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登推荐】《秋水》:认知世界,返朴归真

【樊登推荐】《秋水》:认知世界,返朴归真

00:00
16:26

虎尾春冰真学问,马蹄秋水大文章。这是一副对联,一位书法家赠给台湾的一位国学教授,这人叫谢鸿轩。写了这样一副对联。我觉得这副对联写得很好,因为这副对联用典用得非常的巧妙。

上联虎尾春冰真学问,这个典故是出自于《尚书·君牙》,君牙是个人名,里边说到心之忧危,若蹈马尾,涉于春冰。就是心里担忧国家的安危,就像踩到了老虎的尾巴,行走在春天薄薄的冰上一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担忧国家大事,忧国忧民,这个做的才是真学问。

下一联就涉及到我们要讲的文章的名字了,《马蹄》篇和《秋水》篇是庄子的两篇文章。马蹄秋水大文章大手笔,《马蹄》《秋水》这两篇文章都出自于《庄子》的外篇,我们在前边说过庄子文章现在留下三十三篇,内七篇、外十五篇、还有十一篇是杂篇。内篇、外篇、杂篇按照整个的这个《庄子》三十三篇文章里边排列,《马蹄》篇排第九,也就是外篇里边的第二篇,《秋水》篇排第十七。

这个书法家叫宗孝忱,赠给谢鸿轩先生的对联就是赞扬谢先生道德文章,说他心系国家安危道德高尚,文章能比庄子,是为大家。我们先来讲《秋水》这篇文章,为什么先讲《秋水》呢?因为《秋水》篇是《庄子》的又一长篇,和那个《齐物论》的谋篇构局有异曲同工之美。它是用篇首的两个字作为篇名,秋水时至按季节道来就去做篇名。

这个中心是讨论什么呢?人应该怎么样去认识这个世界。《秋水》篇全篇我们把它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就是北海海神跟河神的对话,北海若与河伯这个构成了本篇的主体。这个部分呢我们把它分成几个点介绍一下,一个点就是说河神小却自以为大,对比海神的大,知道自己小,认识了事物的相对性的观点。

第二个点是说这海神就告诉他人的认知常受事物自身不确定性和事物总体的无穷性所影响,本身事物是变化,还有这空间是巨大的,所以有的人在小的地方老看不见大的地方却自以为知道,受到影响。

第三个点是说认识事物很不容易,常常是言不能论,意不能察,但是还有一些是不能够论也不能够察的,认识起来非常的艰难。

这第四个点就说这大小贵贱也不都是绝对的,因而最终你不要老去辨这个贵那个贱,这个大那个小,差别不大。

第五个意思就是说你懂得了道就能通晓事理,就能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

第六个呢就在这篇文章里提出返朴归真的主张,不要用人来毁灭自然。

这是《秋水》篇的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是写了几个寓言故事,表面上看这些寓言故事都是游离于这篇文章的自成一体。但是每个故事都非常的有意义有智慧。我们也把它作为一个部分来解释。我们先来说北海若与河伯。

秋水时至,两岸之间不辩牛马,黄河涨水了两岸之间隔得远了牛马分辩不出来了,河伯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一下到了北海了见到了海神,他一看这海太大了,于是知道自己太小了,始旋其面目,认为自己贻笑于大方之家。很谦逊了,这人一见到比自己大的知道自己原来看法不对,谦逊了就向北海若请教。

北海若说你这人很谦逊,那我就可以给你来讲讲,于是北海若就跟他讲。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鼃就是龟,井里边那个乌龟你不可以跟它谈论大海,因为它地方就那么大。虚加个土字旁大家就好理解了,空间,拘于它的空间的限制。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夏天出生的秋天就死了,这样的你跟它谈冬天、谈冰它没见过、它不知道,这是时间的限制。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曲士,见识低陋的人,你不可能跟他讲道,他跟你在那穷对付,约束于他所受的教育。

所以现在你知道你自己尔丑,乃知尔丑,你知道自己不大,知道自己的短处了,知道自己原来的认识偏狭了,我可以给你来讲大理,可以大道了。于是海神就对河伯讲说给你讲大道理是一个什么样子呢?说你觉得我已经很大了吧,海已经很广阔了,其实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我跟你讲我在这个天地之间就像那小石头小草在大山之上一样,你以为我很大吗,我自己都知道这一点。那么这样你算一算四海在天地之间不就像一个小岛在大湖里一样吗。

我们中国,计中国之在海内,中国的最早那个字出自于何尊宅兹中国,它在庄子文章里也有,计中国之在海内,不就像一粒米在粮仓之中吗。那么我们人呢,不就像豪末之在于马体嘛,不就像马身上的毛嘛,就这么渺小。

所以你看这些人争夺的东西,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他们为此倾尽心力的争夺这个江山不就这么一点点的地方嘛。庄子有一故事大家都知道蜗角虚名,蜗牛角上的两个国家天天为争这个蜗牛角那一点地方天天打仗,其实站在更高的角度看我们天天为之所劳累的,历史上争夺的不就这么一个小小的一点嘛,一点地方嘛,值得吗?所以你看我这么小,哪里以为自己会满足和自负呢。

你看这天地之间,就所谓的现在这个争天下,不就这么一个小的地方,他们这样做值得吗?你说他们像什么样子,就大概是他们自满与自傲,他觉得你看我得到了天下、得到了名声、我知识渊博这不就像你先前河水暴涨的时候洋洋自得的样子一样吗。

我们在一开始就说其实《秋水》这篇重点是讲我们怎么认识世界,认识了你能不能把它表达出来。所以在《秋水》篇里一段非常重要的话叫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我们只要能讲出来都是事物粗糙的部分,可以致意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可以用言论来谈论的东西就是事物粗浅的外在表象,可以用心意来传告的东西则是事物精细的内在的实质。可是言论所不能谈论的,心意所不能传告的,也就不限于精细和粗浅的范围了。

有一次我们在进行一次学术交流的时候就说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跟一个神学院在进行交流的时候,说其实我在讲得时候就说,所谓他们谈论那个上帝,其实就是不能用语言言论去表达去察致的,也不能用心意去领会的,因为它已经超越了我们用言论用心意去领会的这种范围。

这段话讲完了有一段总结,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闻曰就是听人说,能体察大道的人不求闻达于世,不要老去炒作,让别人知道自己修养高尚的人不会计较得失,清虚宁静的人能够忘却自己。无己,约分之至也。这就是约束自己而达到适得其分的境界,约分。

所以我觉得道家讲的这个站在一个非常宏阔的角度,大的格局来理解这个世界让我们心胸能够更广阔,至少不至于计较那些微小的得失,在这些琐事里边把自己的生命耗费掉。当河伯再问到海神怎么样来看这个世界,站在一个什么高度,所以海神就回答他,你看站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一样。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

这话讲得非常深刻。我再重复一遍,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意思就是你用道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万物本没有贵贱的区别,你从万物自身来看各自为贵而又以他物为贱,自贵而相贱。在兔子的眼里狗肯定是不如它的,人也是不如它的,它觉得它这个族类才是最尊贵的。想想人不也是这样吗?认为自己最为尊贵,而万事万物可以任意掠夺。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拿世俗的观点来看贵贱不在于事物,自身不在于我们自己,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中国人品那个品字不就是三个口吗,别人来评价的贵贱不在于我们自身。

怎么样来理解这一段的时候才能够让我们更加具体化的领悟到这个智慧呢?所以庄子就讲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鸱鸺夜撮蚤,察豪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这讲它们之间的不同,说栋梁之材可以用来冲击敌城,你就不能用它来堵塞洞穴。器物的用处不一样,骏马良驹一日奔驰千里,捕捉老鼠不如野猫与黄鼠狼,它技能不一样。猫头鹰夜里可以抓到小小的跳蚤,细察毫毛之末,大白天睁大眼睛也看不见高大的山丘,它禀性不一样。

所以大家各自的特点不同,你也不能够用一个方式来衡量。最后这个河神就问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说什么是天?什么是人?也就是什么是自然?什么是人为?海神就答说你看这个牛马四足,牛和马都四条腿,这就是自然。它本来四条腿。落马首,穿牛鼻这就是人为。啥意思?落就是笼络,用那个笼头把马给套上了,把牛鼻子用绳子穿过来了,这就是人为。

所以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你不要用人为来灭掉这个自然之道,你不要用作秀,故就是世故,你不要用世故来灭掉事物的本真。装模作样,也不要因为贪最后殉于名。

孔子在《论语》里不是讲过老来戒贪、戒得,得就是贪,无以得殉名,这些东西叫谨守而勿失,守这个,那就是返朴归真。所以这是道家所强调的返朴归真,《秋水》篇河神和北海若的这段对话核心讲的是一个我们怎么样认识这个世界,也就是认知的问题。

《道德经》第七十一章讲知不知,尚。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意思就是说我们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认识很狭窄这是一个我们智慧高的表现,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反以为自己知道,就像一开始的河伯一样,那么就进入了病态。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你看何伯见到了北海若之后知道自己原来很渺小,见解太可笑了,所以他认真地向北海若学习得到了大道,了解了大道理,这就是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秋水》篇给我们的启发是深刻的,《秋水》上篇我们就讲到这里,再见。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