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
1、海德格尔: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09.26-1976.05.26),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出生于德国西南巴登邦(Baden)弗赖堡附近的梅斯基尔希(Messkirch)的天主教家庭,逝于德国梅斯基尔希。马丁·海德格尔在现象学、存在主义、解构主义、诠释学、后现代主义、政治理论、心理学及神学领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其代表作有《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入门》等。
2、虚无主义:
虚无主义,指的是作为哲学意义认为世界,特别是人类的存在没有意义、目的以及可理解的真相及最本质价值。与其说它是一个人公开表示的立场,不如说它是提出的一种针锋相对的意见。
尼采指出虚无主义的起源,“虚无主义式的问题‘为了什么?’(for what)是根植于人性的旧习惯,即目标必须是被从外在给予的——由某种超越人类的权威。” 然后,尼采在文本里对虚无主义是作出了区分,他将虚无主义分成“主动虚无主义”(active nihilism)和“被动虚无主义”(passive nihilism)。
对于“主动虚无主义”,尼采解释“是一种精神力增强的标志”,“因为精神力变得强大了,所以对先前被给予的目标(某种信仰)与人的精神力显得不相称。”所以滋生出对前信仰的否认与反抗。而相反,对于“被动虚无主义者”,尼采称为“一种精神力量的衰败的象征”,“当精神力量被磨灭耗尽,之前的信仰与价值关变得不能相容而且无法对其再相信。”
说到这里,应该理解nihilism是以nihil为原则的一种主义。而nihil有着2个基本的意思(①空,②将事物变成空)。显然在尼采的论述里,虚无主义不是一种向空为准的主义,不是追求一种纯粹的空无境界。而是以释义②为准的主义,即将价值或信仰变成空。所以说虚无主义本质上是对一种某价值的摧毁的主义。
3、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Hamlet)》是由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所有戏剧中篇幅最长的一部。本剧是前身为莎士比亚纪念剧院的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演出频度最高的剧目。世界著名悲剧之一,也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4、媒介:
广义的媒介凡是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或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
在传播学意义上(狭义上)是广告媒介指利用媒质存储和传播信息的物质工具。加拿大文学批评家、传播学家、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一代宗师马歇尔·麦克卢汉这样说,"媒介即讯息"。同时"媒介"也成了一个职位,媒介专员、媒介策划、商务媒介等职位。
媒介包括两方面要素:一是包容媒质所携带信息或内容的容器,如书( 甲骨、竹简、帛书、纸书)、相片、录音磁带、电影胶片、录像带、影音光盘等; 二是用以传播信息的技术设备、组织形式或社会机制,包括通讯类(驿马、电报、电话、传真、电子邮件、可视电话、移动电话等)广播类(布告、报纸、杂志、无线电、电视等) 和网络类三大类。在当代社会,一般而言,媒介指机械印刷书籍、报刊、杂志、无线电、电视和国际互联网等,它们都是用以向大众传播消息或影响大众意见的大众传播工具,都是传播信息的媒介。
二、金句/精华笔记
1、西方哲学把世界上的所有的事物都要做最基本的分类,就所有的存在者都要做最基本的分类,这个最基本的分类就叫范畴。
2、领会是认知活动之前的更根本的事情,我们用领会这个词取代知道这个词,因为我领会虚无,我才领会存在。
课程金句
课程文稿
第14讲第2点,海德格尔的存在论革命。这个革命的内容如果做最基本的概括就是这样一句话:重新记起被遗忘的存在。
我们刚才已经讲了尼采的意义。尼采揭开了西方文化的自我批判的序幕,他提出了这样一种要求——虽然他自己没做到——我们必须要知道,我们西方人的根本思维方式中有什么需要改变。
一位了不起的哲学家来了,那就是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这个人的名字在中国读者当中也并不陌生,我们都知道他的一部代表作品《存在与时间》,这部《存在与时间》就发动了存在论革命了。
我们刚才说这个存在论革命的主要内容就是“重新记起被遗忘的存在”,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用英语来说。西方哲学的传统,特别是通过柏拉图主义之后,西方哲学的存在论抓住的都是存在者,就是being。being是个名词,它还可以是复数,诸存在者(beings)。那么西方哲学把世界上的所有的事物都要做最基本的分类,就所有的存在者都要做最基本的分类,这个最基本的分类就叫范畴。
比方说我们有一个范畴叫物质,还有一个范畴叫精神。那么这个范畴所指的都是两大类的存在者,一类是所谓物质的事物,一类是所谓精神的事物,抓住的都是存在者。
海德格尔说当我们抓住存在者的时候忘记了一个动词to be,没有to be就没有being。我们学过英语的朋友当然知道being是to be的名词化,to be这个词就特别有意思了,它是个动词,但这个动词又并不是表示某种具体的动作,而是人对自己活着有领会。
所以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就有那个台词来了:To be or notto be,that's a question(生存或是死亡,这是个问题)。我们不能翻译成“存在者”,做一个存在者还是不做一个存在者,这是个问题,不是。
我们人的存在跟书桌的存在有什么不同,或者跟一条鱼的存在,跟一棵树的存在有什么不同?书桌就在那里在了,它并不知道自己的在,树或者鱼也是存在者,它们就在那儿,它们对自己的存在没有任何领会,人存在着并且同时领会着存在。这个道理非常简单,人人都知道,人活着还知道自己活着,就人的存在人知道。
那么下面我们来问一个问题,人如何知道存在的?这个问题蛮有意思的。
我们人怎么会知道存在这件事?我们知道有一个书桌,容易,有一条鱼,这很容易。我们对一条鱼可以构成知识,这是一种动物,书桌是种人工制品,用来书写的工具,这可以。但是我们如何知道存在呢?如果我们要知道存在,我们应当同时知道非存在。
就好像如果你要知道红颜色,你就要看到过非红的颜色,假如世界上只有一种颜色是红颜色,你就不会知道红颜色了。你要看到红颜色,需要看到非红的颜色,红颜色是通过非红的颜色把它比造出来的。
与此同理,你若要知道存在,你就要知道非存在,存在是通过非存在把它比造出来的,那么什么是非存在呢?就是虚无。
我们能知道虚无吗?假如虚无是我们知道的对象,一说对象它已经不是虚无了,它就存在了。
我们向来在存在中,因为我们还活着,我们照理不应该知道存在的,照理是不可能知道存在的。这个道理就好像一条鱼在水里,它可以知道水中的一切,它的食物,它的敌人,还有水草,还有礁石,它都可以知道,它唯独不可能知道水。它就在水中怎么会知道水,你让一条鱼知道水,前提是要把这条鱼从水中捞出来,进入非水的媒介。但是它进入非水的媒介的时候,它还没来得及知道非水的东西它已经死了。
而人却不是这样,我们活着就是我们在存在中了,但我们却居然知道了存在本身,这表明我们已经知道了虚无。
现在我的说话就不准确了,“我们知道虚无”这句话能说吗?“知道什么”这个“什么”就是知道的对象,它成为对象了,它已经不是虚无了。
所以虚无从来不可能是知道的对象,这一点我们用英语的一句话立刻就说明白了。
假如我说知道(know),I know(我知道),后面来个虚无(nothingness)。I know nothing,这句话翻译成汉语是什么?我一无所知。绝不是说我知道虚无,所以虚无绝不是知道的对象,我们不能说我知道了虚无,而只能说我领会到虚无,领会是认知活动之前的更根本的事情。
我们用“领会”这个词取代“知道”这个词,因为我领会虚无,我才领会存在,同样存在也不是知道的对象,因为存在通过非存在把它比较出来,正因为非存在不可能是你知道的对象一样,存在也不是你知道的对象,所以你只能知道存在者,但你不可能知道存在本身。你只能说你领会了存在,就像你说你领会了虚无一样,这话才能成立。因为虚无是被我们领会到的,所以把虚无跟存在比较出存在,这个存在也是我们领会到的,而不是我们知道的。
我们每天早晨醒来,一睁开眼睛,世界就在我们面前向我们呈现了,这一刻是对存在者领会,而不是对存在者的知道。
当海德格尔说这番道理的时候,我认真地读了,在《存在与时间》里边读了,读着读着我就想起了佛陀,想起了佛学。所以我发现真的智慧在古代,实际上释迦摩尼的佛学讲的就是对虚无的领会,对虚无的领会就是对“空”的领会。
本来中国思想中没这一块的,有了儒家、道家,儒家讲性理,人性的道理;道家讲玄理,有和无的关系。后来来了佛家讲空理,讲空理就是讲对虚无的领会,这种智慧被称为最高的智慧叫般若,般若智。
生存是前提,我们每天需要工作,工资是你的动力。问题来了,此时你做完工作了,你该做什么?看电视,玩手机?是什么让你产生看电视,玩手机的念头。没错是空虚是无聊,为什么大多数人不会产生看书,学习自己需要提升的知识的念头,因为这些很费脑子。你被资本控制着,体会短暂的快乐,失去了思考的能力。 你工作是因为需要生存,这就是你工作的动力,你看电视是因为可以得到短暂的快乐,这也是你的动力。 那么如果没有资本产生的所有娱乐活动,你完成工作后会干什么。你开始思考,发现做什么都提不起来啊精神,因为没有动力支撑,此时你遭遇的不仅仅是无聊,因为你开始思考了,你遭遇的就是虚无。 三百字局限性太大,下次再评论。
鑫_xxx 回复 @恩包: 以我现在的表达能力,只能用如此表面的描述方法,更深的理解我还无法用言语描述出来。 王老师理解深厚,学识渊博总能用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深层次的问题。 我的评论源于我的见识和知识,我还差的太远。要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增加自己的深度。
那虚无和空到底是什么呢?怎么领会呢?怎样知道自己领会了呢?
烦忙注视 回复 @徐一二_a3: 去殡仪馆一趟就知道虚无是什么了
每一段太短了。王老师讲的太透了。只有自己完全明白了,才能讲的如此通透。
哲学能讲的这么明白还有意思的没几个人。
果然还是攒几集一口气听完舒服。
路标也许不是指示方向的,王老师就是一个没有方向的路标。他的作用是提示你此地有银300两。我想挖挖这个路标。
人没有脱离空气,但指导空气的存在。所以鱼也可以通过洋流和浪涛指导水的存在。只不过我们不能代替鱼来表达。子非鱼安之鱼之乐也。
经常感觉出王老师对佛家很青睐有加
人如何知道存在呢? 在语言中
听友344441451 回复 @John_Ren: 人如何领会虚无呢?在实践受阻时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凡见 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空见虚无 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有见实在 山亦水,水亦山。——圣见不二
我不拖地 回复 @lxbook: 年前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现在山是山一直在那,水不是水,它一直在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