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真相 | 139. 百战定江南

中国历史真相 | 139. 百战定江南

00:00
25:49

本期内容:

1. 朱元璋如何先后打败陈友谅和张士诚?

2. 小明王韩林儿是怎么死的?

大家好,我是枫落白衣,我们说从起兵开始,朱元璋的根据地一直都是四战之地,周围都是敌人,所以,这家伙一直采取的策略就是“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个字,装孙子,可是到了1360年,他装不下去了,太累了。


这里面的原因就是一点,非常简单,因为他不可能不发展,也就是朱元璋虽然不称王,可是他不能不积极进取,壮大自己,如果一辈子都龟缩在一个小地方,那他就真的成了孙子了,早晚被人灭掉,但只要是你发展壮大,别人是既不瞎也不傻,当然看得见,这时候就算是你想继续韬光养晦,你也韬不了了。

                            一


最先看见朱元璋变胖的,就是陈友谅,在占据了湖广和江西之后,陈友谅就盯上了南京。三国时那个诸葛亮老爷子说过,“钟山龙蟠,石城虎踞”,有帝王之气,那我陈友谅如果不占据了这地方,岂不是说我这个大汉皇帝是假的?况且,朱重八那头老猪现在也很肥了,该宰了。


朱元璋自然也知道,自己是装不下去了,他最担心的,就是陈友谅和张士诚两个人联合起来打自己,那肯定是大事不妙。如果说先下手为强,那就肯定要打掉这两个人中的一个,但是先打谁,这是一个大问题。大多数人都说先打张士诚,为啥?因为这个私盐贩子相对比较弱,而且还占据了最富饶的地区,打下来张士诚,自己一下子就壮大了。


这个建议听起来是相当地有道理,可是有一个人这时候站出来说了,NONO,你们都弄错了,应该先打陈友谅。


说这话的人叫做刘基,字伯温。


这位刘伯温在民间传说里,是一位神人,史书上说他不仅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一不读,而且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更有特殊爱好,十分精通,二十三岁就考中了进士。据说他还写过一本奇书,叫《烧饼歌》,预言了很多事情,和我们以前讲过的唐朝《推背图》一样,按照一些民间传说,这本《烧饼歌》也是一直预言到21世纪之后,不过呢,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这本书是清朝人写的,假冒人家刘伯温的名头,换句话说,瞎编的。


中国民间还有句俗话,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意思是诸葛亮辛劳了一辈子,最后累死了,也只不过让蜀汉政权三分天下,但是人家刘伯温活得逍遥自在,最后却帮着朱元璋打下了整个天下。


你想不到的是,如此牛掰的刘伯温,在49岁之前,却是到处混饭吃的状态,吃的不咋好不说,也没啥名气,一直到了1360年,50岁的他才来到朱元璋阵营,做了谋士,这一次,他的运气来了,刚刚加入,就赶上了这个战略方向抉择的大问题,对于刘伯温来说,也算是老天爷给了一个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那么,这哥们为啥说要先打陈友谅呢?因为人性。在他的分析之下,张士诚是一个“自守虏”,就是既没有格局,也没有眼光。


朱元璋也赞同刘伯温的分析,不过他对张士诚的评价是“器小”,也就是小家子气。无论是自守虏还是器小,都会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当朱元璋和陈友谅打仗的时候,张士诚一定会采取坐山观虎斗,两不相帮,就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对于朱元璋来说,就是天大的帮忙了。


刘伯温不仅与众不同地提出了先攻击陈友谅的策略,而且还给出了具体的方案,“天道后举者胜,宜伏兵伺隙击之,取威制敌”,这意思就是我们要利用陈友谅现在很骄傲这一个特性,诱敌深入,用伏兵打败他。


朱元璋又觉得这个老刘说的太对了,深得我心的感觉,他给陈友谅性格评价也是两个字,“志骄”,也就是牛皮哄哄,自以为了不起,这样性格的人,你设一个陷阱给他,一般来说,他肯定跳进来。


我们说中国兵书上写着“庙算多者胜”,这里面的庙算,就包括了对方主帅的性格,那绝对是重中之重,这一点上,刘伯温和朱元璋可以说是天才里的天才,这俩货在一个大兵也没出发之前,就准准地把握住了对手的性格和可能采取的行动,可以说仗还没打,已经握有70%的胜算了。


于是,朱元璋让手下康茂才扮演了一次三国黄盖的角色,写信给陈友谅,说朱重八这小子给的金钱美女不到位,俺要叛变了,咱俩在江东桥会合,一起打下南京。果然,骄傲的陈友谅相信了,马上就兴致勃勃地来了,结果也不出意料,朱元璋亲自率领徐达、常遇春、冯国胜、张德胜等大将一起伏击。龙湾一场大战,陈友谅大败,史书上记载,“死者无数,亡战舰数百,乘轻舸走”,而且这还没完,我们的重八兄弟自然是不会放过打落水狗的好机会,趁势对陈友谅全面反攻,到了1362年,朱元璋攻克了江西和湖北东南部,陈友谅连老巢江州(也就是今天的江西九江)都丢了,被迫逃往武昌。


这里面还有一段小故事,说的是龙湾大战的第二天,朱元璋心情好,去南京紫金山上的一个禅寺瞎逛悠。结果寺院的住持会相面,觉得朱元璋满脸煞气,一看就不是好银,便想化解他。说这位施主,你姓甚名谁?家住何方?以啥为生啊?有没有兴趣出家和我修行,共赴西天极乐世界?最后劝得重八兄弟实在是烦了,提笔在寺院墙壁上赋诗一首,大笑而去。那首诗是这样写的:“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主,只顾哓哓问姓名。”意思很浅显,但是这里面透露出两股气,确实是古今少有,那就是霸气和杀气,尤其是杀气,堪称古往今来,杀气最重的一首诗。据说老和尚看了之后直哆嗦,就差连夜还俗回家了。


从现在留下来的史料来看,朱元璋这个人的诗词水平实在是不敢恭维,但是几乎每一首都是大气磅礴,霸气侧漏。比如这哥们行军打仗在野外睡个觉的功夫,也写过一首诗,叫做“天为帐幕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我一伸脚,山河社稷都要被我踏穿,这绝对不是杜甫、柳永或者辛弃疾那些纯文人能写出来的。

                        二


言归正传,就在朱元璋赢得了龙湾之战,打败了陈友谅之后,朱元璋的顶头上司,韩林儿,这个号称“小明王”的皇帝被张士诚围在了安丰,情况朝不保夕,相当地危急,紧急向朱元璋求救。


那我们说,红巾军在北方不是一直都形势不错吗?咋能发生这种事情?很简单,四年之前,和元军拼死厮杀的红巾军发生了严重的内讧,互相火并的结果就是没人管韩林儿这个号称“小明王”的皇帝了。他占据的开封被元军攻破,大小老婆,还有文武百官5000多人都被送到大都北京砍了脑袋,韩林儿自己被刘福通死命保护着逃到了安丰,在这个小地方坚守了四年,最后刘福通也累死了,只剩下韩林儿苦苦支撑。这时候,私盐贩子张士诚看出了有便宜可占,派出了手下,和元朝联合,夹击韩林儿。


朱元璋收到这个消息之后,就有两个选择,救,还是不救?刘伯温的意见是不救,他的理由有两个,第一,如果去救,陈友谅必然卷土重来,到时候可能面对张士诚和陈友谅两面夹击,他原话是“汉、吴伺隙,未可动也”,汉指的是陈友谅,吴指的就是当时已经自称吴王的张士诚;刘伯温第二个不救的理由就是你救了韩林儿回来,等于是给自己找了一个爹,咋安置这位韩大皇帝呢?


朱元璋思考了很长时间,这一次他没听刘伯温的,决定还是救,他的理由也是两个,第一个当然因为韩林儿是他的上司,从道义上讲,要救;


第二个理由是韩林儿不仅是起义军领袖,他还是明教的教主。没错,就是金庸老先生《倚天屠龙记》里面那个明教,而当时很多起义军的将领都是信奉或者尊重明教的,这里面也包括朱元璋。教主如果落到别人手里,对自己将来也是一个大麻烦,人家要是用教主的名义命令我挥刀自宫,俺朱重八虽说是肯定不切,但毕竟这事儿挺丢脸,而且容易让队伍人心不稳。至于说如何安置韩林儿,朱元璋后来用实际行动告诉了刘伯温,不用担心,老子自有安排。


于是乎,他领着徐达、常遇春率军前往安丰救出了韩林儿,先把他寄放到了滁州。


可是接下来,朱元璋犯了一个错误,他觉得既然敌人这么好打,那就顺便拿下庐州,也就是今天的合肥,但他没想到的是,庐州是如此地难打,徐达打了三个月,竟然没打下来。更让他难过的是,陈友谅果然像刘伯温说的那样,亲自率领六十万大军开始进攻朱元璋。此人选择的第一个目标是战略要塞洪都,今天的江西南昌。


当时驻守洪都的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就是朱元璋当和尚之前洒泪分别的那个侄子,这孩子后来被他娘带着投奔已经造反的朱元璋,打仗异常勇敢,屡立大功。朱元璋曾经问他,孩子啊,你想当一个啥官啊?朱文正的回答是,叔叔,您将来成就大业,我怎么会不富贵,现在就让我当大官,怎么能服众呢?朱元璋听到这个回答,高兴得直拍大腿,俺们老朱家的孩子就是懂事啊,于是,就让他这个大侄子镇守战略要地洪都。


那么,当时大侄子朱文正手里有多少人呢?不好意思,整个洪都城里只有不到4万的兵,甚至有些史学家说朱文正其实只有2万人,说4万都是自己给自己打气。无论是4万,还是2万,对上陈友谅的60万,那就相当于是以卵击石,螳臂当车,所以,在陈友谅的算盘上,最多几天的功夫,洪都城就能拿下,然后向东一路挺进,干死朱重八。


可事实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朱文正这小伙儿就用手里的几万人,死死地把陈友谅拖在洪都城下达85天之久,将近三个月。一直等到朱元璋从容地布置完毕,率领徐达等人增援到洪都,陈友谅才被迫从洪都撤退,进入鄱阳湖,和朱元璋对峙。我们的朱文正朱大公子这时候居然还精力旺盛,有余力从城里杀出,断掉了陈友谅的粮道。如此生猛,如此牛掰,说实话,你就不能怪朱元璋拍大腿叫唤,俺们老朱家有人才。


陈友谅之所以率军进入鄱阳湖,理由也只是一个,因为他最擅长的就是水战。这哥们认为自己的水军比朱元璋的要高出几个等级,打水战,肯定能一下子就干死对手。


我们现在来看朱元璋,他当时虽然说调动了一切能调动的部队,但也只有20万人马,水军还都是小船。如果说人家陈友谅的船舰是航空母舰,他这边就全都是驱逐舰,还是最普通的那种。按道理说,重八兄弟应该赶紧使劲划船上岸,尽量和陈友谅在陆地上决战,可是朱元璋的决定是,就在鄱阳湖,就是水战,和陈友谅干了。


战争一共打了36天,朱元璋在一开始战事不利的情况下,向古人学习,玩起了火攻,而陈友谅这边好像没有一个人看过《三国志》,也没人知道赤壁之战,对于大船要防备对方火攻这么简单的常识,根本就没人提起来,结果被朱重八一场大火烧了一个七零八落。


之后朱元璋的军队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在鄱阳湖水位很浅的情况下,陈友谅剩余的大船移动很困难,整个儿都是活靶子。到了8月26日,陈友谅在试图突围的时候,从船舱里探出脑袋吆喝着指挥,一只也不知道从哪儿飞过来的冷箭,就那么巧,一下子就钉在了他的眼睛上,贯穿了整个脑袋,这个当上皇帝没几天的造反派就此驾崩在小船上,确实是死得很憋屈,我估计他到了阴间,牛头马面拽着他往里走的时候,这小子嘴里肯定也在骂骂咧咧,一脑子的不服。


在中国历史上,像陈友谅这样有能力,有手腕,也有一定运气的家伙很多,他们开始的时候,都认为自己是老天爷的儿子,而老天爷也以为这就是自己儿子了,可惜,老天爷也是做亲子鉴定的,DNA不符,那还说啥,弃之如敝屣。


主帅一死,军队彻底分崩离析,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拼死命逃回了武昌,不过第二年就被朱元璋派军队打了一个稀里哗啦,陈理只能开门投降,这一年是1364年。从朱元璋的角度来看,铲除了陈友谅是相当地关键,从此之后,他的势力暴涨,扩大到了江西、湖南和湖北等广大地区。

                            三


对于这么一场大胜利,战后论功行赏是必须的,我们客观地说,无论朱元璋手下的其他将领,比如廖永忠、傅友德、郭兴等人在鄱阳湖水战中多么勇猛,他们的功劳都肯定比不上一个人,那就是老朱家的朱文正,但不知道什么情况,朱元璋这一次却依旧没有封赏他,这一下,朱文正就有意见了,俺虽然说过,叔叔您不用先赏赐我,可是也不能立了这么大的功劳,以4万抵挡60万3个月,给你们时间从容布阵,干掉陈友谅,最后俺却一根毛线的好处都没有吧?


于是,朱文正就此横行不法,耍起公子脾气来,史书里说,“夺人之妻,杀人之夫,灭人之子,害人之父,强取人财”,这五个短句子的核心思想其实就是四个字,坏事做绝,最后被按察使李饮冰告了几状,甚至,李饮冰的最后一个状子直指朱文正对朱元璋已经生有二心,想叛变,原话是“谋叛降张士诚”。


朱元璋对于大侄子横行不法也许不管,但是这小子想叛变,那是绝对不行。于是老朱叔叔怒气冲冲地乘船赶到洪都,再一个人怒气冲冲地走上朱文正的官邸,拿起马鞭,直接抽在后者的身上,大喊道:“汝何为者?”你TMD的到底想干什么?朱文正虽然梗着脖子不服,但最后还是乖乖滴跟着朱元璋回到了南京,随即被我们重八兄弟关到了桐城,《明史》上说,“未几卒”,也就是不久之后就死了。


我们现在客观地看这件事,朱文正鄱阳湖水战之后,确实是没有得到合适的赏赐,他也确实是从此骄纵不法,欺男霸女,但是他是不是像李饮冰说的那样,想和张士诚私通,干死他叔叔朱重八呢?当然没有,这事儿朱元璋心里也是相当地明白,他在后来给他外甥李文忠的信里是这样说的,“我禁人休去张家那下买盐,他从江西自立批文,直至张家盐场买盐”,也就是朱文正最大的问题就是去张士诚的地盘买食盐,可能因为老张家的盐质量好,价格也好,但是和张士诚私通而谋反的事情,应该是没有的。


那么,没有谋反之心的朱文正年纪轻轻的,到底是咋死的呢?这事儿吧,其实在朱元璋后来亲手编制的一本书里有记载,这本书叫做《御制纪非录》,说的是从汉朝一直到大明,所有藩王造反或者行为不法最后被处罚的事情,朱元璋是想用这些事例警告自己的子孙,你们可千万要遵纪守法。


在这本书里,他亲笔写了朱文正为啥死的,就一句话,“其应之词虽在神人亦所不容。其逆凶之谋愈推愈广,由是鞭而后故”,也就是说,朱文正这小伙脾气相当地大,虽然被叔叔关了起来,但是回答他叔叔问话的时候还是一副天老大,我老二的神气,最后被朱元璋一顿鞭子,一不留神,给抽死了,这就是“鞭而后故”。


对于朱元璋来说,朱文正的死绝对是一个损失,因为这个大侄子确实是一个军事天才,中国历史上能够以4万阻隔60万虎狼之师达三个月之久的战役,一只手都能数的过来。更何况,这哥们早期的时候,也是帮着朱元璋东征西讨,立下了很多功劳,所以,朱元璋对他的死也挺伤心,后来封他的儿子朱守谦为靖江王,封地在桂林,这是明朝唯一的一个,不是朱元璋后代,而封藩王的。我个人认为,这就是老朱在阴阳相隔的情况下,向他大侄子道歉的一种方式。

                            四


书归正传,我们说朱元璋虽然彻底打败了陈友谅,但是当他转过头来,面对刘伯温的时候,还是很不好意思地说了一句,“不听君言,几失计”,意思是不听您的话,差一点就完犊子了,这话绝对不是谦虚,如果朱文正弱一点儿,守不住三个月,或者陈友谅不那么骄傲地,一心想着攻下洪都,而是率领水师绕过洪都,顺江而下,直接攻打南京,再或者,张士诚乘虚而入,和陈友谅前后夹击朱元璋,那朱重八的后果都不堪设想。


不过呢,历史不存在如果,事实就是朱元璋胜利了,这哥们在消灭陈友谅之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365年,把屠刀举到了张士诚的脑袋上。


这个私盐贩子老张其实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一个坐山观虎斗的心思,看着陈友谅和朱元璋死磕,但问题是,人家那两只老虎已经分出了公母,现在变成一只大老虎了,他张士诚还傻兮兮地坐在山坡上看着,既不逃跑,也不采取措施打老虎。


那就对不起了,朱元璋是一路势如破竹,顺利地拿下了通州、泰州、高邮、徐州、宿州等地,到了1366年11月,张士诚龟缩在自己最后一座城池平江里,被重重包围,不过这哥们虽然没啥谋略,但确实是一条汉子,朱元璋屡次劝他投降,张士诚都是呸地一声,老子宁可死,也不向你这个臭要饭的低头。粮食吃完后,他们就吃老鼠和草根,弓箭射完之后,就把房上的瓦片子拿下来,当作武器。一直打到了1367年的九月,朱元璋才攻破了平江城,张士诚带着亲兵在每一条街道上和敌人玩命,失败被俘之后,上吊而死,也算是很有骨气。也就在同一年,另一个盘踞在江南多年的枭雄方国珍投降,至此,整个江南,都归了我们的重八兄弟。

                        五


到了这一步,有一件事就被提上了日程,那就是建立政权,以前因为“高筑墙、广积粮、不称王”的九字方针,朱大人一直都对外宣称自己是韩林儿手下的一个兵,归属于那个称号为宋的政权之下。但现在占领的地盘如此之大,兵力如此之盛,那就既不想,也不能再当缩头乌龟了,不想好理解,谁都想升官发财当皇帝,不能是什么意思?因为手下人不干,您不当皇帝,我就当不上宰相,那为啥俺当年要提着脑袋跟着您干革命呢?


其实,朱元璋在把张士诚围在平江的时候,就想到了这一点,他当然知道自己想称帝当皇帝的,也知道自己必须这么做,但韩林儿是一个大麻烦,你总不能自己当皇帝,把一个不是自己爹的韩林儿弄到太上皇的位置上,那就成了笑话了。


于是乎,就发生了下面的故事,他手下的大将廖永忠去滁州接韩林儿来南京,说韩大皇帝,跟我走吧,进城去享福。结果大家在瓜步这地方渡长江时,好巧不巧,韩林儿的那艘船就翻了,而廖永忠这位鄱阳湖水战上勇猛异常,浪里白条一样的人物,领着手下无数游泳健儿,愣是没救出一个26岁的小青年。韩林儿淹死了之后,大家表现得那叫一个伤心,据说廖永忠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地回去向朱元璋报告,您的上司淹死了,咋办?我们最仗义的重八兄弟是长叹一声,说还能咋办?只好我当这个皇帝了。


我们现在说,韩林儿的死当然不是一场意外的,毫无疑问是谋杀,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到底是被朱元璋命令廖永忠杀掉的,还是后者自作主张淹死的,这事儿有点儿争议。


清朝屠寄的《蒙兀儿史记》里就说,“朱元璋弑其主韩林儿”,明确说明就是朱元璋下令杀的,而明朝宁王朱权编撰的《通鉴博论》中,就说是被廖永忠自作主张淹死的,叫做“廖永忠沉韩林儿于瓜步,大明恶永忠之不义”,也就是不仅是姓廖的一个人干的,而且朱元璋还非常憎恶这种行为,这种说法和明史差不多。


《明史》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说朱元璋在封赏有功之臣的时候,对廖永忠的评价是,“永忠战鄱阳时,忘躯拒敌,可谓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这里面的“儒生窥朕意”指的就是廖永忠揣摩朱元璋的心思,擅自把韩林儿整死了,所以,你只能被封为侯爵,而不能封公爵。


那么,廖永忠本来是应该被封为公爵的吗?答案是NO。明朝开国只有6个人封为公爵,后来又加了一个当年写信劝朱重八造反的汤和,他廖永忠的功劳再大,能大得过汤和,还是能比上徐达?当然都不能。


所以,你仔细琢磨朱元璋的这段话,实际上相当于是当着大家的面说,永忠啊,你的名字起得好,真的是永远忠于俺朱重八,所以,封你一个侯爵,公侯伯子男,那是仅次于公爵的爵位了。


讨论到这里,我的结论就相当地清晰了,无论是不是朱元璋命令廖永忠下的手,韩林儿的死期都是到了。即便是到了南京,他也活不了几天,这就是宿命,就好像徐寿辉一样,从陈友谅进入他的队伍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的下场。对于韩林儿,在他以一个庸才的身份当上造反派的皇帝和明教教主那一天开始,他就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去死,只有这样,俺们的重八兄弟才能开创一个新的时代,才能走上九五至尊的宝座,而老天爷让大明朝来到人间的设想也才能得以实现,至于说是怎么实现的,我们下集再聊。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 听友267205496

    主播老师,张士诚在注定没有外援,城墙也绝对比不上南昌高厚,而且士气低落的情况下,率残兵败将坚守城池十个月。是不是说明一个问题,冷兵器时代,攻坚战是非常困难的。比如前文朱文正南昌保卫战,还有后来于谦的北京保卫战等等。但是,当蒙古人横扫欧亚时期,坚城高墙怎么就跟纸糊的一样呢?

    枫落白衣 回复 @听友267205496: 这里有一个攻城武器差的原因,还有蒙古心理战的原因,可以参考我的欧洲史话

  • 海轮就没有邮轮好

    最喜欢听老师对文字背后和各种人性的分析!

  • weng8011

    头一次这么快刷到

  • 汤圆缘

    自古戏精的皇帝真不少啊

  • 梁马浴阳

    御制纪非录全网都找不到

  • 南音墨

    有时历史看多了,真觉得万般皆是命,凡事天注定

    七宝景投 回复 @南音墨: 真的是

  • 冰河_S5

    弃之如敝玺? 濠洲? 什么情况?

  • 1778556swow

    陈友谅没有回回砲

  • 听友80861434

  • Lynda37

    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