密诏”,请问哪一位天子给您密诏了?


无论如何,公元1399年农历七月初五,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不甘心被抓,以800亲兵起家,走上了造反的道路。据说这一天,风雨大作,天地变色,将王府房顶上的瓦吹落一地,朱棣吓得精神病又差一点发作,莫不是老天爷和俺爹一起反对俺造反?就在这时候,他手下的一个和尚站了出来,说“祥也。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堕,将易黄也。”王爷啊,太吉祥了,就因为您是真龙,这一发动,风雨就会跟随,房上的瓦片掉了,是老天爷提醒您,你住的房子啊,该换瓦了,换成皇帝专用的黄色瓦片。


半个精神病朱棣一听,简直乐疯了,恨不得风再大点,把瓦全吹掉,晚上睡觉看见星星那才过瘾。


你可能会问了,如此会拍马屁,堪称是马屁专业户的大和尚是谁?此人当时的法号叫道衍,后来俗家的名字叫姚广孝,不过那是朱棣当上皇帝之后的事儿,现在我们只能叫他道衍。可以这样说,朱棣之所以会造反,和这个大光头孜孜不倦的洗脑也有关系。


道衍生于1335年一个医生家庭,从小读儒家的书长大,可是14岁那年却出了家,变成了一个和尚,后来又去和一个老道学习了道术,所以,这是一个把书看杂了,儒释道三家通吃,走江湖的混混。


那时候的大明天下,有一个著名的术士,叫做袁珙,今天摆摊算卦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个人,他写的《柳莊相法》现在还是靠相面吃饭之人的圣经。


袁珙在偶然间遇到道衍之后,就说道衍像一头病虎,喜欢杀戮,以后一定是忽必烈身边刘秉忠那样的和尚,这事儿被堂而皇之地记录在《明史》里,原话是“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


后来道衍大和尚因为博学,在南京城里也混出了一定的名气,正好这时候,朱元璋的老婆马皇后死了,老朱伤心之余,觉得要给儿子们都找两个高僧,没事就念念佛,保佑亲人们都长寿,就这样,道衍来到了燕王朱棣的门下,《明史》上说,“燕王与语甚合,请以从。”也就是这家伙主动要求追随朱棣,比较平淡无奇。


不过很多历史著作,包括《明朝那些事儿》,都说了这样一个故事,说道衍第一次看见朱棣,说了一句话“臣奉白帽著王”,意思是我要给你一顶白帽子,当时朱棣已经是燕王了,王字上面加一个白,那就是皇,皇帝的皇。然后说朱棣心领神会,就把这个光头带家里去了,一点都没担心帽子的颜色会不会变成别的颜色。


我们说这个故事百分百是假的,因为逻辑上就不通,这时候朱元璋身体康健,朱棣的大哥朱标也正高高在上,别说朱棣根本就没有造反的念头,就算是有,在京城里,碰到一个从老爹身边过来的和尚和自己这么说话,那第一反应绝对是噼里啪啦抽和尚的大嘴巴子,然后一脚踹到,哭着喊着向老爹和大哥检举揭发,为啥?因为你咋知道这个大光头不是那两位爷派来试探自己的?如果朱棣不这样做,那他的智商就是零,怎么会成为后来那么牛掰的明成祖,开创了永乐盛世?


言归正传,《明史》上记载,太子朱标死了之后,道衍这小子在北平就不好好地住在寺庙里了,反而是经常到朱棣的府上。史书上说“时时屏人语”,去了之后,还屏蔽左右,和朱棣说悄悄话。现在我们已经不知道当时这俩货私下里说的是什么了,不过到了1398年,建文帝开始削藩的时候,史书上记载了道衍劝朱棣造反的信息,“密劝成祖举兵”。当时朱棣就问他说,南京城里,我那个大侄子是我爹亲口指定的皇帝,全天下的老百姓都支持他,我造反是嫌自己寿命长吗?道衍的回答是“臣知天道,何论民心”,连贫僧都不说,直接说臣,可见这家伙心里面根本就没啥出家和入世之间的分别。


所以,当朱棣被逼无奈,真的起兵之后,最高兴的,最兴奋的,就是这个大和尚。当然,还有三个人,可能和道衍一样兴奋,那就是建文帝、齐泰和黄子澄,为啥?因为这仨货觉得,总算是有了堂堂正正的借口,干死这个皇四叔了。甚至他们开始认为,就靠着北平周围的部队,就可以轻松地碾死朱棣。


可是事实证明,他们错了,起兵之后的朱棣经过二十天的苦战,先后攻破蓟州、居庸关和怀来,再加上通州,遵化,密云三地的将领主动投降,不到一个月,就把北平都指挥司卫所的105600名士兵全都收归在自己麾下。


不过即便如此,朱棣也不够看。建文帝当时手里握有全国的兵马,至少是朱棣的七到八倍以上,而且朱棣只有一个北平及周边地区,朝廷方面拥有整个天下,无论如何,看起来朱棣都没有胜算。


甚至建文帝在派出老将耿炳文的时候,还特意嘱咐了一句,“毋使朕有杀叔父名”。这句话历来有两个解释,一个是老耿啊,战场上千万要注意,别伤到我四叔啊;另一个解释是,耿叔,您在战场上直接干死朱棣那个王八蛋,千万别抓活的回来,到时候我要是亲自下令杀叔叔,那多不好意思。无论哪一种解释,都显示出了一件事,就是建文帝自信满满,觉得耿炳文一战而拿下朱棣是轻松加愉快的事情。


可是事情的发展很不美好,先是耿炳文号称30万的军队在真定府大败而归,接着就是李景隆的50万军队在北平城下,被道衍和朱棣两面夹击,也是大败而归。顺便说一句,朱棣起兵之后,已经64岁的道衍大和尚和朱棣的嫡长子朱高炽镇守北平,但朱棣在前线有什么事难以决断,总是派人去问这个老和尚,《明史》上说“战守机事,皆决于道衍”。


我们说李景隆这个人,是朱元璋的外甥,名将李文忠的儿子,都说龙生龙,凤生凤,实际上有时候不太灵,这位李景隆就是赵括一样的人物,平日里高谈阔论,他老子都辩不过他,但是一上战场,就草鸡了。


朱棣在打败耿炳文之后,听说建文帝委任李景隆这家伙为统帅,当即大喜,说这家伙就是一个纨绔子弟,“何等才而能将五十万?赵括之败可待矣。”然后一转身,都没搭理李景隆,而是先用计擒住了宁王朱权,获得了大宁府的全部兵马,包括最为精锐的蒙古人骑兵朵颜三卫,这才慢悠悠地回师,打败了以50万大军包围北平城的李景隆。整个过程,按照《明太宗实录》记载,都在朱棣的计划之中,他的战前规划是,“彼知我出,必来攻城,回师击之,坚城在前,大军在后,必成擒矣。”事情也正是按照这个剧本来演出的,丝毫不差,这只证明了一件事,朱棣和李景隆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那么,建文帝为啥要用李景隆?是像一些历史学家说的那样,因为朱元璋杀了无数的功臣,导致他无人可用吗?我个人的结论是NO,不是这个原因,那是什么?这些我们下集再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轩316

    老师有微信群吗

    枫落白衣 回复 @轩316: 小助手:请加微信ximajun2018,备注史话

  • 1书到今生读已迟

    谢谢博学多才的枫衣老师,东北口音走向世界!

  • 舒小蕾7

    朱允炆:削藩。朱棣:削皇帝。

  • 超之越

    一如既往支持

  • seasonsea_7z

    一不注意都快到民国了,继续加油

  • 舒小蕾7

    朱允炆和四叔干的这段历史,我推荐大家B站搜“永乐大帝明成祖”的up,他讲的比较贴近史实,看完这个up讲的回头再决定是否相信枫落老师的靖难这段,我以B站那个up的为准。

  • 双车错

    好听棒棒哒支持支持支持老师有才

  • 夏都山人

    说明朱重八极度反感绿帽子。

  • zaze_rm

    也算朱重八滥杀的报应

  • 一遇泓

    雄主往往培养不出合格的继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