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陪孩子玩自己发明的游戏

11 陪孩子玩自己发明的游戏

00:00
15:23



演说十一玩

挽救儿童创造力12个关键词之“玩”

题目是:陪孩子玩自己发明的游戏

“你快去躲起来,我闭上眼睛数到十下,然后去找你!一……二……三……”

躲猫猫和捉迷藏的游戏,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和孩子玩过吧。但要我们家长说出这个游戏背后有关秘密的教育含义,恐怕大多数家长就只能闭上眼睛数数了。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教授、美国教育研究学会“课程与教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范梅南认为,孩子们玩的很多游戏,例如捉迷藏、躲猫猫、寻宝藏等都是基于与秘密体验有关的现象。秘密具有教育意义,因为他们能创造出自我的多个层次以及内与外的空间。秘密宣告了人的内心世界的降临,这有助于个人性格的形成。

其实,家长与孩子们玩的躲猫猫和捉迷藏的游戏中,并没有多少秘密要保守或揭示,倒是游戏本身藏着一个尚未被大多数成人发现的秘密,那就是游戏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方式。

美国布兰迪斯大学专门研究创新行为的心理学家特里萨·安贝丽博士说:“创造力的核心在婴幼儿心中,是一种去探索的渴望与动力,他们不断去发现,去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和看待事物。当他们年龄渐长时,孩子们就开始将他们在玩耍时的构想转化为现实。”

一个用来包洗衣机的硬板箱,会被孩子折腾几个星期,对这个箱子进行发明创造,变成熊的巢穴,或是航空气球的座艇、海盗船或空间站,甚至可以是杂货店。总之,可以是任何东西,除了是一个装洗衣机的空箱子。

游戏是动物的本能,所有动物都喜欢游戏。很显然,动物训练下一代的技能都是在游戏中进行的。

弗里德里希·席勒是德国18世纪著名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剧作家,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提出了著名的“游戏说”。他认为,人生的最高、最完美的境界是游戏,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

当缺乏是动物的活动的原动力的时候,它是在工作,当力量过剩是这种原动力的时候,当生命力过剩刺激它活动的时候,它是在游戏。

这种“精力过剩”所引起的“游戏”,对人来说还有不同层次的含义。首先是一种物质的过剩,由此引起身体器官的“游戏”,这是一种未摆脱动物性的生理的快感。其次是一种超出物质需求的精神方面的过剩,由此引发的是想象力的“游戏”。席勒说,当理性参与之后,想象力的游戏就成为审美的游戏。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不仅在范围和程度上扩大化了,而且在性质上也有了跃进,使之高尚化。所以,席勒说:“儿童游戏中常蕴涵深刻的思想。”

通常,儿童在三岁左右的自我活动逐渐“向外部表现内部本质”。欧洲教育巨匠福禄培尔吸取了席勒的游戏思想,并把它作为儿童发展和学习的基本方法。他与席勒一样声称游戏是“内部需要和冲动的表现”。儿童游戏时,按他的内心来塑造外界,外部的新环境与内部本性互相作用,促进他的发展。如果他的经验是新的,那么活动会使他的头脑里多一条途径;如果他在重复原有的经验,那么他也是在加强并拓展他已有的本领。

最重要的是,幼儿借助于活动(游戏)而学习。他借助爬行的活动学习站立,借助走路的活动学习跑步,借助说话而学习语言。

从玩(游戏)的角度看,幼儿是他们自己最好的教育者。我们的家、海滩、森林、球场、冒险地带以及整个广阔的世界都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只要孩子们被允许、被鼓励通过他们所有的感官去探究。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应把婴儿的家变成正规的课堂。正相反,事实上婴幼儿是通过玩耍与探索而学习的。从这一点上说,反而是正规的课堂需要重新设计。

过去,我们把玩与教育当作相反或对立的事物。害怕或担心会“玩物丧志”,会“冥顽不灵”,或者只是把它当做“儿戏”而已。美国人简·马佐罗和珍妮斯·劳埃德在他们合作的一本好书《通过玩而学》中写道:“现在我们比以前更明白了。教育专家与童年早期专家发现:玩就是学习,甚至更进一步,玩是最有影响力的学习方式。”

旅美教育学家黄全愈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之三《玩的教育》一书中介绍,安德鲁·斯莱登博士曾用五年时间,每天跟踪观察孩子们在游乐场的游戏活动。安德鲁的研究发现,孩子在游乐场上学到的东西,要远远超过在常规课堂上学的知识。并从自己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因为,孩子在游乐场上形成的行为、思维、情感和理念等,将会对孩子成年后的生活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创造力社会心理学》的作者阿马比尔认为,玩耍和想象力的关系极为密切。因为,只有当个体(人)处于内在驱动状态,对任务高度投入并持玩耍的心态时,才会表现出高水平的创造力。

其他一些理论家也曾提出,玩耍,以及激发玩心的环境,有利于创造力的生成。

儿童心理学、发生认识论的开创者、瑞士人皮亚杰将玩耍视为“创造性想象的源泉”。许多创造力研究者发现,玩耍是高创造力的儿童和青少年区别于创造力较低的同龄人的一种人格特征。

在孩子们的游戏中,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孩子需要玩伴儿。而在现代社会中,很多家庭关系却越来越疏离。孩子们自己玩,父母提供玩具,但却很少参与。产生这样的现象,一部分是由于我们的社会文化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整个社会因为教育问题而焦虑的背景下,孩子和大人之间的对抗比以前更多;再就是大人们缺乏和孩子一起享受乐趣的技能。当家里的气氛是压抑、紧张的,父母和孩子没办法开心地相处,而当父母和孩子一起玩游戏时,对抗气氛就会降低,家庭就有可能变得更加和谐。父母有义务和责任带动孩子一起玩游戏,使家里渐渐形成和谐快乐的气氛。这样,就可以慢慢改善成人要求过多和孩子不断对抗的情况,大人和孩子就可以成为有共同兴趣的伙伴。

据研究统计,父母每天和孩子的谈话时间平均只有12分钟,还多半是对孩子的负面评论。因此,在美国,有一个被称为“地板时间”的提法,就是“坐在地板上与孩子同乐的时间”。孩子其实并不需要贴纸或其他新的智力玩具,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和父母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父母放下架子,也放下那些其实并不那么重要的事情,比如手机,坐在地板上与孩子“同甘共苦”,不仅可以释放孩子创造的能量,还为父母提供了走进孩子世界的契机,而这一切将有效地促进孩子的情感正常发育。

对孩子来说,需要“培养”,培土的培;更需要“陪养”,陪伴的陪。

回想起来,一盘没有下过的棋,令我至今悔恨不已。当年,我三岁的儿子用装着棋子的小篮子蹭我的腿时,我竟然以忙为理由拒绝了他。那可能是影响他一生的一盘棋啊!

托马斯·爱迪生说过:“童心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幼稚也是有趣和想象力的一部分。关键是要把玩转化为学习经验——同时要使绝大多数的学习充满乐趣。

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孩子们的游戏就是学习。需要强调的是,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孩子玩他们“自己发明的游戏”(杜威)。

为什么孩子“自己发明的游戏”最有价值呢?著名的创造性训练大师戈登这样描述玩耍在创造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不是所有的玩耍都是创造性的,但所有创造都少不了玩耍。在创造过程中,‘娱乐’就是一种游走,将那些看似毫不相干的东西与手头的问题联系起来。玩耍包含一种想要操控言语、观点,日常和专业假设的意愿,并游戏般地思考看似毫不相关的事物。”

戈登的表述是理论的,我举一个我孙女的例子来说明。新冠疫情期间,回家必先洗手,一次5岁的孙女忽然发现了洗手池与之前她参观过的“海洋世界”的某种联系。于是,漱口杯,牙刷、梳子、瓶盖纷纷下水,并高喊:“爷爷,快来和我玩儿海洋世界!”然后指挥我和她一起跳水,潜泳,打捞,救援……自此以后,每次洗手都沉浸其中,乐此不疲。有一次,她还将泡沫洗手液喷在接满水的杯里,请我喝“卡布其诺”。

美国一项将玩耍和创造力联系在一起的研究显示,用各种物品玩装扮游戏的儿童在非常规用途测试中的独创性更高。研究证实了自由玩耍和假扮游戏能够促进个体的创造性。大部分研究者认为,这不仅仅在于游戏使儿童有机会发现物品的新属性,还因为游戏能够激发想象,从而使孩子们更具创造性。

最后,我要顺便在这里郑重指出,我们所说的游戏,绝非电子游戏,绝对不能让孩子接近电子游戏,因为电子游戏是按照毒品的生物结构设计的,即所谓“上瘾模式”,所以电子游戏早就有精神毒品的恶名。

陪着你的孩子玩吧。而且,你不仅要做孩子最好的玩伴,你还要做孩子最好的玩具。

为了孩子,敬请关注。谢谢你的聆听!

以上内容来自专辑
用户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发表第一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