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说三人权
挽救儿童创造力12个关键词之“人权”
题目是——你家里的“人权状况”还好吗?
上世纪初,一个叫尼尔的英国人在德国教书,一个13岁的南斯拉夫女孩玛罗斯拉娃被送到尼尔的班里。玛罗斯拉娃痛恨她的父亲,是一个极其自我而且权力欲很强的孩子。半年之后,尼尔不得不告诉她母亲说他医治不了她。当她离校时,尼尔和玛罗斯拉娃握手告别。尼尔说:“我没能帮你什么忙吧?”“你知道为什么吗?”玛罗斯拉娃狡猾地笑着说,“让我告诉你,我到学校的第一天,在做匣子的时候,你说我钉子用得太多。从那时起,我就知道你和全世界别的老师一样,都是管人的。从那一分钟起,我就知道你不能对我有任何帮助。”
尼尔将这件事当作一个失败的例子。尼尔认识到:“追求权力是人人皆有的性格。权力受阻比性受压抑更可能产生恨。”后来,1921年,尼尔成功创办了英国夏山学校。夏山学校是世界公认的现代民主学校的开拓者,也是人性化快乐学校的典范。校长尼尔也被英国《泰晤士报》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12个教育家之一。夏山学校至今已经100年了,现在仍领先于自己的时代。
我们刚刚度过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想必是欢乐的,但这个节日的设立却是为了悼念1942年6月10日的利迪策惨案和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因此,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永恒主题就是——保障儿童生命的权利。这也说明了,人的基本权利问题是这个世界的重要问题,而且这个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国家如此,小家也如此。
因此,我的问题就十分必要了:你家里的“人权状况”还好吗?
也许,没有家长会承认自己家的人权状况不好,但如果我问,你知道《世界人权宣言》中关于儿童权利的条款吗?或者,你知道联合国有一个《儿童权利公约》吗?答案可能就不那么乐观了。而且,我相信,在中国,绝大多数的家长甚至教师都不知道。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国是签约国之一,在《公约》的前言里首先指出:“《世界人权宣言》宣布:儿童有权享受特别照料和协助,深信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作为家庭的所有成员、特别是儿童的成长和幸福的自然环境,应获得必要的保护和协助,以充分负起它在社会上的责任。“《公约》强调:“确认为了充分而和谐地发展其个性,应让儿童在家庭环境里,在幸福、亲爱和谅解的气氛中成长,考虑到应充分培养儿童可在社会上独立生活,并在《联合国宪章》宣布的理想的精神下,特别是在和平、尊严、宽容、自由、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下,抚养他们成长。”
作为家长,你或许会说,我就是这么做的呀。是吗?那好吧——
请问,作为家长,你或许会希望你的孩子将来超过你,当然,你的这个超越的标准,其实并不完全是你的标准,而是某种世俗的标准,这就使你在执行这个标准时,把自己排除在外,比如你不会想到你自己是否应该先超越自己之类的问题;而把一个高标准强加在孩子身上。
《公约》第二条第二款:”应采取一切适当措施确保儿童得到保护,不受基于儿童父母、法定监护人或家庭成员的身份、活动、所表达的观点或信仰而加诸的一切形式的歧视或惩罚。”
请问,作为家长,你一定给你的孩子报了不止一个的培训班吧,其中有哪个培训班是你在考量了孩子的天赋,征求了孩子的意见后才报名的呢?
《公约》第十二条第一款:“缔约国应确保有主见能力的儿童有权对影响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儿童的意见应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以适当地看待。”第十三条第一款:“儿童应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此项权利应包括通过口头、书面或印刷、艺术形成或儿童所选择的任何其他媒介,寻求、接受和传递各种信心和思想的自由,而不论国界。”第三十一条第一款:“确认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活动。”
请问,作为家长,你一定认同家有家规,校有校纪。在家里,你可能没有把孩子打哭过,但你没有把孩子说哭过吗?
《公约》第十九条第一款:“应采取一切适当的立法、行政、社会和教育措施,保护儿童在受父母、法定监护人或其他任何负责照管儿童的人的照料时,不致受到任何形式的身心摧残、伤害或凌辱……”第二十八条第二款:“应采取一切适当措施,确保学校执行纪律的方式符合儿童的人格尊严及本公约的规定。”
好了。
教育的出发点与终极目标都是人。当我们谈论教育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谈论人何以为人。所以,我们开始思考教育或从事教育的时候,首先要回归人本身、人性本质以及人的权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权利,生长权利,家庭教育是在率先保障孩子这些权利的前提下才得以平衡展开进行。美国儿童心理学家、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德雷克斯在他的《孩子:挑战》一书中写道:“从帝制农奴时代,到大宪章签署、法国大革命、美国内战,再到今天,人们逐渐明白了:人生而平等。这种平等,不仅仅是法律意义上的平等,更是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相互尊重、平等对待。这个发展变化,暗示了民主并不只是一个政治理想,它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德雷克斯说:“在独裁社会里,统治者是主宰,有权力让人屈服。例如,不论一位父亲的社会地位怎样,他都统治着所有家庭成员,包括他的妻子,这种情况在现代社会已经消失。”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意识到了这种改变的内涵,即传统的养育孩子的方法已经落后甚至失败。
作为成人的家长,通常会对孩子与自己平等的观念感到不解或不安,甚至他们会断然否定这个可能。他们会说:“笑话,我比孩子懂得太多了,他怎么可能和我相提并论呢?”是吗?平等不是相等,不是在知识、经验或技巧方面的相等;平等,也不是相同;平等是,虽然每个人都有能力和性格等诸多差异,却有权享受同样的尊重。
现代社会经历着深刻变化,也意味着生活方式、育儿方式的改变。如何在尊重孩子、给孩子平等自由的同时,让孩子尊重规则、承担责任、赢得合作,这是现代教育的根本课题,也是现代父母要面对的挑战。
然而,基于传统观念的教育往往是把教育的对象当做孩子或学生,而不是一个人。以独裁、强权的方式,以教育的名义,命令,指使,支配以及冷暴力令孩子“屈服”,这种现象现象可谓家家户户。
况且,对人性权利意识的忽视,还很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即造就一个为所欲为的“小霸王”。夏山学校校长尼尔曾说:“压制孩子的吵闹和好奇心,会使他们对权力的正常渴望受到歪曲。只有受到压抑的权力才会带来罪恶。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想做好事,想被爱,也想爱人。仇恨与反叛,只不过是被压抑的爱和被压抑的权力而已。”
尼尔的这些话,来自他所写的《夏山学校》一书。这本书仅在美国就销售超过300万册,并被600多所大学指定为必读书。
在这本书里,尼尔还写道:“我们的教育中有多少真的有价值,真能让孩子表现他们自己?手工大都是在一个专家的监督下,依样画葫芦。即使以游戏指导闻名的蒙台梭利体制,也只是人为地使孩子在做中学,并无多少创造性。……有谁会觉得,当我们教孩子怎样玩他的玩具时,我们便剥夺了他生命中最大的快乐——发现的快乐和征服困难的快乐?更糟糕的是,我们让孩子相信他们不行,必须依赖大人。”
最后,还是让我们以较为轻松的方式结束这个话题吧。享誉世界的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写于1923年的散文诗《先知》中表达了境界高超,眼光远大、既深奥又平凡的处世为人的道理。其中有一首题为《孩子》的诗,是这样写的——
你们的孩子,其实不是你们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为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儿女。
他们凭借你们而来,却非因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并不属于你们。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bì)护他们的身体,
却不能禁锢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那是你们做梦也无法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变得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天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并用神力将你们引满,
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地射出。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快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翔的箭,也爱那静止的弓。
让我们记住纪伯伦的话吧——你们的孩子,其实不是你们的……对于现在中国的家长来说,似乎还有一句话也要记住,那就是:“不要站在学校的立场上对付孩子,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对付学校。”
为了孩子,敬请关注。谢谢你的聆听!
爸爸、妈妈,不要让孩子仰视你!
说得好!因为仰视的结果往往可能是蔑视。